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卡尔哲学中的_上帝_

合集下载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作者:李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8期摘要:"上帝"观念是笛卡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用大量篇幅来解说上帝,论证上帝的存在,坚信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万物之创造者,并且笛卡尔之后的整个哲学是以上帝为中间枢纽而架起来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对"上帝"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要想认识世界、洞察宇宙,首先必须认识"上帝",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笛卡尔做了三个证明。

笛卡尔对上帝的确证反映着他的哲学及他的理性的怀疑主义,这些思想在后世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扬,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启蒙理性的推进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上帝理性存在实体一、上帝之说与笛卡尔的“上帝”上帝之说源远流长,在西方哲学史上,“上帝”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是当时以色列人的祖先赋予他们最伟大的国王的称呼。

究其词意,“上帝”一词的英文和德文词源来自于基督教盛行前的印欧语系中的古哥特语,意为“受祈求者”或“所祭祀者”,词根为“铸造”之意,指铸造而成的神像,因而“上帝”一词逐渐开始成为基督教里所说的“天主”,后来被基督教用来指代至高无上的“神”。

但是“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专有名词,也不等同于“神”的概念。

到了古希腊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上帝”有了新的阐释,他指出“上帝”就是万物之源,是大自然在不变与恒变中交织而存在的“一致性”,他还将其称为“理性”。

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的最终原因,是万事万物的第一推动者,也可称之为“不动的动者”。

在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里,“上帝”并不是基督教所称的至高无上的“神”,而是一个抽象的、高于自然、高于一般的终极根源。

到了笛卡尔这里,他这样描述到:“用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

笛卡尔的观点

笛卡尔的观点

笛卡尔的观点:
1.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在获取真知时必须要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怀疑,因为
人的感知和认识常常受到偏见、错觉以及其他干扰的影响,而这些干扰会导致人的认识不准确。

因此,人需要以怀疑的态度来审视一切,从而排除错误和虚妄的信念。

2.存在唯一神学:笛卡尔认为存在唯一的上帝,并且上帝是绝对完美的、无限
的、智慧的和真实的。

他通过自己的《第一哲学沉思》一书,在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证,强调思考是不可否认的存在,这也成为他哲学体系的基础。

3.理性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的知识来自于理性,而非经验。

他认为只有透过纯
粹的理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感觉或经验。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科学和数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分别属
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或影响。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哲学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人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人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人。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的知识即理性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斯宾诺莎的自然观的体现是他的实体学说。

实体就是神即自然,形成实体的概念无需借助借助其他概念,这是对笛卡尔思想的继承。

笛卡尔将我思故我在作为他全部哲学的第一原理,这建立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

从第一原理出发,笛卡尔去推论上帝的存在:怀疑不如认识一样完满,比怀疑更完满的东西是由一个比我更完满的本性将这个观念放在我心中,这个本性具有我能想到的一切完满性,也就是上帝。

笛卡尔对上帝概念的界定:上帝的观念更接近后来的自然神论。

他对实体的定义是实体是独立存在而不依赖别的事物的东西。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继承和发挥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实体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

斯宾诺莎认为属性是实体的本质,他将笛卡尔哲学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都作为属性而归属于同一个唯一的自然实体,这说明斯宾诺莎用自然实体的一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斯宾诺莎哲学是在克服笛卡尔哲学中的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

笛卡尔承认灵魂与肉体是如此不同,以致不论对这种结合,还是对灵魂本身他都说不出任何一个统一的原因,也即求之于上帝。

斯宾诺莎清楚地看到了笛卡尔哲学中的矛盾。

于是,怎样从本体论上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以求达到与认识论一致,便成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中心目标。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一样,把思维与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同一性看成不证自明的,并且都以这一点作为建设哲学体系的前提。

与笛卡尔一样,斯宾诺莎建立体系的方法仍然是先验主义的。

在笛卡尔那里称为天赋观念的东西,在斯宾诺莎那里称为“真观念”。

斯宾诺莎的哲学采取绝对真理的形式。

他以对“实体”的规定作为出发点将实体看成唯一的,看成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它以运动与静止的样式表现自己的物质属性,以意志与理智的样式表现自己的思维属性。

五大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五大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五⼤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圣经根本不想证明神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宣告⽽已,因为圣经的作者们视神的存在为既定的事实。

圣经的头⼀⾏只简单的陈述:起初,神……(创1:1)相信神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信仰根基。

希伯来书⼗⼀章六节告诉我们,到上帝⾯前来的⼈必须信有神,也就是信神的存在,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

换⾔之,相信神的存在,乃是个⼈对神信仰的⾸要之务。

⼀个⼈如果拒绝神存在的事实,那他就没有凭借,也⽆法正确的认识他⾃⼰并周遭的世界。

除⾮相信神的存在,否则⼈⽆法从上帝领受什么,也不能认识神。

信是造物主与受造者之间的桥梁,使神和⼈得以连结。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事实上,神已经赐下许多看得到的凭据,⾜以叫那不相信他存在的⼈⽆可推诿。

“⾃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可推诿。

”(罗1:20)愚顽⼈⼼⾥说,没有神。

(诗53:1)但是在宗教哲学上,神存在吗?他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理由”或“证据”呢?这却是要探讨的⼀个基本问题。

⼀、本体论论证本体论论证本体论和⼈类学很相近。

⼈类不仅被造的很聪明,⽽且与⽣俱来有⼀种直觉,能相信、认识神的存在。

直觉是指⼈不靠理性分析过程就能了解与知道。

⼈直觉地知道有神,乃是与⽣俱来的,也就是⼀般所谓的宗教本能,它使⼈渴望拜某物或某⼈。

⼈是天⽣的敬拜者,渴想敬拜神,神如果没有将这种直觉放进⼈类⾥头,叫⼈认识他的存在,⼈就不会寻求敬拜神。

全世界各民族皆普遍相信神(也许相信多神),这事实印证此论据。

⼈如果没有接受真神,也没有找到真神,就会宗教当作⼀个神祇来敬拜,以满⾜他直觉的认识。

相信神不是⽂化条件下的产物,乃是直觉(徒17:23-24;罗1:18-23;约1:3-7;诗115:1-8)。

1、逻辑特征属于先验的论证⽅式;其逻辑特征是:从“上帝的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2、代表⼈物正⽅:安瑟伦、笛卡尔、马尔科姆反⽅:⾼尼罗、伽桑狄、康德、⿊特兄弟3、论证与反驳(1)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经典形态的第⼀种形式安瑟伦其⼈安瑟伦的神学渊源: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及评价

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及评价

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及评价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及评价17世纪前期在笛卡尔生活的法国,批判经院哲学,建立为科学撑腰的新哲学,是先进思想家的共同任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笛卡尔哲学思想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勒内·笛卡尔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着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

笛卡尔常作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笛卡尔-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他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哲学思想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

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

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

(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

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除了清楚明白的观念外,绝不接受其他任何东西; 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 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笛卡尔将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哲学思考上,还运用于几何学,并创立了解析几何。

由此,笛卡尔第一步就主张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怀疑,而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

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他必须承认的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在怀疑。

而当人在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由此他推出了着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

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哲学:主体性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与“实体性”相对,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

[1]主体性哲学广义上可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变革的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主体与对象二元对置地区分。

主体性哲学自笛卡尔始,笛卡尔拒绝承认以往的任何可靠判断,批判性怀疑地追问绝对的实存。

他将“我思”作为绝对的、不可怀疑的实存,认为人是思维的存在,思维产生于人的内心,而全知全能的神——上帝是思维的创造者,上帝就是笛卡尔将观念的源头追溯至顶点的“第一观念”。

同时为避免唯我论倾向,他将上帝从“我”心中移除,思维的源头也随之外迁。

上帝的观念优先于小我的观念,小我之中有限的实体性无法理解上帝的无限性。

关于上帝是如何将思维放置于小我内心,笛卡尔简单地认为“硬塞给我的”、“与生俱来”的。

而贝克莱将主体外延扩大,认为“一切的心灵”作为主体,推广为一种更广泛的永恒精神之中,并通过感知连接主体和对象,认为“存在即被感知”,将主体性哲学向前推进一步。

但他否定了物质的独立性,并将自然秩序归因于上帝的心灵活动。

贝克莱之后,休谟则彻底否定因果性、精神实体的存在,甚至将上帝看做是心灵将善良和智慧扩大后产生的结果,动摇了主体性哲学的根基。

康德试图从休谟那里挽救主体性,他将主体性置于形而上的层面,形而上知识的源泉不是经验,而是先天知识,或是出自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涉及到三个问题——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康德试图从自然神学、宇宙论、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都失败了。

无法证明最高存在者的存在,也就无法完成主体性的的先验性安置工作。

康德所做的努力反而促使了主体性哲学的坍塌。

尼采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的出现是出于一种心理学的需要,源于人类思维的根本性错误,是人类思想力和判断力完善的产物。

尼采将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意志,但并未说明意志的来源。

胡塞尔则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用个体心灵代表绝对自我的心理主义倾向,并试图用主体间性解决问题,在主体中寻求本体的可能性被胡塞尔扼杀。

笛卡尔哲学

笛卡尔哲学

演绎法、怀疑论,经验论,上帝存在论,唯物论,二元论,自我论是笛卡尔哲学的主要内容。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近代哲学家最关注的中心问题。

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来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同历史上的怀疑论不同,他的怀疑是方法的怀疑,其目的是通过纯粹理智的思考、直观的认识和逻辑的论证找到真理,来获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真正把握和对人的本质真正理解,彻底改造旧哲学,建立起能够解释世界的新知识体系。

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理性的沉思,他的理性沉思结论:一是提出存在着两个相互独立地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从而表现为二元论;一是指出人的理性在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从而确定了理性的地位,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方法论原则:笛卡尔排除不可靠的知识,寻找可靠知识所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第二条,把自己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自己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可能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们确信毫无遗漏。

上述规则的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指出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我思故我在1、首先,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

尽管感觉给予我们关于事物的许多信息,但是有时感官是会骗人的。

例如同一个物体由于远近不同,在感觉上就变成了不同的东西。

《西方哲学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提出的哲学观点,认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是不完美的现象,而真正的完美形式或理念存在于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抽象领域。

2.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哲学命题,他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事物,最后只剩下“我在怀疑”这个事实无法被怀疑,因此“我思故我在”。

3. 康德的先验知识: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指的是一种不依赖于经验,而是人类理性的先天结构所决定的知识。

4. 尼采的超人理论:尼采提出的哲学观点,主张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追求个人力量和自我实现的最大化,以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

5.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个体的存在状态和对存在的理解构成了人的本质。

二、填空题:1. 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

答案:苏格拉底2. _______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神学大全》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托马斯·阿奎那3. _______的“Cogito, ergo sum”是我思故我在的拉丁文表述。

答案:笛卡尔4. 德国哲学家______提出了“存在即合理”的哲学观点。

答案:黑格尔5. _______的《存在与时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答案:海德格尔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三哲?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笛卡尔答案:D. 笛卡尔2. 下列哪个概念不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A. 先验知识B. 绝对命令C. 理性主义D. 实践理性答案:C. 理性主义3.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这一观点?A. 亚里士多德B. 伊壁鸠鲁C. 斯多葛派D. 康德答案:B. 伊壁鸠鲁4.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A. 笛卡尔B. 莱布尼茨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A. 笛卡尔5. 下列哪部作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作?A. 《梦的解析》B. 《存在与时间》C. 《纯粹理性批判》D. 《资本论》答案:A. 《梦的解析》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哲学家属于古希腊三哲?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笛卡尔E. 康德答案:A、B、C2. 下列哪些哲学家属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A. 黑格尔B. 康德C. 费希特D. 谢林E. 尼采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海德格尔B. 萨特C. 加缪D. 尼采E. 康德答案:A、B、C4. 下列哪些哲学家提出了关于伦理道德的重要理论?A. 亚里士多德B. 康德C. 尼采D. 黑格尔E. 笛卡尔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哲学家对现代科学方法论产生了重要影响?A. 笛卡尔B. 康德C. 黑格尔D. 休谟E. 培根答案:A、B、D、E五、判断题:1.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旨在说明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笛卡尔哲学中的“上帝”□ 黄学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第一哲学;上帝;物理学;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B56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7)04-0031-05作者简介:黄学胜(1983-),男,江西赣州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06-07-03 “上帝”问题是笛卡尔哲学中的关键问题。

但以往学界都普遍关注于笛卡尔的怀疑方法以及“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体现出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本文的剖析也表明,其理性的怀疑主义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上帝的论证和态度上,反过来说,他对上帝信仰的确证又反映着他的哲学。

笔者以为这关涉到形而上学在近代的命运,也关涉到近代启蒙主义哲学何以奠基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在笛卡尔哲学中绝不是一个过渡性的名词,也不只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标识,而是内在地关涉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哲学努力方向。

一、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是用两条道路来论证上帝存在的:一是用效果来证明;一是用上帝的本质或本性来证明[1]122-123。

第三个沉思解释了第一条道路,第五个沉思又解释了第二条道路。

他遵循的原则是由结果推及原因和由来清楚明白的真实的上帝观念推及上帝的真实的存在。

首先,笛卡尔由怀疑开始,他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怀疑的。

甚至上帝本身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也会欺骗我们。

笛卡尔的怀疑是普遍的,这种怀疑的目的则在于将“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1]14。

这样的怀疑之后是一种一无所有的状态。

但是笛卡尔并非破坏性的怀疑,他的破坏最终是为了建构。

他要通过彻底的怀疑,最后找到那个不可怀疑之物,并以此作为原则和基础来建立知识的大厦。

他最后找到的那个不可怀疑之物就是自我,一个思维着、思想着的理性、观念或精神。

在第二个沉思中,他论证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人的精神的本性可以通过怀疑而直接确认它们。

但是人的身体以及独立于思维之外是否有物体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对笛卡尔来说,要得出物体的存在,必须借助于上帝作为桥梁,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不确定的外界事物是否能自我呈现自己,以及我们的思维是否接受这种呈现。

于是基于一种逻辑和理论建构的必然性,他必须紧接着在第三个沉思中论证上帝的存在。

在这里他以“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明白的东西都是真实的”[1]35原则作为总则,结合他的天赋观念理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他说,我显然意识到我心中有一个完满的上帝观念,上帝这一名称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1]45。

这一观念不可能来自我自己,因为我是有限的,而上帝却是无限的,一个无限实体的观念是不可能从有限实体中得出来的。

上帝这一观念也不可能来自外部世界,因为外部世界本身是不确定的,“我们归之于上帝的东西里边没有一个是能够作为一个样板的原因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因为在上帝里边没有什么跟外部的东西相似,也就是说,跟物体性东西相似”[1]190。

另外,对于这一观念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分明,因此我们不得不相信上帝观念本身是完全真实的。

而且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即上帝的存在性决定了我们必然将存在性作为和上帝密不可分的关系来领会,“领会一个上帝(也就是说,领会一个至上完满的存在体)而他竟缺少存在性(也就是说,他竟缺少某种完满性),这和领会一座山而没有谷是同样不妥当的”[1]70。

“因此只能说,是由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把这个观念放在我心里来的,而且这个本性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整性,就是说简单一句话,它就是上帝。

”[2]99这样笛卡尔便在其沉思过程中贯彻了由结果推及原因的效果论的证明方法,以及通过上帝观念来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方法。

在这里,乍看起来笛卡尔似乎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

因为一方面,他说:“单从我存在和我心里有一个至上完满的存在体(也就是说上帝)的观念这个事实就非常明显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1]52,另一方面又说“上帝是我存在的作者”[1]50。

但事实上,笛卡尔却是为了在此表明上帝存在的自明性。

他明确地讲,他在上帝与存在之间并没有采取循环论证。

“我这样说并没有陷入循环论证中,我是把我们事实上领会得非常清楚的东西同我们记得以前曾领会得非常清楚的东西区别开来。

”[1]247而上帝就是他所谓的事实上非常清楚的东西,这样的一个东西在笛卡尔看来必然是事实上存在的。

至此,剩下的问题将是如何论证外部事物的存在以及人的心灵与外部事物的关系,并最终归结为心、物与上帝的关系,以及在这样的论证中再一次通过上帝的本性或本质来达到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在这一点上,笛卡尔坚持认为:“凡是我能够领会得清楚、分明的东西,上帝都有能力产生出来。

”[1]76因而,我对外部事物的知觉不仅仅是幻觉,而且是外部事物的实际存在。

在第六个沉思中,笛卡尔首先认定了外部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因为上帝能够创造出一切在逻辑上可能的事物。

笛卡尔通过寻找物质事物观念之形成过程来论证物质对象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物质事物存在的必然性。

在这里,上帝便成了由心灵过渡到物质的中介或桥梁。

很明显,外物不可能由我产生,同时这个观念也不可能由上帝或除事物之外的某种外部实体产生,因为上帝已经给我一种自然倾向,使我相信这些观念是由外部对象产生的,可是,如果上帝又直接地或通过不同于物质事物的某种创造物间接地把物质事物的观念送给我,并使我认为这些观念是来源于物质事物的,那么上帝就是一个骗子。

但是上帝不是骗子,所以上帝和不同于物质的某种更高贵的造物不可能是我们关于物质事物之观念的原因,因而只能是由物质事物本身所引起,所以物质事物是存在的[2]115-116。

至此笛卡尔完成了他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三大实体观:自我(心灵)、物体(客观物质世界)与上帝。

在笛卡尔看来,上帝是最高的实体,其他两个实体都必须依赖于上帝。

心灵和物体两种实体相互独立,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而有广延的不能思维,能思维的没有广延。

因此它们分庭抗礼,泾渭分明。

笛卡尔的这一思想开启了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并对以后的哲学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上帝”的性质和地位对于这一问题的剖析,不能仅限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而应当扩展到他的包括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知识大树及其整个哲学思想进行考察。

首先,就作为知识大树之根基的第一哲学而言,笛卡尔主要论述了三个层次的问题:自我即思维、想像、观念、理智、直观等的特征和关系;自我和物质即心与物、灵与肉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有限的实体(心灵和物质)与无限的实体(上帝)之间的关系。

在对这三个层次关系的论述过程中,“上帝”至高无上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凸显。

上帝是位于精神和物质这两个有限实体之上的无限的精神实体,又是精神和 2007年第4期 物质两实体的创造者,还是由心灵出发得到物质实体的中介和桥梁,是“无限的、永恒的、常驻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与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1]45-46。

上帝还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基础和保证,没有上帝就不可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

如果暂且撇开基督教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和人的关系,我们认为,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中,“上帝”有着与宗教学意义上的“上帝”的一切相似性。

尽管事实上笛卡尔不再以宗教式的虔诚来对上帝顶礼膜拜,而是借之于理性的推理和思辨。

但不可否认的是,笛卡尔本人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真心实意地认为上帝是存在的,而且上帝的存在是其第一哲学论证的中心和思维确定性的前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第一哲学中的上帝保留着宗教神学的遗风并有着可与神学中的“上帝”相提并论的性质和地位,是不过分的。

尽管如此,在他随后的有关物理学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笛卡尔的知识大树真正关注的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叶,因为在第一哲学得到肯定之后,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便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了。

似乎上帝带着理性在天堂“逛”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地上,回到了科学之上。

在其物理学范围内,宗教神学的一点遗风也消失了,而代之以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

上帝被自然化和理性化之后便被搁在一旁。

物质成了唯一的实体,成了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

“在他那里上帝已经不是一个专制君主,可以朝令夕改,而是一个讲道理的东西;它并不是胡乱地创造,而是创造一个有规律的世界,创造以后不但不任意篡改,而且永远协助这个世界严格遵循它的规律运动。

上帝创造世界之后,就永远是那么多物质,永远是那么多运动,这运动从物质的这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流转不已,总量却不增不减。

”[3]此时,生活世界和科学领域已不再需要上帝的关照,上帝让位于理性的推演。

因此,对于“上帝”在笛卡尔哲学中的性质和地位,我们可以做如下区分:一方面,在第一哲学也即在形而上学中,上帝的设定是笛卡尔哲学逻辑运演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是最高的实体,是自我和物质实体的创造者,同时还是知识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即在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层面上,上帝逐渐隐去了其无上崇高的地位,而无疑受到了令上帝自己也难以理解和“容忍”的冷落。

笛卡尔的这一区分,对于后来近代哲学启蒙理性的确立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力图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上帝”问题的再思考一直以来,学术界都普遍关注笛卡尔的怀疑方法以及“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体现出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本文的剖析也表明,其理性的怀疑主义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上帝的论证及其态度上。

特别是对传统哲学家而言,其哲学的努力总是隐含着他对上帝信仰的态度与追求,反过来说,他对上帝信仰的确证又反映着他的哲学。

而笛卡尔这样伟大的哲学家的上帝观,恰恰又需要还原到哲学史本身的历史演进中,从而得到诠释。

首先,就笛卡尔哲学本身来说,他对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区分,明确把对物的思索和对人(心灵)以及对上帝的思索完全分离开来。

他的心身关系的截然分离,必然导致二元论的截然对立。

因而笛卡尔事实上在主客体之间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只有借上帝来建立他们之间的统一性。

虽然他的怀疑是由怀疑者来怀疑,怀疑本身却是理性方法的运用。

但人的理性相比于上帝的理性还是相当有限的。

因而上帝是应该而且事实上也是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