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学案新人教版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 课竹影》教案新人教版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熟习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尝文章语言。

2、过程与方法:领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绚丽的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艺术和美蕴涵在幼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建艺术的美;教课要点: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绘,领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一、快乐预习:1、解决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蘸()舒适()朱砂()参差()()一缕()......肥硕()阴暗()丰子恺()口头禅()赵孟頫()水门汀......2.采集资料,共享资源:丰子恺(1898— 1975),我国现代有名家、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再笔》《漫笔二十篇》《甘美的回想》《艺术兴趣》。

二、合作研究:1、熟习文本,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用一句简短的话归纳课文内容。

方法指导:文题是"竹影 ",它是写景为主,仍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2、竹子在中国画中,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即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方法指导:延长至文外去理解)三、拓展提升:采集相关画竹的名家或对于竹的名句,名篇。

四、感恩达标:(1)童心童趣是天真绚丽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觉了到美。

你感觉文中哪些描绘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方法指导:要点读第三自然段)( 2)为何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许“童年趣事”?1教课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教案新人教版
2、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三、了解作者:(详见课件)
四、检查预习:(详见课件)
五、整体感知: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六、速读课文,思考:
1. 欣赏中国画和西洋画,了解其不同特点。
2.国画中的竹子该如何画呢?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七、教学过程
一、用图片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中所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媒体来源
作者简介
知识目标
PPT
简介诗人
A
G
拓展知识
3分钟
下载
检查字 词
知识目标
PPT
读准生字字音
A
E
建立表象,帮助正确朗读
七、思考讨论: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详见课件)
八、拓展迁移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童年时代,我们都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比如堆雪人,玩过家家等。但可能没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本文,回头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游戏也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实录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实录

七年级下册《竹影》教学实录《竹影》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欣赏他写的一篇散文《竹影》,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根据课文的这一部分内容,把题目扩展一下或者干脆换一个题目。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生:《童年时的竹影》。

师:你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加进去了,不错。

生:《月光下的竹影》师:很有诗情画意。

生:《绘竹影》。

师:这个“绘”加得好。

谁在绘竹影啊?生: “我”」人生:弟弟、弟弟的朋友华明师:他们三个是好伙伴。

完整点就是三个小伙伴在绘竹影。

其实我们同学用简洁的一句话把长长的这一部分内容都概括出来了。

接下去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语言,再次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词句,并试着说说妙处。

师:我发现,每个同学都在文中或多或少的用红笔划出了自己喜欢的词句。

生:我喜欢第三自然段第五行的这一句,它写出了月亮的若隐若现,仿佛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显得非常优美。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月亮是“若隐若现”的? 生:“隐”。

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我觉得作者对光的形象描绘得非常好,他用一个“跳”字将这个静态的景描绘成动态的景,非常奇妙。

生:(读)我觉得写得很形象。

师:你知道他用了什么手法吗? 生:比喻。

老师:相当不错,这位同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欣赏。

生:第二段这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既然大家都觉得刚才的几句写得好,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朗读)师:我喜欢“好像有一只绿色的青蛙向我们跳过来”,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与我英雄所见略同?生:我觉得他写出了小孩的活泼可爱,好像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

老师:这位同学好在具体说出了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篇课文前半部分优美的词句还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揣摩。

当“我们”正在地上很有趣地绘竹影的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

生:爸爸。

师:快速默读文章的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文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生:我觉得这个爸爸是一个和蔼可亲而富有同情心的爸爸。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呢?生: 读文中相关语句。

生:我认为这个爸爸是一个非常开明而且知识非常渊博的爸爸。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竹影》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18 竹影【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 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重点)2. 学习环境描写的技巧。

(难点)3. 提升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散文方面,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恺.(kǎi)丰硕.(shuò)徘徊..(pái huái)撇.(piě)口头禅.(chán)参差..不齐(cēn cī)惬.意(qiè)水门汀.(tīnɡ)赵孟頫.(fǔ)(2)解释词语意思①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②幽暗:昏暗。

③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④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3.整体感知:(1)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如:“细看月亮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象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课堂探究】“爸爸”概括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2)小组讨论: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拓展延伸】本文的环境描写十分精妙,将你找到的句子按下面这种格式来回答。

示例:我喜欢“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原因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傍晚的天空比作乏了油的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天空光线的状况,为下文描竹影交代了时间和环境。

第18课《竹影》课堂实录(人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第18课《竹影》课堂实录(人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第18课《竹影》课堂实录(人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教学思路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厚。

要在一课时内授予学生,难度较大。

因此我以为应该略枝叶而直取本根。

此文收入«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写此文要紧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因此我想在课堂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制造与仿照的关系〞。

课前预习资料丰子恺«儿童的画»、«学画回忆»、«图画与人一辈子»,«素养教育在美国»节选,«倚天屠龙记»节选,朱光潜«谈美书简»文选,苏轼«於潜僧绿筠轩»、«文与可谷偃竹记»,郑板桥«题画诗»、«题竹石画»,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课堂实录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

〔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充满眼梢闲适汀蘸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师:专门好,第二题。

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刻、地点、人物、情况俱全,专门不错。

只是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专门好,这就十分全面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

〔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确实吗?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

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那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咨询那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一生:xx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一生:版权属于老师,xx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讲得好,我就这么咨询吧,假如那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竹影》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显丰子恺两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漫画《瞻瞻的车———脚踏车》、《取苹果》。

)师: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两幅漫画,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画中的这个男孩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把大蒲扇在他手中巧妙地变成了一辆脚踏车,我似乎看到了他在玩乐中的得意劲和兴奋劲。

生2:这个小孩子很聪明,苹果放在高高的桌子上,他人小个矮,够不着,但他不是像我们成人那样去搬梯子,而是将储物用的抽屉一个个拿开,当成了梯子,当然,他也就拿到了苹果。

生3: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我们也曾经这么聪明过……师: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就像在座的你们,不但曾经聪明,而且现在也聪明,随着你们的成长,智慧阅历的增长,未来会更聪慧!师:是谁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作品?我们得感谢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屏显。

)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一生出版的著作多达一百八十多部。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师:他不但用画笔来倾诉童趣,还用优美的语言记载童年的足迹。

今天我们学习《竹影》,那里有几个小伙伴,看天看地看竹影,还有一位好父亲,画竹谈竹谈艺术,当然也有月白风清、竹叶萧萧的美妙意境。

二、初读课文,粗晓文意(屏显。

)学生活动:拟标题。

拟题范围:某个自然段,某个层次(片段),某个结构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

为了检测同学们的阅读效率,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给课文拟标题。

不过,我们今天拟的标题与以往不同,平常是给整篇文章拟题,今天我们从局部着手,从小处着手,可以是给某个自然段,也可以是给一个自然段中的一个层次,一个片断,还可以是给一个结构段拟题。

(师巡视,生默读,思考。

)生1:我读懂了第1小节的内容,我给它拟题为“看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竹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竹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学生能够进行二次自学,能够深入进去,再次提出疑问。2、能够解决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并能记录你的问题。3、查阅教材或资料将问题的答案简单的写到记录本上。
小组合作二次生成
10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1、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2、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1真正参与,各抒已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3、小组长评价。
1, 真正参与,个抒已见,有倾听热情,能给同伴做出评价。2.学科长评价与指导及时到位。3,对展讲问题倾听、笔录、补充、质疑。4,小组生成的问题按照知识与情感类、结构与写法类、综合与拓展类三类写到黑板上。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9分钟
创设交流情境
语文学科主任对板书的问题进行筛选。指导学生对板书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选择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3、学生展示能够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4、指导语文学科主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
展示目标
2分钟
创设交流情境
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再次阅读问题导读单上的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制定目标并且将本节目标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 教学二次发现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的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且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3,在自学过程中可以与同学小声的交流。4、在看教材和资料的过程中认真的记录问题。5、在此过程中辅导学生。某某: 等问题导读评价单预习的不好。
学情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竹影》【教育方针】常识与才能:1.领会本文所体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幼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开始了解我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色。

领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绘。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象的改变并捉住特色描绘的办法。

进程与办法:材料法了解作者、著作;了解文章内容,把握字词,品尝文章言语;自主、协作、探求,进行考虑,建立“日子中处处有美,但要咱们用心去发现。

”的观念。

情爱情绪价值观:了解一些我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领会国画的内在美,进步艺术修养,开始构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育要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绘,领会文章体现的童真、童趣。

领会我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色。

【课时组织】一课时。

【教育进程】一、导语规划同学们喜欢猜谜吗?咱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便是从来不开口。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再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我现在也教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逢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幼年,想起和儿时的同伴玩踩影子等各种风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情感体会。

今日,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期望今日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竹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

第四单元——美文:《社戏》体现了情面美、人道美,《安塞腰鼓》流露出力气美,《竹影》营建了意境美,《观舞记》带出了艺术美,《口技》体现了技艺美。

二、材料助读1.作者介绍丰子恺kǎi(1898-1975),原名丰盈,自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

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风格共同的漫画著作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欢。

丰子恺的散文,首要著作有《缘缘堂漫笔》《缘缘堂再笔》《漫笔二十篇》《甘美的回想》《艺术兴趣》《坦率集》等。

这些著作除一部分艺术谈论以外,大都是叙说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日子和日常触摸的人事,体现稠密的日子情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影》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显丰子恺两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漫画《瞻瞻的车———脚踏车》、《取苹果》。

)师: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两幅漫画,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画中的这个男孩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把大蒲扇在他手中巧妙地变成了一辆脚踏车,我似乎看到了他在玩乐中的得意劲和兴奋劲。

生2:这个小孩子很聪明,苹果放在高高的桌子上,他人小个矮,够不着,但他不是像我们成人那样去搬梯子,而是将储物用的抽屉一个个拿开,当成了梯子,当然,他也就拿到了苹果。

生3: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我们也曾经这么聪明过……师: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就像在座的你们,不但曾经聪明,而且现在也聪明,随着你们的成长,智慧阅历的增长,未来会更聪慧!师:是谁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作品?我们得感谢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屏显。

)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一生出版的著作多达一百八十多部。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师:他不但用画笔来倾诉童趣,还用优美的语言记载童年的足迹。

今天我们学习《竹影》,那里有几个小伙伴,看天看地看竹影,还有一位好父亲,画竹谈竹谈艺术,当然也有月白风清、竹叶萧萧的美妙意境。

二、初读课文,粗晓文意(屏显。

)学生活动:拟标题。

拟题范围:某个自然段,某个层次(片段),某个结构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

为了检测同学们的阅读效率,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给课文拟标题。

不过,我们今天拟的标题与以往不同,平常是给整篇文章拟题,今天我们从局部着手,从小处着手,可以是给某个自然段,也可以是给一个自然段中的一个层次,一个片断,还可以是给一个结构段拟题。

(师巡视,生默读,思考。

)生1:我读懂了第1小节的内容,我给它拟题为“看天”。

师:不错!简洁,一语中的!生2:我读懂了第2小节,如果说第一小节是“看天”的话,那第2小节就是“看月”。

师(竖起大拇指):好聪明的孩子!生3:第3小节有好几个内容,我分别按照文章内容的先后,拟题为:看竹、谈天、描竹影。

师:真不错,这是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层次拟题。

你们看,通过拟题,你们就将第3小节内容都懂了。

生4:那4、5、6小节可以拟题为“谈画”,不是“谈话”的“话”,而是“画画”的“画”,是“谈画”。

师:真不错!这是从结构段的范围拟题。

生5:老师,我也可以对3、4、5、6拟题,是“月下活动”。

师:你们真不错,拟题的范围不同,内容也不同,同学们各抒己见,肯动脑筋!(屏显。

)看天(月),看光影,光之美,夕阳西下,月亮渐升,谈天,描竹(人)影,谈(画)竹,竹影之美,竹影之趣,月下竹影,月下活动。

师:好,初读课文,粗晓文意———拟标题这个环节你们表现得很好。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精谈美文,析探美点”。

三、精读美文,析探美点(屏显。

)学生活动:言“趣”说“美”之旅,说“发现”的话。

方法指导: 1.用情境还原法读课文。

2.用圈点批注法表达阅读思考和收获。

研读对象: 1.多么富有童趣的一群孩子。

2.多好的一位父亲。

3.多美妙的意境。

说话角度:美(趣)在艺术———美(趣)在人物———美(趣)在意境———美(趣)在活动———美(趣)在语言———美(趣)在对话———师:情境还原法是叶老师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用这种方法读书可以很好地理解体验文章,不知同学们愿意试用吗?用这种方法读书,你不再是你,你是文章的人物,你一会儿是颇具智慧的父亲,一会儿是天真的孩子,你随着文章人物做他所做的事,说他所说的话,进入文章所写的意境,你置身于文章的环境中去体验,思考,收获,并用圈点批注表达你思考收获的痕迹。

下面我们试试用情境还原法来读书。

(生读。

)生1:我喜欢这群孩子的活动,他们看天、看月、看竹、描人影、描竹影,同时一边谈天,多么惬意、自由、轻松的生活!师:因为这样的生活中有着对艺术的欣赏甚至创造,艺术的熏陶甚至热爱。

你在哪段发现这种生活的?生1: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不错!我们一起读一读他的发现。

生(齐):“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

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生2:他们的玩乐真有意义。

在父亲的引导下,孩子们觉得堂前的竹“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都有“活的神气、美的姿态”。

也许丰子恺成为画家就与这次玩乐有很大的关系。

生3:老师,我研读的对象也是这群孩子!我喜欢华明的不请自来,无让而座,他的率真、率性让我感动。

你看,“他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脚”,要是我的爸爸一定会说“坐规矩点!”(众笑。

)师:你的发现说明你颇具童心,请大家继续研读这群孩子。

生3:我喜欢第3小节中他们的谈天。

他们谈天时很有探讨和实践的意识,还非常真实地写出了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干另一件事了。

这符合小孩子的童真,同时推动了文章向前发展。

师:你不但看懂了文中人物,还看懂了作者的匠心。

生4:我喜欢他们画完画后对自己的大胆评价,同声赞美,自我欣赏,说这是某某大作家的画,这是小孩子的自得。

生5:我喜欢华明对自己的描影,描好了,立起一看,真像一只“青蛙”,这一比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丰子恺写作此文时,他大概也会年轻不少!师:你真是入情入境了,已经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了。

生6:我喜欢文中的父亲。

生7:小孩子喜欢到“我”家玩,并在“我”家的水门汀上画画,父亲不但不责怪,反而欣赏、引导、表扬,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对艺术有了认识,对中西画艺术有了感知、比较。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

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生8:我喜欢父亲平易、亲和,又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又显得大气。

生9:我喜欢文中的意境。

这一句“回头一看,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影中间放出她的清光”,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有情有意、优雅迷人。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这句话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脱版印刷更显艺术气息,不愧为大画家丰子恺所写。

生10 (迫不及待):还有这句“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弥漫”这个词用得准确,把幽暗的光写得轻盈而富有神秘的美感,营造了一种唯美的夜的氛围……(同学们情绪高涨,许多同学跃跃欲试。

)师:我们对文中的人物认识总是相对容易些,对童真、童趣和艺术的美的认识相对难一些,对意境的体验应该是最难的了。

不过今天你们的认识令老师非常高兴,这大概得益于我们读书时,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文中的“人”甚至是文中的“物”,将文章的一切都“移植”于“我”的大脑中,认识中,感悟中!师: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多么动听,在这清风明月和竹叶萧萧的美境中,有着一群童真童趣的孩子,一个平和大气的父亲。

原来,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玩乐中。

一切都那样完美和谐。

(屏显。

)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玩乐中。

四、生活拓展,艺术童年(屏显。

)活动:比一比,说说你的童年游戏,看谁的游戏更富艺术性和美感。

师:前面两个环节我们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读懂了文中人物,现在,我们来读读自己。

我们也曾有过童年,我们也曾有过游戏,其实在我们的童年游戏中,同样也有艺术创造!不信,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的童年足迹吧!生1:我们班有个同学叫“黄祖航”,可我们都叫他“黄鼠狼”。

(生大笑。

都望向黄祖航,只见这位同学阳光地扬起头……师走向这位学生。

)师:老师采访采访你,同学们叫你绰号,你有啥感受?生2:我能成为同学们关注的对象,很荣幸!说明同学们很有创意,很有艺术细胞,利用谐音给我起外号!很多影视作品中也有这样的谐音,根据人物形象特点起名字!(生鼓掌。

)生3:我们经常在上学路上瞎掰歌词,比如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磕困知多少”!师:这很合辙压韵呢。

用词再雅一点,就更像文学创作了。

生4:小时候我们经常和邻居的小孩子玩过家家,想象着我们是爸爸、妈妈,然后想象着爸爸、妈妈该说的话,这应该也算一种人物体体验。

师:对啊,过家家其实就是一种情境想象与体验。

生5:跳皮筋、跳房子、丢手绢都是我们创造的一支支舞蹈,一首首歌曲。

师:好有诗意的语言,这就是舞蹈,这就是歌,也许你们就是在这曾经的玩乐中成了未来的舞蹈家、歌唱家。

生6:我们还在手上、身上、衣服上画手表、人脸,画喜欢的动物、植物等,这也算是画画启蒙吧?有一次,我在呼呼大睡的爷爷肚皮上画了一个大西瓜,爷爷不但不生气,还抱着我直亲,直夸我呢。

(学生纷纷交流,意犹未尽。

师听完放投影。

)(屏显。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建筑雕塑艺术过家家、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涂鸦、在身上画手表、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绘画艺术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艺术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艺术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艺术剪纸、叠纸飞机———手工艺术师:你们的游戏中有艺术、有创造。

时光是短暂的、仓促的,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愿在我们忙碌的时光里,匆忙的脚步中,永远存有一颗童心,用我们的童心创造世界,用童趣点缀生活!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一首小诗。

(音乐声起。

屏显。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

但只要我们永远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一种玩乐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气氛高潮起……)师:下课,谢谢同学们,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创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辛苦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五、作业设计1.搜集有关竹的名句名篇。

2.回想儿时富有童趣的事,画一幅简笔画,取一个题目,并附以100字左右的生动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