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和示范系统开发项目启动:系统开发

合集下载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引言:雷暴和强对流天气是极端天气事件中的重要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准确地预报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也在不断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雷暴预报技术进展1. 雷暴形成机理的研究雷暴是一种由云团中的电荷分离所形成的大气放电现象。

近年来,气象学家对雷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涉及到电场分布、云微物理过程等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揭示了雷暴形成的复杂过程和机制,从而为雷暴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闪电定位技术闪电是雷暴活动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通过对闪电的定位可以实现雷暴的追踪和预警。

近年来,闪电定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利用地面、空中和卫星观测等手段,可以高精度地测定闪电的位置和强度,从而提高雷暴的预报准确性。

3. 雷暴敏感指数模型为了更好地评估雷暴的潜在危害程度,研究人员提出了雷暴敏感指数模型。

这种模型结合了气象要素、环流场信息等多个因素,通过数学运算得到一个综合指标,用来评估雷暴活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这种模型在雷暴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雷暴预报的准确性。

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1. 强对流观测网络建设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空间性和短时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观测网络进行监测。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强对流的观测,并建立了雷达、卫星和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观测手段的网络。

这些观测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实时监测强对流的发生,还可以用来验证和改进预报模型。

2. 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是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环流场、湿度场和温度场等要素的变化,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可以模拟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更精确的预报结果。

基于本体的强对流天气查询系统

基于本体的强对流天气查询系统

文章编号t 00 48 08 8 08-0 文献标识码t 0 ̄32(0) - 23-3 1 2 1- - - A
qlg#q, P9・  ̄l ¥ T31 l l 1
基 于 本体 的 强对 流 天 气查 询 系统
屈志毅 。张菲菲 ,李一伟 ,张廷堂
(. 1 兰州大 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兰州 7 0 0 ;2 甘肃气象局与兰州大 学联合 数据实验室 ,兰州 7 0 0 ) 300 . 300
提取 用户感兴趣 并符合 检索要求的特征。数据层 由图像 库、 特征库和 本体库组成 :图像库存储数字化 图像信息 ;特征库 包含用户输入 的特征 以及预 处理 自动提取 的特征 ;本体库存 储气象强对流领域 的概念和概念 间的关 系,用来实现查询优 化和语义推理功能 。分类器采用支持 向量机 ,根据模式识别 取得 的特征值 ,判断卫星云 图是否为强对流云 图,并将判断 结果提供 给数据层的特征库 。
维普资讯
8 第 3 卷 第 1 期 4
场L 4 3 ・计 Nhomakorabea算



20 0 8年 9月
S p e e 0 8 e t mb r2 0
No. 8 1
Co p e m ut rEng ne rng i ei
开 发研 究 与设 计技 术 ・
c n e t n i to o o y a d t e r a o e u e n t i o o v c i n me e r l g h e s n rr l si sd mmn a e s tu y t i y t m . e n tc q e o o n h e p b h s s se r S ma i u r on d mmn i mp e n e y a p y n y si l me t b p l i g d

中国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发展

中国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发展
2009年以来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单位强天气预报中心利用雷达卫星常规和非常规地面观测站等多源观测资料通过发展自动站资料质量控制技术强对流信息提取和统计技术直角坐标交叉相关ctrec雷达回波追踪技术雷暴识别追踪分析深对流云识别技术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和追踪技术以及闪电密度监测技术等建立起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8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characterizes as the small scale, short life cycle, violent weather and easy to caus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 In recent ten years, since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prediction being built, the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monitoring, nowcasting and outlook operations, which include the monitoring in real time, warning in 0-2 h and prediction in 72 hours for thunderstorm,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thunderstorm high wind and hail, have been developed, but there is now little capability to monitor and warn the smaller-scale convective weather such as tornado.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is launching the tornado warning experiment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ies of monitoring and warning the the disastrously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on smaller scale and very short time range like tornado, by developing the seamless-very short range forecasting techniques which relies on the convective-available numerical models and the compositive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outputs and multiple observation data.

陕西省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简介

陕西省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简介

胡启元,姚静,王楠.陕西省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简介陕西气象,2019(5):44-50.文章编号:1006-4354(2019)05-44-07陕西省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简介胡启元,姚静,王楠(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4)摘要:陕西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简称NIFS短临系统)是一套集实况监测、智能报警、预警发布、人机交互和上下联动为一体的多功能预警业务系统(主要面向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的一线业务人员,通过与陕西省气象智能网格预报一体化平台、SWAN系统、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集约衔接,实现对省、市、县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服务的及时有效支撑(NIFS短临系统首创性研发了陕西0〜2h分钟降水预报、对流天气分类识别、暴雨客观预警等产品,通过报警信息自动推送、预报指导客观定量、上下在线互动留痕等方式,帮助各级气象台加快改进现有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流程体系,并为决策部门改进和完善陕西现行短临预报业务制度提供一定帮助(本文介绍NIFS短临系统主要功能及部分关键技术,包括天气实况监测、智能报警、强对流天气预报制作、人机交互订正、预报检验评估、智能管理等系统功能与暴雨预警信号智能报警关键技术,为其他省份气象部门研究开发本地短临业务系统提供参考(关键词:短临预报;功能介绍;暴雨预警;融合技术中图分类号:TP311.52:P409文献标识码:A陕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地理条件复杂,纵贯3个气候带(北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和中温带气候),气象灾害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GDP的1%〜3%,是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频发的省份之一,而陕西现有短时临近业务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突发强对流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制作发布需求。

根据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计划(2016—2020年)》$%和陕西省气象局“十三五”规划建设目标,陕西急需发展建设一套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的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荆州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荆州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荆州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5.07•【字号】荆政办函〔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5.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荆州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荆政办函〔202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气象局制定的《荆州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5月7日荆州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气发〔2021〕106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防灾减灾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全面提升城市安全运行、百姓生产生活、城市精细治理和重大活动保障服务水平,为我市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体系,城市气象观测水平明显提升,城市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气象精细化服务进一步深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重点任务(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隐患排查。

高标准完成荆州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按照“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加强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获取气象灾害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信息,摸清风险底数,形成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和各类风险点、隐患点清单,完善更新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8.24•【字号】武政〔2020〕17号•【施行日期】2020.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28号)精神,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面向服务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需求,持续推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高水平保障新时代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气象观测数据,例如雷达回波数据、卫星云图数据、气象站观测数据等。

2. 特征提取: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以获取有助于强对流天气识别的关键信息。

可以提取雷达回波的反射率、雷暴云的亮温、风速等特征。

3. 数据预处理:对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归一化、去噪、平滑等操作,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4. 模型选择:选择适合该任务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

这些模型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方面有很好的性能。

5. 模型训练:使用标注好的样本数据对选择的模型进行训练。

训练样本应该包含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情况,例如雷暴雨、龙卷风等。

6. 模型验证:将验证数据集输入已训练好的模型,评估模型的性能指标,例如准确率、召回率、精确度等,以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地识别强对流天气。

7. 实时识别:将实时采集的气象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中,进行实时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

模型能够实时判断当前天气是否存在强对流天气,并给出预测结果。

8. 策略制定:基于强对流天气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紧急通知等。

9. 模型优化: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其性能和鲁棒性。

10. 建立实时预警系统:将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识别方法与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相结合,建立一个实时的强对流天气预警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天气突变前及时发出预警,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应对能力。

11. 存储和分析:对实时预警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天气趋势分析。

12. 可视化展示:将预警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用户了解当前的强对流天气情况和预警信息。

13. 自动化决策支持:预警系统还可以与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联动,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化的调度方案。

14. 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查看和操作预警系统,包括实时数据查询、预警消息订阅、预警解析等功能。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2.17•【字号】蓟州政发〔2023〕3号•【施行日期】2023.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蓟州政发〔2023〕3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现将《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2023年2月17日蓟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以下简称《纲要》),推进《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津政发〔2022〕19号,以下简称《意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加快推进蓟州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典范城市提供坚强气象保障服务。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安全气象水平和全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和示范系统
开发项目启动|系统开发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尤悦张立梅报道3月22日,由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牵头,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江苏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城市
气象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广东省
气象台、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8年立项项目“基于
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和示范系统开发”在北京启动。

“基于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和示范系统开发”项目针对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围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急需,组
建了一支来自业务单位、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的联合研究团队,
通过发展强对流精细和智能快速雷达探测技术、强对流精细化快速
综合识别和临近预警技术、精细化强对流影响预警模型等核心关键
技术,开发基于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和示范系统。

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项目的各项研究任务,科学规划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保障项目在未来3年顺利实施,本次启动会邀请了中国
气象局的业务和科研管理部门领导、重大专项的指南编制专家和指
标审核专家、领域内的相关专家莅临指导。

项目负责人郑永光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宣布成立项目咨询专家组。

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各课题实施方案。

项目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各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论证。

与会
专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建言献策。

与会的项
目研发成员针对相关技术和项目内部管理制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国家气象中心将全力支持和推进该项目,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吸收咨询指导专家给予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在
专家组的指导下不断深入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发工作,提升我国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责任编辑:栾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