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浅析
五色观的色彩体系

五色观的色彩体系五色观是一种源于古代中国的色彩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化和哲学领域。
它将颜色分为五种:金、木、水、火、土。
首先是金色,代表着贵族、富贵和权力。
在中国古代,黄色常被用作皇室标志,表示皇权至高无上。
这种颜色的特性是光亮、瑰丽、耀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象征着富贵、光明和祥瑞。
在艺术创作中,常用于装饰华丽的建筑、绘制富丽堂皇的画作等。
其次是木色,代表着生命力和健康。
这种颜色的特性是温暖、舒缓、自然。
在中国文化中,木色常被用于形容春天的万物复苏,是一种充满希望和生机的颜色。
在设计中,木色往往被应用在与自然有关的场合,如装饰花园、庭院等。
第三种颜色是水色,代表着清澈和纯净。
这种颜色的特性是晶莹透亮、儒雅清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色常被用于象征着洁净、纯洁和悠远。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颜色常常被用于描绘清泉、池塘、湖泊等水体场景。
第四种是火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
这种颜色的特性是鲜艳、热烈、有力度。
在中国文化中,火色常被用于表达对生命和努力的热情追求。
在艺术中,火色经常被用于描绘耀眼炽热的太阳、风景中的红花等。
最后是土色,代表着安稳和可靠。
这种颜色的特性是实在、厚重、稳固,与大地的稳定性紧密相连。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土色象征着坚实、落实和安全。
在设计中,土色可用于营造稳重、务实的氛围,如用于家具、建筑等场合。
五色观的五种颜色,除了其本身的特性,还代表着五行理论。
在中医、风水等方面,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如金色属于金行,木色属于木行,水色属于水行,火色属于火行,土色属于土行。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对于影响人们的生活新颖的理解和把握意义重大。
浅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与色彩搭配规律

赤为朱雀, 黑为玄武;五位神 —青为青帝, 小、 萌发,伴随着民族文化和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 虎, 天真、 希望与活力;同时, 缃色也象征轻薄, 冷
含黑、 白、绿的色彩元素。 赤色—中国的代表色, 指代酒,也多出现在女子的服饰上,如杨柳青年画 是古老的色彩之一。赤色象征生命、吉祥、喜庆、 中的女子服饰多用此色。 积极、热情、勇敢、忠诚和正义等。黄色—代表 大地之色,也是古老的色彩之一,是地上颜色中地 位最高的颜色。黄色象征着权力、富贵、光明和智 慧;同时,它也是佛教常用的色彩。白色—象征 中国民间美术的这些色彩观念,使创作者对 民间色彩的使用不再是人的本性对色彩快感的诉 求, 而是以抽象的观念或功用来表征感性形象。 如 年画《铁树开花》 ,其色彩艳丽、喜兴,在紫色调 富于变化的对比效果。而其色彩特点不仅体现在 视觉上,更多地体现在象征意义上。 “铁树开花” , 开的是金元宝和钱串子,在造型上用了象征富贵 意义的颜色—紫色,而背景是大面积带有紫味 的红色, 不禁让人想到那句俗语—红得发紫。 同 时,中国民间美术的用色因为超出色彩物质意义 层面上的特点, 也使色彩上升到符号化系统。 如民 间社火的脸谱红为忠, 白为奸, 黑为正, 绿为草莽, 蓝为妖邪,金银为神仙佛道等。 二、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着重视色彩象征性的传统。
同时他们在运用颜色时, 要求保证色彩的纯净、 在吉庆题材的民间绘画中,最忌黑和紫二色相邻。 福临门》 ,不仅在造型上运用了象征符号—蝙蝠, 觉。
境、百姓的生存状态及其追求与信仰等紧密相连。 蓝和大红这些硬色(正色)不能靠近,必须中间调
特点, 并通过五行色的巧妙搭配,形成热烈、 轻松、 种说法都比较接近,都是说明红和黄之间搭配的重 又体现出明度、色相、冷暖以及用色面积大小等方 面的对比,使作品在和谐统一中又有了节奏的变 透气、色调清新,而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 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与表达思想情感最恰 当的形式。 3 . 扶形与走势 “以色扶形”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一个 重要特点。在民间木刻版画中,一些较重的颜色往 往担当支撑骨架的作用。扑灰年画《福寿双全》在 色彩的处理上,就是以色扶形,小男孩的整个形体 动作,包括身后的狮子都依托于墨色。在一些非欣 赏性年画作品的套色中往往也极力简化造型和设 色,不严格要求色块与线形的一致,只用几笔颜色 强调一下有色之感或动作的走势即可,但这种处理 方法却能产生轻松的貌离神合的效果。如木版年画 中的纸马,因其实用功能强,需要大量生产,所以 在套色印刷上只能走捷径,简单刷色,以凸显大体 结构。 三、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者们,集体传承着用色的 创作体会,时间的淘沥与岁月的沉淀不仅让他们逐 渐摸索出一套民间色彩的运用方法,而且,其作为 “五色”观念的延伸,也成了中国民族色彩的重要 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绿,花簇簇/喜气,红 与绿/黄喜绿,绿爱红—这些俗语都是针对红色 一起显得喜庆,俗话说“红配绿,唱大戏” ,在民间 2 .人物配色的主要方法 断国孝, 三蓝墨—三蓝墨即淡蓝、 佛青、 花青 三色以及淡墨、浓墨为主的色调。这是在封建社会 里, 人们重视孝道的一种表达。 粉青绿, 人品细— 画故事画中的女子,指用粉裙、青上衣,或绿衣、青 老褐—女红是指画少女时要腮红粉润,并且穿红 戴绿,才能生动地表现出少女的活泼和俏丽;妇黄 是指画少妇时以黄色的衣服或黄色的配饰为佳,可 增添妇人的贵气;寡青是指孤寡者穿青色的服装易 显出其沉静和肃穆;老褐指老年人以赭墨或褐色的 服装最适宜。 想要精, 加点青—画妇女或书生多用 软色, 以显其清丽, 但若没有硬色点缀, 便没有对比, 也衬托不出软色的特点,故需要在人物的衣领、底 衿、 袖口等处加一点儿黑边, 不仅托出人物娇嫩之粉 面, 也使其更有精神。 文相软, 武相硬—文相软是 指画文官时易用软色。 要想俏, 带点孝—在历史小 说和古代故事画中, 人物服装大都五颜六色, 有时画 面繁杂, 主角不突出, 这时就可将重要人物改成灰袍 或灰衣甲,使其峭然而出。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的研究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布局方式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色彩体系。
本文将探究,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体系以柔和、淡雅为主,追求的并不是鲜艳明亮的颜色,而是以自然、素雅为基调,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这种极简的色彩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即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和谐,而非外在的炫丽与刺激。
首先,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运用注重冷暖对比的平衡。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通常会用冷色调的绿色来起到衬托、凸显的作用,比如经常出现的湖水、流水等地方。
而植物的颜色则相对较暖,如红花、黄叶等,起到点缀整体的作用。
这种冷暖对比的平衡使得整个园林显得自然而和谐。
其次,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运用还注重形体与色彩的统一。
园林中的建筑物往往以素黛色为主,如素灰、素白等,这样的色调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朴实而端庄。
同时,园林中的假山、石桥等景观也运用了这种原则,让其色彩与形体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运用也会因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在春季,园林中的花卉植物迎来了绚烂多彩的时刻,这时园林中的色彩也会更加鲜艳丰富。
夏季园林中的水景更加显得清凉怡人,因此在色彩运用上会更加注重清爽的绿色。
秋季则以黄、红色为主,与季节的变迁相呼应。
冬季园林的色彩相对较为柔和,以白色为主,给人一种冷静的感觉。
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体系背后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文情怀。
园林中的绿色与植物的生命力相呼应,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园林中的素白、素灰色彩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朴实、质朴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清雅、端庄的追求。
总之,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更在柔和、淡雅的色彩背后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
这种色彩体系的运用使得园林具有强烈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也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摘要:中国画的用色在魏晋时期就开始出现,早在谢赫的“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的用色观念,“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其所承载的中国画美学特征上千年,而色彩作为笔墨的辅助,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西方绘画思想融汇的新时代,分析研究中国画传统的色彩观对中国画色彩的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美学,色彩观中国的色彩艺术通过“写意”以“参赞自造化”色彩审美观,色彩美学观与中国哲学观相通从《易经》开始“意”被看作是万物内部的本质,圣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记象”,明代五履认为:“画虽状形主乎意”,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出中国画中”意”的精神所在,所以虽然中国画中有“随类赋彩的概念”但这种色彩是有主观意义上的处理,随类赋彩却不失“意”的精神观念,“色”也是被当作纯粹的视觉对象而产生,《孟子·告子》中认为“目之色有同美焉”,老子的《道德经》中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之“五色”指美丽的五彩颜色。
固定的色彩与理想色彩结合成多样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色彩它们在色彩自身的关系中不断的发生并组构成一个色彩表现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秋之前称色彩为“玄黄”,春秋战国到隋唐的色彩哲被哲学家和普通人称为“五色”为“丹青”的说法在孔子、老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
而“五色”的具体名称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我们的祖先把观察自然的景色,整合形成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建构了以赤、黄、青、黑、白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对应起来便构成了中国画的用色渊源,这些色彩也构建起中国画设色的基本体系。
中国画用色的传承与演变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色彩体制的初创,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开始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最初尝试应是在彩陶文化中绘制纹样以及岩画图案,汉代要求色彩绘制在形象表达上能够应物象形,在汉代时的陶器、帛画、漆画中可以看到赭、红、蓝、灰、石绿、钛白、黑、金等色彩的运用。
隋唐时期中国画色彩体制得到的完备,同时色彩中心也开始失落,中国古典色彩绘画体制已在魏晋南北朝中完成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的语言建设而当这种语言达到了在绘画中的观念、工具、材料等限度内相对饱和时一种失掉“色彩”的语言“水墨”正在出现并占据主流。
浅析中国传统五色观

浅析中国传统五色观作者:朱安妮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10期摘要:中国五色观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对色彩的崇尚,它萌芽于奴隶社会殷商时期,形成于先秦时期,完善发展于秦汉时期,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哲学思想观念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色彩美学的基础。
关键词:五色五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五色观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对色彩的崇尚,它萌芽于奴隶社会殷商时期,形成于先秦时期,完善发展于秦汉时期,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哲学思想观念和智慧的结晶,成为华夏民族色彩审美的最高标准。
五色指“赤、青、黄、黑、白”五种颜色。
先民们从自然万象中获得了这五种基本的颜色,“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青,生也,象征物生时之色”,“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
《左传》中有这样的记录:“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相关学家认为这段文字就是“五色说”真正登上中国古代色彩审美的历史舞台的见证。
而五色体系在时间上比西方的色彩体系早千年以上,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色彩体系。
五色从诞生一开始,就不仅仅是指代五种颜色,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从周朝开始,统治阶级就开始从礼仪等级观念出发,把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象征尊贵,而其他间色被贬为卑贱之色。
“尊尊贵贵,不得相逾”,在宗教礼仪活动中或是社会人士的服饰用色中,有着严格的色彩规范,不得混淆颠倒。
五色审美观至今仍鲜活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术创作中,是中华民族牢固的审美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五色与五行“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学说之一,庞朴先生称它为“中国文化的骨架”。
要理解这一“中国文化的骨架”,首先就要了解五行说的来龙去脉和精神实质。
古往今来,对“五行说”起源的解说可谓不胜枚举。
其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其起源于占星术,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之号;二是说来源于殷商占卜术,甲骨卜辞的“五方说”为五行之起源,根据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五方说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称作“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东、西、南、北、中五个空间方位的观念;三是“五材说”,认为“五行”起源于构成世界的物质材料金、木、水、火、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自然界的各个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传统色彩 知识

中国传统色彩知识
中国传统色彩知识主要基于五色体系,即黑、赤、青、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
这些颜色在古代中国的色彩观念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
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因此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
赤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而在周代被崇尚。
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
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青色(含绿)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
“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
此外,中国古代的色彩命名非常诗意化,如“暮山紫”、“青梅煮酒”、“明月珰”、“天水碧”等。
这些颜色名称不仅是一种颜色描述,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例如,“青梅煮酒”不仅指一种青色梅子酒,还让人联想到春日踏青和诗酒趁年华的意境。
中国传统色彩知识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体系,它不仅是一种视觉表达方式,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摘要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艺术与理性的组合,不仅仅是形体空间的塑造,更是一个包含了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巨型雕塑。
所以色彩在一所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在古代的建筑创造中就非常重视色彩这一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宫殿建筑中的色彩,表达和传递了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家与庶民的不同在宫殿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南北建筑也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分两方面。
一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南方四季几乎是常绿的,不需要复杂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他们更需要的清幽的环境,利用周围的景色衬托出独特的建筑色彩。
二是因为人文环境的不同,北方人豪爽相对南方人来说,南方人比较清高、典雅。
这两个原因就形成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
关键词色彩表现等级制度象征差异中图分类号: TU115建筑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形、光、色。
这三者按一定规则可综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色彩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并且使建筑环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环境的审美功能。
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形体、给人视觉感染力的。
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衬托皇家贵族的极高统治力,不容许皇家贵族一下的平民百姓使用一类的色彩,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在建筑的形体中还是色彩中都有严格的把守。
一、建筑中的色彩表现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要看得见世界必须有光,有了光,人们不但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形,还能看到它们的色彩。
色彩是又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我们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和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
色彩具有表情并能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说明了色彩可以表达意义并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
例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鲜血、太阳,因此人们见到红色,会感到有暖意;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与草原,会使人感到春到人间,大地充满生机。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具有引起人们各种感情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
中国传统色彩色立体研究

中国传统色彩色立体研究本课题在研究思路上,将中国色彩看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注重探索对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系统的理性认知建制、在现代性视阈下的范式更迭以及在染织业领域(以植物染为主要方向)的实际应用。
结合调研历史文献、染色实践和制作色立体等方式,从与色彩有关的语言、工艺、文化作为与它互动的外围出发,探讨中国传统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发展的维度。
标签:色彩观念;传统颜料;植物染色第一章主题调研第一节.色彩观念的嬗变中国古代色彩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不仅是从感知(视觉)到语言的问题,而且还受整个文化体系的制约。
1.礼制色彩夏商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色彩等级制度,特别是西周时期,为了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制定了相应的礼制规定,对于色彩的使用有了更详细的文献记载。
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统治阶级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等级,对色彩的使用划定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色彩的运用则是在色彩等级制度的规范下不断发展。
2.宗教色彩以赤色为例,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岩画上出现的赤色通常以牛血为使用材料,同时伴有原始部落的一些祭祀行为。
其次在字形上也可见其端倪,拆解甲骨文中的“赤”字,上半部分为人字,下半部分则为火。
可见,赤字的构成与火有密切关联,因为火光的颜色即深红,随即联系其出现时代中盛行的火祭行为,可见颜色初期的使用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3.五色五行《尚书》中写道:“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赤、黄、青、黑、白的五色观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
但“五”中的颜色数量并非总是如此,五种颜色覆盖所有颜色。
它是对颜色进行一定程度的视觉识别并最终确定的结果,并且经历了历史演变过程。
不仅人之间划分出了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动物之间(牛、羊、猪狗)、饮食餐具(鼎的贵重)、出行方式(士大夫须乘车出行,庶民则是步行)也划分了等级,同理,颜色与颜色之间,也有明确的等级观念,即“正色”和“间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 觉 感 受 , 是 古 人 视 觉 本 能 寻 找 到 的 最 接 近 自 然 的 色 彩 。 这 两 种 颜 人 的 美 感 走 向 了 新 的 方 面 ,那 就 是 : 这
色 也 是 古 人 最 常 用 的 装 饰 色 彩 。 以 黑 、白 二 色 加 上 青 、 、 三 原 色 就 “‘ 发 芙 蓉 ’ 之 ‘ 彩 镂 金 ’ 一 种 赤 黄 初 比 错 是
感 受 同 物 质 要 素 联 系 到 了 一 起 , 成 了 与 五 行 的 对 应 关 系 。 以 “五 色 ” 现 传 统 色 彩 的 文 化 价 值 , 重 提 艺 术 形 为 基 础 的 传 统 色 彩 体 系 , 仅 蕴 含 着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 且 具 有 浓 民 族 化 、 土 化 , 究 和 借 鉴 中 国 传 不 而 本 研 厚 的社 会 政 治 含 义 , 时还 具 有 艺术 上 的 象 征 意 义 。人 对 时 空 、 界 、 统 色 彩 体 系 的 典型 传 统 元 素 ,从 传 同 世
凡 画 缋 之 事 , 素 功 。 ” ( 广 元 . 方 色 彩 , - [ ] 哈 尔 滨 : 龙 江 关 白 的 图 案 反 应 了 道 家 深 邃 的 宇 宙 观 、 后 李 东 e究 M , l 黑
术 出 版 社 , 0 0 0 )这 是 关 于 “ 色 ” 观 的 最 早 记 载 , 起 西 方 的 “ 色 世 界 观 。 正 是 道 家 主 张 淡 泊 无 为 , 2 0 ( 1) 五 比 七 因
责 任 编 辑 : 薇 薇 李
选 择上 显 得过 于狭 窄 , 响到 本 民族 影
的体现 ‘ 德 ’ , 以色 彩暗 示 人 比 观 既
中 国 的 “五 色 ” 具 有 极 强 的 哲 学 、 理 意 味 。 将 五 色 与 m- 、 色 彩 精 神 的 全 面 提 升 。 家 在 色 彩 上 观 伦 J 间 方 儒
辜
羽 肾
咸
彩 艺术 史上 产 生 了重大 影 响 。 综 上 所 述 ,在 中 国 传 统 色彩 体
系 中蕴含着社 会历 史 、 教 、 学 、 宗 哲 民族 等 多 方 面 信 息 ,从 而构 成 了其 鲜 明 的 文 化 属 性 。色 彩 是 构 成 艺 术 形 象 的 基 本 要 素 之 一 ,任 何 艺术 形 式 都 离 不 开 色 彩 的表 现 。而 色 彩 对 于 情 感 、 情 绪 的表 达 有 赖 于色 彩 背
…
切 色 彩 的 基 础 , 色 几 乎 能 包 含 全 部 的 光 谱 色 , 视 觉 感 受 显 得 鲜 的 艺 术 风 格 和 审 美 最 求 , 创 造 出 各 白 使 并 明 充 实 , 色 恰 好 具 有 “充 分 吸 收 ” 物 理 特 性 , 人 造 成 一 种 神 秘 的 具 特 色 的 艺 术 品 。 从 魏 晋 开 始 , 国 黑 的 给 中
三 、 国 传 统 的 色彩 美学 观 中
态 度 引进 西 方 的色 彩 理 论 ,借 鉴 融 合 西方 优 秀 的色 彩 文化 , “洋 为 中
纵 观 中 国文 化 史 , 、 两 家 学 说 是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的核 心 部 分 , 儒 道 同 用 ” 让 传 统 与 现 代 相 结 合 赋 予 中 ,
无 观 ”、 “三 色 观 ” 要 早 上 一 千 余 年 。 和 民 族 音 乐 中 的“五 音 ” 样 , 彩 而 他 们 的 色 彩 主 张 也 是 “ 色 而 五 色 都 一 色 艺 术 中 的 “ 、 、 、 、 ” 是 中 华 民 族 色 彩 体 系 的 基 础 , 南 长 沙 成 焉 ” 这 也 就 确 定 了 中 国 传 统 的 美 青 赤 黄 白 黑 也 湖 。 马 王 堆 1号 墓 出土 的 帛 画 , 已经 很 好 的 具 备 了“ 色 ” 丰 富 性 。 五 的
科 学 技 术 的发 展 和 色 彩 艺 术 的繁 荣起 到 了非 常 重要 的 作用 。
位 、 行等 联 系在 一起 , 成 了中 国所 @ - 的 宇 宙观 。如 下 表 所 示 : 五 形 R
[ 中 白 秋 西 黑 冬 北
[ 五行 ] [ 五帝 ] [ 五神 ]
[ 五祀 ]
木 太 嗥 何芒
祀 户
火 炎帝 祝 融
祀 社
土 黄帝 后 土
金 少 嗥 蓐 收
祀 门
水 颛 顼 玄 冥
祀 行
祀 中雷
当色 彩 与 时 、 相 连 , 、 就 被 赋 予 了色 彩 ; 彩 与 方 位 相 连 , 空 时 空 色 方 后 所 象 征 的 文 化 内涵 。 无 疑 , 传 统 位 的 卑 贱 自 然 对 应 地 ,s 在 色 彩 上 , 中 央 高 于 四 方 , 应 的 黄 色 就 色 彩 体 系 现 在 仍 影 响 着 中 国 人 的 P: l 现 如 相 高 于 四 色 , 们 祭 拜 时 , 彩 也 成 为 膜 拜 的 X - ; 们 对 于 味 、 、 的 色 彩 倾 向 , 在 全 球 化 进 程 中 重 新 发 人 色 4 -象 人 色 声
历 史 与 人 生 的 理 解 就 可 以 通 过 色 彩 的 符 号 来 言 说 , 彩 在 这 里 转 化 为 统 “五 行 ” “五 色 ” 美 观 中 吸 取 营 色 、 审 了 一 种 认 知 图 式 , 赋 予 了 特 殊 的 含 义 , 为 一 种 主 观 的 符 号 和 图 式 , 养 , 持 民 族 的 文 化 精 神 , 科 学 的 被 作 坚 以 被 赋予 了特 殊 的情 感 和 文 化 理念 。
学 观 对 自然 之 美 的 追 求 。 国 美 学 史 中
我 国 传 统 色 彩 以“黑 ” “白 ” 色 为 基 础 , 现 了 具 有 辩 证 思 维 特 上 “芙 蓉 出 水 ” “ 彩 镂 金 ” 直 是 、 二 体 与 错 一 点 的 “阴 阳 色 彩 观 ” 道 家 思 想 。从 视 觉 看 来 , 白 虽 是 无 彩 色 , 却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审 美 观 , 自代 表 了不 同 的 黑 但 各
构 成 了 五 个 正 色 的 “五 色 观 ” 同 西 方 的 光 谱 “ 色 ” 相 比 , 色 体 系 更 高 的 境 界 ” ( 白 华 . 中 国 美 术 史 。 七 说 五 宗
中的 青 、 、 就 近 似 于 现 代 色 彩 体 系 中 的蓝 、 、 三 原 色 , 代 色 彩 中 重要 问题 的初 步- 索 .美 学 漫话 赤 黄 红 黄 现 f 4 理 论 靠 科 学 研 究 得 知 眼 睛 需 要 三 原 色 的 总 和 才 能 达 到 视 觉 的 平 衡 , r , 武 汉 : 长 江 文 艺 出 版 社 .0 8 而 M] 2 0 古 人 通 过 五 行 的 观 察 直 觉 地 察 知 了“五 色 ” 并 在 色 彩 实 践 中 发 现 五 色 ( 2 ) 这 一 美 学 观 对 后 世 影 响 极 大 , , 1 )。 是 色 彩 最 基 本 的 元 素 , 最 纯 正 的 颜 色 , 须 通 过 从 自 然 界 提 取 原 料 对 于 色 彩 而 言 , 之 极 致 乃 是 自 然 本 是 必 美
的 美 德 , 色 彩 和 “ ”“ ”“善 ” 把 仁 、德 、 融
合 为一 体 , 利 于 当时 的社会 稳 定 发 有 展 , 一 象 征 性 的 手 法 在 后 i 中 国色 这 A
[ 五音 ] [ 五脏 ]
[ 五味 ]
角 脾
酸
徵 肺
苦
宫 心
甘
商 肝
加 以 制 作 , 不 能 由 其 它 色 彩 的 混 合 调 配 来 得 到 。“ 色 ” 体 系 的 确 立 色 ,自 然 、 素 的 色 彩 才 是 美 的 最 高 而 五 朴 代 表 中 国 古 代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色 彩 审 美 意 识 , 经 从 原 始 的 流 行 积 淀 中 境 界 。 也 对 后 世 文 人 画 的 色 彩 美 学 已 这 获 得 独 立 的 审 美 意 义 。五 色 体 系 丰 富 了色 彩 和 艺 术 表 现 力 , 人 们 从 思想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定 了墨 色 使 奠
时 也 是 中 国 固 有 文 化 的 主 要 思 想 基 础 。 中 国 传 统 色 彩 体 系 尤 其 是 “五 国 传 统 色 彩 体 系 新 的 意 义 , 才 能 真 色 观 ” 到 道 家 的 影 响 要 多 一 些 。 黑 、 两 种 颜 色 是 道 家 “阴 阳 交 合 , 正 创 作 出 无 愧 于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 受 白 产 生 万 物 ” 想 的 反 映 , 中 最 具 代 表 的 就 要 算 “ 极 阴 阳 图 ” , 黑 一 思 其 太 了 一
原 始 的 单 色 概 念 中 解 放 出 来 , 使 得 色 彩 的 装 饰 应 用 广 泛 进 入 社 会 生 在 中 国 绘 画 中 的 造 型 地 位 。 墨 被 发 水
活 , 被 赋 予 了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 五 色 体 系 的 建 立 对 于 推 动 古 代 色 彩 展 到 了 极 致 的 境 界 。 一 方 面 在 审 美 并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