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合集下载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徐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从内涵、研究理论、影响因素、国内现有研究对个人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有样本缺乏代表性,且研究方法单一、没有系统性,实验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距研究主题范围小等。

【关键词】国内;个人空间;文献综述一、背景在特定空间与环境中不会紧挨着陌生人坐,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原则。

通过对个人空间研究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几点不足。

二、研究现状(一)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

他曾这样定义:个人空间是围绕一个人身体的看不见界限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个区域。

Horowitz(1965)扩展了身体缓冲区的想法,并通过实验证实了个人和私人空间的存在。

1959年,爱德华·霍尔(E.T.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阐明了这一观点,区分了四种个人空间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吉福特(R.Gifford)和普赖斯(J.Price)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 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要求处在正常人际距离的个人来判断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林赛和马根脑认为,从心理学看,空间只是一种感官的知觉形式,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叫“个人空间”亦称“私有的空间”、“心理学空间”,以示同“公共的空间”或“物理学空间”及“纯粹概念上的空间”等相区别。

(二)理论个人空间研究的理论主要有,获得理论、均衡理论、激发状态理论以及刺激模式理论。

获得理论,有关个人空间意识的获得的唯一理论就是社会学习理论。

个人空间意识个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行为。

均衡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包含有趋近和逃避两种倾向。

在人际中,最适宜的清醒时两股力量相互平衡而达到均衡。

不同性别间的空间认知差异

不同性别间的空间认知差异

不同性别间的空间认知差异空间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中空间布局、方向、位置等空间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在空间认知中,男性和女性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生物学差异、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将探讨不同性别间的空间认知差异,以增进对男女性别差异的理解。

一、生物学差异对空间认知的影响生物学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基因、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雄性激素对男性的空间认知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在处理空间信息时往往更具优势。

例如,男性在旋转、定向和导航等任务上通常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表现。

这可能与男性较高的空间感知能力有关,使他们更擅长于解决具有空间特征的问题。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空间认知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空间认知方面的期望有所不同。

由于社会对男性擅长数学、工程和导航等空间导向活动的评价较高,男性在这些领域中的表现也更为突出。

而女性更多地受到社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使得她们可能在空间认知能力上表现出相对的劣势。

三、个体经验对空间认知的影响个体经验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获取的空间信息和经验。

研究表明,个体的日常经验对空间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例如,从小到大经过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和锻炼,可能使男性在空间导航和方向感上更有优势。

而女性在与人的互动和沟通占主导的环境中成长,可能对社会交往性能力更加敏感,但在某些空间导向任务上可能相对较弱。

综上所述,不同性别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认知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受到生物学差异、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并根据个体需求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发展潜能的最大化。

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性别差异的认知特点来提高教育和工作效益。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070404017 苏华清07应心摘要:个人空间圈是指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情境因素以及文化差异等。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性别;年龄;情境;文化如果仔细观察人的空间行为,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气泡之中。

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气泡受到侵犯或者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

这个气泡就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萨姆把这个气泡称为“个人空间圈”。

个人空间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中,一般人不愿意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因而出现公园座椅两头忙的现象。

如果有人张开双臂占据中间位置,那么常常是一个人就客满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简单却很普遍的事实,个人空间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1959年萨姆提出个人空间圈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个人空间圈更成为了环境与行为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很多环境心理学家都曾就此主体做过研究。

据埃特曼的统计,到1975年已经发表了约200项关于个人空间圈的经验的、定量的研究。

到1985年,海达克就报告说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了1000个。

艾伊勒(Aiello,1987)在回顾700多个人个人空间的研究时,指出人类空间行为的概念集中在人际距离上。

他认为对人类个体空间的关注源自对动物和人类领属范围和拥挤的研究。

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指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着的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贾希云等,1983),也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环绕在一个人身体四周的区域,当他人侵入时便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Hayduk,1983)。

个人空间圈还指个体被一个看不见的屏障包围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个人环境免受社会侵害。

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个人空间圈定义为,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body buffer zone)。

性别决定的原理

性别决定的原理

性别决定的原理性别决定的原理涉及到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决定一个生物个体的性别,分别是染色体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决定。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决定性别的原理。

一、染色体性别决定原理染色体性别决定是指通过染色体的性状来判断个体的性别。

在人类中,性染色体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非性染色体是指其他的22对染色体,它们不参与性别的决定。

1. X和Y染色体的差异性染色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XY染色体组合和XX染色体组合上。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染色体组合为44个非性染色体加上两个性染色体。

男性的染色体组合为44个非性染色体加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记作46XY;而女性的染色体组合为44个非性染色体加上两个X染色体,记作46XX。

2. 性别决定基因SRY在人类的Y染色体上,存在一个名为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Y)的基因,它是决定胚胎发展成男性的关键。

SRY基因会在胚胎发育早期激活,并启动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促使胚胎发展成男性。

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影响着世界上一系列的性别特征,包括男性生殖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3. 遗传方式由于男性的染色体组合为XY,而女性的染色体组合为XX,所以决定一个人的性别取决于他们父母的遗传方式。

当一个人从他的父亲那里得到一个Y染色体时,他将会是一个男性,因为Y染色体中的SRY基因会激活男性特征的发育;而当一个人从他的父亲那里没有得到Y染色体,而是得到了两个X染色体时,他将会是一个女性,因为没有SRY基因的存在。

二、性染色体决定原理性染色体决定是指通过性染色体的数量来决定个体的性别。

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性染色体决定方式,下面将介绍两种主要的性染色体决定方式。

1. XX-XY系统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使用XX-XY系统来决定性别,其中雌性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性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

在这一系统中,雌性是一种“隐藏的”性别,因为它们没有特别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男性则通过Y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来表达雄性特征。

如何确定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别者

如何确定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别者

如何确定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别者如果孩子经常做一些不符合自己性别的事,那你也许就会担心他们是跨性别者。

这时,要听听孩子怎样描述自己的性别,看看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

但也不要过分揣测,很多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言行都是刻板印象的产物而已。

比如,男孩喜欢玩洋娃娃并不能说明他就是跨性别者。

无论怎样,孩子都需要大人们来帮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认清自己的性别。

如果他们确实是跨性别者,也要给他们爱、支持和鼓励。

观察你的孩子1.留意你的孩子是否有不符合自己性别的言行。

也许你发现你家女孩喜欢玩「男孩」才玩的玩具。

但要知道,你的女儿喜欢玩卡车并不能说明她就是跨性别者。

但要是孩子对偏离自己性别的事物有着过分的偏爱,那就要多加注意了。

•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奇怪的孩子有可能是跨性别者。

一个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奇怪,而且对自己的性别非常排斥,那就很可能是跨性别者。

•记住,多数性别概念都是刻板印象的产物。

比如,并不是所有的男孩天生就喜欢蓝色。

2.留意跨性别迹象。

一个跨性别的孩子身上有很多迹象会表明他们真正的性别。

他们真实的性别会体现在自己编的故事里,有时通过他们的穿衣打扮也可以看出些端倪。

一个跨性别孩子身上常有以下特点:•男孩在商场里坚持在女孩区买东西,反之亦然•男孩会为自己选一个女孩的名字,反之亦然•喜欢结交异性朋友,希望自己也变成他们的样子•对发型很计较•经常假装自己是书或电影里与自己性别相反的角色•对自己的生殖器感到厌恶•男孩崇拜大姐姐,想和她们一样,反之亦然•男孩很想要女生才玩的玩具,反之亦然•下辈子很想做与自己性别相反的人•因为自己天生的性别而伤心哭泣•允许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性别做事情,他们会很开心3.留意他们是否因被迫做符合自己性别的事而不高兴。

比如,如果你的儿子因为剪了短发而吵闹,或你的女儿因为不能买男孩子的衣服来穿而哭泣,这都是跨性别者的迹象。

性别归属感很重要,所以对你的孩子来说,不得不成天假装成另一个人是很痛苦的事情。

•留意孩子是否会因为发型、衣服样式、对粉色的偏爱等穿着打扮的原因而生气。

大学生个人空间圈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个人空间圈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个人空间圈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作者:林维英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2期[摘要] 本研究采用4€?的实验设计(4即性别组合:男向男、男向女、女向男、女向女;3即高自尊、一般自尊、低自尊),其中性别组合、自尊水平为组间变量,实验因变量为被试与主试之间的距离;问卷采取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

探讨了大学生不同自尊水平对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及个人空间圈的方位效应。

结论:不同性别组合在不同方位上的距离不存在差异;不同方位上距离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方位上距离与性别组合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不同方位上距离之间存在差异;自尊水平与不同方位上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结论:个人空间圈存在方位效应;自尊水平影响个人空间圈。

[关键词] 大学生;个人空间圈;方位;自尊一、前言个人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萨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即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

1959年爱德华·霍尔明确的界定了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

而吉福特和普赖斯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类个人空间和B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可称作心理学家的个人空间;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

由此可见,个人空间可以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对空间大小的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海南师范大学65名大学生,其中男性为32名,女性为33名,智力和动作技能均正常,此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并且和主试不熟识。

2、研究方法(1)工具与材料面积为10m€?0m左右大小的空地,5m长卷尺,实验记录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4点计分,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平均重测信度为0.72,并且经过验证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良好。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科学中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差异展开了广泛研究。

本文将以步骤详细的方式,介绍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

步骤一:确定研究主题- 性别差异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性格特点等。

研究者首先需要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性别差异领域,并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

步骤二:文献综述- 在进行新的性别差异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详细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结论。

这有助于了解现有的研究缺口,并为新的研究提供基础。

步骤三:确定研究方法- 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观察研究等。

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资源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步骤四:数据收集- 根据选择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可能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录入和观察记录等。

数据收集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步骤五:数据分析-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研究者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这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性别差异的存在与程度,并进一步验证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形成新的结论。

步骤六:结果解读- 在数据分析阶段完成后,研究者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并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清晰地呈现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

步骤七:讨论与推广- 在发布研究报告后,研究者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者讨论,并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

这可能包括学术会议演讲、论文发表和媒体沟通等形式。

步骤八:进一步研究- 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仍有很多未知和待探索的问题。

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并继续深入研究性别差异的本质。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可能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推进性别平等的进程,并为个体和社会建设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三组性别差异秩序和检验spss

三组性别差异秩序和检验spss

三组性别差异秩序和检验spss在本文中,我把性别差异秩序,划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性别与其他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性格)。

因为本文涉及到了具体的案例研究以及性别差异回归分析,所以本文仅做探讨。

同时,这也是本节讨论 spss工作中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因为这意味着除了回归分析外还需要做进一步实验;此外,也意味着未来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处理这些细节问题...所以接下来会针对以上三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验证,本文不做赘述了。

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出我自己在性别差异系统构建后得到的结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首先感谢 White& Helmut, Lipsky他们给了我们非常好的解释;再给了他们很好的建议)。

本节主要是分析一下本文中对性别差异关系、个体间性别差异秩序和检验 spss工作对我来说是怎样运行的。

1、性别差异的关系我们先来说一下,在定义性别差异时,它是指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是男是女,性格、教育背景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在做研究时会观察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价。

比如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个人有暴力倾向(就是暴力倾向);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个人爱说谎...这些都是个体差异所导致的。

在我们构建性别差异系统时我们要把每个变量和每一项指标都设为0;也就是说对所有变量在其中一个变量上都不会存在男女差异,而只会存在某种意义上男强女弱的关系(Sweet et al.,2016)...如果性别差异变量可以用来描述个体间的性别关系,那么这就是性别差异系统。

这样做可以避免用性别差异变量来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年龄、性别、性格)。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变量都需要独立控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即性别差异变量和年龄、性格相关);如果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例如年龄、性别、性格)...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性别差异系统来定义这些变量间的关系。

2、个体间性别差异秩序在本节中,我将用一个实验的数据来描述当前已有的性别差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摘要】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且不容侵犯的空间范围,即个人空间圈。

本实验旨在验证个人空间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探讨不同性别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是否存有差异,以及性别对个人空间距离的影响。


果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和实验主试的性别却有着很大关系。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大学生;性别差异
1 引言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学家萨默(R. Sommer) 提出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1959 年爱德华·霍尔(E. T. Hall) 明确地界定了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 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 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 并根据人际间亲昵与疏远的程度区分了4 种个人空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0~ 18 英寸) , 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 个人距离(1. 5~ 4 英尺) , 这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社交距离(4~ 12 英尺) , 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公众距离(12~ 25 英尺) , 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

而吉福特(R.Gifford) 和普赖斯(J. P rice) 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 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 可称作心理学家的个人空间; 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 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

个人空间心理范围大小受到个人特点、社会习惯、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个人特点而言,性别、年龄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的个人空间为小,我们对此提出问题,男性女性在对异性的个人空间圈范围大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别组合及方位大学生个人空间圈大小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为了验证以上的这些假设,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在所选20个被试中个人空间圈与性别没有关系,这和相关文献和现实生活都相违背,说明了小样本不具代表性。

2 方法
2.1 被试宁波大学本科学生20名,其中男生7名, 女生13名, 被试平均年龄为20±3 岁, 智力和动作技能均正常, 此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工具粉笔、米尺(量程大于2 米),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3实验设计 2 (性别组合:男向女, 女向男, ) ×8 (方位: 正前, 正后,正左, 正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 的混合实验设计; 其中性别组合为组间变量, 方位为组内变量。

实验因变量为主试与被试间距离。

额外变量来自个人空间距离测量引起的误差, 如教室照明, 被试的要求特征,测量工具精确度不高,测量技术不够高等。

2. 4程序
2. 4. 1个人空间距离的测量选择一个面积为6 米×8米左右大小的比较空旷的教室。

用粉笔标明中心位置及8 个方向的位置。

实验有3个人进行,一个人主试,一个被试,一个记录员。

主试与被试之间一定要求不相识。

实验前, 记录员先被试, 再
从20 名被试中随机选择男女生各一名, 在其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成为本次实验的主试, 每次试验选择一名主试
(男女主试进行试验的次数相同) 和一名被试, 实验由3 人进行, 一人做主试, 一人做被试,一人做记录员。

主试和被试之间一定要不相识, 若相识则要求主试报告, 重新进行选择。

整个实验由记录员主持。

实验前由记录员告诉被试:“当主试在某一方向的
5 米处向你慢慢走近, 在你觉得不能容忍时, 就叫‘站住’; 当主试从后侧向你走近时, 你可以扭头进行定位, 但尽量保持身体不转动。

”并对主被试说:“你听到‘站住’即停下。

”记录员用米尺测出主试与被试间脖子的距离, 并在记录纸上记下距离
数值。

实验开始时,请被试站在场地正中心, 由主试从相对被试的8 个方向(即正前、左前、正左、左后、正后、右后、正右和右前) 向被试靠拢。

靠拢时的步伐比平时走路要约慢一半, 步子呈小步。

8 个方向先后的次序打乱, 不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有规律进行。

3结果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Range Minimum Maximum Sum Mean Std. Deviation Variance
Statistic Statistic Statistic Statistic Statistic Statistic Std. Error Statistic Statistic 正前20 175.0 39.0 214.0 2077.0 103.850 11.6624 52.1557 2720.213 左前20 236.0 34.0 270.0 2056.0 102.800 12.5964 56.3330 3173.405 正左20 156.0 36.0 192.0 1742.8 87.140 8.5114 38.0641 1448.876 左后20 133.0 42.0 175.0 1831.8 91.590 8.5983 38.4528 1478.615 正后20 139.5 40.0 179.5 1861.5 93.075 8.3884 37.5140 1407.297 右后20 168.0 40.0 208.0 1897.8 94.890 9.8809 44.1885 1952.626 正右20 141.5 44.0 185.5 1776.5 88.825 9.1521 40.9294 1675.218 右前20 279.0 34.0 313.0 2271.5 113.575 15.9208 71.2001 5069.455 个人平均数20 135.94 41.63 177.56 1939.36 96.9681 9.41773 42.11738 1773.874 Valid N (listwise) 20
表一被试个人空间圈方向距离描述性统计
Between-Subjects Factors
Value Label N
主试性别0 男11
1 女9
被试性别0 男7
1 女13
表二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Dependent Variable:个人平均数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Corrected Model 8594.136a 2 4297.068 2.909 .082
152255.498 1 152255.498 103.082 .000 主试性别262.527 1 262.527 .178 .679 被试性别1618.144 1 1618.144 1.096 .310 主试性别 * 被试性别.000 0 . . . Error 25109.466 17 1477.027
Total 221759.948 20
Corrected Total 33703.602 19
a. R Squared = .255 (Adjusted R Squared = .167)
表三
个人平均数 * 主试性别
个人平均数
主试性别Mean N Std. Deviation
男113.8614 11 47.67221
女76.3208 9 22.36407
Total 96.9681 20 42.11738
表四
个人平均数 * 被试性别
个人平均数
被试性别Mean N Std. Deviation
男69.1536 7 15.25190
女111.9452 13 44.69925
Total 96.9681 20 42.11738
表五
4 讨论
由表一在8个方向上平均数统计可以看出:在右前方向上距离平均分相对比较大(113.575cm ,15.9208),在正左方向上
相对较低(87.140cm ,8.5114),个人平均距离为96.9681CM,标准差为9.41773。

由表二、表三可以看出:被试与主试性别差异对个人空间没有影响。

根据查相关文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实验中被试太少。

由表四表五可以看出:个人空间距离的平均数与性别没有关系。

但是和主试的性别有很大关系,根据相关文献
和现实生活分析,这个统计数据时不正确。

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实验被试为20个,样本太小,所以出现这个误差。

5 结论
根据实验,个人空间距离和性别没有关系,和实验主试性别有很大关系。

结论和相关文献和现实生活现象有很大差距,说明样本太小不具有代表性。

6 参考文献
谢婷婷. 探讨“个人空间”的安全势力范围与维护.黑河学刊,2009年12 月,共第148期第9 期.
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实证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年第17 卷第12 期.
百科知识,不可超越的个人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