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耕地红线
耕地红线制度

耕地红线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对耕地的使用进行限制的一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划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作为永久性保护的底线,限制其转为其他用途,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在实践中,耕地红线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红线,即要求各地划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作为永久性保护的底线;二是质量红线,即要求对耕地的质量进行监测和保护,确保其质量和生态安全。
实行耕地红线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确保国家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人民的农业生产需求;二是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具体操作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耕地红线划定方案,并加强对耕地的监测和监管,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严守耕地红线的意义和措施

严守耕地红线的意义和措施
保护耕地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而“严守耕地红线”的提
出则进一步加强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那么,何为耕地红线呢?耕地
红线是指国家确定的农业用地保护区,即保护和利用耕地的最低标准,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和质量的变化,遏制和减少非农用地占用和建设,
在有效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
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严守耕地红线。
首先,应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
要深刻认识到土地是有限的,非农用地建设给耕地带来的破坏是无法挽回的。
因此,只有从根源上
强化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明白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严守
耕地红线。
其次,要加强耕地保护技术和措施的研究。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
制定出更适合各地耕地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和更新,以确保
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要依据耕地红线的要求,责任划分明确,加强管理。
各地
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领导干部要加强监管,加大对建设用地、非法
占用耕地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形成守土有责的氛围。
最后,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更为完善和严格的政策法规,
强化行政制裁力度等措施,为耕地保护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避免出
现一些对耕地保护工作的不当干扰。
总之,耕地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严守耕地红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只有保障好耕地不断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方能让人民群众吃上更好的粮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我国为什么要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根据我国一定时期内耕地保有量、人口数量、城乡建设用地数量、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粮食需求等因素,经科学研究,综合算出来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底线,必须坚守。
(1)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
我国的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尽管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上多年的持续增长,但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在持续礬升,产需缺口不断加大。
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的发展,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粮食供求不平衡很可能是长期态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耕地。
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保护就丝毫放松不得。
(2)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经过多年以大量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明显降低,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在发展中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走内涵挖潜新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
(3)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改革发展战略部署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全国各地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热情高涨,但因认识不足或理解偏差,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乱占滥用土地的苗头,冲击耕地保护红线。
保障改革发展战略部署顺利推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也是推进改革的底线。
多年以来,我国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面积为2031亿亩,但其中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只有18亿多一点,粮食生产的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必须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
守牢耕地红线 夯实中原粮仓——河南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守牢耕地红线夯实中原粮仓——河南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本刊记者 刘鹏飞“三夏”时节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遍地金黄。
伴随着自南向北的收割机的轰鸣声,河南8500万亩小麦在6月中旬前已经颗粒归仓。
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面对小麦病害、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特殊而难忘的2020年夏季,“中原粮仓”河南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这是全省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刘金山表示。
作为产粮大省、农业大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责无旁贷。
无论疫情防控形势多么严峻,经济发展如何头绪繁多,河南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耕地面积稳定在1.2227亿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守牢耕地红线,夯实中原粮仓,特别关注. All Rights Reserved.守牢红线——扎紧耕地保护的制度“篱笆”中原熟,天下安。
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可以说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来自河南。
产粮大省河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从来都是沉甸甸的。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9月,总书记再次考察调研河南时又特别强调,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意义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意义
18亿亩耕地红线,也叫做国家耕地保护线,是指国家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领域所做出的节制耕地规划界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法》的规定,国家耕地保护线的设立是必要的,并且不得被破坏。
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资源。
耕地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因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保证全国粮食安全。
其次,耕地保护限制有利于维护环境。
过度开发耕地,会损害土壤结构,影响雨水径流和土壤侵蚀,减少土地利用率,从而影响环境恢复。
因此,国家耕地保护线的坚守,将有助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改善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
此外,耕地保护还有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
耕地保护限制将有助于保护农业生产,确保农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可以保护粮食安全,维护环境,又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因此,我们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努力保护我们的耕地,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耕地红线宣传内容

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底线含义的数字。
以下是一些耕地红线的宣传内容:
1. 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2. 严格耕地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坚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爱护耕地,珍惜资源: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共同爱护我们的耕地资源。
4. 加强耕地监管,严惩违法占用: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5. 科技赋能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耕地质量和产量,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6. 坚守耕地红线,守护绿水青山: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 共同守护耕地红线,造福子孙后代: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肥沃的耕地资源。
这些宣传内容旨在强调耕地红线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关于加强河南耕地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18目标17万亩。
二是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十三五”以来,批准建设用地125.82万亩,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以来,投入资金309.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042万亩,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的做法主要有7个方面,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耕地保护顶层制度框架,强化提升了规划的管控能力,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全力抓好土地执法监管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河南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量耕地,而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市、县政府的主体责任没有完全履行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重发展、轻保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河南省委统一安排部署,省自然资源厅围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派出7个调研小组,走访49个县(市、区),组织召开78次座谈会,个别访谈400多名同志,进行专项调研,详细了解各地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研究当前工作中亟待完善的政策措施。
同时,省自然资源厅主要领导带队专程赴浙江学习“千万工程”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提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近年来,河南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要求,把保护耕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管地、依法用地,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在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目标红线,全省耕地实际面积1.2227亿亩,超出国家下达目标192万亩;实际保护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超出国家下达思想依然存在,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居高不下,主体责任没有完全履行到位。
山西晋城 坚守耕地红线 加快推进撂荒地复垦复种

山函普域丨经验做法坚守耕地红线加快推进撂荒地复垦复种文/崔春龙李玉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或子女就读举家外出,加之移民搬迁、村庄撤并、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等诸多因素,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守住耕地红线、稳定农业生产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不利影响。
对此,山西省晋城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善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决心花大力气、下大工夫,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农村出现的这一新情况、新问题。
―、撂荒地特征及其成因从全市调查情况看,撂荒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整坡未利用耕地,这类地大部分处于山区乡镇,由于位置偏远,道路不通,机慽不能到达,导致整坡耕地未充分利用,占摆宛地的70%;_■是零 星未充分利用耕地,这类地分布零散,或田边地角,或因建设、绿化隔离造成措荒,占樓荒地的30%。
总体上撂荒地呈现以下特征:地理位置偏僻,山路崎岖;大多为依山就势的山地梯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块狭小,土质疏松,土壤贫瘠;撂荒后茅草灌木丛生,难以下脚;多见乱石砌塄,层层叠叠,应为农业学大寨或更早时期遗留,可见前人开荒拓地的辛苦和对耕地的珍视。
形成撂荒的主要原因:一是距离村庄较远,山路崎枢,交通不变;二是土地贫瘠,产量低,回报少,不适宜粮食作物种植;三是地块狭小,无法机耕,劳动强度大;四是所在地大多为山庄窝铺,移民搬迁或村生撤并,形成无人村;五是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流失,形成空心村;六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投人产出倒挂,种地与务工经商存在“剪刀差”,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弃农经商;七是临山乡村野猪猖撅,拱食现象严重,致使不能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
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根据晋城市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撂荒地恢复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年全市撂荒地试点工作任务是以乡镇为单位,相对连片开展撂荒地恢复生产试点,各试点乡镇年内完成恢复撂荒耕地生产面积不少于1000亩,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耕地红线
当你攀援于崇山峻岭,感受高山的巍峨壮观,领略自然秀美风光的时候;当你驻足于黄金海岸,感慨大海浩淼苍茫,欣赏惊涛拍岸的时候;当你置身于茫茫戈壁,感叹草原广阔无垠,吟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承载体?你是否体会到你经历的所有艺术感受、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都来自于土地?是啊!“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人类共同的母亲。
人类从呱呱落地开始,到含笑九泉,从生至死都有着深厚的土地情结,并与土地结下终身不解之缘。
土地,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人们世代咏颂。
富饶的土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她衍生了繁荣的农业文明,滋润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养育了勤劳善良的炎黄子孙!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采烨烨,以泱泱大国之誉,文明古国之尊,巍然屹立在东方,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是国家的骄傲,更是民族的自豪。
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部土地史就是人类的进程史,土地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曾经,我们模糊地看到各族先民开疆劈土,拓广资源,披荆斩棘,勤劳不息,土地母亲承载着混沌和阵痛;曾经,我们清楚地看到诸侯割据,列国争霸,圈地为主,分封为王,土地母亲承载着痛苦和叹息;曾经,我们清醒地看到外国列强入侵,铁蹄践踏,恣意掠夺,割地赔款,民不聊生,土地母亲承载着耻辱和沦丧;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蓬勃向上!土地母亲承载着喜悦和希望!今天,我们就是土地母亲希望的使者,我是一名光荣的国土人。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
为了土地母亲的安宁淡定,为了土地母亲的笑颜舒展,为了恢复她的慈祥与安静,为了焕发她的青春与活力,我们有责任而且义不容辞!用我们的青春和才华去亲近她,抚慰她,保护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敬天惜地,天为父,地为母,厚德载物的大地是一切生命物质的背景,后土圣母的地位显赫而神圣。
我国民间还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土地神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供拜享祀,娱神祝寿。
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决定,从1991年起,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
“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
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土地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耕耘了几千年,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中华民族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耕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然而,目前我们却以仅次于核爆炸的力量摧毁着它。
1996年,我国有耕地19.5亿亩,可是,2006年我国耕地就已减少到了18.27亿亩,10
年里净减少1.2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240万亩!耕地锐减已成为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忧。
2007年北京的三月,是春天的盛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关于保护耕地是这样阐述的:“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总理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是迄今为止,泱泱大国总理在庄严的人大会上,关于土地问题最具忧患意识的陈述和最具震慑力的呼告。
总理在忧心如焚。
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还能坚守多久?作为一名国土人,在恪守天职的同时,有时又困惑茫然,无所适从。
时有相识或陌生的人来打探:你们还有好地供吗?经常看到国土局的领导参加各种招商引资谈判会,就土地供应作出自己都心虚而无奈的承诺;而国土局的领导又常常被一纸文件任命为某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负责人,带着大家在各个工地疲于奔命——这时,守望者成了卖地人。
在“政绩是硬道理”的考核机制下,中央和地方在土地问题上会反复博弈较量,稍有不慎,红线有可能变成弹簧线。
不信?总理的讲话还余音在耳,有的地方就传来杂音。
有人说农民种粮食永远富不了,停止批地就会错过发展机遇;有人说粮食主产区之所以落后,就在于二、三产业不发达,要发展就要上项目;有人甚至说,一个县不种一粒粮食,也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有的地方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帜,不断重复着“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路子;有的地方把城市的边缘向外一扩再扩,大片耕地顷刻间变成马路、广场和住宅;有的地方把土地利用规划一改再改,基本农田都划到了山顶……
发展经济没有错。
是奢侈还是节俭地使用耕地资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选择。
好多年前,一位学者面对耕地锐减的形势,曾经发出过沧“中华大地二
百年后不耕不种”的警告。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残酷现实。
目前,全球的土地荒漠化一直呈加速发展之势。
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超过了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并且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如果建国以来每年平均减少700万亩耕地的状况得不到改变,五十年后中国的人均耕地将不足0.7亩,与当今日本的人均耕地数相等。
二百年后,则没有一寸耕地,不耕不种,不稼不穑,既无休养,更无生息。
日本的粮食有三分之二靠进口,农业大国的中国到时人口超过16亿,怎么维持一日三餐?我们有那么多钱进口粮食吗?世界有那么多粮食救济中国吗?中国人如果不是在自己土地上耕耘、播种,养活自己,还有谁能养活我们呢?人与沙漠都在走向21世纪。
人类又是最爱挥霍时间的。
谁会在乎60秒?在中国,每过去1分种便有4.5亩耕地沦为荒漠。
同样,靠着这4.5亩耕地养家糊口的农民就不得不背井离乡。
大地无言,红线可畏。
耕地珍贵,却一去不返,家园可爱,而不堪一击。
空前严峻的资源压力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科学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顺利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久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