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合集下载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共4页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共4页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沙龙,于17世纪出现在法国,并在启蒙时代开始盛行。

“沙龙”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的房间”,但后来我们发现它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者时事的社交场所,是文学艺术及重要思想的萌生之地,因而也被称为“文明社会的摇篮”。

一、新型文学的“土壤”17世纪,沙龙对法语的纯化以及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它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理念。

也正是因为沙龙,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即我们所说的“典雅文学”出现了,而这种文学形式追求的是一种精炼、高雅、华丽的宫廷趣味,也正符合了沙龙对文化的定位。

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斯居黛莉小姐的沙龙都因为能决定当时文学及风气的典雅基调而享有盛誉。

事实上,典雅文学是伴随着宫廷文学出现的,但是正因为沙龙,这种文学形式受到全国性的关注。

在某种意义上,典雅文学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沙龙中的“雅女”们。

在小说方面,典雅文学可分为三类: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及心理小说。

德·斯居黛莉每年都会出版其长篇小说的一卷或几卷:《伟大的西吕斯》,《克雷里》……《克雷里》可以说是典雅文学小说的典型。

该作具有巴洛克式的风格、高雅的语言、细致的情感以及强烈的内在性。

正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该作展现了一个典雅的、浪漫的社会,描绘了她的世俗理想以及她的关于生活及恋爱的艺术理念。

拉法叶夫人的《克莱夫公主》则是法国最早的关于历史分析的作品之一:该作以亨利二世统治后期的瓦卢瓦宫中的生活为故事背景。

因此该书也可被视作历史小说。

二、启蒙思想家的“圣殿”如果说17世纪的沙龙是供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的场所,那么18世纪的法国沙龙则开始趋向于哲学性质。

法国沙龙宣扬的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在一个报业受到监视,人们却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家中,它就成为了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沙龙中文人们开始探讨特权的基础、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并在当中找到了大批的听众和拥护者。

沙龙作为公共社交场合,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最为兴盛

沙龙作为公共社交场合,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最为兴盛

学 年 论 文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摘 要】 沙龙作为公共社交场合,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最为兴盛。

沙龙要求有一位才 华出众的女主人的参与和协调引导,并制定文雅庄重的礼仪规范,正因为如此,在沙龙这个,而女性地位在沙龙盛极一时的时代也得到 小宇宙中,沙龙女主人成为了“未加冕的女王”提高。

本文从女性成为沙龙女主人,寻求教育,积极创办沙龙,参与沙龙内部社交活动,并 成为沙龙各种礼仪、 活动的仲裁者等方面分析了女性对沙龙文化传播的贡献和女权思想的萌 芽、女性地位的提高。

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大革命的爆发,政治文化方面的谈话演讲转 入到公共场所,沙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女性地位也随之下降。

【关键词】 沙龙 沙龙女主人 女性地位一、国内外研究概况关于近代沙龙与女性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主要有德国学者哈贝马斯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沙龙是从宫廷公共领域转“资产阶级公 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桥梁,而那些公爵夫人的城堡便成了艺术中心,共领域可以理解为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领域” ① ,而在近代法国,沙龙作为“文学批评中心” 和“政治批评中心”便是一种私人集合的公共领域。

在此基础上,德纳·古德曼(Dena Goodman)在1989年第22卷第3期的《十八世纪研究》(Eighteenth­Century Study)上发表学 术论文《启蒙时代沙龙:女性聚会和哲学家抱负》(Enlightenment Salons: The Convergence of Female and Pilosophic Ambitions) ,同一年在第16卷第1期的《法国历史研究》(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上发表 《沙龙里的子女反叛:荞芙琳夫人和她的女儿》(F ilial Rebellion in the Salon: Madame Geoffrin and Her Daughter)前者探讨了沙龙、沙龙女主人与启蒙运动 的关系,后者主要分析了沙龙内部子女的反叛,作为沙龙女主人的女儿,她们并不打算继承 母业,而是要做回自己,尽管他们中有不少成为沙龙女主人,但往往是一名沙龙女主人的女 儿成为另一沙龙女主人的学徒或继承人,这其中或许有对“渎职”母亲的不满和反叛。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詹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近代法国对女性教育较为忽视,而贵族沙龙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对知识的渴求,给予她们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一所非正式的女子大学。

在沙龙里,女性与众多优秀的文人学者相互交流探讨,培养了她们高尚优雅的道德礼仪、丰富广博的知识面,以及机智精辟的谈吐、流畅达练的写作。

同时,沙龙打破了男女和等级的隔阂,使教育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促进了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运动。

此外,女性还在主持和参与沙龙的过程中成为启蒙思想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推动了沙龙的繁华和法国社会思潮的进步,对后来的大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近代法国;贵族沙龙;女性教育中图分类号:K565,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7-0181-04沙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上流社会人士的重要社交场所。

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沙龙生活的中心也从意大利转到了西欧,尤其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成为近代史上一道绚丽的色彩,它不仅促进了法国文学的长足发展,更将新思想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国内外学术界对沙龙问题也较为关注,成果颇丰,如斯蒂芬·凯勒(Steven Kale)对旧制度到1848年革命期间沙龙与法国政局关系的分析;[1](p13)费斯·伊芙琳·比斯利(Faith Evelyn Beasley)突出女性在法国沙龙文学上的重要影响力;[2](p17)琼·兰德斯(Joan Landes)考察大革命时期女性在沙龙公共领域中发挥的巨大潜能;[3](p31)德娜·古德曼(Dena Goodman)认为沙龙是政治自由批判的中心,是反对王权与专制的前沿,并突出考察女性在沙龙中对启蒙思想的倡导作用;[4](p5)艾米丽亚·基尔·梅森(Amelia Gere Mason)对著名沙龙女主人辉煌一生的追溯;[5](p2)瓦·托尔尼乌斯用文学手法描绘沙龙当年的盛况[6](p3)等。

18世纪法国沙龙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探究

18世纪法国沙龙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探究
启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激发了女性对平等地 位的追求,也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表现出兴趣。如当 时著名的杜·夏特雷夫人,她对自然科学的追求打 破了古典时代以来,女性是蒙昧的,男性是文明的 这一思维定式,并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 充实和提升。
沙龙女主人对理性的追求除了自身参与以外, 还体现在其对启蒙运动中文人学者的支持和资金投 入。如德·唐辛夫人,她在自己的沙龙中为孟德斯 鸠的《论法的精神》做了最为有效的宣传。这些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龙女主人在理性追求中的具 体体现和地位,追求理性的过程又是其自我提升和 关注自我的过程。
沙龙(Salon),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最先指城堡里的接待大厅。十七世纪传入法国,巴 黎成为沙龙的主要聚集地。十八世纪是法国沙龙发 展的鼎盛时期。沙龙女性对沙龙的发展起到了不可 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沙龙问题,国内外研究者较 为关注,并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博代 克于 1976 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沙龙女主人和女学 家们:教育的缺失和女性主义的萌芽》,文中作者 探讨了沙龙女人和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郭莹莹于 2007 年发表的《沙龙与女权主义的滥觞》等。不过, 学术界对沙龙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表现的问题 并没有单独论及,而这对研究当时法国沙龙和沙龙 女性有着重要作用,故本文现,分析其 影响,希望能为研究法国沙龙和沙龙女性提供一个 新的视角。

天 下
学术探讨
INSIGHT
18 世纪法国沙龙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探究
文 _ 单超男
摘要:十八世纪是法国沙龙的鼎盛时期,沙龙是启 蒙运动重要的社会结构之一。此时,几乎每一个沙 龙都有一名女主人,她们广泛参与写作、讨论文学 与政治,重视自身的地位。在大革命期间,沙龙更 成为讨论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场所,沙龙女主人也 完成了从社交夫人到社会事务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凡此种种,都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并对后来 十九世纪女权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十八世纪;法国沙龙;女性自我意识;影响

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的特征及其在法语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的特征及其在法语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的特征及其在法语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赵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将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沙龙与现代课堂联系起来,在分析它们的相似性与借鉴的可能性前提下,从整体上将沙龙的优势经验应用到外语课堂,尤其是法语外语教学中。

这与从前就单个因素的探索大不一样,不仅有利于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与整合,而且有助于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实现语言文化的一种主动渗透,为开辟创造性思维的法语外语教学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

【关键词】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的特征法语外语教学可能性应用【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11-02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于17世纪创立了第一家由女性主持的法国文学沙龙,从此之后此类沙龙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并获得极大成功,对法国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这种成功与影响主要体现在沙龙模式培养了大批引领法国文学与思想潮流的学者们,古典主义的繁荣、启蒙思想的孕育都离不开此模式的支持。

游刃有余掌控沙龙进展的女主持人,活跃且有节制的沙龙气氛,思维开阔渴望表现的参加者,广泛而深远的创造性的社会价值,这一切恰恰让我们想起了现代外语课堂的理想状态。

1.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的特征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原名凯瑟琳·德·维伏恩(Catherine de Vivonne),1588年生于罗马,十六岁时嫁给德·朗布依埃侯爵,因不耐烦宫廷的“嚣嚷”,加上虚弱多病,很少涉足宫廷,但又耐不住寂寞,开始在家招待宾客,于是其沙龙初具雏形。

从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这位沙龙女主持人的个人能力特点来看,此沙龙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对于沙龙的热情,因为她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家庭生活,希望开创一种享受自我的活动,一旦愿望得以实现,其压抑许久的热情就将沙龙活动变成了她的一种精神寄托。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妇女俱乐部(1789—1793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妇女俱乐部(1789—1793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妇女俱乐部(1789—1793年)姚 静摘要: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使得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的观念广为传播,为性别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给了妇女从家庭走向公共领域的机会。

当时女性想要参与政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递交陈情书表达诉求,二是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妇女俱乐部。

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的创立标志着妇女参与政治活动达到高潮。

可随着反法同盟的外国干涉力量被赶出国境,国内叛乱基本得以平息,执政当局开始限制妇女参政。

三位分别代表着王室、贵族、平民的女性相继被处死使得法国又重新回到了“男性的共和国”。

关键词:妇女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性别平等中图分类号:K5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33-03引言一直以来,法国大革命研究都由男性话语主导,妇女往往被视为不具有自觉意识、缺乏统一性的乌合之众,其差异性、多样性以及进步性均被忽视。

事实上,女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的参与者和共和国的捍卫者、战斗者,深入了解大革命时期的女性团体以及她们所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法国大革命,从源头上把握现代法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妇女政治团体的建立、发展、失败、作用、影响几个角度对妇女俱乐部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十八世纪的俱乐部和女性的政治诉求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既广泛又深刻,群众的力量在这场革命中显露无疑。

尽管18世纪的女性一直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但这丝毫不影响妇女们对革命的热情,不管是在反对专制王权还是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我们都能看到妇女的身影。

1789年10月5日和6日,妇女们带头发起面包暴动,挺进凡尔赛。

法国作家于勒·米什莱写道:“男人占领了巴士底狱,女人拿下了国王。

”[1]1791年“瓦伦事件”后,上万巴黎人民聚集起来,“要求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不少妇女也像每一位善良的爱国者那样在请愿书上签名”[2]。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2019年文档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2019年文档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沙龙,于17世纪出现在法国,并在启蒙时代开始盛行。

“沙龙”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的房间”,但后来我们发现它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者时事的社交场所,是文学艺术及重要思想的萌生之地,因而也被称为“文明社会的摇篮”。

一、新型文学的“土壤”17世纪,沙龙对法语的纯化以及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它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理念。

也正是因为沙龙,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即我们所说的“典雅文学”出现了,而这种文学形式追求的是一种精炼、高雅、华丽的宫廷趣味,也正符合了沙龙对文化的定位。

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斯居黛莉小姐的沙龙都因为能决定当时文学及风气的典雅基调而享有盛誉。

事实上,典雅文学是伴随着宫廷文学出现的,但是正因为沙龙,这种文学形式受到全国性的关注。

在某种意义上,典雅文学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沙龙中的“雅女”们。

在小说方面,典雅文学可分为三类: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及心理小说。

德·斯居黛莉每年都会出版其长篇小说的一卷或几卷:《伟大的西吕斯》,《克雷里》……《克雷里》可以说是典雅文学小说的典型。

该作具有巴洛克式的风格、高雅的语言、细致的情感以及强烈的内在性。

正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该作展现了一个典雅的、浪漫的社会,描绘了她的世俗理想以及她的关于生活及恋爱的艺术理念。

拉法叶夫人的《克莱夫公主》则是法国最早的关于历史分析的作品之一:该作以亨利二世统治后期的瓦卢瓦宫中的生活为故事背景。

因此该书也可被视作历史小说。

二、启蒙思想家的“圣殿”如果说17世纪的沙龙是供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的场所,那么18世纪的法国沙龙则开始趋向于哲学性质。

法国沙龙宣扬的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在一个报业受到监视,人们却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家中,它就成为了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沙龙中文人们开始探讨特权的基础、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并在当中找到了大批的听众和拥护者。

法国大革命与女性解放:历史上的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

法国大革命与女性解放:历史上的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

法国大革命与女性解放:历史上的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一场重大社会变革,也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兴起。

虽然法国大革命主要是由男性主导的,但这场革命也对法国的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的社会结构非常保守,妇女处于家庭和私人领域的地位。

她们没有政治权利,无法参与公共事务,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法国的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关于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议题。

例如,奥朗日·德·吕埃尔在他的《妇女和她们的权利》一书中,主张妇女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参与权和财产继承权等。

这种观点开始引起一些妇女的关注和支持,为妇女权益的争取奠定了基础。

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也开始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1789年10月5日,一群妇女冲进了凡尔赛宫,抗议国王和贵族的统治。

这次事件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显示了妇女也可以参与政治和社会运动,并对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深入,一些重要的法律和政策也开始对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进行改革。

1791年,法国通过了一项法律,废除了妇女因婚姻丧失财产继承权的规定。

此外,法国大革命还推动了公立学校的建立,并为妇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尽管在法国大革命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的实现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尽管法律上废除了妇女的财产继承权,但社会上对妇女的歧视和不平等态度仍然存在。

此外,妇女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参与仍然有限,很少能够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然而,法国大革命为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问题开辟了一条道路,为后来的妇女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这场革命的影响不仅是法国的,它对全世界的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法国大革命是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詹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近代法国对女性教育较为忽视,而贵族沙龙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对知识的渴求,给予她们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一所非正式的女子大学。

在沙龙里,女性与众多优秀的文人学者相互交流探讨,培养了她们高尚优雅的道德礼仪、丰富广博的知识面,以及机智精辟的谈吐、流畅达练的写作。

同时,沙龙打破了男女和等级的隔阂,使教育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促进了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运动。

此外,女性还在主持和参与沙龙的过程中成为启蒙思想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推动了沙龙的繁华和法国社会思潮的进步,对后来的大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近代法国;贵族沙龙;女性教育中图分类号:K565,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7-0181-04沙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上流社会人士的重要社交场所。

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沙龙生活的中心也从意大利转到了西欧,尤其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成为近代史上一道绚丽的色彩,它不仅促进了法国文学的长足发展,更将新思想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国内外学术界对沙龙问题也较为关注,成果颇丰,如斯蒂芬·凯勒(Steven Kale)对旧制度到1848年革命期间沙龙与法国政局关系的分析;[1](p13)费斯·伊芙琳·比斯利(Faith Evelyn Beasley)突出女性在法国沙龙文学上的重要影响力;[2](p17)琼·兰德斯(Joan Landes)考察大革命时期女性在沙龙公共领域中发挥的巨大潜能;[3](p31)德娜·古德曼(Dena Goodman)认为沙龙是政治自由批判的中心,是反对王权与专制的前沿,并突出考察女性在沙龙中对启蒙思想的倡导作用;[4](p5)艾米丽亚·基尔·梅森(Amelia Gere Mason)对著名沙龙女主人辉煌一生的追溯;[5](p2)瓦·托尔尼乌斯用文学手法描绘沙龙当年的盛况[6](p3)等。

国内史学界虽然没有关于法国沙龙的专著性研究,但对该问题的探讨也不少,如张小荣关于贵族沙龙对近代法国社会经济消极影响的考察,[7](p44-47,p21-23)郭莹莹论述法国沙龙中逐渐兴起的女权主义,[8](p79-81,p39-49)萧琦分析大革命前后沙龙发展、转型与衰落的历史进程[9](p28,83-85)等。

不过,学界对沙龙在女性教育上的问题并没有单独论及,而这对全面认识近代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由此,本文将从该角度入手,重点探讨18世纪法国贵族沙龙对女性教育的作用。

一、女性教育的新空间从中世纪以来法国就确立了以男性为主体,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格局。

随着宗教学说的形成,《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事例使女人成为原罪的真凶,是罪恶的根源,因此人们对女性的鄙视也越来越突出:男性是高贵智慧的,而女性天生的职责就是为了繁衍后代。

所以直至近代,法国的女性教育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方式主要停留在家庭和教会上,教育内容也主要是宗教教义、社会礼节、女红等最基础的启蒙教育。

这种教育旨在思想上控制和压抑女性的自由意识,使她们逐渐成为信仰虔诚的男性附属品。

一般情况下,女性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她们成为未来的家庭主妇,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或家庭教师学习礼节、缝纫、织补等家政,作者简介:詹娜(1981—),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编号:10CSS009;2010年度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自主科研项目“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与危机应对”。

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还有唱歌、跳舞、着装、打扮等技能,以便她们成年后能够吸引男性的注意,取悦于男人。

教会教育则主要在教会学校或修道院中进行,学习枯燥的神学教义,培养她们对上帝的虔诚,并顺从于宗教关于女人低劣于男人的思想。

在这些启蒙教育后,社会对女性就再也没有任何学识的要求。

法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在12世纪就已诞生(如巴黎大学),但接受高等教育却一直是男性的专利,将女性排除在外。

腓力波?诺瓦拉(Filippo di Novara)曾告诫人们:“妇女应该永远守在自己的女红和纺车的旁边,她们不可学习读和写。

”[6](p5)因此,许多女性直接由父母的照顾过渡到丈夫的支配下,她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养育孩子上,最后老死在昏暗的房子里。

[10](p291)文艺复兴将女性带出了狭隘的家庭束缚,让她们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曙光,而沙龙的兴起则给女性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以新的空间,为她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摆脱仅仅传授为妇之道的家庭教育和只强调宗教信仰的教会教育。

沙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正式的教育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沙龙教育具有广泛性,贵族、资产阶级、平民都可以参与,在沙龙里不以头衔、财富而是凭思想和学识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其次,沙龙教育具有平等性,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贵族或是平民,都可以在沙龙里获取知识,参与辩论和演讲;最后,沙龙教育具有先进性,这里汇集了当时最前沿的思想和言论,是启蒙思想的发源地,对此后法国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

由此,沙龙能够满足女性对知识的渴求,通过与文人学者们的交流探讨,她们的思想得以启迪,文学修养得以提高,知识面得以拓展,形成了庄重高雅的礼仪道德;同时,女性的社交才能也在沙龙中获得了尽情地发挥,涌现出诸多杰出的妇女,如德·朗布依耶夫人、德·塞维涅夫人、德·丝鸠德里小姐、乔芙林夫人、罗兰夫人等等,不胜枚举。

二、培养女性优雅的礼仪沙龙兴起前,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法国社会中,女人整日思考的就是如何取悦于男性,她们渴望用青春、美貌来赢得男人的欢心,于是华丽的服饰、精美的打扮成为女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女性以穿戴打扮来填补空虚的生活。

在宫廷聚会、舞会、音乐会等社交活动中,女性参与的主要目的也是吸引男性,由此,荒淫无度、肉欲纵横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而沙龙的兴起则为女性的社交活动提供了一个新天地,沙龙女主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她不仅要善于交际,还要有气质和学识。

沙龙活动需要沙龙女主人来引导、参与和协调,女性成为沙龙社交圈里的女王,她们制定礼仪规范,探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并在与众多名人学士的接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沙龙女主人成为当时女性理想的“职业”。

沙龙促使女性的注意力从外表转向内心,改变了她们肤浅、放浪的生活风尚,让她们有了新的目标与追求,并由她们倡导了法国社交礼仪的变革,形成了一个礼仪高雅、重视思想的时代,正如19世纪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Huot de Goncourt,Ques de Goncourt)所说:“(那个法兰西)是如此之以其声誉为荣、如此之充满了优雅和一种稀世的美妙……以至于它变成了一个社交的世界,影响了全欧洲,成为一切民族的一所礼仪学校,成为社会风尚的准则,直到1789年。

”[6](p218)沙龙女主人以自己的审美和道德来决定沙龙的品位和礼仪,因此对女性自身的修养要求较高,大多数沙龙女主人在创办自己的沙龙前,都要去当时著名的沙龙里进行一段学徒式的培养,“18世纪法国沙龙的历史可以说是女性相互学习的历史,如年轻的乔芙林夫人向年长的德·唐辛夫人学习,内克夫人、德·莱丝比纳斯小姐又向乔芙林夫人学习”;[11](p37)德·莱丝比纳斯小姐曾在信件中提到她早年在杜·德芳夫人沙龙里的学习:“我接受了多么好的教育啊!杜·德芳夫人,图卢兹主教,德莫拉先生……他们教会我谈话的艺术和思考的方法”。

[12](p27)对法国文化、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的“蓝色沙龙”(Salon Bleu)的创办者———德·朗布依耶夫人(Marquise de Rambouillet,1588~1665)是一位智慧优雅、受人尊敬的女性,她在沙龙中始终倡导优雅谦逊的道德礼仪,一改当时粗鄙、淫逸的社会风气,影响着许多参与沙龙的名人淑媛,她们无不欣赏德·朗布依耶夫人优雅的礼仪和风趣的谈吐,学习她如何机巧地引发他人的谈论与灵感,如何运用女性特有的温柔抚平男性之间、不同观点之间的剧烈冲撞,维持沙龙和谐包容的气氛。

蓝色沙龙成为此后沙龙竞相效仿的楷模。

由此可见,女性通过沙龙树立了新的理想,刺激了她们对知识的渴望,锻炼了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令她们不再只流连于谈情说爱,沙龙女主人制定的礼仪规范也成为17~18世纪法国社交生活的标准,优雅庄重占据了主流,对近代法国女性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提高女性的文学修养贵族沙龙对女性的教育作用明显地体现在言谈和写作上,法国文化中占突出地位的言谈艺术就起源于沙龙,涌现出众多女性作家,为法国文坛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言谈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是人们联系的纽带,是有识之士最好的娱乐,也是净化道德、普及礼仪的最佳方式。

沙龙的主要活动就是言谈、讨论、演讲、表演等,所以即兴创作优美的诗句、编写谚语警句、讲述故事、吟唱歌剧等,都成为参与沙龙的必备才艺。

在这种氛围中,极大地促进了女性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她们希望在沙龙里获得他人的青睐与尊重,就必须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语言的优美和精辟性。

例如,在沙龙中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诗谜奖”,每人抽取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一个字母,如纸条上写的是“S”,就为沙龙创作一首十四行诗(Sonnet);若纸条上写的是“O”,那么就可以选择作一首颂歌(Ode)或一篇歌剧(Opera)[6](p193)等。

这种文雅的娱乐方式令女性的言谈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她们将沙龙中学到的知识和思想转化成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的语言,再加上优美的辞藻来增强其魅力。

可以看出,沙龙的确是女性培养表达方式的最好学校。

在沙龙的讨论和演讲中,沙龙女主人不仅提供场所,作为听众,她们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与那些优秀的学者们交流、碰撞中激发灵感。

狄德罗就对内克夫人心存感激,“你启发了我的灵感,那种精致纯洁的风格已经渗透到我的灵魂,再从我的文字中漫溢出来”。

[5](p260)由此,沙龙里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作用,女性们通过倾听、参与、创作、朗诵、辩论等方式,锻炼表达能力,丰富思想,而男性则在女性的温柔聪颖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同时,沙龙里这种优雅的文化娱乐方式使女性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受益匪浅,成就突出。

首先,沙龙使信件在参与者之间更加广泛地传播,写信成为交流的必要手段。

朗布依耶夫人的沙龙中总有一位女性专门负责记录每位客人的发言,以供不在场的朋友们阅读。

当时没有报纸和杂志,人们就靠传阅书信来相互交流,有时一封思想睿智的信件就可以在沙龙中引起轰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