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理论
个人空间理论

个人空间理论摘要:有关个人空间意识的获得的唯一理论是从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借用过来的,那就是社会学习原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个人空间意识的形成,而从社会学的层面上,需要着重关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与差别。
所谓个人空间的真正界限,那就是个人空间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现实世界的表现只是我们人类这一具有相同思维模式的高级动物之间的默契合作罢了。
关键词:个人个人空间公共空间个人空间边际界限正文:个人,或称个体,一般是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或结构,也是一种自我称呼。
它与私人这一明显带有财富归属性质的词语有着迥异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作用也要大于私人这一形近词。
“个人空间”本身是一个多意词,互联网上的个人空间又叫个人主页,个人主页是你自己用软件编辑出的网页,之后上传到指定申请位置的一个空间,可以是FTP或HTTP上传。
现实中的个人空间泛指私人空间。
具体是指,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私人的一些隐私,不能让公众知道的一些事情。
这些都可以笼统的归类于狭义的个人空间范畴,而我在这里要着重论述的则是心理学上的个人空间理论,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个人空间范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自觉的努力寻找或是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个人空间,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那些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必须融入的外向型空间。
至于我们会有这种行为的原因,则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潜意识里的条件反射。
也就是说,真正就这个问题深入的探究下去,我们可能会发现,除了说“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下意识的这样做”之外,我们无法提出一个更加合适的答案了。
在这一问题上,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各类人群都保持了惊人的一致。
就好像无法解释在远古文明还未相互接触的年代里,各个文明几乎同时都装备上了弓箭这一高端攻击型兵器。
有些人认为个人空间意识是我们作为人这一高级物种从遗传里得到的,但这却与基本的常识有些矛盾,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刚刚出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上的时候,面对危险的自然环境,我们的祖先都是下意识的相互靠拢,依赖着集体的力量获得食物,进而生存进化而成今日的地球霸主,如果说个人空间意识是作为人而遗传下来的话,那么这一意识也不可能是在最初的人类的大脑中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一意识是在人类的漫长进化途中获得的,也就是说个人空间意识是某个人类祖先在生活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互动

五章、社会互动1、个人空间理论:代表:霍尔;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的(2)个人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是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3)社会距离: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4)公众距离: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是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2、社会互动的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论。
(1)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早期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镜中之我”理论)、托马斯、米德;观点: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不断建立和再建立的。
(2)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代表: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常人方法学: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代表:加芬克尔;思想来源:舒茨的现象社会学;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3、社会网络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的六度分隔理论和欧洲农民自发组织的“赫德兄弟会”活动规模的150法则。
4、社会资本的研究:(1)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社会资本》短文中提出。
(2)①同质性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关系网络的构成以熟人为主体,把有共同的邻居、民族、宗教或家庭关系的人整合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将之细分为家族型社会资本、宗教型社会资本、亲族型社会资本、乡土型社会资本、情感型社会资本等,具有一定的先赋性、封闭性和内聚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人们偏爱的休息停留位置
二、领域性(Territoriality)
阿尔托曼(Altman)对领域性的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 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 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被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影响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2.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引起更多动作反应 3.入侵者年龄对反应也起一定的影响 入侵者的反应: 1.侵犯别人的人自己的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 2.群体的大小也影响着个人入侵的倾向 3.被侵犯群体的地位越高,被侵犯的几率越少
一、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 气泡之中。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 气泡受到侵犯或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这个气 泡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Sommer把这 个气泡称为个人空间。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人们 用它来调整与他人交往的程度。个人空间并不是固定的, 在环境中它会收缩或伸展,它是能动的,是一种变化着的 界限调整现象。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 环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 发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 能纵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 丹麦建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 在凹处、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 牌之类可依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 防护,又不使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 朝向和视野对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 对日照要求也不同)。
公共距离
包括360到750厘米的近段和750厘米以上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出现在较正式的场合,如讲演、谈判等。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调研

领域性具有组织、领域性与控制感和安全防卫的功能。
如纽曼提出的“能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中,与领域有
关的有: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和自然的
监视。这些观点也从纽曼的调查分析和对住宅区的改进
中得以说明 和表现。
一家人在一起 玩耍,无形中 建立了自己的 领域,外人有 意识不去打扰
朋友之间一长板凳建 立领域,陌生人不会 参与其中
陌生之间以自身建立领域,相互 距离较大,保证个人领域不受侵 犯
两人分别以板凳建立个人领域,距离较远,相互之间 没有侵犯
朋友 距离
亲密 距离 社会 距离
公众 距离
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的控制他人或群体 接近自己。
私密性
•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的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
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 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 私密性的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 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或 者避免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 ,如和亲人,朋友或者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 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 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 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一家人在一起玩耍无形中建立了自己的领域外人有意识不去打扰朋友之间一长板凳建立领域陌生人不会参与其中陌生之间以自身建立领域相互距离较大保证个人领域不受侵犯两人分别以板凳建立个人领域距离较远相互之间没有侵犯
环境心理学调研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研究
小组成员:董梦飞 杨顺晖 乔琳枫 胡飞飞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要点孔德(法)——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实证主义社会学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别秩序和进步。
观察、实验、比较、历史法来研究是人类社会斯宾塞(英)——《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人物+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形成时期代表人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理论(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失范理论提出者;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历史分析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合理性理解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理想类型组织科层制度理论(又称官僚制)合法性统治分类:1.超凡魅力型——典型的超凡魅力型权威在先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所建立的组织中可以看到。
2.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
城市群理论——琼•戈特曼提出印象管理(拟剧论)——戈夫曼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初级群体——库利内、外群体概念——萨姆纳参照群体——海曼“分工理论”最早阐述者:亚当·斯密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戴维斯、摩尔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理论)——《普通社会学总论》社会流动——索罗金——1927年*【集体行为理论代表】:奥尔森——搭便车理论勒庞——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即“群体心理特征”斯梅尔瑟——价值累加理论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需要六个因素: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
简述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

简述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所认为能够独立掌控的空间范围,包括身体活动范围、住所、车内等。
个人空间大小和范围可能因个人性格、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而异。
在社会交往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心理空间是指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范围和过程,包括精神、意识、情绪、知识、信仰、价值观、思想、记忆等。
心理空间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所在地,表现为主观体验和思想情感状态。
不同的人心理空间的大小和深度也会因个人特点、背景经历等因素而不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给自己充足的心理空间,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
[工作]个人空间理论
![[工作]个人空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fb70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f.png)
环00境00心00理00学00论00文00个人空间理论00胡一帆 2011397300环境心理学00个人空间理论00胡一帆002011397300摘要: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的理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距离。
本文根据这些不同的距离理论,分析了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合理距离以及人群保持这些距离的原因。
00引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安全空间,即人们平时不愿意他人进入的距离范围,这种距离我们称为个人空间,或者叫做场。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只有当不合适的人进入了这个距离的时候,当事人就会自然的察觉并且感觉不舒适。
人类学家霍尔就曾经研究过这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大致的距离数值,现在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来控制自己的位置,来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
00正文:00你是否经常在人多的地方感觉到不舒适?你是否在电梯中会不自然的望向楼层数字?你是否在公共场合不希望有陌生人和你坐在一张桌子旁?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并不是你不善于人际交往,主动的排斥他人,而是因为他人进入了你的空间,进入了你的“警戒线”。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交往时分成四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一、所谓的亲密距离就是一个人与其最亲近的人之间所处的距离,在0~45cm 之间。
当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可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在挤公交车时,陌生的人往往会尽可能地远离,以避免身体的接触,但是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这些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则一般没有这种排斥。
同时,如果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处于亲密距离中,则会渐渐地产生这种排斥性,从而变得陌生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一项对比试验表明,那些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也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二、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cm~1m之间。
亲密关系中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亲密关系中的个人空间的定义和重要性个人空间在亲密关系中指的是每个人在关系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需求。
它反映了个体对个人隐私、自由和个性表达的渴望。
在亲密关系中,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于维持健康、平衡和长久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定义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时间、空间和个人活动的需求。
它是一种在关系中保持个体独特性和自主性的权利和空间。
个人空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时间独立性: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独处、思考、追求个人兴趣和活动。
这段时间可以用于个人的自我反省、放松、恢复精力和自我成长。
2.个人隐私:个人空间涉及到保护个体的私密信息和个人领域。
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认可其个人隐私的权利,不受侵犯。
3.个人兴趣和活动:个人空间为每个人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个人才能提供了空间。
这包括个体独立地参与个人喜好的活动,例如运动、艺术、阅读等。
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个人空间在亲密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保持个体独立性:个人空间允许每个人保持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它有助于塑造和保持个体的身份认同,增强自尊和自信。
2.促进个人成长:通过个人空间,每个人有机会追求个人目标、发展才能和兴趣爱好。
这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为关系中的双方带来更多积极的能量。
3.缓解紧张和冲突:亲密关系中的个人空间可以减轻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
给予彼此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可以避免过度依赖、控制和冲突的产生,从而维持关系的和谐。
4.促进健康的亲密关系:个人空间有助于创造一个平衡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它可以提供个体在关系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进双方的情感成长和深化。
为了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个人空间需求。
沟通、协商和建立共识是实现个人空间和亲密性的平衡的关键。
为什么个人空间对于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个人空间在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
境
心
理
学
论
文
个人空间理论
胡一帆 20113973
环境心理学
个人空间理论
胡一帆
20113973 摘要: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的理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距离。
本文根据这些不同的距离理论,分析了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合理距离以及人群保持这些距离的原因。
引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安全空间,即人们平时不愿意他人进入的距离范围,这种距离我们称为个人空间,或者叫做场。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只有当不合适的人进入了这个距离的时候,当事人就会自然的察觉并且感觉不舒适。
人类学家霍尔就曾经研究过这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大致的距离数值,现在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来控制自己的位置,来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
正文:
你是否经常在人多的地方感觉到不舒适?你是否在电梯中会不自然的望向楼层数字?你是否在公共场合不希望有陌生人和你坐在一张桌子旁?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并不是你不善于人际交往,主动的排斥他人,而是因为他人进入了你的空间,进入了你的“警戒线”。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交往时分成四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一、所谓的亲密距离就是一个人与其最亲近的人之间所处的距离,在0~45cm 之间。
当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可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在挤公交车时,陌生的人往往会尽可能地远离,以避免身体的接触,但是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这些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则一般没有这种排斥。
同时,如果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处于亲密距离中,则会渐渐地产生这种排斥性,从而变得陌生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一项对比试验表明,那些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也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二、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cm~1m之间。
这是人们可以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
所以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一般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
这个距离就是我们平时所最易敏感的距离,人们往往对于侵入这个距离的陌生人感到不舒适。
每当人们在乘坐电梯的时候,电梯的大小就小于了人的个人距离,所以当电梯内有陌生人进入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不舒适,而且会不自觉的望向楼层数字。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于陌生人,人们往往有一种防备心理,这并不是处于人们有意识的行为,而是生物的天性导致的。
由于对于陌生人的不熟悉,人们就希望尽快的脱离这种状态,从而在乘坐电梯时觉得焦躁,会不自觉的望向楼层数,期望电梯快些到达。
三、社交距离一般在1~3.5米之间。
其中1~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
比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会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
2~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
在商务会谈中会谈双方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因为处于这个距离的时候彼此之间不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而且也不会因为距离太远或太近而影响眼神的
交流。
同理,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也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
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
四、公众距离往往是公众集会时采用的距离。
一般在3.5米到7米左右。
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
所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会走下讲台朗读课文,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当不同的人处于这个距离内时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多少呢?这首先要看你与谁交往。
美国学者霍尔研究发现,46~61cm属于私人空间,女友可以安然地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女人处在这一空间内,她就会显得不高兴,甚至会大发雷霆。
同样,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男人进入这空间时间稍长,他肯定会吃醋。
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122cm,若讨论个人问题是恰当不过的了。
你若是与情人约会,可千万不能超过46cm,否则对方觉得你疏远了他(她),对他或她没有热情,可能引起情人间的误解。
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213cm。
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不真心实意想办事。
领导人的办公桌较为宽大,就告诉了你这一空间信息。
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366cm。
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
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
366cm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
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cm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
因为,前者生活在非常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
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
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由于禽流感的威胁,人们格外注意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这些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增加了,但人际交往的距离却被迫拉大了,孩子只能以这种方式和妈妈见面。
“密切接触”几乎成了“危险”的同义词。
随着禽流感发病人数的下降,我们相信正常的生活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那么在正常的生活中又该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呢?
人际交往的四种状态只是大致的划分。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人际距离的准则会有所差异,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
和喜欢的人交谈要靠得近,熟人要比生人靠得近,性格外向的要比内向的人靠得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靠得近。
仔细想来,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都建立在恰当的交往距离之上,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冲突却往往是从不恰当的距离开始的。
因此,在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距离语言”,我们才能在越来越拥挤的地球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中科学地把握好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