个人空间圈
实验二十四神秘的气泡——个人空间圈

实验二十四 神秘的气泡——个人空间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l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教室(或大厅)内不能有课桌等物。
如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室内场所,也可寻找一块同样大小的空地或小操场。
但要注意,选择的场地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找到场地之后,再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
实验由3人进行,一人做主试,一人做被试,一人做记录员。
主试和被试之间一定要不相识。
但是他们和记录员之间都是相识的。
整个实验由记录员主持。
实验前由记录员告诉被试:“当主试在某一方向的5米处向你慢慢走近,在你觉得不能容忍时,就叫‘站住’。
”并对主试说:“你听到‘站住’即停下。
”记录员在记录纸上记下主试离被试的距离(见表1)。
实验开始时,请被试站在场地正中心,由主试从相对被试的8个方向(即:正前、左前、正左、左后、正后、右后、正右和右前)向被试靠拢。
靠拢时的步伐比平时走路约慢一半,步子呈小步。
8个方向先后的次序要打乱,不要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有规律进行。
8个方向都做完了,再做第二遍,做完第二遍后再做第三遍。
这就是说,每个方向共做三次。
表1 主试与被试间的距离(单位: 厘米)实验结束后,将各个方向的三次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加以平均,最后将各个方向的平均数绘制成类似于图1的个人空间圈。
你不妨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图1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图1 男对女、女对男、男对男、女对女四组人员对空间距离需求均数比较示意图(采自杨治良等,1989)那么,这个实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善于观察外界世界的细心人会发现:鸟儿在电线上站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恰好使谁也啄不到谁;陌生的顾客在餐厅里总是尽可能错开就座。
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习以为常的现象。
然而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沙姆却做了个有心人。
他通过生活中对这类现象所进行的大量的观察,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徐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从内涵、研究理论、影响因素、国内现有研究对个人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有样本缺乏代表性,且研究方法单一、没有系统性,实验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距研究主题范围小等。
【关键词】国内;个人空间;文献综述一、背景在特定空间与环境中不会紧挨着陌生人坐,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原则。
通过对个人空间研究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几点不足。
二、研究现状(一)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
他曾这样定义:个人空间是围绕一个人身体的看不见界限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个区域。
Horowitz(1965)扩展了身体缓冲区的想法,并通过实验证实了个人和私人空间的存在。
1959年,爱德华·霍尔(E.T.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阐明了这一观点,区分了四种个人空间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吉福特(R.Gifford)和普赖斯(J.Price)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 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要求处在正常人际距离的个人来判断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林赛和马根脑认为,从心理学看,空间只是一种感官的知觉形式,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叫“个人空间”亦称“私有的空间”、“心理学空间”,以示同“公共的空间”或“物理学空间”及“纯粹概念上的空间”等相区别。
(二)理论个人空间研究的理论主要有,获得理论、均衡理论、激发状态理论以及刺激模式理论。
获得理论,有关个人空间意识的获得的唯一理论就是社会学习理论。
个人空间意识个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行为。
均衡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包含有趋近和逃避两种倾向。
在人际中,最适宜的清醒时两股力量相互平衡而达到均衡。
大学生恋爱计划如何在感情中保持个人空间和自由度

大学生恋爱计划如何在感情中保持个人空间和自由度爱情,是每个人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恋爱更是他们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情之一。
在大学校园里,青春洋溢的气息总能让人感到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大学生恋爱计划的实施也成为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之一。
然而,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如何保持个人空间和自由度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为了保持个人空间和自由度,大学生在恋爱中需要建立清晰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而恋爱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融合对方的一切。
在建立恋爱关系的同时,大学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要盲目迁就对方,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只有这样,才能在感情中保持个人空间和自由度。
其次,大学生恋爱计划中需要注重沟通和理解。
在恋爱中,双方之间一定会出现分歧和矛盾,但关键是要学会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解决问题。
大学生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互相尊重和包容,双方才能真正理解彼此,建立起健康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另外,大学生恋爱计划中也需要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交网络,恋爱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这些。
大学生应该保持与朋友和家人的交往,保持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要过度依赖对方。
只有保持适当的疏远和保留私人空间,才能在感情中保持自由度和独立性。
此外,大学生在恋爱中也需要学会给自己和对方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有时候,为了追求恋爱关系的完美,人们往往会过分地占用对方的时间和生活,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和对方一定的自由度,让对方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只有在互相尊重和给予空间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稳定和健康的恋爱关系。
总之,大学生恋爱计划中保持个人空间和自由度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建立清晰的界限、注重沟通和理解、保留私人空间以及给予彼此空间和时间的情况下,才能在感情中保持自由度和独立性。
希望每一位大学生在恋爱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圈的名词解释

圈的名词解释圈,作为一个名词,可以指代多种意义和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下,圈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现象或概念。
以下将对圈的不同含义进行解释和阐述。
1. 社交圈:社交圈是指一个人在社交关系中所涉及的人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其中包括亲友、同事、同学、邻居等不同类别的人。
社交圈的规模和范围会因个人的喜好、交际能力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而不同。
社交圈的广度和深度对个人的社交生活和情感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
2. 学术圈:学术圈是指在某一特定学术领域内活动和进行交流的学者和专家所组成的群体。
学术圈涵盖了学术研究、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学术交流的各个方面。
学术圈里的学者们会通过学术会议、论文发表和学术对话等方式来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和建立合作关系。
3. 艺术圈:艺术圈是指艺术家、文化人以及相关从业者所构成的社交群体。
艺术圈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
在艺术圈中,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交流艺术理念,互相学习和启发。
艺术圈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不仅促进了文化创作的繁荣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享受。
4. 知识圈:知识圈是指人们在特定领域中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的范围和广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圈,里面包括了对某一领域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知识圈的大小和深度与个体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阅读、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有关。
知识圈的扩大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5. 金融圈:金融圈是指在金融领域中活动和从事金融业务的人群。
金融圈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等多个子领域。
在金融圈中,人们通过金融交易、风险管理、投资咨询等方式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圈的行为和决策对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圈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名词,它涵盖了社交、学术、艺术、知识、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概念。
不同领域的圈对于个人社交、学术发展、艺术创作、知识积累和金融交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摘要】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且不容侵犯的空间范围,即个人空间圈。
本实验旨在验证个人空间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探讨不同性别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是否存有差异,以及性别对个人空间距离的影响。
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和实验主试的性别却有着很大关系。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大学生;性别差异1 引言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学家萨默(R. Sommer) 提出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1959 年爱德华·霍尔(E. T. Hall) 明确地界定了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 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 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 并根据人际间亲昵与疏远的程度区分了4 种个人空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0~ 18 英寸) , 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 个人距离(1. 5~ 4 英尺) , 这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社交距离(4~ 12 英尺) , 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公众距离(12~ 25 英尺) , 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
而吉福特(R.Gifford) 和普赖斯(J. P rice) 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 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 可称作心理学家的个人空间; 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 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
个人空间心理范围大小受到个人特点、社会习惯、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个人特点而言,性别、年龄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的个人空间为小,我们对此提出问题,男性女性在对异性的个人空间圈范围大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别组合及方位大学生个人空间圈大小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为了验证以上的这些假设,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070404017 苏华清07应心摘要:个人空间圈是指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情境因素以及文化差异等。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性别;年龄;情境;文化如果仔细观察人的空间行为,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气泡之中。
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气泡受到侵犯或者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
这个气泡就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萨姆把这个气泡称为“个人空间圈”。
个人空间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中,一般人不愿意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因而出现公园座椅两头忙的现象。
如果有人张开双臂占据中间位置,那么常常是一个人就客满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简单却很普遍的事实,个人空间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1959年萨姆提出个人空间圈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个人空间圈更成为了环境与行为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很多环境心理学家都曾就此主体做过研究。
据埃特曼的统计,到1975年已经发表了约200项关于个人空间圈的经验的、定量的研究。
到1985年,海达克就报告说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了1000个。
艾伊勒(Aiello,1987)在回顾700多个人个人空间的研究时,指出人类空间行为的概念集中在人际距离上。
他认为对人类个体空间的关注源自对动物和人类领属范围和拥挤的研究。
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指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着的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贾希云等,1983),也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环绕在一个人身体四周的区域,当他人侵入时便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Hayduk,1983)。
个人空间圈还指个体被一个看不见的屏障包围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个人环境免受社会侵害。
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个人空间圈定义为,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body buffer zone)。
微博私密圈怎么操作方法

微博私密圈怎么操作方法
微博私密圈可以让用户创建一个私密的圈子,只有被邀请的人才能加入,可以分享和交流一些私密的话题和内容。
操作方法如下:
1. 打开微博APP,点击右下角的“+”按钮,选择“创建私密圈”。
2. 在弹出的界面中,输入私密圈的名称和描述,然后点击“下一步”。
3. 选择私密圈的类型,可以是朋友圈、同事圈、兴趣圈等,然后点击“完成”。
4. 在私密圈的首页,点击右上角的“成员”按钮,可以邀请好友加入私密圈。
5. 在私密圈内,可以发布动态、图片、视频等内容,只有私密圈成员能够看到和评论。
6. 如果需要退出私密圈,可以在私密圈首页点击右上角的“更多”按钮,选择“退出私密圈”。
通过以上操作方法,你就可以创建并操作微博私密圈啦!。
如何处理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

如何处理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在婚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能够直接影响到夫妻双方的生活质量和彼此间的情感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是维系婚姻和个人幸福的关键。
本文将就如何处理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1. 了解差异与需求夫妻双方在社交圈与朋友关系上,常常存在差异与需求不一致的情况。
有些人喜欢热闹,喜欢与众多朋友共度时光;而有些人则喜欢宁静,更愿意与少数亲密的朋友相处。
在处理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时,首先要通过坦诚的沟通,了解彼此的差异和需求,找到妥协和平衡的点。
2. 共同建立社交圈夫妻间的社交圈可以是彼此共同拥有的,这样可以减少差异和冲突。
双方可以一起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扩大共同的社交圈子。
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社区参与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夫妻可以携手参与其中,使社交圈更加紧密。
3. 尊重个人空间夫妻在处理社交圈与朋友关系时,也需要给予对方一定的个人空间和自主权。
夫妻间并不是所有的社交活动都要一起参加,有些活动可以各自独立完成。
也可以在朋友关系上给予一定的自主性,容纳对方自己的朋友圈子。
尊重对方的选择,相信对方的判断能够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满足感。
4. 亲友间的关系要和谐夫妻间处理社交圈与朋友关系时,还需要注意处理自己和双方亲友间的关系。
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亲友,并与他们保持和谐的关系,可以使夫妻关系更加稳定。
在朋友聚会中主动介绍对方的伴侣,增进亲友的熟悉程度,可以减少双方的尴尬感和冲突。
5. 学会妥善处理冲突在处理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时,难免会遇到冲突和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需要学会妥善处理冲突,以保持和谐的关系。
冲突的解决需要倾听、理解和妥协,双方要善于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6. 保持独立性尽管夫妻间的社交圈与朋友关系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个人的独立性。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爱好、朋友和社交圈子。
夫妻双方除了在社交圈子中积极参与外,也要给予彼此足够的独立空间和时间,满足个人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空间圈
一、实验目的
能够熟练运用止步距离法对个人空间圈的大小进行测量;理解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
二、仪器与材料
卷尺。
三、实验方法
1、实验由 3 人进行,一人做主试,一人做被试,一人做记录员。
主试和被试之间一定要不相识。
但是他们和记录员之间都是相识的。
整个实验由记录员主持。
实验前由记录员告诉被试:“当主试在某一方向的 5 米处向你慢慢走近,在你觉得不能容忍时,就叫‘站住’。
”并对主试说:“你听到‘站住’即停下。
”记录员在记录纸上记下主试离被试的距离。
2、实验开始时,请被试站在场地正中心,由主试从相对被试的8个方向(即:正前、左前、正左、左后、正后、右后、正右和右前)向被试靠拢。
靠拢时的步伐比平时走路约慢一半,步子呈小步。
8个方向先后的次序要打乱,不要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有规律进行。
8个方向都做完了,再做第二遍,做完第二遍后再做第三遍。
四、结果
根据被试实验的具体情况填写记录表。
实验结束后,将各个方向的三次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加以平均,最后将各个方向的平均数绘制成类似于图 1 的个人空间圈。
五、讨论
1、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图 1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2、分析影响个人空间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依据被试的口头报告,总结个人空间圈被侵犯时个体内心的感受。
附:数据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