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主要人物
四面楚歌的300字故事概括

四面楚歌的300字故事概括
四面楚歌是一个中国历史故事,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汉军唱起楚地的歌曲,动摇项羽的军心。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故事开始于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
夜间,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曲,让项羽的军队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家乡,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项羽的军队开始四散,他感到形势已经无法挽回。
项羽心灰意冷,他带着自己的宠姬虞姬和几名亲兵突围。
在突围的过程中,虞姬被汉军俘虏,项羽则逃到了乌江边。
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亲兵。
在乌江边,一位老渔夫救起了项羽,并建议他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但是项羽拒绝了,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他的亲兵也全部战死。
四面楚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成语。
它形容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这个成语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大全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大全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
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
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非常不利。
项羽的反应非常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
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
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现在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大量的逃亡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四面楚歌什么意思

四面楚歌什么意思
四面楚歌的意思,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被围攻的英雄是西楚霸王项羽。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约定以东西方差距为界,互不侵犯。
当时项羽因为一场大战,兵力很少,粮食也快吃完了。
在谋士的建议下,刘邦派兵包围了项羽的部队。
因为缺少食物,项羽的士兵早就分散了注意力。
刘邦还命令包围项羽的士兵晚上唱楚国的民歌。
项羽等人以为刘邦已经把他们制伏在周围,就带着剩下的兵杀出重围,逃到乌江边。
面对前有追兵、后浪推前浪的局面,项羽觉得很丢脸,最后拔剑自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男,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
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羽年轻时未能学书学剑,但他却和秦作对。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与项梁(今江苏苏州)联合,响应陈胜、光武起义。
陈胜死后,他率领主要的反秦武装力量,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
当韩攻打赵国时,他奉之命率军去救赵。
宋轶到了安阳后,按兵不动,于是在帐中斩首,然后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击溃秦军主力。
后来又有,坑害秦卒二十万,入关中。
关于四面楚歌的故事

关于四面楚歌的故事篇一:四面楚歌的故事四面楚歌的故事一个人做事碰到很大的困难,周围的情势似乎都在预言这个人的失败时,在汉语里就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公元前202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诞生了。
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这个王朝留下的遗迹。
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规模的。
由于秦朝统治者好大喜功,特别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豪华的皇宫和陵墓,宫廷的花销巨大,因此对百姓的剥削十分残酷,不断激起人民起义。
结果,在15年后,秦朝就被推翻了。
秦王朝灭亡后,有两支势力争夺新的国家统治权,一支由项羽率领,一支是由刘邦率领。
项羽是来自楚地的一名将军,性格刚烈、高傲,英勇善战。
刘邦在秦朝被消灭前是一名低级官僚,性格有些狡诈,但是很会用人。
在反对秦王朝的战争中,两人曾结为兄弟,互相声援。
秦朝一灭亡,两人就反目了。
最初项羽占绝对优势。
他自封为“西楚霸王”,相当于皇帝,封刘邦为“汉王”,只相当于诸侯王。
刘邦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认项羽的统治地位,暗里地招揽人才,发展军队。
渐渐地,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了。
项羽与刘邦的战争打了好几年,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
有一次项羽把刘邦打得大败,并且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项羽以刘父作人质,要求刘邦投降,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把他的父亲杀了烧汤喝。
不料刘邦竟对项羽说:“我们在抗秦时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拿?我们的父亲?做汤喝,一定不要忘了分一杯给我。
”项羽无奈,只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回去。
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
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
项羽虽已处于劣势,但也还有十万军队,刘邦并不能一下把项羽消灭。
一天夜里,被包围的项羽和他的士兵听见四周响起熟悉的歌声。
仔细一听,原来是自己家乡楚地的民歌。
歌声是从刘邦的军营里传来的。
项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惊,以为刘邦早已攻下他们的家乡,抓来了许多家乡的亲人当俘虏,而这熟悉的歌声也引起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_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2)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_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2)四面楚歌的主人公项羽早期经历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
”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
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同年九月,会稽太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人全都造反,这是上天要亡秦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我准备发兵,想要用你和桓楚为将。
”当时桓楚在大泽逃亡,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殷通一起坐下,说:“把项羽召来,让他奉命去找桓楚。
”殷通同意后,项羽在项梁的指示下将殷通杀死。
项梁手里提着殷通的头,佩戴殷通的官印。
殷通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羽连杀将近一百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太守,项羽为裨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陈胜被杀,项梁召集部下议事,居巢人范增前来告诉项梁,如果不立楚国后人而自立,一定不会长久。
于是项梁听取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
项梁自号武信君。
项梁统军在东阿大破秦军,别遣项羽、刘邦攻打成阳,破秦军于濮阳东,秦军被迫退入濮阳城内,项羽、刘邦又率军攻打定陶,斩杀秦将李由。
四面楚歌历史典故介绍

四面楚歌历史典故介绍四面楚歌历史典故介绍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四面楚歌历史典故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成语故事:四面楚歌1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
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
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非常不利。
项羽的反应非常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
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
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
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如今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大量的逃亡。
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旁边的人无一不是潸然泪下,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当场横剑自杀。
当虞姬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
当他到达东城山头时,被灌婴的5000骑兵团团围住。
此时,项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
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最后推到了乌江边上。
乌江的亭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渡船,建议项羽立即渡江。
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而今江上只有这一只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西楚霸王项羽。
楚汉战争时期,在谋士张良和大将韩信的帮助下,刘邦的军队将楚军团团包围,困之于垓下。
虽然项羽率领的楚军缺兵短粮,但作战仍然十分勇猛。
就在刘邦为是否强攻发愁时,张良献策——让汉军中懂得乐器的人吟唱楚国的歌曲。
四面楚歌故事介绍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的部队遭遇大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地想着,这时耳边传来凄楚的歌声。
原来这是韩信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叫士兵们在外吟唱楚国的歌曲。
这动人心弦的楚地歌曲让项羽思绪万千。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家乡的景象,熟悉的乡亲,同时他也想到自已被刘邦跟诸侯的部队围困,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
这时侯歌声慢慢的越来越清晰,东西南北此起彼伏。
项羽猛的说道:“难道楚国已经全部被刘邦占领了吗?他的部队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他开始在桌子上喝起闷酒,虞姬这时坐在项羽边上给他倒酒。
项羽拿着筷子在碗边边敲打伴奏边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这时也悲切切地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二人歌还没有唱完项羽早已泪流满面,四周的人都跟着哭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面楚歌的主要人物有项羽和刘邦。
张良,陈平,韩信,彭越,刘贾等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
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
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
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
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历史典故,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