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自身的情感、观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己的主观选择和判断。

本文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通过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字幕汉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对于字幕汉译的影响1.1主观选择的表现在字幕汉译中,译者需要面对原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文字表达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因此字幕译者不仅需要将对话准确地翻译成汉语,还要考虑配合影像表达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做出一系列的主观选择,如精简对话内容、调整翻译句式等。

这些选择会直接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以《末代皇帝》为例,电影中的主人公溥仪作为末代的皇帝,面临着失去皇权与身份的困境。

在英文原版中,溥仪的对白充满了悲伤和无助的情绪。

然而,在汉译字幕中,译者往往会考虑到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对观众的呼吁,选择性地增加或减少一些词句,以达到更好的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1.2主观判断的影响译者主体性还会对字幕汉译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点的差异,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这就导致了同一部电影在不同译者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的翻译结果。

在《末代皇帝》的字幕汉译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的主观判断对翻译的影响。

例如,在电影中有一段溥仪与英国导师约翰斯通的对白,原文中约翰斯通问他:“Do you know what 'alter ego' means?” (你知道“alter ego”是什么意思吗?)在字幕汉译中,有的译者选择直译为“你知道‘超我’是什么意思吗?”有的译者则选择灵活翻译为“你知道‘别扭的自我’是什么意思吗?”这表明了译者不同的主观判断对翻译结果的差异。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艺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重视读者的参与与解读。

在这一视角下,翻译过程被看作是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原作进行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原作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1.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会对其理解和解读原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译者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其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而表达能力则决定了其将理解转化为译文的质量。

因此,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翻译目的与受众翻译目的和受众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商业翻译,译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市场效果,而对于文学翻译,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性。

4. 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摘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发挥自身特点和创造力的载体,也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因此需要在保留原文意图的前提下平衡个人风格和独特思维。

外部因素如翻译任务要求和背景环境,会影响译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内部因素如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则决定着译者的独特风格和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对于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和原文意图,以提升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翻译过程、翻译质量、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平衡、原文意图、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意义、发挥、制约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重要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个人特征、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既可以促进翻译的质量和创造力,也可以对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度产生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通过对原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来展现。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来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和表达,从而赋予翻译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译者的主观意识和审美观念会在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翻译成品的风格和质量。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面临着一些制约。

外部因素如翻译需求、翻译指导、审查机制等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产生影响。

内部因素如译者的专业素养、经验水平、能力水平等也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和原文意图,是一个需要译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2. 正文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会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

译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学生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及制约因素探析

学生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及制约因素探析
文 化 派 翻译 理论 , 多元 系 统论 、 如 描述 翻译 学 理论 、 “ 纵 学 派 ” ma iuainsh o ) 论 、 操 ( np lt o 1理 o c 阐释 翻译 理 论 (eme e t s及 目的论 (k p s h oy 等 …。这 hr n ui ) c so o e r ) t 些理 论从不 同的角度 凸显 了译 者在 翻译 中 的主体 性 地位. 为译 者 主体性 研 究提 供 了理论 支持 . 拓展 了 也 翻译 研究 的新 视角 受西方 译论 的影 响 . 自上 世 纪末 . 国内译 界也 展 中在 三个方 面 : 一是 在理 论层 面 的探讨 . 译 者主 体 对
造 意识 。这种 主体 意识 的存在 与否 、 与弱 . 接影 强 直
响着 整 个 翻译 的最 终结 果 , 即译 文 的价值 ” 。查 明
开 了对译者 主体 性 的研 究 和探讨 这 些 研究 主要 集 建 、 田雨 从哲 学层 面分 析 了译 者主 体性 的内涵及 其 特征 . 出“ 者 主体性 是作 为 翻译 主体 的译 者在 尊 指 译
性 的定 义 、 制约 因素 及表 现 、 者 主体 性 与翻译 主 体 译
关 于译 者主 体性 的 内涵 , 国内译 界并无 定论 。 方
梦之在 其 主编 的《 学辞 典 》 译 中将 译者 主体 性定 义 为
“ 者在 翻译 活 动 中表现 出来 的本 质 特征 . 译 即翻译 主
题 能动 地操纵 原 本 ( 客体 )转 换原 本 , 、 使其 本质 力量
表现及 制 约 因素 , 冀为 翻译 教学带 来一 些启示 。 希


引 言
二、 译者 主体 性 内涵及 表现
译 者主体 性是 近 年来 国内外 翻译研 究 的一 个热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

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

主体性的发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译者意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译者意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现 出的一种 主观能动性 , 它具 有 自主性 、 能动性 、 文本 的过程 。传统翻译观下 的翻译 满足 了当时特
目的性 、 创 造性等特 点 。而不 管如何定 义译者 主 定语 境下 的翻译要求 , 如佛 经翻译 、 圣 经翻译 、 文 体性 , 学者 们都 有 几点 较 为统一 的认 识 : 翻译 研 学 翻译 , 译 者 主体 性体现在 充分解读 源语 文本 的
关键词 : 译者主体性 ; 译者意 图; 翻 译策略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3 ) 1 1 — 0 1 1 6 — 0 5
翻译 研 究学派 的代 表人 物 A n d r e L e f e v e r e 在 l i t e r a t u r e t o f u n c t i o n i n a iv g e n s o c i e t y i n a iv g e n 其专著 《 翻译 、改 写 以及 对 文 学 名声 的制 控 》 w a y ) ( 同上 ) , 从 而开创 了翻译研 究对语 码转 换之
从这个意义上讲译者的地位是不可能与原作者相比较的这并不是指其地位的孰高孰低而是其职业性质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不具可比性虽然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文字表达和再现思想的过程但是原作者是阐述自己的或者说自己整理融合的思想而译者则是将原作者在源于文本中既定的思想源于语义用目的语进行物化再现这是创作与翻译的根本区别
第3 3 卷第 1 1 期
反 应 了某 种特 定 的意识 形态 和诗 学对 文 学 的调 所 谓“ 阻抗式 翻译 ” , 让读者 感受到 所读 的乃是译 整 ,以便 以特定 的方式 在特 定 的社会 中起 作 用 文 , 从 而使译 者 “ 显身 ” , 并 强调 为其 如 此才 能提 ( A l l r e w r i t i n g s ,w h a t e v e r t h e i r i n t e n t i o n ,r e l f e c t a 高译 者的地位 。国 内也 有不少学者基于 翻译研究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首先,译者主体性会带来一些挑战。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不失去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是需要经验和技巧的。

例如,某篇英语短文中出现了一些文化差异的表述,这就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来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其次,译者主体性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一定的制约。

由于翻译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译者难免会存在主观意识的倾向。

例如,在翻译一篇政治文章中,如果译者对原文中的某个政治观点持有不同的立场,那么可能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偏见,影响到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如何应对译者主体性? 在面对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时,译者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

在进行翻译前,可以先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和文化译等,以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译者也应该坚持中立、客观的原则,努力避免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总之,译者主体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努力做到客观、准确和富有想象力,以确保翻译结果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译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理解原文、再现原文、校对译文的过程中。

1.理解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在翻译前要对原文进行细致阅读,读完后会对原文内容进行思考。

译者必须对出发语的语言符号系统、文体风格系统和语义概念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与作者相同的想法和观念。

2.再现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解读和阐释文本的过程一旦完成,就转入到语言的转换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原文的再创作。

3.校对译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校对过程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表达、核实的过程,也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译作精益求精,被读者接受。

二、译者所受到的制约因素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转换,不仅是语码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转换活动,译者作为中介,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又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

1.时代背景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

例( 1):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 widowed.译 1 :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译)译2: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译)由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性忌讳”的影响,朱生豪把“to my bed ”译作“相思”,而方译符合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发的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

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

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

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

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我们得弄清楚自己做适宜于哪一派,浪漫派还是古典派,写实派还是现代派……”因此这也就要求译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来选择自己翻译的文本。

我们以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为例,杨宪益先生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忠实为标准,保留了原语文化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精髓。

而霍克斯先生则以娱乐读者为目的,以顺畅为原则,以归化为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目的语文化,使其译文能够被广大英文读者接受。

再次,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翻译的动机就是指译者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还是为了响应大众的需求。

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华名族,选择弱小名族的作品来翻译,揭示弱国的惨烈实情和沦为弱国的根源来唤醒国人。


第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译者的个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的社会环境,给译者塑造出独了一无二的个性,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本身的个性气质、艺术表现力、行文习惯等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使翻译创作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译者的个性,形成译者的翻译风格。

比如,同样是《呼啸山庄》,方平译本和杨苡的译本就风格迥异,方平译本洒脱、简洁、自由、流畅、地道、文采十足,他所采取的归化的翻译方法给读者以亲切感。

杨苡译本忠实、通顺、精确,异化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其次,译者的读者意识。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是译者和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和译文之间的交流是第二次接受活动。

作为中间人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观。

三、结束语
译者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促进文化交流上功不可没,在翻译中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原文和译文的对等以及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译者必须做到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变,要做到灵活翻译“创造性叛逆”,只要译者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就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度与分寸。

主体性问题应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来做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充分重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从而更好地发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以创造出更好的译本。

这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4.
[3]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 (1):6-11.
[4]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5]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册[J].中国翻泽.2002(4):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