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密度实验报告
织物密度分析实验报告

织物密度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织物的密度,了解织物的纤维结构和质量特性,并掌握测量织物密度的方法。
2. 实验原理织物的密度指的是织物单位体积中纤维的数量,通常用纺数来表示。
纺数是指织物中单位长度内纬线的根数。
测量织物密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纺数计数法和称重法。
纺数计数法是通过直接数一定长度织物中纬线的根数来计算密度的。
首先,将一定长度的织物剪下,并用放大镜观察织物的纬线,数一定范围内纬线的根数,然后根据公式N = \frac{{L \times n}}{{l}}计算纺数,其中N为纺数,L为织物长度,n为纬线根数,l为数线所在范围的长度。
称重法是通过测量织物的质量和已知密度的参考物质的质量,再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求解。
首先,将一定大小的织物剪下并称重,得到质量M_1,然后分别将织物和参考物质浸泡在水中测量它们的浸没质量M_2和M_3,再利用公式\rho = \frac{{M_1}}{{M_1 - M_3}} \cdot \frac{{M_2 - M_1}}{{M_2}} \cdot \rho_0计算织物的密度,其中\rho为织物密度,\rho_0为参考物质的密度。
3. 实验仪器和材料- 放大镜- 称量器具- 织物样品- 水槽4. 实验步骤4.1 纺数计数法1. 选择一段织物样品,并剪下一定长度。
2. 将织物样品固定在台面上,并利用放大镜观察织物的纬线。
3. 在放大镜下用计数器数出一定范围内纬线的根数n。
4. 测量织物的长度L和数线所在范围的长度l。
5. 根据公式N = \frac{{L \times n}}{{l}}计算纺数N。
4.2 称重法1. 将织物样品剪下一定大小,并称重得到质量M_1。
2. 准备一个已知密度的参考物质,并称重得到质量M_3。
3. 将织物样品和参考物质浸泡在水中分别称重得到浸没质量M_2和M_3。
4. 利用公式\rho = \frac{{M_1}}{{M_1 - M_3}} \cdot \frac{{M_2 -M_1}}{{M_2}} \cdot \rho_0计算织物的密度\rho。
ASTM D3887 织物密度

织物密度ASTM D38871.范围本测试方法适用于各类针织织物﹐如经编﹑纬编等等。
1.1方法的概述---用放大镜等仪器来测定织物经向或纬向单位长度的横列数或纵行数。
1.2意义和用法---本方法用于商业出货验收测试﹐如果买方和卖方对报告结果有争议时﹐如数值偏差等情况时﹐买方和卖方的测试室应评估样品是否在同一批织物取样。
1.3仪器设备---任何放大或计算设备(如放大镜﹑直尺﹑小针﹑显微镜等)。
2.取样2.1按第6部分或买方与卖方协议取得样品。
2.2从一卷或一批中取得一块整幅宽至少2米长的样品。
2.3恒温恒湿---将样品放置于恒温恒湿室至恒重(每隔2小时称重﹐当前后两次重量偏差不超过0.1%时为恒重)。
3.步骤3.1在幅宽的1/10外和一匹或一卷末端0.5米(0.5码)外测定横列数和纵行数。
3.2 除非有特别规定﹐通常测定织物的正面。
3.3 如织物每厘米含10个线圈( 每英寸含25个线圈)或以上的﹐则在每批5个不同位置测定至少5厘米(2英寸)的纵行数和横列数。
3.4 如织物每厘米含少于10个线圈(每英寸含少于25个线圈)的﹐则在每批5个不同位置测定至少10厘米(4英寸)内的纵行数或横列数。
3.5 如织物有花型或图案﹐则测定织物花型的整个循环长度的纵行数或横列数。
3.6用图表表示3.3-3.4纵行数或横列数/in 25或以上25以下最小测定距离2英寸(5厘米) 4英寸(10厘米)测定次数(位置) 5 54.计算计算5个不同位置每2.5厘米(1英寸)的横列数或纵行数的平均值﹐精确到0.1个纵行数或横列数。
5.报告5.1 注明本测试是按照ASTM D 3887方法﹐描述所用物料和方法。
5.2 报告以下内容﹕5.2.1每 2.5厘米(1英寸)的横列数和纵行数的平均值﹐先横列数(wales/in)再纵行数(courses/in)。
5.2.2 列出花型图案循环的尺寸大小。
5.2.3 列出测试期间的温度和湿度﹐如﹕测试纺织品的标准环境﹐湿度条件等。
织物密度检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课设题目:织物密度检测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班级:0802502姓名:杜天宇学号:080250215指导教师:于海雁周志权赵占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10 年11月24日目录一. 课程设计任务 (1)二. 课程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案 (2)三.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结果 (6)四. 课程设计总结 (17)五. 设计体会 (18)六. 参考文献 (19)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课程设计报告一. 课程设计任务数字图像处理,就是用数字计算机及其他有关数字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已成为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信号处理等专业的重要课程。
1、能够读取和存储图像,对图像进行去噪和对比度增强;2、对任意指定的距离范围内的织物进行自动经纬纱根数计数;3、设计软件界面。
4、读取已获得的需要测量的织物的图像或从计算机上联接的图像获取设备中获得实际图像(提高部分);5、对图像进行任意角度旋转,使织物纬线方向呈水平;6、根据图像质量对对图像进行去噪和对比度增强;7、对纵向织物线条个数,采用垂向一阶微分算子(如sobel、roberts)检测垂直向边缘;8、对垂直向进行投影,做直方图统计,计算直方图峰值个数;9、横向织物根数采用和纵向相同方法计数。
-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课程设计报告二. 课程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案2.1设计简介本设计采用MATLAB语言,利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对提供的织物的数字图像进行图像转换、中值滤波、对比度增强等预处理,再进行小波变换将织物径向和纬向信息分离出来,然后进行二值化处理、平滑处理,得到与背景完全分离的纱线分布信息,最后编程实现自动检测织物经、纬纱数目。
2.2设计基本概念(一)设计的基本概念:在织物单位长度中排列的经纬纱根数,称为织物的经纬纱密度。
织物密度的计算单位以公制计,是指10cm内经纬纱排列的根数。
织物密度实验报告

织物密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量某种面料的物理特性之一,即织物密度。
通过计算织物单位面积上的线条数,可以了解织物的紧密程度和质量等指标。
同时本实验也是对实验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察。
实验原理织物面料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织物纱线的密集程度,常用线数或纱支数表示。
线数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纵向、横向纱线数之和。
纱支数则是指单位重量的纱长,它是标准化的纱线规格。
由于纱线的直径不同,因此纱数并不能准确地表示织物密度,而线数则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织物的紧密程度。
在实验中,使用的是整平织物,即横纱和纵纱的线条数相同,此时线数等于纱数。
测量织物密度的一种方法是显微镜法。
测量步骤如下:1. 用剪刀将织物裁剪成一个矩形样品,尽量平整以避免误差。
2. 将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
3.在显微镜下,垂直放置一个V形游标卡尺,两个游标位置各自比较样品上的线条数,并记录读数。
4. 根据样品尺寸和常数计算出线条数,并计算织物密度。
实验仪器显微镜、V形游标卡尺、取样刀、载玻片等。
切取织物样品首先要从织物中拆下一个符合要求的样品,一下是具体的步骤:1. 用尺子测量织物长度和宽度。
2. 根据实验要求和仪器限制,决定取样区域。
3. 伸直织物,仔细剪去笼统的破边和悬起的线头。
4. 将剪好的织物样品放到工作台上,并横向摆好。
5. 从样品的横向中央处,用取样刀割开一道5mm左右的长条状样品。
6. 将样品摆放到载玻片上,暂时不要去除臂纱,以免使线条变形或断裂。
利用显微镜测量织物密度按以下步骤进行测量:1. 将载玻片端到显微镜台上,调节好光照和清晰度。
2. 将V形游标卡尺置于两个不同的线条之间,并用手微调卡尺,调节至游标和线条完全对齐。
3. 记录下读数,并换到另一处位置进行同样的操作,记录下新的读数。
4.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记录到足够数量的数据为止。
计算织物密度根据上述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织物密度。
计算公式如下:线条数=游标间距(mm)/玻片倍率×游标刻线数织物密度(线/厘米)= 横向线条数+纵向线条数/2/ 样品面积实验数据样品尺寸: 30mm x 30mm玻片倍率:20x游标刻线数:50读数(mm)横向纱线数纵向纱线数4.1 20 204.3 19 193.9 21 214.2 20 204.0 20 21数据计算横向线条数:4.1 mm/20 x 50 = 102.520 + 20 + 21 + 20 + 21 = 102织物密度(线/厘米)= (102+102)/2/0.009 = 11333 约113线/cm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测量,我们得出了织物的线条数及织物密度,以此来评价织物的质量。
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的布匹紧密度研究

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的布匹紧密度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的布匹紧密度对其性能和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紧密度的面料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布匹紧密度对面料的透气性、抗褶缩性、手感、表观质量等方面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布匹紧密度、透气性、抗褶缩性、手感、表观质量引言:随着消费者对质量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纺织品的质量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面料的布匹紧密度是决定纺织品性能和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研究以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为对象,探究其布匹紧密度在面料性能和质量方面的影响,为纺织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布匹紧密度的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所选面料进行了透气性测试。
通过透气性测试,我们可以了解面料是否透气,透气性好坏直接影响穿着的舒适度和衣物对皮肤的呼吸性。
测试结果显示,布匹紧密度较高的面料存在透气性较差的问题,而布匹紧密度较低的面料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
其次,我们对面料的抗褶缩性进行了测试。
抗褶缩性是指面料在褶皱形成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测试结果表明,布匹紧密度较高的面料更容易出现褶皱,而布匹紧密度较低的面料具有更好的抗褶缩性。
然后,我们对面料的手感进行了评估。
手感是指面料在触摸时给人的感觉,包括柔软度、平滑度、舒适度等。
测试结果显示,布匹紧密度较高的面料具有较硬、粗糙的手感,而布匹紧密度较低的面料则更具柔软、舒适的手感。
最后,我们对面料的表观质量进行了评估。
表观质量是指面料的外观特征,包括色彩饱和度、均匀度、整洁度等。
测试结果显示,布匹紧密度较高的面料在表观质量方面表现更好,色彩饱和度高,均匀度好,整洁度高。
讨论:通过对不同布匹紧密度的涤纶棉型短纤维纺织面料进行测试和分析,我们发现布匹紧密度对面料的性能和质量有显著影响。
首先,布匹紧密度对透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布匹紧密度较高的面料由于纤维间隙较小,不易透气,可能会导致穿着时的不透气感,不利于皮肤的呼吸。
织物结构分析实验

织物结构分析实验织物结构分析实验是对织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个重要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织物中织物纱线的组织密度、编织结构、纱线类型等信息,为织物的质量评价以及改良方案提供依据。
以下是一份关于织物结构分析实验的详细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织物的编织结构和纱线类型;2.掌握织物结构参数的测定方法;3.分析不同织物结构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织物分析仪:用于测定织物的线密度、表面密度、空气透气度等参数;2.顺纱试验仪:用于测试纱线的强度、伸长率;3.络度仪:用于测量纱线的线密度;4.显微镜:用于观察织物的织法、纱线类型等。
三、实验步骤:1.取一块待测织物样品,并记录其产地、纱线类型等基本信息;2.使用织物分析仪测定织物的线密度和表面密度,并记录数据;3.使用顺纱试验仪测定织物的纱线强度和伸长率,并记录数据;4.使用织物分析仪测定织物的空气透气度,并记录数据;5.使用显微镜观察织物的纱线类型、织法等,并记录观察结果;6.使用络度仪测量纱线的线密度,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根据织物分析仪测定得到的线密度和表面密度数据,可以计算得到该织物的纱线密度。
较高的纱线密度意味着纱线更细,织物更细密,质量更好。
2.顺纱试验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纱线的强度和柔软度。
较高的纱线强度和较低的伸长率意味着纱线质量更好。
3.织物分析仪测定的空气透气度可以反映织物的透气性。
较高的空气透气度意味着织物更透气,较低的空气透气度意味着织物更密闭。
4.显微镜观察纱线类型和织法可以帮助确定织物的结构类型,如平纹、斜纹、缎纹等。
不同的纱线类型和织法对织物的外观、手感等性能有影响。
5.根据络度仪测量得到的纱线线密度可以与织物分析仪测定的线密度进行对比,以验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织物结构分析实验可以通过测定织物的线密度、表面密度、纱线强度、伸长率和空气透气度等参数,来了解织物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特点,为织物的质量评价以及改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纱线线密度的测定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
试验名称纱线线密度的测定
一、本标准的编号
GB_T 29256.5-2012 纺织品
二、样品的描述
斜纹机织布
三、所用的试验大气
温度14℃湿度65%
四、是否去除非纤维物质,如果去除,采用的去除方法
否
五、采用方法
按GB/T 29256.3中规定,调整好伸直张力,从每一试样中拆下并测定10根纱线的伸直长度(精确到0.5mm),然后从每个试样中拆下至少40根纱线,与同一试样中已测取长度的10根形成一组。
方法A-------在标准大气中调和称量
将纱线质量置于试验用的标准大气中平衡24h或每隔至少30min其质量的递变量不大于0.1%,称量每组纱线。
六、经纬纱线密度平均值
经纱的线密度为35.4tex,纬纱的线密度为36.2tex
七、任何偏离本标准的细节
读取纱线长度时的误差。
纱线线密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纱线线密度的测定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测定纱线的长度和质量,计算纱线的线密度。
实验采用了直接测量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进行线密度的测定,并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直接测量法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但存在读数不准确、易受人为误差影响的问题。
计算法则准确性高,结果稳定,但需要进行较多的计算步骤。
通过本实验的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线密度测定方法的理解,并为今后在纺织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
一、引言线密度是指纱线单位长度内的质量,通常用克/米(g/m)来表示。
纱线的线密度是衡量纱线粗细的重要参数,对纺纱工艺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准确测定纱线的线密度对于纺织工业至关重要。
二、实验目的1.掌握纱线线密度的测定方法;2.比较和分析直接测量法和计算法两种测定线密度的方法;3.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1.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采用实际操作测量纱线长度和质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线密度。
测量纱线长度时,将一定长度的纱线拉直,用尺量取其长度。
测量纱线质量时,将纱线称重,通过称量仪器得出质量数值。
线密度计算公式为:线密度=纱线的质量/纱线的长度。
2.计算法计算法是通过测量纱线固定长度的质量,并根据纱线的长度计算出线密度。
测量纱线质量与直接测量法一样。
计算公式为:线密度=纱线的质量/纱线的固定长度。
四、实验步骤1.直接测量法操作步骤:(1)取一定长度的纱线,用尺量取其长度L;(2)将纱线用称量仪器称重,得到纱线质量M;(3)根据公式计算纱线的线密度。
2.计算法操作步骤:(1)取一定长度的纱线,用尺量取其长度L;(2)将纱线用称量仪器称重,得到纱线质量M;(3)根据公式计算纱线的线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直接测量法结果如下表所示:纱线长度(L)纱线质量(M)线密度1m10g10g/m2.计算法结果如下表所示:纱线长度(L)纱线质量(M)线密度1m10g10g/m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直接测量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的优点,但读数不准确、易受人为误差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织物密度与紧度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根据国家标准gb4668及有关试验方法,对机织物单位长度内的纱线根数进行测定,然后计算紧度,依此评定织物的紧密程度。
通过实验,掌握机织物密度的测量方法和紧度的计算方法,并比较不同织物的紧密程度。
二、实验仪器及试样y511b往复式织物密度分析计或y511c织物密度镜(如图1所示),机织物数种。
图1 y511c和y511b织物密度镜三、实验方法、步骤(l)直接测数法:①试验时将织物密度镜平放在织物上,刻度线沿经纱或纬纱方向。
然后转动螺杆、将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点对准,用手缓缓转动螺杆,计数刻度线所通过的纱线根数,直至刻度线与刻度尺的50mm处相对齐,即可得出织物在50mm中的纱线根数。
(转载于:织物密度实验报告)②检验密度时,把密度计放在布匹的中间部位(距布的图2 密度点数方法头尾不少于5m)进行。
纬密必须在每匹经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经密必须在每匹的全幅上同一纬向不同的位置检验5处,每一处的最小测定距离按表1中的规定进行。
表1 密度测试时的最小测定距离③点数经纱或纬纱根数,精确至0.5根。
点数的起点均以在2根纱线间空隙的中间为标准。
如起点到纱线中部为止,则最后一根纱线作0.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0.25~0.75根作0.5根计,超过0.75作1根计,如图2所示。
④计算指标,将所测数据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
并求出平均值。
密度计算至0.01根,修约至0.1根。
用平均值计算出径向紧度、纬向紧度和总紧度。
(2)织物分解点数法凡不能用密度计算出纱线的根数时,可按上述规定的测定次数,在织物的相应部位剪取长、宽各符合最小测定距离要求的试样,在试样的边部拆去部分纱线,再用小钢尺测量试样长、宽各达规定的最小测定距离,允差0.5根纱。
然后对准备好的试样逐根拆点根数,将测得的一定长度内的纱线根数折算成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
指标计算同上。
篇二:织物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二织物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织物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2、学会织物分析的各项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3、掌握织物分析中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
二、仪器工具织物密度分析器、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剪刀、钢尺、扭力天平、分析针等。
三、织物分析的基本内容 1、取样2、确定织物的正反面3、确定织物的经、纬向4、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5、测定经、纬纱的捻度和捻向 6、测定织物的经、纬纱缩率 7、测算经、纬纱线线密度 8、鉴定织物的经、纬纱原料 9、概算织物重量10、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四、实验记录与分析1、织物密度数据记录: 2、色纱排列色经排列:色纬排列:3、上机图班级:学号:姓名:篇三:织物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一织物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织物分析的内容和步骤2、学会织物分析的各项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3、掌握织物分析中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二、仪器工具织物密度分析器、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剪刀、钢尺、扭力天平、分析针等三、织物分析的基本内容试样一1.经纬纱原料:棉2.捻度:经向 z捻纬向 s捻3.经纬密度:经密 400根/10cm 纬密 250根/10cm4.经纬纱线线密度线密度:经纱14.4tex 纬纱14.4tex 5. 缩率:经纱 4.3% 纬纱3.9% 6. 色纱排列:注:由于部分纱线纱样太短无法进行测试7.上机图试样二1.经纬纱原料:涤纶2.捻度:经向弱捻纬向弱捻4.经纬密度:经密 1140根/10cm 纬密 440根/10cm5.经纬纱线线密度线密度:经纱14.4tex 纬纱14.4tex 5. 缩率:经纱 4.3% 纬纱3.9% 6.上机图篇四:棉型织物设计实验报告棉型类织物设计一、目的与要求 -l、初步了解织物设计的知识.掌握小样工艺计算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制识小样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所织小样的分析.理解影响织物外观的因素.二、设计内容l、设计织物组织根据没计意图确定地组织和边组织,画出组织上机图.2、设计配色根据设想的色彩效果.选择相应颜色的纱线并确定经向和纬向的色纱排列。
3、设计织物规格①确定纱线规格:根据织物风格的要求,选择纱线的原料及号数。
②确定经纱密度pj和纬纱密度pw.经,纬纱密度对织物风格及物理性能有重要影响。
经、纬纱密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纱线的原料、号数及织物组织等因素。
通常,当选用的纱线较粗,刚性较大,或组织的交织点较多时,纱线密度应小些,反之,应大些。
具体值可参照附录一,二中的类似产品确定.③确定织物幅宽l一般要求小样幅宽l=10-15cm4、设计上机工艺参数①筘号筘号是钢筘的一项规格指标,表示钢筘单位长度内的筘齿数,它通常有公制和英制两种表示方法。
公制筘号(n公):钢筘上10厘米长度内的筘齿数。
英制筘号(n英):钢筘上每2英寸长度内的筘齿数。
它们的换算关系:n英=0.508n公筘号的的计算式:pjn公= b(1?aa%) 式中: b----每筘齿穿入的经纱根数。
一股为2—4根/齿。
aw----纬纱织缩率。
一般为3一7%,具体值可参照附录二中的类似品种确定。
计算所得的n公尚须根据现有的设备器材情况予以修正.修正方法如下:i、参照计算值n公在现有筘号中选择相近的筘号n公/,并代入pj?n/公?1?aw%公式计算,若pj在合理范围内,则所选筘号可行。
ii、若pj超出合理范围,可改变b值后重新计算n公,并按方法i进行修正,直至可行。
注:根据n公/计算得到的pj即为小样的经密。
②总经根数z:计算式:z=地经根数+边经根数布身每筘穿入数= 经纱密度(根/cm)?标准幅宽(cm)?边经根数?(1?)总经根数应取整数,并尽量修正为穿综循环的整数倍,边纱根数可参考类似品种确定。
5,填写小样规格、工艺表纱线原料:;筘号:;纱线号数:、地经根数:、纱线密度:;边经根数:;织物幅宽:;色经纱排列:;色纬纱排列:;上机图(包括地组织和边组织的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纹板图。
三、布边的设计1、布边的作用①防止经纱松散脱落,保持织物边部整齐平整。
②增加边部强力,提高织物在织造和后整理过程中抵抗外力的能力。
③增加织物的美观性。
2、宽度要满足加工过程中的要求,一般占整个布幅的0.5~1.5%,边经纱根数有12×2根、16×2根、24×2根等配置。
3、边纱密度依据织物经纱密度确定:①织物密度不大时 pj边>pj地②织物密度较大时 pj边=pj地③织物密度很大时 pj边<pj地4、组织要求①边组织与地组织的缩率应基本接近,即交织次数不宜相差太多。
②两侧布边都应交织上。
③尽量不加边综。
1 12 22 2 2 2方平组织。
④边经根数每侧布边的经纱根数为边经穿综循环数及边经每筘齿穿入数的公倍数。
常见的配置为:1 2×2根.16×2根,10×2根.四、小样试织1、主要设备及工具小样机、整经扳、穿综勾、插筘刀、纹钉扳手。
2、操作步骤及方法①整经②上机③穿经④编制纹帘⑤织造⑥下机五、实验分析实验小样的经密、纬密、纬织缩率和幅宽,观察织物组织及风格.将以上各项与设计资料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
棉型类织物设计实验报告织物名称一、目的与要求二、实验设备及工具三、织物设计内容及依据l、设计织物组织2、设计配色3、设计织物规格①确定纱线规格:②确定经纱密度pj和纬纱密度pw.③确定织物幅宽l4、设计上机工艺参数①筘号②总经根数z:5,填写小样规格、工艺表纱线原料:;筘号:;纱线号数:、地经根数:、纱线密度:;边经根数:;织物幅宽:;色经纱排列:;色纬纱排列:;三、小样试织步骤四、实验作业1、粘贴小样织物(15cm×15cm左右)2、绘出上机图(包括地组织和边组织的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纹板图)。
五、实验分析篇五:针织学实验报告《针织学》实验指导书一、总则1. 本大纲的适用范围1)本大纲相关的课程名称及课程属性针织学,属于专业模块课2)本大纲的适用范围:纺织工程专业 3)实验总时数:16课时 2. 本大纲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针织学》课程的理解,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针织物的基本组织及其特性、针织物组织的分析方法、针织物密度的测定方法及横机的编织原理。
3. 本实验课程的重点和内容1)针织物密度的测定:测定不同针织物组织的横向密度、纵向密度和总密度。
2)纬编针织物组织分析:分析纬编针织物组织的种类,并分析其特性。
3)手摇横机的操作:掌握横机的操作原理及方法。
4)经编针织物组织分析:分析经编针织物组织的种类及其特性。
4.本大纲的所需实验设备放大镜、挑针、密度镜、天平、烘箱、圆盘取样器、手摇横机等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实验项目一针织物性能测试 1) 实验类型:验证性 2) 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2学时4) 实验目的:使学生学会针织物密度的测定方法;学会织物密度镜的使用;了解织物密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了解针织物的主要参数及其物理机械性能指标。
5)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认真测定织物密度,掌握密度镜的使用方法及不同组织密度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织物的紧密程度,掌握织物密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了解针织物的主要参数指标包括:线圈长度、密度(横密、纵密、总密度)、平米克重等测试方法。
6)实验过程密度测试:羊毛衫织物的密度,用以表示纱线线密度相同条件下羊毛衫织物的稀密程度,指织物在规定的长度内的线圈数。
通常采用横向密度、纵向密度和总密度来表示。
(1)横向密度(简称横密)横密是指在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可用下式计算: pa= 50 a式中:pa——横向密度,线圈数/50mm; a——圈距(mm);(2)纵向密度(简称纵密)纵密是指在线圈纵行方向规定长度(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可用下式计算:pb=50b式中:pb——横向密度,线圈数/100mm; b——圈高(mm);(3)总密度羊毛衫织物横向密度与纵向密度的乘积称为总密度,可用下式计算: p=pa?pb 总密度表示在规定面积(50mm×50mm)内的线圈数。
测量方法:用往复移动式织物密度测量仪测量:实验测量时将织物密度计平放织物上,刻度线沿线圈纵行或横列方向,然后旋动螺杆、将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点对准,用手缓缓转动螺杆,计数刻度线所通过的线圈数,直至刻度线与刻度尺的50mm处相对齐,即可得出织物在50mm中的线圈数。
检验密度时,把密度计放在布匹的中间部位(距布的头尾不少于5m)进行。
纬密必须在每匹径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经密必须在每匹的全幅上同一纬向不同的位置检验5处。
线圈长度测试:利用脱散法测试针织物的线圈长度,数50个线圈,做好标记,实测50个线圈长度的数值,并除以50即得到每个线圈长度的值(单位: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