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7 公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导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1.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及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

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为宋国大夫。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

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九级(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人教版

九级(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人教版
4.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老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老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总结与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陈涉世家》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它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陈涉起义的故事。陈涉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中陈涉的形象。课文通过描写陈涉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展示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品质和才能。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陈涉世家》的基本背景、陈涉起义的原因和陈涉的领导才能。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陈涉起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九级(下)第五单元语文教案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级(下)第五单元语文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下),班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1日,星期二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单元的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陈涉世家》

“教学设计教案”——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学生评价的设置等方面,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针对九下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教案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写怀》这首词的诗意内涵和艺术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文字所构建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韵脚对仗、排比格律等。

3.学会运用词的形式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九下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满江红·写怀》这首词展开。

从古词经典的特点、古文化的内涵、古文人的情感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的具体分解如下:1.课文分析: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注重注重文字的流畅性、修辞手法、形象描写、思想内涵等方面。

2.词的韵脚对仗、排比格律解析,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词的意境:通过分析词的描述、情感、意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词的意义。

4.词的写作技法:介绍比喻、夸张、反复等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对于九下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知识与技能结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2.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发表看法等互动活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趣味性。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语文版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优化教学管理,确保课堂秩序。我将制定更加明确的小组讨论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2.加深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讲解。我将准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3.强化知识运用。我将设计更多的写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互动讲授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师生关系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愿意君则能够前往东宫考试,以显扬自己的名声,体现了对君则的信任和期望。
例题3:请分析《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特点。
答案:《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章采用序文的文体,具有明确的赠序对象和目的。
2.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对君则的敬仰之情,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抒情性。
2.利用颜色和字体变化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设计互动环节,如填空题、连线题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4.结合文章内容,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简要概括《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
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赠序给东阳马生君则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东阳马生君则的交往过程,以及君则的博学多才和作者对君则的敬仰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③.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教法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作业设计,一是语感练习(背诵课文),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仿写排比句),三是课文内容深化。

二、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吗?生: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师:对。

这里揭示了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正如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你们想知道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论断吗?生:想!(点评:本环节巧设悬念,温故知新,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致)师: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我们先来了解孟子是什么人。

生: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师:正确。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X,宣扬“仁政”“王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就是“仁政”“王道”。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

《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同时演示孟子的有关资料)师: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气势。

下面听课文录音,请大家注意句子的节奏,如果你喜欢,不妨跟录音一齐读。

好,大家准备好,开始了。

(演示:“三里 / 之城” “城 / 非不高也” “域民 / 不以 / 封疆之界” “ 寡助 / 之至”。

放录音,学生应和读)师:谁来试读课文?生1: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很好,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吧。

(掌声)听了刚才那位同学的精彩朗读后,大家来齐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不过要注意几个字的读音,“夫环而攻之”的“夫”是句首发语词,读f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读yù;“亲戚畔之”的“畔”读pàn。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教材分析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熟读背诵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

孟子散文是学习的重点。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

2006年、2008年河南中招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的考查点出了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基础知识还需要复习强化掌握,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还需通过练习巩固。

二、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同桌合作,梳理本单元重点文言词语。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每篇课文的主旨句和几个特殊句式,同桌互相翻译。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针对目标4,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④文言文阅读技巧:本文的教学还重点关注了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⑤论证方法的分析:本文采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这些论证方法的分析,学会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⑥文学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本文的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并学会进行文学创作。
5. 品德素养: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使学生认识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孟子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矛盾冲突,以及“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鱼我所欲也》的基本概念。本文是孟子《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段话,主要论述了“义”与“利”的矛盾冲突,以及“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详细解释概念)它是孟子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 “义”与“利”的矛盾冲突
- 比喻:鱼与熊掌的比喻
- 对比:义与利的对比
3. “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 舍生取义的意义
- 生死抉择时的选择
4. 文言文阅读技巧
- 重点词汇和句式
- 阅读理解与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是一些中外优秀的剧本。

剧本中的故事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而剧本中的人物,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

我们将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演出融入了自己独特体验的戏剧。

“任务一”中包含以下三篇课文:
《屈原(节选)》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主要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天下第一楼(节选)》节选自《天下第一楼》的第三幕。

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姑娘、罗大头、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厚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任务二”要求学生排练一出舞台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

“任务三”要求学生能够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什么是剧本,初步了解剧本的结构。

2.了解剧本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剧本创作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中的语言,体会剧本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中的语言,体会剧本的写作特点。

教学措施
1.了解戏剧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这里的戏剧情节是指整部戏剧的情节,包括课文选段的前情和后续发展。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戏剧课文大多是一部作品中情节最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

因此,不能将节选部分和整部作品割裂,如果学生对前情和后续全然不知,会无法主动地融入课堂,这也会对他们接受新信息获得新感受造成障碍。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去概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核心,推动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

这部分应该由教师讲授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讨论形式认真研读,找到促使矛盾激化的剧情转折点,然后进一步分析背后的冲突。

3.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性格。

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

“舞台说明”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补充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

而“人物台词”是戏剧冲突的直接体现。

因此品味戏剧语言,把握戏剧冲突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这一教学环节,应该采用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由教师选取矛盾冲突产生、发展、激发、转化过程的几个关键片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戏剧作品的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魅力,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地把握了人物心理动态,理解了剧中的人物性格。

当然这一过程中,必要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以最贴近、最适当的指导。

分角色朗读、反复朗读是品味人物语言的有效方法,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易于实施。

课时安排
《屈原(节选)》2课时
《天下第一楼(节选)》2课时
《枣儿》2课时
任务三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