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肾虚腰痛辨证施治

肾虚腰痛辨证施治

肾虚腰痛辨证施治腰痛是指由外感、内伤或外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腰部失于精血濡养,使腰之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且任、督、冲、带等诸经脉络脉亦布其间,故无论内伤、外感或外伤等,伤及于肾或痹阻肾之经络,均可发生腰痛。

腰痛容易反复发作,因此腰痛缓解后应重视康复治疗,以促进疾病痊愈。

由于肾虚为腰痛之本,故适量长服补肾壮腰中成药,如滋阴补肾丸、六味地黄丸等以巩固疗效。

肾虚腰痛亦可用猪腰子1只,加青盐少许,冬虫夏草适量,煮烂喝汤吃腰子。

风湿、血瘀腰痛者亦可饮乌梢蛇酒等药酒。

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可坚持从事多种有益于腰部活动的体育锻炼。

1病因1.1 感受外邪风、寒、湿、热是外感腰痛的致病因素。

但因湿性重浊、粘滞,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

或劳力汗出,湿衣裹身,或久卧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或当风受寒,或夏月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蕴久化热转成湿热,诸邪留于腰府经络,均可阻滞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腰痛。

1.2 劳累外伤劳累过度,跌仆损伤,腰部用力不当,损伤腰肌、脊柱,均可使腰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发为腰痛。

如《金匮翼•腰痛》言:“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为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

1.3 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或气郁化火,耗伤真阴,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

如《景岳全书•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所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此外,风、寒、湿、热外邪侵袭及外伤、劳累等,均可在肾虚的基础上诱发或加重本病。

2病机2.1 发病外感腰痛和跌仆挫伤腰痛发病较急,内伤腰痛发病缓慢。

2.2 病位本病病位在肾及腰部经络。

大抵外感多在经络,内伤以肾为主,但涉及脾、肝等脏。

腰痛

腰痛

结语

腰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跌仆挫闪。其发病常以肾虚 为本,感受外邪、跌仆挫闪为标。肾虚或为肾阳不足, 或为阴精亏虚,腰府失养,属虚;寒湿、湿热、瘀血阻滞 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属实。实证延久可致正虚,虚证又 易感邪致病。治疗时实证重在法邪通脉活络,寒湿腰痛 当温经散寒祛湿,湿热腰痛当清热利湿舒筋, 瘀血腰痛 当活血化瘀通络。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强腰脊、健 脾气是常用治法。腰痛日久,虚实夹杂,治疗应掌握标 本虚实,选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一般初起以祛邪为主, 病久则予补益肝肾,健脾培本,或祛邪与扶正并用,以达 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 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综 合治疗,疗效较好。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 黄柏---苦寒清热燥湿 薏米仁---健脾清利下焦湿热 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加减:久痛腰膝酸楚,加木瓜---通络止痛 腰痛腹胀---乌药、槟榔---利气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栀子、泽泻、通草 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 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酌加生地、女贞子、早莲草
历史源流

《内经》对腰痛有大量的论述,特别是《素 问· 刺腰痛论》,对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病 变引起的各种腰痛症状,作了专题的阐述,并 分别提出针刺治疗的原则与取穴。
历史源流

在病因病机方面,《内经》所述,亦颇丰富翔 实,诸如肾虚、外邪、寒湿、内伤、瘀血、时 令等。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 病的密切关系。
跌仆挫伤
劳力扭伤, 气滞血瘀, 经脉不通
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因病机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护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护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护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学”扭伤”、”劳损”、”痹症”范畴。

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正确治疗和恰当的护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辨证施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中医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

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所致。

属中医学”扭伤”、”劳损”、”痹症”范畴。

腰疼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使患者痛苦不堪,心理蒙上阴影。

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并不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更多的是采取保守治疗。

对于这一疾病运用辨证施护,在临床取得了不俗的疗效。

辨证施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可以在临床深入学习和推广。

一、腰痛病定义:中医病名:腰痛病,因劳损、寒湿侵袭等原因,使经气阻痹所致。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中医古籍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但对此病症已有极为详细的描述,如《素问·刺腰痛篇》载:“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医学心悟》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以上列举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相似。

三、中医对腰痛病的病因分类《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中有如此描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

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

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

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现代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久坐不动或者过度劳累等情况下。

中医有着丰富的诊断和治疗腰痛的经验,采用综合的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腰痛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腰痛中的方法和方案。

一、中医诊断腰痛的方法1.1 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腰部状况来判断腰痛的原因和病理变化。

比如,腰部肿胀、发红、皮肤有瘀斑等,可以提示患者有湿热痹阻等疾病。

1.2 闻诊通过闻患者腰部的声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脉络不通等问题。

比如,腰部有咔嗒声,可以提示腰部韧带有损伤或肌肉劳损。

1.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腰痛的发生规律、持续时间等,可以了解腰痛的病因及病情轻重。

比如,腰痛是突然发作还是渐进式加重,有无其他不适等。

1.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感觉,可以了解腰痛病情。

比如,脉象沉细、弦主,则可能是阳虚内寒所致。

二、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案2.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腰痛,根据腰痛的病理变化和体质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风湿、温肾阳等功效的药物,比如川芎、当归、桂枝、独活等。

具体的用药剂量和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腰痛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针刺患者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膀胱经的大椎、风门、腰阳关等。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来操作。

2.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腰部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以达到缓解和治疗腰痛的效果。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拨叩、推拿等手法来进行,需要由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

2.4 调整生活习惯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中医还强调腰痛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整。

比如,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等。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也是调整生活习惯的重要方面。

结论: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为腰痛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方法。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可以全面了解腰痛的病因和病情。

(完整版)腰痛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完整版)腰痛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慢性下腰痛的危害
• 慢性下腰痛是工作相关性残疾的主要原因,5%-8%的患者 伴有剧烈疼痛;
• 影响患者注意力及睡眠; • 患者性情暴躁、易怒; • 患者经常感到沮丧、毫无价值; • 患者活动明显受限,需离职进行恢复; • 至少有1/8的患者因慢性下腰痛失业; • 据统计仅因活动不便而失业方面,慢性下腰痛造成的损失
• 急性下腰痛 1)机械性:大约占97% 2)非机械性:大约占1% AS:大约占0.3% 3)其他:大约2%
• 慢性下腰痛 机械性:占90% AS/中轴SpA:大约占5%
下腰痛的疼痛机制
机械性(结构性): 如肌肉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 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椎管狭窄、 脊柱畸形、椎体前移、骨折、 蛛网膜炎和神经根鞘纤维化等。
每年高达约620亿美元。
诊断思路
• 一般诊断时考虑问题的顺序是: 1) 是否是急性损伤导致; 2)是否为腰背部的疾病(其他系统的疾病约占2%); 3)是否为少见严重的疾病,如马尾神经综合征等; 4)是否为单纯的背痛和神经根源性痛; 5)是否为风湿性疾病; • 要充分注意区分机械性与非机械性LBP;注意区分机械性
下腰痛特点
• 下腰痛三大特点: 1.发病率高:大约60%-70%的病人一生中有过LBP,每位受 累者会因为LBP平均看2.8次门诊,在美国,仅次于上呼吸 道感染而居第二位,是造成45岁以下人口活动受限的第一 位原因,治疗费用昂贵,每年预计达2630美元; 2.呈自限性:50%以上的下腰痛初次发作在4-8周内可以自 愈; 3.复发率高:复发率高达85%。
体格检查重点
3、最后要特别注意有无马尾神经受压体征 •应至少进行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下肢力量和感觉方面 的检查,如踝背屈、趾背屈、踝反射等,检查会阴部的感觉 减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等,这对某些占位性病变 如神经鞘膜瘤等诊断有帮助。 •直腿抬高试验异常(<60度)伴下肢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及 感觉减退是脊髓神经根和坐骨神经受累的特征。

腰痛辨证论治

腰痛辨证论治

腰痛辨证论治1、寒湿证主症: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脉象:沉紧或沉迟。

辩证:寒湿之邪留着,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因寒性收引,湿邪重着,两邪相合,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阴雨寒冷天气或感寒后寒湿之邪更甚,故疼痛加剧。

湿为阴邪,得阳始化,故痛处喜温。

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其痛不减。

寒湿停滞,脾阳不振,健运失司,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均为寒湿留滞之象。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方剂:独活寄生汤方药:独活10g、桑寄生18g、秦艽12g、肉桂6g、川芎10g、牛膝15g、杜仲12g、当归12 g、茯苓12g、党参12g、熟地15g、白芍10g、细辛3g、防风10g、甘草6g2、血瘀证主症: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

舌象:舌质青紫,或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涩。

辩证: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

瘀阻部位固定,则痛处固定。

血为阴,夜亦为阴,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疼痛日轻夜重。

因外伤而突然发病者,若伤及于肾,血络受损,则可伴有血尿。

面晦唇暗,舌质青紫或紫暗,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治法:活血祛瘀。

方剂:复原活血汤方药:柴胡12g、花粉15 g、归尾10 g、红花10 g、穿山甲6 g、酒大黄10 g、桃仁12 g、牛膝15 g3、湿热证主症:腰部弛痛,把柄伴有热感,每遇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疼痛减轻,遇冷痛减。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弦数。

辩证:湿热壅阻腰部经络,经脉弛缓,经气不通,故腰部弛痛,伴有热感。

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热增湿多,故腰痛转重。

热为阳邪,遇寒热邪得以缓解,故疼痛减轻。

因于热,则口渴;因于湿,则不欲饮。

湿热蕴中,故口苦烦热。

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均为湿热之象。

腰痛患者的辨证论治

腰痛患者的辨证论治

腰痛患者的辨证论治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因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病因病机1.1 病因1.1.1 感受外邪六淫之中,以湿邪致病者多,但有寒湿、湿热的不同。

湿性阴凝,阻碍气血流通。

居处卑湿、寝卧湿地;或者水中作业,衣着冷湿,寒湿入侵,留着腰部,发生腰痛。

长夏湿热交蒸,或寒湿郁而化热,湿热内蕴,阻遏经脉,亦可发生腰痛。

1.1.2 闪挫跌仆举重抬物,用力不当,屏气闪挫,暴力扭转,或因跌仆损伤,致气血瘀阻,发生腰痛。

1.1.3 年老久病高年肾气衰微,精血亏耗,房室不节,劳作伤肾,或久病伤肾,肾虚精亏腰府失养,而发生腰痛。

1.2 病机1.2.1 基本病机肾虚腰府失养和寒湿、湿热、瘀血痹阻经脉,气血不畅,是腰痛的病机所在。

内伤不外乎肾虚,外感总不离湿邪。

肾虚是发病的关键,风寒湿热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

1.2.2 病位本病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故肾虚可致腰痛。

因足少阴肾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之脉,夹背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督脉贯脊上行;带脉起于季肋,绕腰一周。

故腰痛与上述经络病变亦有关。

2辨证论治2.1治疗原则属实证者,以祛邪通络为主,寒湿者宜温化;湿热者宜清利;血瘀者当活血。

属虚证者,治以补。

肾益精,或温阳益气,或滋肾养血。

2.2分型论治2.2.1寒湿腰痛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静卧痛势不减。

舌象舌淡或淡红,苔白腻。

脉象脉沉迟或缓。

证候分析寒湿痹阻腰部,故腰部冷痛重着;寒、湿俱为阴邪,得阳运始化,阴雨寒冷天气,寒湿更甚,故疼痛加剧;静卧更易使湿邪凝聚,故静卧痛势不减;苔白腻,脉迟或缓本为寒湿之象。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方药渗湿汤。

方中干姜、丁香温中散寒,苍术、白术、茯苓、橘红健脾祛湿,甘草补中益气。

腰痛

腰痛
腰酸,腰酸则不一定有腰痛,两者都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 肾虚腰酸可视为肾虚腰痛的初始阶段,肾虚腰痛是其进一 步发展的结果。在病因上,如《张氏医通》 所说:“腰痛 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临证可资鉴别。
14
4 .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
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腰痛可为实证淋证
20
(5)辨别在气在血
病在气分者—痛多为胀痛,病势时作时止,痛无定 处,聚散无常,走窜作痛,痛处可按, 多昼重夜轻; 病在血分者—痛多为刺痛,痛势绵绵不绝,痛处固 定,痛不可按,或可触及条块状物, 痛无休止,多昼轻夜重。
21
2.治疗原则
实证者,以祛邪为主,分别予以祛风、散寒、利湿、 清热、祛瘀等,或兼而用之; 虚证者,以补肾为主;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当祛邪兼以补肾,或补肾 兼以祛邪。
27
(3)瘀血腰痛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 兼次症:腰部转侧不利,痛处拒按。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分析: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气血不通畅,故腰痛如刺,而 痛有定处,按之则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 涩,日轻夜重,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28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没药、五灵脂—消肿定痛并增强祛瘀之力; 香附—行气以活血; 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强壮腰膝。 加减:1、若无周身痹痛,可去秦艽、羌活。 2、若兼有风湿者,宜加独活、狗脊,以祛风胜湿,而狗 脊配方中牛膝,更能强壮腰膝; 3、若兼肾虚,宜加杜仲、续断、熟地黄以补肾壮筋骨; 4、若有明显的体位不正,用力不当的闪扭病史,则加乳 香以配方中没药,可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再加青 皮以配方中香附,更可加强行气之力。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辨证论治
1、寒湿证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脉象:沉紧或沉迟。

辩证:寒湿之邪留着,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因寒性收引,湿邪重着,两邪相合,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阴雨寒冷天气或感寒后寒湿之邪更甚,故疼痛加剧。

湿为阴邪,得阳始化,故痛处喜温。

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其痛不减。

寒湿停滞,脾阳不振,健运失司,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均为寒湿留滞之象。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方剂:独活寄生汤
方药:独活10g、桑寄生18g、秦艽12g、肉桂6g、
川芎10g、牛膝15g、杜仲12g、当归12 g、
茯苓12g、党参12g、熟地15g、白芍10g、
细辛3g、防风10g、甘草6g
2、血瘀证
主症: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

舌象:舌质青紫,或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涩。

辩证: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

瘀阻部位固定,则痛处固定。

血为阴,夜亦为阴,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疼痛日轻夜重。

因外伤而突然发病者,若伤及于肾,血络受损,则可伴有血尿。

面晦唇暗,舌质青紫或紫暗,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治法:活血祛瘀。

方剂:复原活血汤
方药:柴胡12g、花粉15 g、归尾10 g、红花10 g、
穿山甲6 g、酒大黄10 g、桃仁12 g、牛膝15 g
3、湿热证
主症: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热感,每遇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疼痛加重,遇冷痛减。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弦数。

辩证:湿热壅阻腰部经络,经脉弛缓,经气不通,故腰部弛痛,伴有热感。

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热增湿多,故腰痛转重。

热为阳邪,遇寒热邪得以缓解,故疼痛减轻。

因于热,则口渴;因于湿,则不欲饮。

湿热蕴中,故口苦烦热。

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三仁汤
方药:杏仁12g、薏仁30g、蔻仁6 g、法夏9g、
川朴15g、淡竹叶12g、通草6g、滑石30g、
甘草3g
4、肝肾亏虚证
主症:腰腿酸痛,膝软无力,劳累后更甚,卧则减轻,不能久立久行,可伴目眩发落,耳鸣咽干,遗精或遗尿,或见妇女月经不调。

舌淡,脉沉细。

舌象:舌质淡,少苔。

脉象:脉沉细。

辩证: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故见腰腿酸痛,膝软无力。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精髓不足,故见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亏虚,失之濡养,故见目眩发落,耳鸣咽干;肾司二便,主藏精,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遗尿;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故见月经不调。

舌质淡,少苔,脉沉细均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补肝益肾强筋壮骨
方剂:补肝益肾汤加减
方药:熟地30 g 当归 10g 白芍 10g 黄芪 15g
何首乌20g 山萸肉15g 川芎5 g 鸡血藤9 g
阿胶10 g烊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