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合集下载

测定叶绿素含量实验报告

测定叶绿素含量实验报告

测定叶绿素含量实验报告测定叶绿素含量实验报告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中最重要的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理状态和光合效率。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并探讨影响叶绿素含量的因素。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的植物叶片、乙醇、丙酮、二氯甲烷、石英比色皿、量筒、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2. 实验步骤:a. 将适量的新鲜叶片切碎,并加入适量的乙醇中,用离心机离心10分钟,使叶绿素溶解于乙醇中。

b. 取适量的叶绿素提取液,加入丙酮和二氯甲烷,混合均匀。

c. 用量筒将混合液转移到石英比色皿中,放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665nm和649nm,测定吸光度。

d. 计算叶绿素含量。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所差异。

这是因为不同植物对光合作用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导致叶绿素合成的数量和比例不同。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棵树上,树叶的叶绿素含量可能比树干或树枝的含量高。

这是因为树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需要更多的叶绿素来吸收光能。

除了植物本身的因素外,环境条件也会对叶绿素含量产生影响。

光照强度、温度、水分等因素都会对叶绿素合成和降解产生影响。

例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而干旱和寒冷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叶绿素的降解。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叶绿素含量。

这种方法基于叶绿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吸光度来间接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然而,分光光度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方法只能测定总叶绿素含量,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叶绿素。

其次,该方法对样品的处理要求较高,需要保证样品中的叶绿素完全释放并溶解于提取液中。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测定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素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起到接收和转换光能的关键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健康状况,以及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和调控。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特性。

叶绿素分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特别是蓝光和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较弱。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溶液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光度,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与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将适量的鲜叶片(去除茎和大的叶脉)放入离心管中,加入少量酒精,并用研钵捣碎,使叶绿素释放到酒精中。

然后用酒精将研钵中的残渣洗入离心管中,最后用酒精将叶绿素完全溶解。

注意,酒精的使用要避免火源。

2. 离心沉淀:将叶绿素提取液离心10分钟,以沉淀残渣和悬浮物。

3. 分光光度计测量:取离心后的叶绿素提取液,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如645 nm和663 nm)测量其吸光度。

记录吸光度值。

4. 制备标准曲线:取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5. 计算叶绿素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三、数据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将各个标准溶液的叶绿素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作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利用标准曲线可以通过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反推出其叶绿素的浓度。

2. 计算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四、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酒精接触到火源。

3. 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应充分溶解,避免残渣和悬浮物的影响。

叶绿素测定方法

叶绿素测定方法

实验三十三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根据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a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b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2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度值,并根据叶绿素a与b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应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波长645nm 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A663=82.04Ca+9.27Cb (1)A645=16.75Ca+45.6Cb (2)式中A663、A664分别为波长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Ca、Cb分别为叶绿素a、b的浓度(g/L)。

解联立方程(1)、(2)可得以下方程:Ca=0.0127A663-0.00269A645 (3)Cb=0.0229A645-0.00468A663 (4)如把叶绿素含量单位由g/L改为mg/L,(3)、(4)式则可改写为:Ca(mg/L)=12.7A663-2.69A645 (5)Cb(mg/L)=22.9A645-4.68A663 (6)叶绿素总量CT(mg/L)=Ca+Cb=20.2A645+8.02A663 (7)叶绿素总量也可根据下式求导A652=34.5×CT由于652nm为叶绿素a与b在红光区吸收光谱曲线的交叉点(等吸收点),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均为34.5),因此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吸光度(A652)求出叶绿素总量:CT(g/L)=A652/34.5CT(mg/L)=A652×1000/34.5 (8)因此,可利用(5)、(6)式可分别计算叶绿素a与b含量,利用(7)式或(8)式可计算叶绿素总量。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选育品种以及抗性研究等方面都很有必要。

叶绿素含量的经典测定方法是光电比色法,即用光电比色计以无机有色溶液为标准进行比色测定。

该方法不仅要配制无机标准溶液,而且不能对溶液中不同色素分子进行定量测定;分光光度法则不需配制标准溶液,又可对溶液中不同色素分子进行定量测定,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就是利用叶绿素 a和叶绿素b吸收光谱的不同,测定各特定峰值波长下的光密度,再根据色素分子在该波长下的消光系数,计算出浓度。

叶绿素 a、叶绿素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 663nm、 645nm处,同时已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63nm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

这样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与他们在663nm、645nm处的光吸光密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D663=82.04C a+9.27C bD645=16.75C a+45.60C b式中D663和D645分别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3nm、645nm处的光密度;C a、C b分别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单位g.·L-1。

解方程可得到:计算:C a=12.7D663-2.59D645C b=22.9D645-4.67D663C a+b=20.3D645+8.04D663C a ,C b分别为叶a和叶b的浓度,C a+b为叶a和叶b的总浓度,单位为mg·L-1所测材料单位重量或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可按下式进一步计算:叶绿素含量(mg·L-1或mg·dm-2)= C*VA*1000式中C:叶绿素浓度(mg·L-1);V:提取液总体积(ml);A:叶片鲜重(g)或面积(dm2)二、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提取叶绿素:药品:丙酮:乙醇按1:1体积混合成浸提液仪器:分光光度计-1-1-1方法:丙酮乙醇混合液法1.将丙酮、无水乙醇按1:1比例配成混合浸提液。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标准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标准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来确定。

其中,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叶绿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然后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以下是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标准步骤: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acl。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a 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丁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h的80%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吸光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波长645nm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Ca=13.95A665-6.88A649 Cb=24.96A649-7.32A665 Cx=(1000A470-2.05Ca-1 14.8*Cb)/245 最终,叶绿素含量计算公式为:叶绿素含量(mg/g)= (色素浓度mg/L * 提取液体积ml * 稀释倍数)/(1000 * 样品鲜重g)。

通常操作选取的叶片大概为0.1g,剪碎放入装有5ml 95%以纯的10ml离心管中,暗处理24h,即可测量其吸光度。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 ,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

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45nm 、663nm 、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 、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研钵、棕色容量瓶、小漏斗、定量滤纸、吸水纸、擦境纸、滴管。

原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试剂1. 96%乙醇(或80%丙酮)2. 石英砂3. 碳酸钙粉四、操作步骤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去除中脉剪碎。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2g ,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 ,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

静置3~5min 。

取滤纸1张置于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滤液流至100mL 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

最后用乙醇定容至100mL ,摇匀。

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波长665nm 、645nm 和652nm 下测定吸光度,以95%乙醇为空白对照。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和一些浮游生物中的绿色色素,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其中物质浓度的一种方法。

在测定叶绿素含量时,我们会选择特定波长的光,并测量通过溶液后的光线强度。

根据光线的吸收程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叶绿素的浓度。

在进行叶绿素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时,我们首先需要提取叶绿素。

通常采用乙醇、丙酮等溶剂来破坏叶绿素在叶片中的结构,并将其溶解出来。

然后,将提取液置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以去除悬浮的杂质。

离心后,我们可以得到含有叶绿素的溶液。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分光光度计来测量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

分光光度计通过选择特定波长的光源,将光线通过样品后,再通过光电二极管接收光信号,最后转化为电信号。

根据吸光度的定义,可以通过测量进射光和透射光的光强来计算吸光度,并由此得到叶绿素的浓度。

为了准确测定叶绿素含量,我们需要在测量前进行一些预处理。

首先,需要校准分光光度计,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应该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

常用的波长为663纳米和645纳米,这两个波长对叶绿素的吸光度较高。

最后,要注意样品的稀释,以确保其吸光度在仪器检测范围内。

在实际测定中,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叶绿素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将分光光度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对叶绿素含量进行验证和比对,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通过测量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可以计算出叶绿素的浓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校准仪器、选择适当的波长、稀释样品等步骤,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为我们研究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叶绿素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体色素溶液各组成成分在可见光谱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吸收峰。

因此,应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下所测定的吸光度,根据经验公式即可计算出色素溶液中各色素浓度,不同溶剂所提取的色素吸收光谱有差异,因此,应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常用丙酮和乙醇有机溶剂。

叶绿体色素80 %丙酮提取液中叶绿素a 和 b 及类胡萝卜素分别在663nm 、646nm 和470nm 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而95 %乙醇提取液中它们则在665nm 石49nm 和470nm 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峰,据此所测得的吸光度值代人不同的经验公式(见结果计算),计算出叶绿体色素丙酮(或乙醇)提取液中叶绿素 a 和 b 的浓度及其叶绿素总浓度和类胡萝卜素的总浓度,并依据所使用的单位植物组织(鲜重、干重或面积),求算出色素的含量。

[ 实验目的]掌握分光光度法对植物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 a 和 b 的浓度及其叶绿素总浓度和类胡萝卜素的总浓度测定与计算方法,以及植物材料中各种色素含量的求算方法。

[ 器材和试剂]1 .植物材料新鲜(或烘干)植物叶片,如菠菜叶片等。

2 .实验器材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剪刀、漏斗、滤纸、棕色容量瓶、吸水纸、擦镜纸和滴管。

3 .实验试剂80 %丙酮(或95 %乙醇)、石英砂和碳酸钙粉。

[ 操作步骤]1 .色素的提取①称取新鲜(或干材料)的洗净擦于的植物叶片0.5g (或一定面积),去中脉、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80 %丙酮(或95 %乙醇),冰浴中研磨至组织变白,再加丙酮10ml ,研成匀浆,暗处静置约10m in 。

②将提取液过滤到50 ml 棕色容量瓶中,用丙酮反复冲洗研体与研棒数次并用少量丙酮反复冲洗滤纸和残渣,直至无绿色为止,以使色素全部转移入容量瓶。

最后用丙酮定容至50 ml ,摇匀,并保存于暗处备用待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 ,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

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45nm 、663nm 、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 、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研钵、棕色容量瓶、小漏斗、定量滤纸、吸水纸、擦境纸、滴管。

原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试剂1. 96%乙醇(或80%丙酮)2. 石英砂3. 碳酸钙粉四、操作步骤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去除中脉剪碎。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2g ,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 ,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

静置3~5min 。

取滤纸1张置于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滤液流至100mL 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

最后用乙醇定容至100mL ,摇匀。

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波长665nm 、645nm 和652nm 下测定吸光度,以95%乙醇为空白对照。

五、计算按照实验原理中提供的经验公式,分别计算植物材料中叶绿素a 、b 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a= (12.7 A 665 -2.69 A 645)×WV ⨯1000 叶绿素b=(12.7 A 645 - 2.69A 665)× WV ⨯1000 总叶绿素a=(20.0A 645 + 8.02 A 665 )× WV ⨯1000 或总叶绿素a= W V A ⨯⨯10005.34652几种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由于其对周围环境很敏感,并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吸收等密切相关,被广泛作为植物生长的常规测定指标项目。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在国际上以传统的Arnon法(也称研磨法)应用最为广泛。

但该法需要把植物材料研磨并经转移、过滤或离心处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可避免地使试验人员较长时间与挥发于空气中的试剂相接触,对人体损害较大。

近年来,直接浸取法受到重视,张宪政等用不同配比的混合液对叶绿素进行提取,证明了用混合液提取的可行性。

李得孝,吴志旭等对传统的Arnon法进行了改进,将样品冷冻处理后,用50℃丙酮静置提取并进行测定,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研磨法。

称取0. 5 g样品于研钵内,加入少量CaCO3和5 mL 80%的丙酮,将材料充分研磨细碎直至变白(约5 min),转移至10 mL具塞离心管中,定容至刻度,摇匀后置于4℃冰箱中静置12 h,离心10 min (2000 r/min),取上清液测定。

(2)直接浸取法。

称取0. 5 g样品放入10 mL具塞离心管中,用80%丙酮定容至刻度,于暗柜中静置72 h浸取,取上清液测定。

(3)样品冷冻后用50℃提取液提取法。

称取0. 5 g样品于10 mL具塞离心管中,置冰箱中冷冻2h,取出后加入10mL在水浴锅中加热至50℃的80%丙酮,充分振摇后于暗柜中静置4h,取上清液测定。

(4)叶绿素计法:叶绿素计是所有方法中最快捷的,你只需手持叶绿素计,将叶片插入仪器的感应部位,然后合上测量探头即可。

应用于这种测定的仪器又被叫做便携式叶绿素仪,因为该叶绿素计拥有小巧的机身,仅200g的重量,可以方便地装入口袋并带到现场进行测量。

在以上几种测定方法中,直接浸取法提取效果最好,但耗时长,传统研磨法叶绿素的损失较大,冷冻后用50℃提取液提取法操作简便且提取速度较快,在提取率和稳定性方面均显示良好的优越性。

冷冻后用50℃提取液提取法的最优试验条件为将试验材料冷冻1 h后,静置提取3 h。

而叶绿素仪法,则相较于其他三种化学方法,更加快速方便。

而且用SPAD-502测定叶绿素含量时,不会对叶片造成损伤,这也是使用叶绿素计的另一大好处。

因为你不需要摘下叶片,直接用仪器夹住叶片测定即可,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全程对特定的叶片进行监测,从而得到更科学的分析结果。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作者:作者:潘玲玲徐晓洁谭晶晶张海艳乔英哲张晔晖来源:医学期刊 / 基础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收藏本文章【关键词】叶绿素,SPAD值,玉米叶,分光光度法摘要以玉米叶片为材料,利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最大决定系数增量回归算法,研究了叶片叶绿素a、b及SPAD值同时、快速测量方法。

结果表明,用3个波长点建立的模型可以达到良好的预测效果,预测叶绿素a、b及SPAD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9、0.9816和0.9757;标准差分别为1.52、0.43和1.96;预测相对标准差分别为4.64%、5.50%和4.88%。

同时研究了仪器波长误差和带宽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发现波长偏移超过0.2 nm,误差快速增大,且波长向长波方向偏移时对测量的影响要大于向短波方向偏移的影响;仪器带宽变大,预测误差也就越大。

关键词叶绿素,SPAD值,玉米叶,分光光度法1 引言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的测定一般用光谱方法。

先用某种溶剂(如丙酮等)提取叶绿素,然后用光谱仪器测定[1,2],这类方法操作繁琐,耗时太长。

而活体叶片中叶绿素的测量一般只能测定叶绿素总量或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3]。

同时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和SPAD值的方法,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玉米叶片为材料,利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最大决定系数增量回归算法,研究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SPAD值同时、快速测量方法;研究了仪器波长误差和带宽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既可作为实验室快速测量的方法,也为开发研制野外活体叶片快速、无损测定仪器提供了参考。

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557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60片玉米叶片,SPAD 值用SPAD502测量仪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用Arnon法测定。

2.2 实验方法在分光光度计上,用双波长方式,参比波长为750 nm;扫描区间为590 ~700 nm,分别在带宽为2、4、6、8、10 nm测量60片玉米叶片的吸收光谱。

测得的光谱图经过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光谱数字化系统,每隔0.1 nm采集一个数据,得到数字化的光谱图。

3 结果与讨论3.1 叶片的吸收光谱图图1是带宽为2 nm时的光谱,吸收峰值约680 nm,噪声很小,其它带宽下测得的图谱也类似。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在590~700 nm的波长范围,每隔1nm取一个吸光值,用最大决定系数增量回归算法来建立模型。

选出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SPAD值同时测定的最优波长,即选择预测相对标准误差最小的波长组合。

结果表明:当只选择一个波长时,是625 nm;选择两个波长点时,最优组合是635和625 nm;选择3个波长点时,最优组合是635、625和610 nm;选择4个波长点时,最优组合是635、625、610和655 nm;选择5个波长点时,最优组合是635、625、610、655和700 nm;选择6个波长点时,最优组合是635、625、610、655、700和595 nm。

图2是以上6种组合时各种物质的预测相对标准差。

图1 60片玉米叶片吸收光谱图(略)Fig.1 Absorption spectra of 60 maize leaves图2 不同波长数目的预测效果(略)Fig.2 Prediction (RSD) of the models with different wavelength number从图2中可以看出,所用波长数越多,测量效果越好。

但这种变化越来越缓慢,尤其是3个波长以后,随着波长数目增加,测量效果改善不显著。

此外,叶绿素b的测量效果不如叶绿素a的测量效果好,而SPAD值的测量效果不同波长的差异不大;可能是叶绿素b的含量较低,化学值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而SPAD值本身是用一个波长的吸收而得,所以较容易准确测定;总体上,当选3个波长点组合,3种组分测定的相对标准差约5%,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叶绿素a(A)和叶绿素b(B)预测集的散点图(略)Fig.3 Diagram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 of chlorophyll a (A) and chlorophyl b (B)图4 SPAD预测集的散点图(略)Fig.4 Diagram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 of 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SPAD)图3A和B以及图4分别是叶绿素a、叶绿素b和SPAD值测量时选择波长635 nm、625 nm 以及610nm组合建立模型的预测效果图。

这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SPAD值测量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是09919、0.9816和0.9757;预测标准差分别是1.52、043和1.96;预测相对标准差分别是4.64%、550%和4.88%;满足叶片分析测量的要求。

3.3 仪器波长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研究用635、625和610 nm 3个波长所建立的模型,当测定样品时仪器波长发生偏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当波长偏移±0.1 nm、±0.2 nm、±0.5 nm、±1 nm时引起的相应测量误差如图5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波长偏差±0.1 nm,±0.2 nm,叶绿素a、叶绿素b的RSD 值变化将近到达50%,对SPAD值测量的影响虽不如叶绿素a、叶绿素b明显,但是当波长偏移超过0.2 nm时,影响也很大,所以叶绿素的测量对仪器的波长准确性要求很高。

3.4 仪器带宽变化对测量的影响利用带宽6 nm这组光谱数据,用635、625以及610 nm 3个波长建立的模型,预测在仪器带宽为2、4、8、10 nm下测量的相应样品,结果如图6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