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生产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发酵的影响因素-溶氧

发酵的影响因素-溶氧
式中: r --- 微生物耗氧速率[molO2/(m3·s)];
Qo2---菌体呼吸强度(比耗氧速率), molO2/(kg干细胞·s ) ;
X ---发酵液中菌体浓度,(kg/m3);
1.溶氧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溶氧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的影响:
一般对于微生物: 临界溶氧浓度: =1~15%饱和溶氧浓度 例:酵母 4.6*10-3 mmol.L-1, 1.8% 产黄青霉 2.2*10-2 mmol.L-1, 8.8%
影响供氧的因素: 影响发酵罐中Kla的因素
搅拌:效果明显 空气流速 罐压
空气分布器 温度 空气中含氧量
发酵液物理性质
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主要是从供氧和需氧两方面来考虑。
思考题
1 摄氧率如何计算? 2 生产上,如何增加供氧量?
谢谢观看
生长 产物
头孢菌素
卷须霉素
5% (相对于饱和浓度) 13%
>13%
>8%
2. 发酵过程对溶氧的控制
2.发酵过程对溶氧的控制
影响需氧的因素:
菌体浓度
r= QO2 .X
QO2
➢ 遗传因素 ➢ 菌龄 ➢ 营养的成分与浓度 ➢ 有害物质的积累 ➢ 培养条件
2.发酵过程对溶氧的控制
影响供氧的因素:
Nv Kla(c * c)
所以对于微生物生长,只要控制发酵过程中氧浓度要大于 临界溶氧浓度.
1.溶氧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问题:一般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很小,是不是发酵过程中 氧很容易满足。
例:以微生物的摄氧率0.052 mmol O2·L-1·S-1 计,
0.25/0.052=4.8秒
注意:由于产物的形成和菌体最适的生长条件,常常不一样:

酵母发酵的影响因素

酵母发酵的影响因素

酵母发酵的影响因素在面包的实际生产中,酵母的发酵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酵母的发酵速度也增加,产气量也增加,但最高不要超过38℃~39℃。

一般正常的温度应控制在26℃~28℃之内,如果使用快速生产法则不要超过30℃,因为超过该温度,将发酵过速,面团未充分成熟,保气能力则不佳,影响最终产品品质。

2 pH值PH值:面团的PH值最适于4~6之间。

3 糖糖的影响:可以被酵母直接采用的糖是葡萄糖,果糖。

蔗糖则需要经过酵母中的转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后,再为发酵提供能源。

还有麦芽糖,是由面粉中的淀粉酶分解面粉内的破碎淀粉而得到的,经酵母中的麦芽糖酶转化变成2分子葡萄糖后也可以被利用。

4 渗透压渗透压:渗透压是指为阻止渗透作用所需要加给溶液的额外压力,外界介质渗透压的高低,对酵母的活力有较大的影响。

是因为酵母细胞的外层的细胞膜是个半透膜,即具有渗透作用,故外界介质的浓度会直接影响酵母的活力,高浓度的糖,盐,无机盐及其他可溶性的固体物质都会造成较高的渗透压力,抑制酵母的发酵。

其原因是当外界介质浓度高时,酵母体内的原生物渗出细胞膜,原质浆分离,酵母因此被破坏,而无法生存。

在这方面,干酵母比鲜酵母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酵母在高浓度下仍可生存,并发酵。

在面包生产中,影响渗透压大小的主要是糖,盐这两种原料。

当配方中的糖量为0%~5%时,对酵母的发酵不起抑制作用,反而可促进酵母发酵作用。

当超过6%时,便会抑制发酵作用,如果超过10%时,发酵速度会明显减慢,在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中,麦芽糖的抑制作用比前三种糖小,这是因为麦芽糖的渗透压比其他糖要低。

盐的渗透压更高,对酵母发酵的抑制作用更大,当盐的用量达到2%时,发酵即受影响。

发酵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发酵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发酵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发酵的基本过程发酵是一种由微生物或酶参与的生化过程,其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 营养物质的吸收:微生物吸收到适宜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后,开始进行生长和繁殖。

2. 菌体生长和产酶: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产生各种酶。

3. 酶的作用:产生的酶对底物进行水解、转化或缩合等反应,生成所需的产物。

4. 产物的积累:产物在发酵过程中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可以进行提取、精制和加工,最终得到商品化的产品。

二、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发酵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微生物菌株的选择、发酵环境的控制、底物和产物的相互作用等,以下是发酵过程中常见的影响因素:1. 微生物菌株的选择: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对不同的底物和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特点,菌株的选择对发酵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发酵环境的控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搅拌速率等,在不同的发酵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底物和菌株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控制。

3. 底物和产物的相互作用:在发酵过程中,底物和产物的积累、抑制作用等都会对发酵过程产生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底物供应和产物回收。

三、常见的发酵生产产品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能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酵生产产品:1. 食品类产品:酸奶、葡萄酒、啤酒、面包、豆豉、酱油、醋等。

2. 医药类产品:抗生素、生物药品、酶制剂、维生素等。

3. 生物能源类产品:生物柴油、生物酒精、生物氢气等。

4. 化工类产品: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

四、发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发酵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1. 发酵工程技术:包括发酵设备的自动化、发酵过程的动态模拟和优化、在线监测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发酵工艺的稳定性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各工艺条件对发酵的影响(一)

各工艺条件对发酵的影响(一)

各工艺条件对发酵的影响发酵条件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菌创造一个最适的环境,使我们所需要的代谢活动得以最充分的表达,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影响L-苏氨酸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培养基、温度、pH、溶氧等。

1、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发酵培养基必需满足微生物的能量、元素及特殊养分的需求: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等。

(1)碳、氮、磷的平衡:C/N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如果C/N偏小(氮源丰富),会导致菌体生长过剩,易造成菌体提前衰老自溶;C/N过大,菌体繁殖数量少,发酵密度低,细菌代谢不平衡,不利于产物的积累。

磷是核酸与磷脂的成分,组成高能磷酸化合物及许多酶的活性基,磷不足影响菌体生长。

在代谢方面,适量磷有利于糖代谢的进行;磷酸根在能量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另外,在一定范围内,磷酸盐对培养基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低浓度有诱导作用(迟滞期产生各种酶),高浓度会起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培养基过于丰富,会使菌体生长过盛,发酵液黏稠,影响传质。

(3)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发酵的影响:碳源的种类对发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即快速利用的碳源(速效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迟效碳源)。

速效碳源(如葡萄糖)能较快地参与微生物的代谢,合成菌体、产生能量、合成代谢产物等;迟效碳源(如蔗糖)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先将其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因此菌体利用缓慢。

速效碳源(葡萄糖)的特点:优点:吸收快,利用快,能迅速参加代谢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

缺点: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合成会产生阻遏作用。

碳源的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有着明显的影响。

以葡糖糖为例,它对糖代谢中的一个关键酶——葡糖糖氧化酶(GOD)的形成具有双重效应,即低浓度下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下有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效应。

为避免初始培养基中渗透压过高,一般采用中间补糖的方法控制碳源浓度。

发酵过程中补糖过量,碳代谢流在糖酵解途径中过量,必须分解部分氧化副产物(如乙酸、乳酸、其它氨基酸等)来维持碳代谢流平衡,易造成碳源浪费,糖酸转化率低。

影响酱油发酵的因素

影响酱油发酵的因素

影响酱油发酵的因素
影响酱油发酵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酿造原料:酱油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面粉、食盐、水等,其中大豆的品质和种类、食盐用量的控制、面粉的种类和比例等都会影响酿造过程和最终的酱油质量。

2. 发酵菌种:酱油的发酵过程需要使用特定的发酵菌种,不同的菌种会产生不同的酱油口感和风味。

常见的菌种包括曲霉菌、乳酸菌等。

3. 发酵温度: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一般在25-30摄氏度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酱油的发酵过程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4. 发酵时间:酱油的发酵时间一般较长,通常在数个月至数年之间。

时间过短可能导致味道不浓郁,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异常发酵现象。

5. pH值和氧气供应:酱油发酵过程中,pH值的控制和氧气的供应也是影响酱油质量的重要因素。

酿造过程中适宜的pH值和氧气供应可以促进菌种生长和发酵过程。

总体来说,酱油发酵的因素很多,需要综合考虑原料、菌种、温度、时间等多个方面,保持适宜的发酵条件,才能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酱油产品。

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方法

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方法

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方法发酵过程是一种将有机物质转化成发酵产物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气体、酒精、醋酸和有机酸等产物。

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温度、pH值、氧气、营养物质等,这些因素对发酵产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调控发酵过程,提高发酵产物的产率和质量,人们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方法。

首先,温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加快发酵速度。

一般来说,每增加10℃,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就会增加一倍。

但是,过高的温度会使微生物遭受热破坏,影响发酵过程。

因此,在控制发酵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发酵温度。

其次,pH值也是影响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微生物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

对于大多数微生物来说,酸性条件(pH<6)是最适宜的发酵环境。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产生一些有机酸,导致环境的酸化。

酸性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而调节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发酵产物的种类和数量。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要根据微生物种类和发酵产物的要求调节pH值。

此外,氧气的存在也会影响发酵过程。

氧气是微生物呼吸和代谢的必需物质之一,但在一些发酵过程中,过多的氧气会削弱或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发酵效果。

因此,在一些发酵过程中,需要通过控制发酵容器的通气速率或使用无氧条件来调节氧气的浓度,以达到最佳的发酵效果。

最后,营养物质也是影响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等。

不同的发酵产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发酵目标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组成和浓度。

为了调控发酵过程,提高发酵产物的产率和质量,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和pH值来调节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发酵产物的种类和数量。

其次,可以通过调节发酵容器的通气速率或使用无氧条件来控制氧气的浓度,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生成途径。

影响发酵产品的因素

影响发酵产品的因素

影响发酵产品的因素
影响发酵产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 温度: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抑制或破坏发酵过程,影响发酵产品的质量。

2. pH值: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或细菌对于pH值有一定的要求。

pH值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发酵产生不利影响。

3. 酵母或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酵过程中,不同的酵母菌或细菌对于不同的发酵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

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发酵产品的成品质量。

4. 氧气:有些发酵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有些发酵过程则要求无氧条件。

氧气的供应与否都将对发酵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5. 湿度:一些发酵过程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

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质量。

6. 发酵时间:不同的发酵过程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完成,过短或过长的发酵时间都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7. 添加物:发酵过程中的添加物,如糖、盐、酸等也会对发酵产品的质量产生
影响。

总之,发酵产品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酵母或细菌,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节。

影响茶叶发酵的因素

影响茶叶发酵的因素

影响茶叶发酵的因素
茶叶的发酵是指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受到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影响茶叶发酵的因素包括:
1.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茶叶中的酶的活性,一般茶叶发酵的最佳温度为25-30摄氏度。

2. 湿度:适宜的湿度可以保持茶叶的水分含量,有利于酶的活性。

一般茶叶发酵时,湿度控制在75-85%之间。

3. 时间:茶叶发酵的时间也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通常,发酵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和制茶工艺进行调整。

4. 酶质量:茶叶中的酶质量越高,发酵效果越好。

酶质量受到茶树品种的影响。

5. 空气流通:发酵过程中的空气流通可以帮助茶叶氧化,加速发酵反应。

同时,空气中的氧气也可以与茶叶中的酶相互作用,促进发酵进程。

6. 茶叶的处理方式:茶叶的摇青、杀青以及滚揉等工艺步骤,都会影响茶叶发酵的效果。

例如,滚揉会使茶叶的细胞壁破碎,释放出更多的酶,促进发酵。

总之,茶叶发酵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时间、酶质量、空
气流通和制茶工艺等。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培训发酵生产的影响因素发酵生产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而四大主要影响因素,使之困扰着发酵能否正常运作;能否发酵指标持续保持较好水平;能否达到降成本增效益的方向目标。

另外还有一大辅助因素,是保证生产是否顺利运行和稳定提高的基本条件。

四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适合大生产的优质菌种;2.匹配的设备条件;3.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4.完善的配方和严谨的工艺控制。

一大辅助影响因素包括:蒸汽——设备和培养基灭菌动力——压缩空气的制备电网——搅拌的驱动冷却水——循环水制冷为了减少这些因素给我的生产造成的影响,需要各个部门的基础工作,扎实认真、有效配合、严格把关、共同维护,尽量减少生产波动。

避免生产异常,并将损失降到最低,达到满意抗生素生产指标的高效完成。

.生产菌种它是理想的发酵生产水平的内因因素。

菌种工作做好了,发酵生产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这是因为,好的菌种在外因强有力的推动下,能发挥出他应有的能力和水平,使发酵生产指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1.对优质菌种的要求1).满足大生产需求的斜面瓶数,并按时制备成孢子悬浮液。

靠压差法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达到孢子发芽、繁殖菌丝的目的,一级种子长好后移入二级种子罐,达到继续扩大菌丝的目的,之后,二级种子移入发酵罐,进行前期菌丝繁殖扩大的初级代谢,之后进入次级代谢,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交替进行,最后得到具有产物生成的抗生素;2).优质菌种必须是纯种,只有抗生素生产菌的一个菌体,不带有其它杂菌;3).种子生产必须旺盛,迅速,产生所需的产物时间短,在规定的时间里,菌种必须产出预期数量的产物,并保持相对稳定;4). 在遗传上必须稳定,比较容易分离提纯;2.做好菌种保藏工作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人工创造适宜的条件( 低温、干燥、缺氧、营养缺乏) 使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和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

( 砂土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菌种保藏的目的:1).保持菌种的存活,不退化、不死亡;2).保持菌种的纯粹,减少种子污染;3).保持菌种遗传性状稳定,保证较高的抗生素生产能4).避免菌种的退化和变异,退化和变异会使抗生素产量下降,孢子形成的能力减少,以及孢子存活率的降低。

会造成生产的大波动走下坡路。

3.不断的进行菌种的选育培养基成份的改变和发酵条件的改进只能发挥菌种的潜能,要想使菌种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最根本的还是依靠菌种本身固有的特性,这就必须不断进行菌种的培育。

菌株筛选的方向:1)菌种的特性,符合贴近生产的需要,满足高产量低能耗、低消耗的条件;2)菌种的特性能达到与大生产工艺很好的衔接,能推广有效果;3)菌种的特性能达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收率的提高,不合格的产品会使收益大打折扣。

二.设备发酵生产是个繁杂的过程,设备条件是抗生素生产基础的保证。

设备条件达不到,生产就不能顺利有序的运行,同时满足不了安全生产。

因此保证设备条件要符合以下要求:1.完成全程运转土霉素生产是个长周期、多因素的过程,是微生物活动孢子到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发酵生产——是有生命的菌丝体在必备的设备条件下,在一定的通气、搅拌、罐温、罐压、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补充营养物质,经过生长繁殖,分解合成代谢及一系列生化反应得到的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小罐、中罐经过各30 小时左右周期各1 天多的时间培养完成。

大罐156h周期,需要7 天的时间完成因此,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的检查和定期检修必须做到位。

设备的保证是使我们投进去的原料,变成我们需要的次级代谢产物。

得到效益,设备的生产故障,会影响生产顺利进行,如果中途因为设备原因停止运行,将会给生产造成惨重损失。

案例1:曾有一大罐接种后空气分布管断裂,进气不均匀,倒罐后继续培养,对生产影响大;案例2:曾有一大罐皮带没有护网,运转到中程皮带断裂甩出,幸亏周边没有人,但换皮带停搅拌,关空气对生产也有相当影响;案例3:一大罐罐壁有沙眼,运转到中途,料液沫过沙眼,往外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产造成损失;我来贵厂有一段时间了发现也存在设备上的一些问题,虽然得到了及时解决,但应吸取教训;327 电机被烧,69h 倒罐324 进罐后罐温高,46h 倒罐321 蛇管结垢严重,3 月份放了3 批低单位罐2.不污染染菌微生物发酵生产中如果污染了杂菌对生产的影响非常大1).染菌罐代谢异常,掉单位,减产量;2).掉滤速,影响收率,甚至颗粒无收;3)杂菌的代谢物质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大;4).杂菌污染厉害还打乱正常的生产进度,造成进度凌乱;倒种增加,染菌蔓延。

5)提前放罐,影响产量。

因此,设备需要安装合理,焊接合格,阀门配备合适,处理好死角,避免污染杂菌。

有个厂子,曾在不具备某生产能力下,进行新工艺,有过八代倒种,染菌严重,生产水平下降。

有的厂罐上刷漆,外观看不到漏点,但罐里有死角,连续染了多批。

有的厂为节约原料,移种管道上只安装了一道移种阀,移种管道污染,中罐染菌多。

我厂刚投产时,蛇管焊接不合格,渗露,染菌厉害,生产不能正常运行,损失非常大。

3.生产运转中满足工艺控制要求设备设施要配套、完善、配合工艺控制完成全程生产,如果小故障不断,工艺控制不到位,生产也不会达到理想水平。

如:压力表不准确,流量对不上,温度计误差大,就会造成生产波动大。

即便现在勉强使用生产,但因为数据不准,会影响我们对生产的准确分析。

会使今天有价值的数据,却因为不准确,误导以后的生产。

4.设备需匹配,保证输送生产中所需物料设备上配备必要的管道阀门,是为了完成:移种、培养基打料、通氨、补料、加剂,代放等一系列操作,同时蒸汽、空气、冷却水的输送也是满足菌丝体生命活动的条件,前边说过,微生物生长是生命体生长、繁殖、代谢、合成活动的过程,不及时补充营养成分,不满足其生存的条件,部分生命体就会提前自溶,使生产水平下降。

一个企业没有备用氨水罐,氨水用完后,需要停通氨打氨水20-30 分钟,造成pH 忽高忽低,对菌丝体影响大,造成生产波动;原来华药,最早的时候只有15% 左右的接种量,后来为了提高发酵单位增加了接种量,同时增加了带放量,由于设备不匹配,提取时常腾不出酸化罐,造成溅逃闷罐,成本增加;第三部分: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土霉素生产中需要12——15 种原材料,要保证这些原材料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都要复合质量标准要求,才会减少生产波动,否则,生产中的波动会造成生产水平不稳或造成生产损失。

1.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浆、黄豆饼粉、碳酸钙。

用量大,对生产影响大,保证质量尤为重要。

1)进货,符合质量标准,厂家稳定,换厂家先拿小样实验,无异常在进货;2)及时出质量检验报告,不合格及时退货;3)换批号提前打招呼,提前试用,生产人员跟踪,确定对生产没有影响后在大量用于生产。

玉米浆质量要求:起泡物质,PH 4.0 左右沉淀体积35%以上,乳酸杆菌,要求中长菌多些,短菌尽量少,溶P 4000 ——6000ug/ml 干物质40——42%, 蛋白质含量48%±外观黄棕黄豆饼粉质量要求:起泡物质,溶磷2000 ——2800ub/ml ,干物质,42%士,蛋白质含量43%士脂肪含量》10,曾有案例,脂肪含量低于7%, 泡沫大(中罐加剂少)控制不住泡沫,PH 高峰后PH 不下,造成异常,最后一个罐放下水碳酸钙质量要求:起泡物质, 存放一段时间, 碱度变小再使用碱度W 0.03% PH 911 小罐需专用W 0.015%, 因为碳酸钙碱度大时使用, 泡沫大不好控制, 泡沫大使溶解氧降低, 尤其是种子罐要选择碱度低的, 不然影响种子质量。

另外,配料时, 碳酸钙不能与KH2PO4 同时加, 降低有效磷量。

因为我们做的溶磷存在水中, 碳酸钙与磷酸二氢钾反应生成不溶解的磷酸钙沉淀物, 做不出来, 又因为沉淀物不再溶解, 变成杂质, 故降低了有效磷量。

2.其它原材料其他原材料不是不主要, 而是用量少或性能稳定, 对生产的相对小,但在换厂家时, 一定要提前取小样实验。

1 )酵母粉:有机氮源磷源物质, 小罐使用细胞数》60亿/g主要保证细胞数,溶P 5000 —— 7000ug/ml蛋白质含量45—50%如:案例:小罐菌丝有小网状后不再生长, 后来发现酵母粉细胞数没有达到质量要求, 换厂家时没有试验即批量进货, 给生产造成了影响。

2)消沫剂达到质量要求的消沫剂生产中使用,加剂后,泡沫消除快,维持时间长;质量差的消沫剂加剂后维持时间短,造成异常发酵,大罐放不出体积,需要及时换厂家。

3)淀粉含水量w 14% 报告要真实准确,及时调整,减少生产波动,蛋白含量w 3%,淀粉乳波美度》18 溶P<50ub/ml2014 年4 月12 日溶P 高108ug/ml ——83ug/ml 大罐消后,补料消后P 高, 170—200ug/ml 调整玉米浆加量后, 消后磷恢复150ug/ml 以下)3.配制配制人员要按要求配制各级罐的培养基。

按料单备料后, 检查配制罐设备、管道、阀门, 保证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先按要求加水, 开搅拌,首先加入无机原料及小料, 再加入有机原料, 最后加玉米浆、无机磷、固剂。

加够体积, 联系打料;按步骤顺序加料可减少原材料相互间的反应碰撞,减少反应, 保证有效成分的减少。

华药生产土霉素1958 年投产, 因为碳酸钙和无机磷加到一个配制罐里, 2005 年初大罐消后磷波动大, 因为碳酸钙的质量影响, 47 年后反映出来, 没有查出原因之前, 消小料磷补入, 增加蒸汽消耗, 还打乱了生产进度, 影响了生产水平。

查出原因好后, 规避了这两种原材料的碰撞, 减少了异常情况的发生, 保证了生产顺利进行。

2016 年3 月下旬规范了配料操作,明确加料顺序,统一操作方法,也是为了减少生产波动。

四、工艺配方和工艺控制要求工艺配方和工艺控制要求虽然是发酵生产的外因,但也十分重要,他们都是在老一辈技术人员的经心归纳、总结、完善、改进后的收获成果。

使发酵菌种发挥了极大的潜能。

几千单位提高到现在的最高4 万3 的发酵高水平。

1.工艺配方1)满足C源,N源的协调(主要是有机物的加量);2)满足PH 氨氮的协调(碳酸钙和硫酸铵的加量)PH 和残C 的协调(通氨与补料的协调);3)满足种子和发酵的协调;(种子量大,培养基浓些)4)满足发酵与补料的协调;(培养基浓,补料可稀,如果培养基浓,补料液稠,会造成菌丝体代谢慢)5)满足培养基浓度与容积比的协调容积比:即接完种开搅拌以后的罐内体积与发酵罐全容积的比值;(培养基稠时,容积比可大些,容积比小,培养基可稀些,不然造成没有带放或发酵体积不好控制)6)满足代放与放罐体积的协调;(控制首次补料周期并保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7)满足消后P 与发酵单位的协调;(p 耗尽,进入次级代谢,消后P 高,进入合成期相对晚)8)满足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协调;(蛋白质含量要控制,有机物尽量代谢完)工艺配方选择适合本厂设备条件,原材料质量、能源配制条件的,并不断摸索节能降耗的好配方,使生产能发挥最好水平,生产质量达到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