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的特征和动因分析

同年l 】 月德国德意志银行斥资11 0亿美元兼劳美国 走镶 第8 行信孚锻行, 总资产高达8 o亿美元, .0 2 成为当时全球最大 的银行; 0 月1 日. 如0年9 3 美国大通银行与 .摩根合并戏立 j. P 为工 摩根太通, P 资产值达6邡O . 亿美元。 当今世界全球金融 体化进程日 益加快, 际银行并贿重组之风愈演愈烈、 国 席 卷全球, 成为当今匿际银 并己 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本文将试
2混业趋势加剧 、
・
芷剩生事能力的积累或金融危机崩 行业的快速发
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一步加裸 金融髋业经营
展导致 业务生产能力的过剩降低了经营效率, 并鞠整台
维普资讯
成为银行业达到效率边界的 必要手 另外, 段。 金融危机的发
互补 例如美洲银行的业务主要 集中于西海岸, 而国民银行
趋势 。
从英国《 银行家》 杂志垒球1 0 家大银行排名可 发 .0 0 现. 据国际银行业霸主地位的正是那些历经并购洗礼、 占 善 于资本市场运作的超级银行集团。 据该杂志20年7 o 1 月公布 的2o年世界银行业总资产2强排名 01 5 几经聚台的日本瑞 穗集团( i o啄日 Mmh; 本兴业、 第一劝业和富士银行组成
-
1,9亿美元的巨量获得第一,领先第二名花旗银 竹 255 (,2亿美元), o ̄ 902 35  ̄美元。 o 此外. 全球银i业总资产2妊 r 5
占到lO0 , 强总资产的3. . 0 8 豫 这一数值高于去年的3 8 2 %. 以及2世纪9年代3% O 0 O 的平均占有率
一
国际银{业的跨界有两层含义: 一是业务踌界. 即银行
} 嗡中涉及与证券业、 保险业等的融合 9眸 花旗银行 如l9 与 旅畸者公司的台并,使得新成立的 花旗集团同时拥有商
跨国并购发展的新趋势

跨国并购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并购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对于企业而言,了解并把握这些新趋势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新趋势之一是并购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发生。
随着全球市场的一体化,本土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企业需要进一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而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进入新市场的有效途径。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一些新兴市场中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跨国并购中,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来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
其次,新趋势之二是高科技企业的并购活动持续增加。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加速,高科技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强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高科技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的技术迭代和产品更新。
这种并购方式能够快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新趋势之三是以“全球并购”为主导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壮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大型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并购方式来拓展全球市场份额和实现全球布局。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收购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运营效益,实现全球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这种大规模的全球并购活动,不仅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的结构和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新趋势之四是金融机构在并购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进程,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并且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机构通过并购不仅能够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还能够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和全球市场信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也能够促进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力的提升。
最后,新趋势之五是在并购过程中更加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和价值创造。
银行高管研修 国际商业银行并购的七大特征

国际商业银行并购的七大特征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层面,分析和研究银行并购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银行并购呈现如下特征:(1)、并购主体由过去的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合并。
从历史上看,银行并购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弱弱合并。
众多的中小银行为抗御经营风险或防止被大银行吞并,往往采取合并策略,以增强竞争实力。
二是以强吞弱。
以强吞弱、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正在这一法则的作用下,银行规模才由小到大、银行组织结构也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起来,以致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金融垄断,出现了以金融寡头为基本经济特征的后资本主义现象。
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并购,基本上以强强联合为主。
(2)、并购的跨度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展的新闻公报合并,1997年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总值为700亿美元,占当年全年银行并购总值的37%,1998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41.3%。
2000年3月,芬兰与瑞典合资银行梅里塔———北方银行和丹麦第二大银行———丹麦联合银行宣布合并,组建北欧最大的银行。
合并后的新银行集团总资产为1 700亿美元,总部设在瑞典。
新银行将拥有芬兰40%、丹麦25%、瑞士20%和挪威20%的市场份额。
新银行还计划以每股44挪威克朗的价格收购挪威信贷银行的全部股份,以进一步拓展北欧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在进行国内并购的同时,也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欧美银行参股或收购本国金融机构,欧美银行也把握危机后亚洲金融机构市值下跌以及金融从谷底逐步复苏的良好契机,大举并购亚洲有经营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金融机构。
(3)、并购形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横向并购开始向混合并购转化。
历史上的银行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增强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垄断利润。
然而,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监管条例的变化,近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新的跨行业并购态势,使分业经营的银行逐步向多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
银行跨境业务了解银行跨境业务的机会和挑战

银行跨境业务了解银行跨境业务的机会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银行跨境业务日益成为金融行业的焦点。
银行跨境业务指的是银行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金融交易和服务的活动。
这一业务领域既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面临着重重的挑战。
一、机会1. 扩大市场和客户基础银行跨境业务可以帮助银行扩大市场范围,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通过建立跨境合作伙伴关系和网络,银行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业务量和收入。
2.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跨境业务要求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跨国资金转移、外汇交易、国际贸易融资等。
这促使银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3. 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通过跨境业务,银行可以将资金和其他资源有效地配置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从而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跨境业务还能够分散风险,减少银行在单一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暴露。
二、挑战1. 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均有其独特的法律和法规,这给银行跨境业务带来了复杂性和挑战。
银行需要熟悉并遵守当地的法律和法规,确保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外汇风险和市场波动跨境业务涉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银行需要管理外汇风险,以应对汇率波动和市场风险。
不稳定的外汇市场和不可预见的政治、经济事件可能对银行的跨境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3. 风险监管和合规管理跨境业务需要符合各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包括资本充足度、风险管理和合规性等方面。
银行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确保业务运营符合监管要求。
4. 信用风险和反洗钱风险跨境业务涉及不同国家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其中存在着信用风险和反洗钱风险。
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反洗钱控制措施,防范信用和合规风险。
总结:银行跨境业务既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银行需要充分了解和应对这些机会和挑战,通过扩大市场、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等方式,实现跨境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银行还需加强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反洗钱措施,确保业务运营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其动因和影响因素

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其动因和影响因素摘要:近年来跨国并购出现了新的特点:并购方式以横向并购为主,以股本置换代替货币支付;跨国并购向第三产业集中;跨国并购实施的行为主体发生变化。
对跨国并购动因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包括速度经济性理论和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等。
影响跨国并购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产业层面的中观因素和企业层面的微观因素。
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贸易、税收与会计等政策差异等因素。
产业层面的中观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壁垒和市场结构等因素。
企业层面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资产多样化和分散风险等因素。
关键词: 跨国并购;横向并购;市场结构;资产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并购特别是巨型跨国公司。
巨额资金的大规模收购、兼并和重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大大超过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5.1%的平均增长速度。
1999年,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更是占到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85.3%,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在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跨国并购中呈现出的新特点、跨国并购行为发生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一、跨国并构的新特点跨国并购是在国内并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的形式来控制东道国的企业的投资行为,是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跨国并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并购方式以横向并购为主,以股本置换代替货币支付与前些年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间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明显标志进行横向并购,以降低成本达到规模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种横向并购在银行、保险、航空、通信、汽车、医药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达成合并协议,涉及市场金额高达920亿美元;1999年英国沃达丰公司以200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曼斯;美国在线公司以160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公司等。
外国银行并购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思考

外国银行并购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思考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不同国家之间银行业的并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近年来,许多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并开始寻求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并购机会。
然而,这一并购趋势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一些思考和挑战。
一、外国银行并购的好处1. 市场扩张与优化资源外国银行并购可以帮助中国银行拓宽国际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同时可以获得跨国业务经验与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
这些优势可以使并购后的银行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进而掌握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快速而稳健的发展。
2. 跨国业务转移与协同发展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并购还可以实现跨国业务的转移,通过融合两国银行的业务体系,实现跨境支付、跨境贸易金融、跨境理财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打破当地银行的固有思维习惯和沉淀,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
3. 融合文化与国际化外国银行在并购中将与中国本土银行融合,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银行业是文化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员工可以为银行注入新的思维和活力,同时加速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推动,同时为未来形成银行业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外国银行并购的挑战1. 法规限制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和外来资本并购的准入机制受到限制,银行业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还有待完善,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在面对外国银行并购时的一大挑战。
2. 舆论压力和反垄断管控在外国银行并购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舆论压力和反垄断审查等管控机制,这会给银行合并造成新的挑战,需要双方共同协调和推动。
3. 本土银行品牌与受访者接受度在外资并购中,银行品牌和本土银行的受访者接受度也是一个问题。
外国银行的品牌不如国内银行来得出名,若想要继续保持本土银行的品牌优势,则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异质文化的冲击,同时加强本土化经营和服务,更好地顺应中国商业环境。
三、未来建议1.深入调研并提高准入门槛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前景进行深入调研,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外资获得银行牌照和并购的门槛。
跨国并购现状及趋势

7
吉利并购沃尔沃(一) 另一个联想收购IBM
吉利宣布并购沃尔沃, 这将标志着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 。 并购胜利完成还远远不够。 真正的胜负 要在后面的整合与发展中体现。 可以说并购只是一个开始。
20
一、有利方面
五 可以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 1. 2.可以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跨 3.可以促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 。 国 4.可以使国内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5.可以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并 购 二、不利方面 的 引入先进技术的局限性. 利 1. 2.抑制国内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 与 3.导致本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依赖性。 弊 4.导致国民财富的流失。
必要性:
审查结果保障了新联想 的合法权益和竞争力 , 此次审查让联想对 国际法律法规体系 以及国家安全管理等 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将帮助其更好的 为联想在全球范围内 开展业务做好准备。
联想和IBM正在迅速的行动, 整合双方的PC业务, 并且一切进展顺利 , 审查通过将有利于联想与IBM更好的发展, 同时继续为客户提供世界级的 PC 产品和服务 。
10
吉利并购沃尔沃(四)
依赖中国市场拟两年扭亏
李书福承诺,作为新股东,吉利将继续巩固 和加强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不会改变沃尔沃的品质。“ 这个著名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安全、 高品质、环保以及现代北欧设计的核心价值。 实现并购后,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 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
外资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外资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外资并购的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特点:
1. 跨国性质:外资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以购买或者合并方式参与另一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多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商业法律制度。
2. 资金实力:外资并购往往由具备充足资金实力的跨国企业或投资机构发起,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 获得优势资源:外资并购的目的是获取被收购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品牌、市场份额等优势资源,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4. 扩大市场份额:外资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或扩大目标市场,降低市场进入障碍和时间成本。
5. 提高效率:通过外资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趋势:
1. 行业多元化:外资并购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越来越多的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互联网、金融、能源等新兴行业。
2. 地域扩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外资并购的目标地域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3. 技术引领:外资并购越来越注重获取高端技术和知识产权,以满足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需求。
4. 服务业崛起:随着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增加,外资并购也在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包括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
5. 环保可持续发展:外资并购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并购过程中考虑目标企业的环境影响和社会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马君潞1 满新程2[内容摘要]近年来,银行业跨国并购风起云涌。
本文在研究银行业跨国并购并系统总结其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导者,新兴市场经济体是跨国并购的发展方向,而并购的动机是为了争夺市场以获得未来发展的有利地位。
[关键词]银行业跨国并购;外资银行进入;EMEs 作者简介:马君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300071满新程,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11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
[1]1993年以后,全球跨国并购价值迅速增加。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都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尤其是欧洲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业成为首当其冲的跨国并购对象。
图1 跨国并购的比重划分跨国并购能顺利进行,归功于各国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放松了管制,投资制度和监管制度发生变化的国家数量逐年递增,且这些制度的转变,基本都是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进行,体现了各国对外资进入的积极态度。
正是由于世界各国开放意识的提高和开放力度的增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步伐才得以不断加快,金融一体化和银行的跨国经营才得以迅猛发展,最终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一、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力度非常大,其涉及面和并购市值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候,呈现出以往所没有的特点。
(一)银行跨国并购在平稳中高速增长图2 世界范围内银行跨国并购与所有银行并购数量的发展趋势图(1978—2001)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2001)首先,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
从图2可以看出,银行业跨国并购数量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不大,但基本上能以正的加速度发展。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 1978—1989年共发生银行跨国并购320起,而1990—2001年则达到了2037起,可见,近十年是银行跨国并购发展的“黄金阶段”。
其次,银行跨国并购占银行并购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比例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在短短5年内就翻了一番,截至2001年更是达到了30%以上。
再次,跨国并购的增长幅度存在地区差异。
如表1所示,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欧洲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基本上均为30%以上;而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则有显著增长,美洲、大洋洲和中东地区都至少增长了5个百分点,非洲则增长了23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来看,美洲最突出,基本上翻了一番,由516%增至1015%;但亚洲是个例外,也许是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比例出现了显著下降。
表1按大洲和时段区分的跨国银行并购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中东总计1978—2001年银行并购数5517914016195830418115359 跨国并购数1822808103371128552357 所占比例3310818641038174211301415131978—1989年银行并购数71631051612968113817 跨国并购数230173770252320 所占比例321151643185413361818128141990—2001年银行并购数4801603514582923610711542 跨国并购数159263596301103532037 所占比例3312101566123613431631121716 来源: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2001)和(Buch,Delong2001)。
上表统计了1978—2001年间2357起并购活动,且至少并购一方是商业银行。
(二)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导者一般来讲,如果一国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好、投资收益高、投资回收快,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就多。
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投资条件,一直以来就是实施和接受金融机构跨国并购的主体。
尤其美国和欧洲[2],不仅是世界金融机构并购的主要发生地,而且跨国并购的市值也增长迅猛。
图3 美国并购市值(百万美元) 图4 欧盟并购市值(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securities data company和(Berger等,2000)。
其中,“国内并购国外机构”指国内金融机构并购外国的金融机构;“国外并购国内机构”指国外的金融机构并购国内的金融机构;且图4将欧盟看作一个国家,“国内”和“国外”均指欧盟内部和欧盟外部。
并购市值均以1998年的美元计算,为每二年的移动平均。
从图3、图4可以看出,美国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自20世纪90年代均获得了长足发展,1992—1997年间,两者的增长幅度大致相当,但其国内并购市值远远高于跨国并购市值。
就跨国并购而言,国外的金融机构并购美国的金融机构是主流,这也许与美国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关。
而在欧盟,跨国并购正大行其道,不管是欧盟国家之间的并购还是欧盟国家与非欧盟国家的并购,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购金额不断攀升,而且欧盟内的跨国并购金额始终大于与非欧盟国家的并购金额。
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也许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和欧盟的经济环境使投资者对未来的并购收益有更良好的预期;二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竞争激烈,为获取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各银行都纷纷实施或求助于跨国并购,以增强自身实力,避免被市场淘汰。
(三)新兴经济体在跨国并购中的地位不断加强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对新兴市场经济体(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后简称EM Es)的跨国并购风起云涌,其主体形式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对EM Es 银行的并购[3]。
图5显示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这些并购交易的价值迅速增长(虽然近两年大幅度下降)。
图5 发达国家对EMEs银行的并购价值 图6 银行跨国并购量的EMEs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Thompson Financial Database从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国家银行的跨国并购的主要对象是拉美地区,近十年来占据了总量的近三分之二。
同时,约有24%的跨国并购指向了欧洲的转型国家,特别是那些银行体系不太发达的国家。
少量的发生在亚洲(16%),而非洲和中东的数量更少。
(如图8所示)图7则是EM Es银行发生跨国并购的时间序列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区的不同,跨国并购量具有极大差异。
[4]图7 发达国家投资者对EMEs银行按地区分类的并购价值(1990—2003年) 资料来源:Thompson Financial Database在亚洲,跨国并购量集中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3年期间内,正如Lardy (2001)所解释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国金融公司的开放,其目的是获得资本的再注入并获得高级的金融管理技能。
发达国家的银行购买受到金融危机损伤的当地银行,也反映了发达国家银行的竞争策略的变化,而债转股手段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发达国家银行正努力减小对这些地区贷款的风险暴露的损失(Lind2 gren等,1999)。
但是,尽管吸引外国银行并购最初是成功的,但其后的进展却并不顺利。
比如HSBC收购SeoulBank就由于监管者的反对而失败了。
在那以后,由于期望值的降低,外资银行进入亚洲的水平开始下降(Lardy,2001)。
在欧洲,1997年外资银行开始进入转型国家,随后趋势日盛。
其中进入规模最大的要属波兰和捷克,他们分别接收了60亿美元和40亿美元。
紧随其后的是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大约为9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的转型经济体都经历了银行危机,这导致他们都制定了清晰的政策以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来为其银行系统注资。
加之这些国家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还毗邻欧盟的发达国家,故银行的跨国并购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增加。
若以跨国并购量计算,拉美无疑是接受银行跨国并购最多的地区。
1994年后并购量就稳定增长(龙舌兰危机之后),但1999年(巴西危机)和2002—2003年(阿根廷和巴西危机)除外。
正如Crystal,Dages和G oldberg(2001)所解释的,外资银行的收益来源于龙舌兰危机后当局对外资所有权的态度的转变,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外资进入的法规的放松。
非洲和中东地区则没有显著的银行跨国并购量的变化,这也许是上面描述的导致银行国际化的要素(危机、外资进入的放松、增长机会等)在这些国家都没有具备的缘故。
二、抢占市场是金融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从前面分析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银行不断向外扩张,尤其指向EM Es,是由内外两个市场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首先,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市场日趋饱和,而且这些国家信贷市场集中度都在明显提高,体现了强者越强的发展趋势。
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发达国家的信贷机构都正经历着并购重组的过程,只有不断扩大自身规模,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同时,外资银行在这些国家的资产比重变化并不大,说明外资银行的地位相对比较稳固。
因此,若本土信贷机构要发展,只能是从其它本土机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故被淘汰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本土机构身上。
在可供本土信贷机构发展的市场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生存或发展的战略目标,本土银行都拥有向外扩张的巨大动力。
而这种海外扩张以跨国并购的方式最为快捷,也最能将经济绩效尽快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银行业往往由国有银行垄断,经营效率低而不良资产率高。
发达国家银行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这次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机会,利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管制放松的契机迅速进入,就可大量抢占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市场份额。
这正是发达国家银行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扩张对象的战略动机所在。
显然,跨国银行的这种战略意图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
例如2002年,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墨西哥、新西兰、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的银行业中,50%以上的银行资产已被跨国银行所控制。
[3]三、对中国的启示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潜力的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银行抢占的重点市场。
在发达国家投资者的强力进入后,这些国家的外资银行比例大幅度提高。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占据了它们的银行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投资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巨大的信贷市场,高度垄断的银行产业,都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获利期望。
虽然,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进入还有比较高的门槛限制,但外资进入的步伐却不曾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