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次全球经济危机看美元汇率后市走势
美元汇率下跌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美元汇率下跌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摘要:新世纪伊始,特别是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开始衰退。
从2002年初开始,美元汇率下跌,美元开始贬值。
另外,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和演变成如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确是让经济增长压力重重的美国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阵痛,为了缓解危机,在美国政府的操纵下、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美元汇率进一步大幅度下跌。
尽管中国现时不会出现象美国那样的“次贷危机”,但由于美国是作为世界经济“晴雨表”的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加之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国(2007年),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美元的贬值必然对中国的经贸发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试分析美元汇率下跌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以期对当前的中国经贸发展作出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美元汇率中国外贸影响1. 美元汇率走势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2月到2005年2月,是美元持续贬值阶段。
在这一阶段,美元对几乎所有国际货币的汇率都持续下滑,并且跌幅很大,对欧元、英镑等欧洲货币的跌幅明显大于对日元等其他货币的跌幅。
第二阶段:从2005年2月到2006年3月,是美元反弹回升阶段。
第三阶段:从2006年3月到2006年年底,是美元再度贬值阶段。
第四阶段:从2006年12月到现在。
去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以及今年的金融危机,为缓和“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开始降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预期也越来越强烈,因而美元汇率不断下跌。
美元的再度贬值,特别是对欧系货币以及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贬值达到了历史低位,这次贬值迄今仍没有结束。
总的来看,从2002年初开始,美元出现了一轮较长时间的贬值趋势。
据预测,美元疲软走势近期难以改变,美元汇率从总体上看将是在波动中持续走软。
2.关注美元汇率下跌的必要性从目前来看,尽管美元贬值是渐进有序的,没有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但是确实对有些国家比如说中国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中国的贸易盈余较高、外汇储备较多。
2010-2020汇率变化曲线

2010-2020汇率变化曲线自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世界各国的汇率变化曲线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趋势。
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政策的调整也对汇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元的汇率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美元的汇率影响着全球各国的经济活动。
在2010年初,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相对较弱,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受到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美元汇率开始逐渐走强。
尤其是在2014年至2016年间,美元指数大幅上涨,达到了近十年来的峰值。
而在2017年以后,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美国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美元汇率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和政治稳定的担忧。
另外,欧元的汇率也是备受关注的。
在2010年初,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汇率走势较为疲弱。
然而在2012年以后,欧元汇率逐渐回升,并在2014年至2018年间相对稳定。
然而,在2019年以后,欧元汇率再次出现下跌的趋势,主要受到欧洲经济增长放缓和欧盟内部政治分歧的影响。
除了美元和欧元,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
例如,日元在2010年至2012年间相对较弱,然而在2013年以后开始出现走强的趋势;英镑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后大幅下跌,随后在2017年至2019年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汇率的变化对各国经济和金融活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可能会导致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波动,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汇率的波动还可能会影响国外投资的回报率,对外汇储备和债务的管理也会带来挑战。
因此,各国政府和央行都在积极地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汇率环境。
在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国际汇率体系也经历了一些重大变革。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进行了扩大,促进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样化;而中国人民币也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获得国际认可,加入了SDR货币篮子,并逐步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10-2020汇率变化曲线

在过去的十年间,全球汇率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
这段时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导致了汇率的波动。
本文将对2010-2020汇率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内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元的汇率一直处于震荡中,受到了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
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促使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稳步提升。
欧元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汇率一度跌至历史低点。
日元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强劲后,也面临了转弱的压力。
这些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的进出口、外贸和国际投资。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也对汇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0年后,各个国家开始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以管理整体经济风险。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倡议,以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市场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汇率的波动。
在过去的十年中,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也为全球汇率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2010-2020汇率变化曲线不仅反映了各国经济实力的动态变化,也折射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和演进。
对于全球贸易和投资者来说,理解和把握汇率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深度了解汇率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提高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
总的来看,2010-2020汇率变化曲线所反映的不仅是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变化,也是全球经济整体发展的缩影。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国际汇率体系的变化,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维护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稳定,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时刻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存在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事件。
历经多次危机事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提高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本文将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当时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有限,但这次危机仍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风险。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经济崩溃,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冲击,资本外逃、股市下跌等问题凸显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存在。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我国勉力应对了这次危机,但也增强了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
四、我国反思与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使得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推行金融创新,拓宽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分散化程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然而,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权力垄断,增强金融市场的自律和风险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对涉及金融安全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和追责。
此外,提高金融机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监管,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加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
总之,历次金融危机反思告诉我们,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近四十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近四十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随着美国黄金储备锐减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激增,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兑换脱钩,美国大幅贬值。
奠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林林体系崩溃。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冲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第一次“石油冲击”。
原油价格从1973年1月每桶2.5美元,暴涨至1974年的每桶11.50美元,引发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危机。
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当时第二大产油国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冲击”。
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同年年底,北海原油价格创下每桶40美元的历史纪录。
高油价在全球引发经济衰退。
1987年股灾1987年10月,美国8月份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引发华尔街有股市暴跌。
10月16日星期五,道琼斯指数首次单日下挫100点以上,成交量创下有史最高的3.38亿股。
10月19日,亚洲、欧洲、美国股市相继暴跌,其中道琼斯指数暴跌22.6%,史称“黑色星期一”。
亚洲金融风暴/俄罗斯经济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MC)危机1997年7月,泰铢大幅贬值,触发亚洲金融风暴。
危机随后由泰国蔓延到周边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再远及韩国,给东南亚经济造成重创。
1998年,俄罗斯经济陷入金融、债务等多重危机。
8月17日,俄放弃卢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卢布大幅贬值,银行出现挤兑。
俄罗斯危机使做错方向的美国著名对冲基金LTMC濒临破产,并殃及美国金融市场。
为应对俄罗斯和LTMC双重危机,美联储几个月内连续三次降息。
互联网泡沫破裂2000年,美国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
道琼斯指数从2000年1月顶峰时的11723点跌到2001年9月的8000点以下。
“9.11”冲击2001年,“9.11”恐怖袭击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创,美联储年内4次降息,以刺激经济。
但这一激进降息举措催化了后来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华尔街金融危机。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一、介绍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复苏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章节。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但也不断重振,走向复苏。
这些危机和复苏,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经济危机1、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其特点是失业率高、民生破碎、生产下降、信贷紧缩、股市崩盘等多方面的表现。
这一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原因则是股市投资泡沫的破裂、追求高利润的商人们胆大妄为、以及政府之前践行保护主义政策等。
2、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197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十分复杂的时期。
其特点是物价高涨、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国有化和大规模破产等。
这其中,导致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原因则是眼高手低的宏观调节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
3、2008年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最近一次经济危机,其特点是全球信贷紧缩、股市暴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破产等。
导致这一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则是2000年至2007年美国低利率政策、美国债券抵押贷款、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等。
三、美国的经济复苏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紧缩和财政政策的扶贫,采取紧缩政策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还增加了公共工程和人民的工资,扩大了国家消费的规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减税和放松监管政策,使商业活动得到扩大,为投资和增加就业提供了刺激。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1世纪的经济复苏21世纪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扶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并推动科技创新和Open Innovation,加快美国股市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美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此外,还采取了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提高了公共支出,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等。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美元指数历史走势分析

一、美元宏观周期化分与特性当人们经历过在二十一世纪初始阶段,所爆发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后,我想任何人都不难感觉到,美国对于世界金融以及经济的影响性以及重要程度。
各经济体与美国的关系可谓一损具损一荣即荣。
因此,对于美元指数波动特征以及一些波动规律上的正确掌握与了解,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会逐步的对一定时期内,美元指数所呈现的波动特征加以总结,并将历史上美元指数的重要区间加以划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对美元指数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内容上,形成正确系统性的必要了解。
图1如图1所示,总体上在美国宣布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元指数所呈现的走势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升值与贬值周期。
其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美指历史走势中持续最长的贬值周期(10年)。
除了这个为期10年的周期外,期于周期的持续性基本在4——6年中。
第一阶段:时间范围:1976—1980年所处状态:贬值周期重要数据与周期特征:1、在这个阶段,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与1975年相比贬值10。
4%,实际有效汇率贬值13。
5%。
2、在此期间,美国所实行的较为宽松的货币制度是该贬值周期的主要成因。
3、同时,此阶段也是美国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告别布雷顿森林体系束缚后,在货币供应量方面,开始进入急速增长的第一个历史周期。
新货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与美元的贬值在时间上也是相互吻合的。
4、商品市场中,例如;石油、黄金以及其他贵金属、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呈现着飞涨的状态。
5、总的世界经济处于实际的“滞胀”阶段,与此同时“石油化美元”大量流入拉美国家以及其他原材料供给国。
第二阶段:时间范围:1981—1985年所处状态:升值周期重要数据与周期特征:1、在此期间,以1979年起点美联邦基金开始大幅提高基准利率,该货币政策执行两年后,于1981年居然达到惊人的、前所未有的16%。
也正是于此为基础,美元才得以终结了近忽持续了十年的弱势状态,近而进入了美元强势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次全球经济危机看美元汇率后市走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在美元快速大幅升值的带动下,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等主要币种快速升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
透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历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汇率的走势,审视危机中美元、欧元和英镑等主要币种的各自趋势,我们认为,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可考虑对美元适当贬值,并密切关注美元可能的贬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美元汇率走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走势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上全球经济或金融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借以理解和预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
考虑到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崩溃,大多数国家放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采取浮动汇率制,故我们选择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起点,分析其后历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
1.历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汇率处于升值走势1974年以来,主要发生了四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分别是:第一次1979~1982年经济危机,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第二次1990~1992年经济衰退,于1990年7月从美国开始,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最终导致日本近10年衰退;第三次2000~2002年新经济危机,由于网络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美国,美国经济衰退迅速波及到全球;第四次,就是2007年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
从这35年来的美元汇率情况看,美元升值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5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巨幅升值,累计升值幅度分别达到115.5%、125.8%和44.5%,这期间,1979~1982年发生了全球性经济危机,1980~1982年全球GDP增长率分别降至1.99%、2.18%和0.89%;第二阶段是1988~1990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大幅升值,累计升值幅度分别为24.9%、20.1%和30.9%,在此期间,1990~1992年发生了轻微的全球经济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分别降至2.94%、1.46%和2.03%;第三阶段是1999~2001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大幅度升值,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7.9%、18.7%和31.8%,这期间,2000~2002年发生了新经济危机,2000~2002年全球GDP增长率分别降至4.69%、2.21%和2.82%。
1975年1月~2008年10月,美国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的汇率走势呈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在前三次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美元汇率处于升值阶段,而在其他时间段,美元汇率处于持续贬值中。
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经验判断,每当全球经济发生危机或衰退时,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呈升值状态。
2.美国经济基本面支撑着美元的主导地位各国汇率与其经济基本面间呈相互作用关系,即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会导致汇率波动,汇率波动逐步调整一国经济的外部失衡局面,并逐步传递到国内经济基本面。
从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动看,历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汇率的走势有其合理性。
首先,在发生全球经济危机时,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反而得到提高。
从1974年以来的前三次全球经济危机可以看出,每次发生危机时美国经济都不是最糟糕的,这使得每次危机当中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第一次1980~1982年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受冲击较大,GDP增长率分别下降至-0.23%、2.52%和-1.94%,同期英国下降幅度超过美国,德国出现负增长;第二次1990~1992年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GDP增长率最低点为-0.17%,同期英国、德国和法国GDP增长率最低点分别为-1.39%、-0.79%和-0.91%,都低于美国水平;第三次2000~2002年经济危机中,美国GDP增长率最低点为0.75%,同期英国、德国和法国最低点分别为2.10%、-0.23%和1.03%。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全球经济衰退中断了日本长达30年的持续经济增长,并使其进入了漫长的10年衰退期。
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看,1980~2007年,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有三个上升时期,其余时期均为不断下降。
这三个上升期分别是1980~1985年,由23.6%上升到32.7%,1991~1993年由24.9%上升到26.8%,1995~2001年由24.9%上升到31.9%。
不难发现,虽然全球经济危机大多是从美国爆发再蔓延到全球,但对美国的冲击往往小于全球其他国家,这使得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
有意思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时期,美国的经济地位却不断下降。
可见,每当全球经济发生危机或衰退时,美国在全球的经济主导地位反而得到巩固和提高。
其次,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的外部失衡得到改善。
我们采用国际收支中贸易逆顺差变动和资本项目变动两个指标来衡量美国的外部失衡。
1980 年以来,美国贸易差额有三个时期不断缩小,相应的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三个时期分别是:第一个时期1980~1981年,美国处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0.08%上升到0.16%;第二个时期1987~1991年,美国从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从- 3.39%上升至0.05%;第三个时期2000~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缩小,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4.25%上升至-3.78%,而1974 年以来三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好发生在这三个时期。
由此可见,由于全球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进口量趋于下降,贸易逆差额不断缩小,客观上改善了美国的外部失衡状态。
从美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变动情况看,1982~1988年、1990~1992年和1999~2000年美国资本项目盈余是逐步增加的。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期,全球投资资金倾向于寻找更安全的投资区域,此时美国反而成为相对安全的地区,资本项目盈余不断增加。
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逆差得到改善,全球资本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纷纷流入美国,改善了美国的资本项目,美国外部失衡的改善促使美元升值。
美元仍是当今全球性主导货币虽然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但从目前看,美国不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地区,反而欧洲受到的冲击最大,日本也遭受重创。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看出,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力的削弱有限,美国有可能重现过去三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形,即危机可能增强美国和美元的主导地位。
首先,美国GDP占全球比重较高,美国经济前景好于其他主要国家。
IMF最新发布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预测,2009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GDP增长率分别为-0.7%、-1.3%、-0.8%和-0.2%,未来美国经济预计好于欧洲,而日本将再次陷入衰退。
其次,美元仍然是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货币体系实际上实行了美元信用本位制,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超过60%。
根据IMF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分别为62.5%、27%、4.7%和3.4%,美元是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
虽然自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以来,欧元作为外汇储备比重由17.9%上升至27%,但欧元比重仍然不到30%,美元的主导地位较稳固。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再次引起高度关注,可以看到,美元汇率走势与过去三次全球经济危机时存在惊人的相似,即每当经济危机时美元开始升值。
由于海外投资者在美国的投资规模非常庞大,仅以公司股票为例,美联储《资金流动报告》显示,2003~2007年,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公司股票金额由50亿美元上升到1750亿美元,增加了30倍,因此导致了海外投资者的美元投资遭遇了大幅损失,为偿还这类债务,这些投资者就必须借入美元。
近期美国政府分别与巴西、墨西哥、韩国和新加坡等四国央行建立额度均为300亿美元、总计1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国家的政府、银行和企业对美元的需求,缓解流动性危机。
美国和欧洲央行之间取消货币互换安排限制,IMF针对发展中国家启动的救援计划,都说明世界对美元的强劲需求,从而推高了美元汇率。
从欧元区看,相对于美元背后的美国联邦政府而言,欧元区尽管也存在着统一的中央银行,但由于欧元区内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程度和利益诉求有所不同,欧元区在应对危机时具有先天的时滞性。
同时对于欧盟来讲,由于《稳定与增长共约》要求其成员国财政赤字水平不得超过GDP的3%,债务水平不得超过GDP的60%,因此,在危机情形下被认为最有效的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欧盟的框架内也被严重束缚住了。
这使得危机期间欧元汇率走势趋弱,而欧元区的政策规定长期看有利于欧元稳定。
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及建议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币种累计升值幅度较大,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日本和欧盟相继陷入衰退,外部需求大幅下降,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双重夹击。
2005年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达到约20%,而自2008年起,由于外部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增长放缓,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增长率可能下降到两位数以下,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冲击较大。
为避免我国出口下降速度过快,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笔者以为,人民币可适当贬值。
自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开始,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均呈升值态势,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呈现快速大幅升值态势,2008年10月底较汇改之初,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英镑累计升值分别达到21%、12%和28%,仅2008年7~10月的三个月时间,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的升值幅度就分别达到24.4%和22.5%。
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压力基本释放,美国和欧盟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趋缓,人民币可择机适当贬值。
如前所述,借鉴过去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的经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元汇率可能先升值,到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时期,美元汇率再掉头向下逐步贬值。
美国目前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为未来美元贬值带来较大压力。
美国目前的应对政策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7000亿美元以实施救市计划,这将导致美国扩大其货币发行量;二是美联储连续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利率,极低的利率政策将造成未来美元走弱;三是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将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对美国已经庞大的财政赤字将雪上加霜,中长期来看美元将走软。
故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本轮金融危机过后美元的贬值压力,妥善选择人民币对应的一揽子货币的构成和权重,尽量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减少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