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项目经济指标核算办法

绿化项目经济指标核算办法
绿化项目经济指标核算办法

项目部管理考核办法

为了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加强成本管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具体劳务工分布情况,制定项目绩效考核办法。

一、项目物资材料采购

按照公司规定,项目部的所有物资材料采购必须在公司办公系统(OA)做申请,经公司同意后,采用集中采购、比价采购、竞标采购等方式进行材料采购。施工项目(包括养护项目部实施的零星项目)竣工后,按照合同清单、中标清单、变更协议核算出现场栽种苗木和其他材料结算数量、苗木和其他材料招标数量、采购苗木和其他材料数量,分析出结算量、招标量、采购量三者间的差异量,再按照公司规定对项目部评议考核。

二、项目成本考核

公司根据每个项目工程量和养护要求制定出劳务、机械、修补、换苗的费用或数量基数,养护项目以自然年(工程项目以实际开工时间起一年)为核算周期,经项目经理确认同意后,以核定的费用或数量基数为依据,每个考核周期对项目部进行核算。核算节约的,节约部分一定比例作为项目部人员的绩效核增;核算超支的,超支部分按照一定比例作为绩效核减,项目经理根据技术、带班岗位合理安排绩效核增核减。例:

1、养护工程项目核算

1)养护项目部根据养护道路的级别和以往的养护费用,核算出项目部正常情况下的年度养护费用,按照核定基数确认增、减金额;

2)公司决定零星施工工程参与考核的项目,根据工程量核算出机械、人工费用,按照施工工程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3)公司安排的临时突击项目由领导同意后可以不参与考核;

4)年中新增的养护项目不列入本年度考核范围;

5)不参与考核范围内的养护工程所发生的人工及机械费用,根据公司内部人工(机械)签证单核减人工、机械量;

6)养护工程发生月度考核不达标、主管部门考核不达标、长效管理扣分、举报、投诉等不良现象,每一次核减项目部绩效部分

500-1000元或月度考核相应分值;

7)安全文明施工按照公司规定执行;

8)公司根据养护项目部的养护面积和级别配备技术员、司机人数;

9)必须按照公司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公司临时增派的其他工作任务;

10)养护项目部人工费(不含项目经理、技术员、司机)按照核

定金额为基数,实际发生人工金额与基数对比减少的,减少总金额中的20%作为项目部的绩效增加,与基数对比增加的,增加总金额中的15%作为项目部的绩效减少,核算到项目部的增减部分,项目经理占40%-60%,剩余部分有项目经理依据岗位合理安排。

2、施工工程项目核算

1)绿化施工工程项目由公司按照项目审定单数量根据苗木采购价和市场价,核定机械费、人工费基数;

2)施工工程核算时间以项目首次人工或机械出现场起一年为一个考核周期;

3)综合性项目,硬质景观部分由公司通过比价或招标确定施工队伍和劳务费用,绿化部分由公司按照苗木采购价和市场价核定机械费、人工费基数;

4)项目经理对分包的硬质景观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负有管理责任,按期按质完成硬质景观施工任务,硬质景观分包劳务费用的1%作为项目部绩效核增;

5)项目部其他缺陷修补期的养护工作暂不例入考核,未交付工程产生的养护人工、机械费按照内部人工(机械)签证量核减人工和机械费用;

6)工程项目部的绿化养护项目按照养护考核办法考核;

7)施工项目因管理不善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工期无法响应业主要求等不良后果,发生整改或约谈的一次核减1000-2000元或扣除月度考核相应分值;

8)安全文明施工按照公司规定执行;

9)每个工程苗木成活率有公司根据苗木品种结合实施季节等因素核定成活率,并对成活率实施考核;

10)公司根据工程项目部负责的绿化养护面积、缺陷养护面积、施工工程量核定配备技术员、司机人数。

11)必须按照公司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公司临时增派的其他工作任务;

12)施工项目部人工费(不含项目经理、技术员、司机)按照该项目苗木(材料)采购总金额,总金额的18%为该项目的人工费基数,总金额的6%为机械费基数,按照核定的基数为依据,实际发生的人工、机械费总额与基数对比减少的,减少总金额中的35%作为项目部的绩效增加,与基数对比增加的,增加总金额中的25%作为项目部的绩效减少,核算到项目部的增减部分,项目经理占40%-60%,剩余部分有项目经理依据岗位合理安排。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网考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服务的特点是B.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非金融资产按其产生的不同可以分为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B、储蓄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B、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D、负债和净值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D.产业部门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D.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D、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B、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国际收支是指B.广义国际收支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 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金融资产的增减 金融账户的来源方记录的是B、金融负债的增减 可支配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D、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D、总储蓄 联系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指标是A.国民总收入 劳动适龄人口指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第三产业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转让给兄弟企业。该交易属于B、资本转移 名义持有资产收益表明整个核算期由于D、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 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作为货物进出口的标准是C.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了所有权变更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的左方列示D、资产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 C、470元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A、储蓄率 人口出生数是一个B、时期指标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生产账户的初始流量是A、总产出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D、增加值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C、生产性收入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A、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收入分配核算包括:C、包括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B、营业盈余 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与B.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国际收支总差额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加答案[优质文档]

第一章总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它为何能够赢得来自经济学界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如此重视? 2.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如何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单位,分别将其归入所属机构部门和所属产业部门,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与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及其分析中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是对_____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 物质生产活动 B. 非物质生产活动 C. 社会经济活动 D. 国民经济活动总体2.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_______。 A. 外商投资企业 B. 外国领事馆 C. 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 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3._____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与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B. 资金流量核算 C. 投入产出核算 D. 资产负债核算 答案:1.D 2.A 3.C 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有两项或两项以上)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 A.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账户形式 B.两者在核算方法及核算原则上一致 C.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 D.两者的核算对象和目的不同 E.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_____。 A.日本驻华大使馆 B. 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C. 正在利比亚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 深圳的一家中韩合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E. 海尔集团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冰箱生产企业. 答案:1.ABCDE 2.ACDE 3.BCD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水冷金属模工艺:由于受到水冷金属模的激冷作用,铸管组织中产生大量的共晶渗碳体,需经过高温+低温两阶段退火处理,形成以铁素体为基体的球墨铸铁组织。工程采用46m长通过式连续退火炉退火。 (2)涂料热模工艺:由于铸模的冷却速度相对较低,只需要低温退火,采用旋转台式退火炉退火。 利用退火的余热,在铸管冷却至200℃时,利用喷锌机对铸管表面进行喷锌,芯层厚度≥130g/m2。 11、沥青涂衬 养生完毕的铸管运至涂沥青生产线喷涂沥青。喷涂石油沥青漆0.32~ 0.33mm(干后),最后打印包装并运送至成品堆场,对于1200~2600mm大口径沥青涂装线采用人工刷漆。

铁液 ■:废水 ●:废气 ▲:噪声 ◆:废渣 树脂砂 ▲ ◆

三、主要原辅材料及产品执行质量标准 1、球墨铸管执行GB/T13295-2003质量标准要求,详见表2-2-2。 2、高炉铁液执行GB1412-85牌号为Q12质量标准要求,详见表2-2-3。 表2-2-3 铸造生铁质量标准(GB1412-85)

3、废钢执行标准中牌号为45质量标准要求,详见表2-2-4。 4、75%硅铁执行GB2277-87标准中牌号为FeSi75 Al1.5-B 质量标准要求,详见表2-2-5。 3、高炉煤气成分分析详见表2-2-6。 1、平衡依据 (1) 高炉铁水、废钢、75%硅铁质量标准。 (2) 中频电炉出铁含硅量:1.8~2.1% (3) 球化装置出铁含硫量:≤0.01% (4) 铁水镁含量≤0.06%,镁平均吸收率:25% (5) t 管消耗锌量1.744,沉积率约61.9%, (6) 水压试验合格率97% (7) 沥青用量:水冷管采用沥青外喷机,沥青消耗:4kg /t 管,热模管手工涂敷,沥青消耗3.6kg /t 管。

统计基础试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一.填空题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部分为和。 2.国内生产总值表可以用、和三种核算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可支配收入为与、之和。 4.世界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体系和体系。 5.社会总产出又称为,它包括和的总产值。 6.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和之和。 7.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从生产法角度统计它应等于。 8.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原则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原则统计的。 9. GNP是指标的简写,GDP是指标的简写。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结构体现在( )。 A再生产核算和经济循环账户 B国内生产总值等五大核算表C国民经济循环五大账户表 D五大物质部门的再生产核算 2.在下列指标关系中( )。 A消费与投资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B消费与储蓄之和为可支配总收入C储蓄与投资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D投资与盈余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3.经济循环账户主要借鉴( )方法。 A平衡表式 B单项指标式C复式记账 D分析表式 4.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其价值表现为( )。 A总产品、净产品、最终产品 B总产值、净产值、最终产值 C利润总额 D物耗总值 5.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表现为( )。

A C+V+M B C+V C V+M D C折旧+V+M 6.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可用( )。 A工厂法 B生产法C产品法 D以上各种方法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再生产核算基本表中有( )。 A财政信贷表 B资金流量表C企业部门投入表 D综合价格指数表 E投入产出表 2.经济循环账户包括( )。 A国民经济账户 B产业部门账户C经济循环矩阵 D收入分配账户 E机构部门账户 3.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用( )。 A生产法 B工厂法 C产品法 D收入法 E支出法 4.某工厂上缴国家的利税额,属于( )指标的一部分。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净值 E国民生产总值 5.在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时( )。 A发达国家一般前者大于后者 B发达国家一般前者小于后者 C发展中国家一般前者大于后者 D发展中国家一般前者小于后者 E不一定 四.判断题 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使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⒉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它又分为基本表和补充表两类。() ⒊国内生产总值可简写为 GNP。() 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而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着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着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计算题归纳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计算题归纳 2007年7月 1.某刚>金融企业部门某年核算资料如下: (1)总产出800亿元,中间消耗500亿元; (2)付劳动报酬200亿元,缴纳生产税净额70亿元; (3)财产收入6亿元,财产支出1亿元; (4)经常转移收入3亿元,经常转移支出2亿元; (5)企业部门无消费功能; (6)资本转移净额10亿元; (7)资本形成总额5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 要求: (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增加值、总营业盈余、初次分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及资金余缺‘ (2)编制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及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20分) 2.某企业2006年有关资本形成统计资料如下: (1)可支配总收入801万元;(2)固定资本消耗530.1万元;(3)缴纳资本税44.6万元; (4)接受捐赠81.9万元;(5)其他资本出让40万元;(6)用于购买生产设备资金814.5万元;(7)年初库存32万元;(8)年末库存17.6万元。 要求:(1)计算该企业总储蓄指标; (2)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企业当期资本形成总额,并编制资本账户。(10分) 答案 1.(20分) 解:(1)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800-500=300 (2分)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一劳动报酬一生产税净额=300-200-70=30 (2分) 初次分配总收入=总营业盈余十财产收入一财产支出=30十6-1=35 (2分)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十经常转移收入一经常转移支出=35+3-2=36(2分) 资金余缺=总储蓄十资本转移净额一资本形成总额=36+10-50=一4 (2分) (2)账户如下;(单位:亿元)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5分) 可支配总收人使用帐户 2.(1)企业无消赞功能,故企业可支配收入就等于总储蓄,为801万元(2分) (2)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获得 =814.5十(17.6—32)十O=800.1(万元) (3分)

目前居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目前居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土地平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有必要指标和选用指标之分。即反映基本数据和习惯上要直接引用的数据为必要指标;习惯上较少采用的数据或根据规划需要有可能出现的内容列为可选用指标。 居住区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也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它们之间存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主要反映土地使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及每人平均用地水平是必要的基本指标。在规划范围内还包括一些与居住区没有直接配套关系的其他用地,如外围道路或保留的企事业单位、不能建设的用地、城市级公建用地、城市干道、自然村等,这些都不能参与用地平衡,否则无可比性。但“其他用地”在居住区规划中也必定存在(外围道路),因此它也是一个基本指标,居住区用地加“其他用地”即为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反映居住区规模有用地、建筑与人口(户、套)三个方面内容,除用地外,人口(户、套)、住宅和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及其总量也是基本数据为必要指标。非配套的其他建筑面积是或有或无,因此,是一个可选用的指标。 平均层数与住宅建筑密度关系密切,是基本数据,属必要指标,高、中高层住宅比例也是住宅建设中的控制标准属必要指标;毛密度由于反映居住区用地中的总指标,反映了在总体上相对的经济合理性,所以它对开发的经济效益,征地的数量等具有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住宅建筑套密度是一个日渐被人认识、重视的指标,在详细规划的实

施阶段根据户型的比例、标准的要求等去选定住宅类型后,可以通过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等基本数据计算;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与居住区的用地条件、建筑气候分区、日照要求、住宅层数等因素对住宅建设进行控制的指标 ,是一个实用性强、习惯上也是控制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属必要指标;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内住宅有公建的建筑面积之和,它可由居住区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推算出来。由于公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还没有进行单体设计而是按指标估算,因配建的公建与住宅建筑面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住宅是基数,住宅量一确定,配建公建量也相应确定,因而以往宅建筑面积的毛、净密度、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为常用的基本指标。 环境质量主要反映在空地率和绿地率等指标上。与住宅环境最密切的是住宅周围的空地率,习惯上以住宅建筑净密度来反映,即以住宅用地为单位1.00,空地率=1-住宅建筑净密度。居住区的空地率习惯上以建筑毛密度反映,即居住区的空地率:1-建筑(毛)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和建筑毛密度越低其对应的空地率就越高,为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用地条件。绿地率是反映居住区内可绿化的土地比率,它为搞好环境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创造了物质条件,为此都属必要指标。 居住区建筑密度,是居住区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是居住区重要的环境指标,属必要指标。 由于旧区改建规划范围内一般都有拆迁,因此“拆建比”在一定

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节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一)工业厂区总平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1.建筑密度指标 建筑密度指标是指厂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堆场的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是工业建筑总平面团}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反映总平面设计中,用地是否合理紧凑。其表达式为: 2.土地利用系数 土地利用系数指厂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堆场、铁路、道路、管线等的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比建筑密度更能全面反映厂区用地是否经济合理的情况。其表达式为: 3.绿化系数 (二)单项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单项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除占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体积指标外,还考虑以下指标: (1)生产面积、辅助面积和服务面积之比; (2)单位设备占用面积; (3)平均每个工人占用的生产面积。 二、居住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一)适用性指标 1.居住面积系数( K ) 2.辅助面积系数( K l )

使用面积也称作有效面积。它等于居住面积加上辅助面积。辅助面积系数 K1,一般在 2在20~27%之间。 3.结构面积系数( K2 ) 结构面积系数,反映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一般在 20 %左右。 4.建筑周长系数( K’) 建筑周长系数,反映建筑物外墙周长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 5.每户面宽 6.平均每户建筑面积 7.平均每户居住面积 8.平均每人居住面积 9.平均每户居室及户型比 10.通风 主要以自然通风组织的通畅程度为准。评价时以通风路线短直、通风流畅为佳;对角通风次之;路线曲折、通风受阻为差。 11.保温隔热 根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来评价。

控制性详细规划_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一.定义,内容:控制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划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的用地界限;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这一阶段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主要依照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景观设计要求,提出各项景观建设标准和用于景观设计的各项控制指标,指导下一阶段景观设计。二.成果:(一)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二)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三)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四)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本文中控制指标相对应);(五)各地块控制性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2.规划保留建筑;3.公共设施位置;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必要时4、5 两项可单独绘制)。(六)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三.审批:应该由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6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泊车位及配套服务设施,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指导性指标:入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意义:62. 容积率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大全

常用建筑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经济指标 1、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筑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等。 2、总建筑面积: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3、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墙(或外柱)外围以内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 4、基底面积: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建筑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一层建筑面积) 5、建筑密度:建筑物总基底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6、建筑容积率:系指建筑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建筑场地上,建有单楼层5千平方米,共两层楼的建筑,则容积率为100%, 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7、绿化率: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8、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 9、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总基底面积和 10、檐口高度: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标高处,到室外设计地坪标高的距离。檐口”又被误叫作“沿口”一般说的屋面的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边缘处的屋檐的上边缘,即“上口”,不是突出大屋面的电梯机房、楼梯间的小屋面的檐口。

11、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一般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底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相关解释 1、绿地面积:指能够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米的土地。 2、建筑覆盖率:又称“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除特别注明的外,计算时一般包括附属建设物。 3、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用地面积。 [1]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 4、用地面积:建设项目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用地规划许可后,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测量确定的建设用地土地面积(准确界限由土地供应图标明), 6、绿地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但绿化率只是开发商宣传楼盘绿化时用的概念,并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衡量楼盘绿化状况的国家标准是绿地率,绿地率是指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其计算要比绿化率严格很多。 计算公式:绿地率=绿地面积/用地面积

最新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Σ(各部门增加值)

=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 +(452-85)+(530+530×10%-76)=2277(亿元) 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1686+548+(75-32)=2277(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73-4124=4549(亿元)

校园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校园规划方案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用地规模计算规划学生人数如下: 根据校园规划的修改意见,需在规划总用地中,减去豫计投资(2003)68号文件批准的培训中心用地170亩(合计11.33公顷),以及沿金水东路100米宽绿化带用地9.75公顷后,得到校园可规划用地39.79公顷。 由于教师生活用地在其他地方另行规划,并不包括在本用地范围内,因此以通常占用地规模28%—30%的教师生活用地反推学院的用地规模,应为55.26公顷。依据国家标准中54 M2/生的指标推算,校园规划用地中设计学生人数为自然规模10234人。 本规划依据这一学生规模,根据国家标准及河南检查职业学院规划任务书,推算本规划的各部分指标。 表一:校园规划用地平衡表 注:1、体育活动用地占用沿金水东路100米退线用地中的3.96公顷,本规划将占用的这部分绿化用地置换到校园中心作为集中绿化,即在校园中心增加了 3.96公顷的集中绿化水体。若去除这3.96公顷,则集中绿化水体用地仅占规划总用地的3.07%。 2、在本轮规划中,校园预留发展用地被分散到功能区中,以使校园的分期发展不影响总体规划结构。预留用地位置参见规划图。

表二:校园规划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完整版)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技术经济分析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以西,北京路以南,松江中路以北。由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吉林市医院投资建设。本工程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九层(不含设备层)建筑物总高度46.2米,具体工程概况详见表1所示。 表1 吉林市医院综合楼工程概况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根据各项单位工程的综合报价,分析得出各单位工程的单方造价,考察报价是否合理,分析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重要指标。本工程为医院工程,属一类建筑,质量要求较高。该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所示,每平方米主要人、材、机消耗量指标见表3所示。 表2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表

表3 主要人、材、机、消耗指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量) 建筑工程 安装工程 3技术经济分析 由上表可以得出,该工程的总造价为2767.14万元,单方造价为1,383.97元/㎡,基本符合现行框架结构工程的单方价格。其中土建和装饰部分单方造价分别为568.13元/㎡和473.19元/㎡,占整个项目的75.24%,由此可见土建和装饰部分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土建装饰部分是造价控制的重点。而安装工程相应的单方造价和单方造价比例也基本符合项目的造价组成比例。 工程单方造价费用比重分析。单方造价即指每平方米或每立方米的建筑工程造价,其计算规则是对应的工程总造价与总建筑面积之比,反映出建筑工程的费用率。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9990.53平方米,除土建部分房间需要二次装修外,得出的单方造价基本符合医院单方造价要求。 由于工程建设规模大,工期长,项目参加者众多,在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多,材料价格波动大,使得工程造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电气工程,最初的单方造价193.32元/㎡调整为152.71元/㎡,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配电箱在各地单价不同导致,根据建筑市场询价,得知合肥市均价为2000左右,吉林市的配电箱价格在300-500元左右。调整后报价正常,投标报价文件完成。 由此可见,材料费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材料价格越准确则投标报价越合理准确,从而形成企业有利的竞争优势,加大中标机会。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 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年粮食产量 万吨 46251 45264 45706 43070 46947 48401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39570 43581 47431 54946 65210 76190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9404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232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 亿元 32619 37214 43500 55567 70477 88604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

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 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 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 1/5=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2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 2003 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 32 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 4 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 8 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 21 亿元。要求计算企业 2003年增加值。 解:企业 2003 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2. 已知某地区 2001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 15000 亿元; (2)最终消费 8110 亿元,其中居民消费 5600 亿元,公共消费 251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 2037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亿元,库存增加 24 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 3 亿元; (4)出口 1200 亿元; (5)进口 106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 148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 5240 亿元; (8)生产税 610 亿元; (9)生产补贴 15 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 亿元)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 净额 3 =10287-1480-5240-(610-15) =2972(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 亿元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 1、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50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200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2000亿元,银行存款80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70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60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解释二者关系。 解:(1)居民储蓄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当期消费支出=5000-2000=300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净贷出)=居民储蓄额-实物投资支出=3000-2000=100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金融资产总额-净金融投资额 =(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净金融投资额 =(800+700+600)-1000=1100亿元 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在于金融帐户解释了资本帐户 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 入的来源。 E (3)恩格尔系数47.7% G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 (单位:亿元)。 =61200-37180=24020(亿元) 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劳动报酬+生 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6200+14200+3950+4250=24020(亿元) 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 出口 =15170+8550+4700-4400=24020(亿元) J 1、假设某地区企业部门有关资料: (1)当期增加值为2800亿元,其中劳动报酬1300亿元,生产税净额30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200亿元; (2)当期利息收入10亿元,利息支出35亿元,对股东发放红利共800亿元,来自其它单位的投资收益200亿元,土地租金净支出5亿元,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8亿元,外商企业中的留存收益15亿 元。 要求:据此计算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并编制企业部门的原 始收入分配账户。 解:(1)该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 =当期利息收入-当期利息支出+ 投资收益-地租净 支出-红利支出-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外商企业收益留存 =10-35+200-5-800-8-15=-653(亿元) (2)该企业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编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已知资料,计算该部门总营业盈余和净营业盈余。 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2800- 1300-300 =1200(亿元) 净营业盈余=总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1200-200=1000 (亿元) 第二步:将已知和计算的有关资料编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单位:亿 2、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 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 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 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 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