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弹性范围实证研究_孙文梅

合集下载

《圈层化视角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倦怠行为研究》范文

《圈层化视角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倦怠行为研究》范文

《圈层化视角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倦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主流的社交平台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极高的普及率。

然而,过度依赖微信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使用倦怠的现象。

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圈层化视角出发,探讨其微信使用倦怠行为的特征、原因及影响。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中的一部分,其社交行为及习惯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微信作为他们主要的社交工具,其使用倦怠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社交习惯的养成,也反映了当前社交媒体使用的普遍问题。

研究此现象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社交习惯以及他们对新媒体技术的适应与排斥。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涵盖大学生微信使用频率、使用时长、使用目的、圈层化特征以及使用倦怠的表现等方面。

深度访谈则针对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以深入了解其使用微信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我们还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日常微信使用进行了观察,以期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四、圈层化视角下的微信使用特征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形成了明显的圈层化特征。

不同圈层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习惯。

例如,学习圈层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微信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料分享,而社交圈层的大学生则更多地用于维持人际关系和娱乐消遣。

不同圈层之间存在交互和融合的现象,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排他性。

五、微信使用倦怠行为的特征及表现微信使用倦怠行为在内蒙古地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为对微信信息回复的不及时、不积极,甚至出现删除微信好友、减少使用微信等行为。

此外,部分大学生还表现出对微信功能的依赖性减弱、对社交媒体的敏感度降低等现象。

这些行为反映了大学生对微信这一社交工具的抵触和厌倦情绪。

六、微信使用倦怠行为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生微信使用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依赖导致的时间压力和压力感;二是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导致信息筛选和处理成本增加;三是微信功能的同质化使得大学生对单一功能产生厌倦;四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在微信上得到体现和放大。

大学社区韧性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安全体系建设研究——以SQ_高校为例

大学社区韧性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安全体系建设研究——以SQ_高校为例

江苏科技信息·科学与社会
2 大学社区韧性视角下高校疫情防控满意度调研结
果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 SQ 高校疫情应急举措的成效
及满意度,从大学社区理论 5 个构成的维度进行实地
调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 SQ 高校的教职工和
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 本次研究共发放
404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 398 份,有效率为 98%;学
困难问题的有效工具。 学生通过提问题的形式向各
部门老师、领导获得相关意见和建议。 据统计,2022
年 1—12 月,“ 一键通” 平台处理的疫情相关反馈与咨
询近千条,办理满意率 98 4%。
— 69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11 期
2023 年 4 月
化管理,但对后勤人员的封闭化管理相对宽松,使校
园安全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 此外, 从访谈中了解
到,学校核酸检测的时间安排给部分师生带来影响,
如学生以做核酸为由而迟到,给课堂管理造成困难。
教师上课时间与核酸检测时间相冲突,可能会造成教
学事故或违反核酸检测的要求。
2 2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
在学校管理层面,疫情防控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
韧性” ,并将其细分为组织韧性、空间韧性、治理韧性、
文化韧性与数字韧性五大韧性,但基于该理论的个案
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选择 SQ 高校为研究对象,基
于 SQ 高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多项举措,深入探
讨大学社区韧性理论的内涵及构成,深入分析高校应
对重大风险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完善高校校园安全
体系的对策,为高校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责人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徐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从内涵、研究理论、影响因素、国内现有研究对个人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有样本缺乏代表性,且研究方法单一、没有系统性,实验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距研究主题范围小等。

【关键词】国内;个人空间;文献综述一、背景在特定空间与环境中不会紧挨着陌生人坐,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原则。

通过对个人空间研究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几点不足。

二、研究现状(一)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

他曾这样定义:个人空间是围绕一个人身体的看不见界限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个区域。

Horowitz(1965)扩展了身体缓冲区的想法,并通过实验证实了个人和私人空间的存在。

1959年,爱德华·霍尔(E.T.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阐明了这一观点,区分了四种个人空间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吉福特(R.Gifford)和普赖斯(J.Price)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 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要求处在正常人际距离的个人来判断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林赛和马根脑认为,从心理学看,空间只是一种感官的知觉形式,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叫“个人空间”亦称“私有的空间”、“心理学空间”,以示同“公共的空间”或“物理学空间”及“纯粹概念上的空间”等相区别。

(二)理论个人空间研究的理论主要有,获得理论、均衡理论、激发状态理论以及刺激模式理论。

获得理论,有关个人空间意识的获得的唯一理论就是社会学习理论。

个人空间意识个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行为。

均衡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包含有趋近和逃避两种倾向。

在人际中,最适宜的清醒时两股力量相互平衡而达到均衡。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摘要: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探讨了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需求、满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主要出于社交、信息获取、娱乐等多种需求,而微信平台也提供了相应的满足机制。

本文旨在为理解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对社交媒体发展的影响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用户群体广泛,包括大量的蒙古族大学生。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探讨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需求及满足程度,以期为理解该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个体基于特定需求而使用媒体,并通过媒体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使用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用户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媒介,并从中获取满足。

在社交媒体领域,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用户为何选择使用特定的社交平台以及如何通过平台满足自身需求。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微信使用习惯和需求满足情况;深度访谈则用于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微信使用动机和满足程度;观察法则用于记录被观察者的微信使用行为和互动模式。

四、研究结果1. 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与需求研究发观,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交需求、信息获取需求、娱乐需求等。

他们通过微信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获取各类信息,以及享受微信提供的娱乐功能。

2. 微信满足蒙古族大学生需求的方式微信作为一款综合性社交平台,为蒙古族大学生提供了多种满足需求的方式。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摘要】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且不容侵犯的空间范围,即个人空间圈。

本实验旨在验证个人空间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探讨不同性别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是否存有差异,以及性别对个人空间距离的影响。

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和实验主试的性别却有着很大关系。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大学生;性别差异1 引言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学家萨默(R. Sommer) 提出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1959 年爱德华·霍尔(E. T. Hall) 明确地界定了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 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 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 并根据人际间亲昵与疏远的程度区分了4 种个人空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0~ 18 英寸) , 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 个人距离(1. 5~ 4 英尺) , 这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社交距离(4~ 12 英尺) , 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公众距离(12~ 25 英尺) , 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

而吉福特(R.Gifford) 和普赖斯(J. P rice) 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 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 可称作心理学家的个人空间; 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 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

个人空间心理范围大小受到个人特点、社会习惯、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个人特点而言,性别、年龄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的个人空间为小,我们对此提出问题,男性女性在对异性的个人空间圈范围大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别组合及方位大学生个人空间圈大小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为了验证以上的这些假设,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概述。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在我们对心理弹性研究进行了总结。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对心理弹性的训练与提高有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弹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提高、意义、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适应,保持稳定心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心理弹性的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为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增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适应变化、保持稳定和积极心态的能力。

具体来说,心理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韧性:心理弹性使个体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重新振作起来。

这种韧性能够帮助个体渡过生活中的困难时期,不至于被过度压力所击倒。

2. 适应性:心理弹性还包括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1.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 RSA)本研究使用了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来评估被试者的心理弹性水平。

RSA量表包括3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0“完全不是这样”到4“几乎总是这样”。

该量表在国内大学生中有良好的信效度。

在研究中,全部被试的RSA量表得分范围为71132。

根据27的划界标准,对RSA量表进行排序,选取了高分组和低分组各27人。

这些被试在两个量表中同时处于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即分别归为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

2. 心理弹性量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 RSA)[3]。

该量表包括3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0“完全不是这样”到4“几乎总是这样”。

该量表在国内大学生中有良好的信效度[10,11]。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

该量表包括3个因子共25个项目,同样采用5点计分,从0“完全不是这样”到4“几乎总是这样”。

该量表能够有效地测量美国普通人群及临床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12],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也较好[13]。

根据这两个量表的得分,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了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筛选。

全部被试的RSA量表得分范围为71132,CD量表得分范围为4593。

以27为划界标准,对RSA量表和CD量表进行排序,分别选取RSA量表和CD量表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38人。

在两个量表中同时处于高分组和低分组的被试即分别归为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

3.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本研究中使用的情绪调节方式量表是由黄敏儿和郭德俊编制的。

该量表包括两个因子:宣泄调节和抑制调节,共包含24个项目。

被试者需要按照1“偶尔或无”到4“几乎总是”的4级评分标准进行作答。

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弹性范围实证研究_孙文梅

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弹性范围实证研究_孙文梅
孙文梅 刘亚男 张 婷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河南 河南 新乡 新乡 新乡 453007 453007 453007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本研究采用 2(男向女、女向女)×4(亲疏关系 : 摘 要: 情侣, 朋友, 同学, 陌生人)×4(方位 : 正前、 正左、 正后、 正右) 的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亲疏关系以及方位对大学女生个人空间 圈的影响。结果显示 :1)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有一定需求(2) ( 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方位距离要求存在性别和方位差异(3)大 学女生对个人空间圈的要求因接近者亲疏关系的不同改变。 大学女生 ; 个人空间圈 ; 方位距离 关键词 : 孙文梅(1983-)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师 作者简介 :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本科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 中图分类号 ]:C912.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2)-10-0135-02 一、引言 个人空间圈是环境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研究的交叉课题。自 1956 年萨姆(R.Sommer)提出个人空间 (Personal Space)( 每个人的身体周围存在着的一个即不可见又 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 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 [1][2]) 以来, 关于个人空间的研究不断丰富着其理论体系。 1959 年,爱德华 · 赫尔(E.T.Hall)根据人际亲疏程度区分 了 4 种个人的空间距离 : 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 共距离 [2][3]。1976 年日本的卢原义信提出理想的人际距离图,他 认为不同的人际距离可以体现不同的人际关系 [4]。 本研究根据交往过程中与被试的亲疏关系将接近者分为 : 恋人、 朋友、 同学和陌生人。选取大学女生为研究对象, 假设(1) 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距离都有一定的需求且亲疏关系越近个人 空间圈越小,即恋人 < 亲密朋友 < 一般同学 < 陌生人 (2) 大学女 生个人空间圈存在显著的方位差异,正前方最大 (3) 接近者性别 会对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产生影响,同性较异性小。希望通过 研究探讨亲疏关系、性别和方位对个人空间圈的影响,进而丰 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 二、实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朋友 男生 女生 F 65.80±31.82 32.17±13.70 15.563*** 同学 64.73±24.64 30.69±14.70 17.972*** 陌生人 101.30±44.40 63.36±40.74 1.033
1、研究对象 接近者效应 T 检验 ( 表 1) 发现被试对男生的空间距离大于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生 72 人,共 9 组实验(每 8 人一组,其 女生,且 1 名, 朋友和同学同性、 异性各 1 名, 离影响显著,陌生人中男性和女性差异不显著。 男、女陌生人各 1 名) 。被试平均年龄 20±3 岁 , 智力和动作技 表 2 不同方位的个人空间距离(M±SD) 能均正常 , 此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方位 情侣 朋友 同学 陌生人 2、实验工具 正前 17.77±22.43 49.12±30.47 50.43±25.81 82.90±44.82 面积为 5m×5m 左右大小的空地(无柱子等参考点, 光线明亮) 米尺(量程大于 2 米) 实验记录表、 , , 录音机等。 正左 17.20±21.81 47.89±30.12 46.71±28.71 81.31±45.49 正后 18.42±22.55 49.45±31.15 46.64±26.97 84.06±51.08 3、实验设计 正右 19.28±23.97 49.45±29.33 47.07±26.32 81.06±48.00 本实验采用 2(男向女,女向女)×4(情侣、朋友、 同学、陌生人)×4(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被试内实验 由不同方位对个人空间距离的测量(表 2)得出,不同亲疏 设计,自变量为接近者性别、方向,接近者与被试的亲疏关系, 关系的方位效应不同 : 接近者为情侣、朋友时,正右 > 正后 > 因变量为个人空间距离。 正前 > 正左 ; 接近者为同学时,正前 > 正右 > 正后 > 正左 ; 接 4、实验程序 近者为陌生人时,正后 > 正前 > 正左 > 正右。且在正前方向, 4.1、个人空间距离的测量 情侣 < 朋友 < 同学 < 陌生人,在其他三个方向,情侣 < 同学 < 选择一个 5m×5m 大小的空旷场地(无障碍物及参照物) 。 朋友 < 陌生人。
德育研究
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弹性范围实证研究
孙文梅 刘亚男 张 婷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河南 河南 新乡 新乡 新乡 453007 453007 453007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本研究采用 2(男向女、女向女)×4(亲疏关系 : 摘 要: 情侣, 朋友, 同学, 陌生人)×4(方位 : 正前、 正左、 正后、 正右) 的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亲疏关系以及方位对大学女生个人空间 圈的影响。结果显示 :1)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有一定需求(2) ( 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方位距离要求存在性别和方位差异(3)大 学女生对个人空间圈的要求因接近者亲疏关系的不同改变。 大学女生 ; 个人空间圈 ; 方位距离 关键词 : 孙文梅(1983-)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师 作者简介 :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本科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 中图分类号 ]:C912.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2)-10-0135-02 一、引言 个人空间圈是环境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研究的交叉课题。自 1956 年萨姆(R.Sommer)提出个人空间 (Personal Space)( 每个人的身体周围存在着的一个即不可见又 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 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 [1][2]) 以来, 关于个人空间的研究不断丰富着其理论体系。 1959 年,爱德华 · 赫尔(E.T.Hall)根据人际亲疏程度区分 了 4 种个人的空间距离 : 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 共距离 [2][3]。1976 年日本的卢原义信提出理想的人际距离图,他 认为不同的人际距离可以体现不同的人际关系 [4]。 本研究根据交往过程中与被试的亲疏关系将接近者分为 : 恋人、 朋友、 同学和陌生人。选取大学女生为研究对象, 假设(1) 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距离都有一定的需求且亲疏关系越近个人 空间圈越小,即恋人 < 亲密朋友 < 一般同学 < 陌生人 (2) 大学女 生个人空间圈存在显著的方位差异,正前方最大 (3) 接近者性别 会对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产生影响,同性较异性小。希望通过 研究探讨亲疏关系、性别和方位对个人空间圈的影响,进而丰 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 二、实验方法
用粉笔标明中心位置及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 右后 8 个方位。实验前,主试依据指导语向被试及 7 名不同亲 疏关系的辅助实验者介绍实验流程,由被试按顺序叫辅助实验 者参加实验,其他人远距离旁观,2 名主试一人指导实验,一人 做辅助测量、数据记录。主试随机选择方向,要求辅助实验者 由此方向的末端沿粉笔标记方向以正常步速、步态向站于中心 的被试走去(不得与被试有言语及眼神交流) ,当被试觉得二人 间距离不能容忍时喊“停” ,主试记录辅助实验者与被试间距离。 待 8 个方向均走完(每个方向走两遍)换其他辅助实验者重复 以上步骤。 4.2、访谈和观察 实验过程中,主试要详细观察被试反应(非言语姿势变化) 并做隐蔽记录。每组实验完成后,由主试访谈了解被试在实验 过程中内心感受及本实验的认识及意见。 4.3、数据整理与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输入 EXCEL,采用 SPSS11.5 统计软件包进行 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被试个人空间圈 以性别、方位为自变量,不同亲疏关系的空间距离为因变 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四种亲疏关系(情侣、朋友、同学 和陌生人)的空间距离在方位上差异不显著,F 值依次为 0.081、 0.015、0.134 和 0.018,p 值均大于 0.05 ; 性别差异显著,F 值分 别 为 135.332(p<0.001) 、31.165(p<0.001) 、46.877(p<0.001) 和 13.068(p<0.01)交互作用不显著,F 值分别为 0.081、0.094、 ; 0.125 和 0.022,p 值都大于 0.05。 (二)接近者的性别和方位效应检验 表 1 不同性别的辅助实验者与被试的个人空间距离差异检 验(M±SD)
135
青年文学家
四、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 : 被试存在个人空间圈,并受接近者性别和 亲疏关系影响,表现为情侣最小,陌生人最大。这与研究假设 相符,说明男性的靠近更易引起被试的防卫心理,而女性具有 亲和力 ; 与杨治良、孙荣根等人 [2] 对成年人所需的空间研究结 果(成年人之间不管同性间还是异性间的接触,总会有一定的 空间距离需要 ; 对正前方要求大于后方,存在性别差异,即女 性与男性接触所需空间圈大,而男性与女性接触所需空间圈小 ; 不同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也不同)一致。 此结果证实了赫尔对个人空间距离的划分,说明了对陌生人的 抗拒情绪及不同接近者造成被试内心的紧张、防御影响着个人 空间圈。但如何划分亲疏关系仍需探讨,在访谈中,被试反映 朋友和同学的界定不明确,这可能是被试对朋友和同学的空间 距离要求与假设不符的原因。 研究发现亲疏关系的方位效应不同,正前方距离都大于正 左侧,此结果与葛国宏 [5] 等人的研究(正前方空间距离平均值 显著大于左右两侧距离平均值)吻合,但与王伟 [6] 的研究(接 近者方向主效应显著,前侧空间距离显著大于其他)不符。 (上接第134页) 以促进宿舍文化建设。如 : 党员型特色宿舍 如 : 模范党员示范宿舍,入党积极分子优 秀宿舍范宿舍 学习型特色宿舍 如 : 奖学金之家,才子阁,励志阁、学习 之家、 好学寝室 和谐型特色宿舍 如 : 和谐之家、心连心寝室、兄弟连、温 馨小屋、快乐一家 活动型特色宿舍 如 : 设计之家、动漫之家、足球部落、轮 滑之家、电影之家、话剧舍、书法之家 创新型特色宿舍 如 : 搞笑一家人、线之舞、创新之家 环保型特色宿舍…标兵型特色宿舍… 通过以评促建,能够塑造学生党员和干部队伍在学生中的新形 象,争做学生表率 : (1)勤奋学习的表率(2)做开拓创新的表率(3)做刻苦 专研的表率 ( 4 ) 做团结协作的表率 ( 5 ) 做自律自强的表率 4、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学生宿舍风采。如 : 宿舍 安全知识教育讲座、 宿舍实话实说、 宿舍快报、 心理图书宿舍传” “ 活动、 寝室设计大赛、 红色长廊展示、 学生宿舍生活作品征集等。 5、建立党建工作进宿舍网络平台,开创党建工作进网络的 新局面。 建立网上党校,要以党建和思想教育为主题。网站可以收集 一些党员发展、党的基本知识、党员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既为学 生们的政治理论学习提供方便,又通过网上党校使广大学生自觉 接受党课学习和培训。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核心,以学生为 主体,由学生们参与信息收集、整理以及网站的维护工作。 (四)党的民主监督进宿舍 原则 : 公开、公正、公平 1、实行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明示制度。 在学生宿舍楼宣传栏处设立党员明示牌,将住该楼内所有 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张贴展示,并对所在寝室进行党员挂 牌,使学生党员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同时把学生在宿舍内的 表现纳入学生个人品行的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定期进行公 布,使学生公开监督,将党员在宿舍内的表现与学生党员目标 管理有机结合。另外,将入党积极分子的行为表现纳入党组织 考核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和党员评优的重要依据。 2、党员发展、预备党员转正宿舍公示。 结合学生各支部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党支部在发展新党员 和党员转正时,除要在原有公示范围内进行公示外,还要将发 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名单连同他们的寝室号及个人资料在学生宿 舍公告栏张榜公示,加大广大学生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监 督力度,以便党组织全面掌握同学的反馈意见,使培养、教育 和发展工作更具有可靠性和针对性。 六、学生党建进宿舍工作愿景 实行党建进宿舍, 有效促进和谐发展。 (一)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不但能实现学生党建和和谐宿舍建设的双赢,而且能弥补 了传统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二)延伸学生培养平台和教育平台 在落实和谐宿舍文化建设中使多数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质量 在工作中考察学生党员、重培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避免 了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 (四)改善学生宿舍育人环境 通过各色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学生教育平台 (五)促进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不定期的晚归、不归清查工作,并对宿舍里的防火、防盗 状况进行有效排查,保证安全隐患的及时排除,改观学生宿舍 安全状况。 参考文献 : [1]、孙云寿,沈广元 .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 [J]. 扬州 大学学报,2002,(12). [2]、石月荣 . 高校党建工作进公寓研究 [J]. 徐州教育学院学 报 ,2007,(04). [3]、刘荣 . 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探索与实践 [J]. 学习月 刊 ,2007,(14). [4]、黄立本 . 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的意义与途径 [J]. 浙江工 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五、结论 大学女生个人空间圈实证研究结果 : 大学女生对个人空间 距离有需求 ; 个人空间圈存在性别和方位(正前 > 正左 ) 差异 ; 因接近者亲疏关系差异对个人空间圈的要求不同。 参考文献 : [1]、吉福德(R.Gifford) ,张学群译 . 个人空间的定义 [J].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90(1) 34-35 : [2]、杨治良,蒋弢,孙荣根 . 成人个人空间圈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 .1988(2) 24-28 : [3]、金盛华 . 人际空间与人际交往——微观社会生态学引导 [J]. 社会学研究 .1997(1) 118-122 : [4]、顾凡 . 人际空间距离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 .1993(5) : 311-313 [5]、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 . 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实证研 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7) 1478-1480 : [6]、王伟 . 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研究 [J]. 青年研究 .2010(02) : 68-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