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常用腧穴定位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一、大肠经重要穴位1.商阳穴:调解便秘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
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
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
(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1.极泉穴:救命穴。
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
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神门穴:非常重要的穴位。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
治胃心不和寝不安.五、小肠经重要穴位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养老穴:治疗老年人疾病如眼睛昏花、耳鸣、耳聋、高血压等症。
3.小海穴:增加心脏力量,祛人体躁火。
六、膀胱经重要穴位1.睛明穴:保护眼睛的穴位。
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治疗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也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带图)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 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1 上肢病证2腹痛、腹泻3 齿痛,颊肿直刺0.8-1.2 寸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1 上肢病证2 热病3 高血压4 癫狂5 肠胃病5 五官热性病6 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直刺0.5-1.0 寸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肉上部中央,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处1 上肢病证2 瘾疹直刺0.8-1.5 寸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1 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2 胆道蛔虫症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寸地仓口角旁约0.4 寸,上直对瞳孔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刺或平刺0.8 寸,可向颊车穴透刺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1 面口病2 耳部疾病直刺0.5-1.0 寸,留针时不可张口头维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4.5 寸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 寸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呈凹陷处1 耳聋,耳鸣,聤耳2 齿痛直刺1.0-1.5 寸留针须张口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1 目部疾病2 头痛、眉棱骨痛3 呃逆向眉中或眼眶平刺或斜刺0.5~0.8 寸。
禁灸天柱肺俞后发际正中直上0.5 1 后头痛、项强、肩背寸,腰痛痹证旁开1.3 寸 2 鼻塞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3 癫狂痫4 热病直刺或斜刺0.5 ~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1 肺疾2 肺阴虚证(盗汗,骨蒸潮热)斜刺0.5-0.8 寸膈俞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第12 胸椎棘突下,胃俞旁开1.5 寸1 上逆证(呕吐,呃逆,气喘)2 贫血3 瘾疹,皮肤瘙痒4 潮热,盗汗胃疾斜刺0.5 ~0.8 寸斜刺0.5-0.8 寸肾俞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1 肾虚病证2 泌尿生殖系统病3 妇科病直刺0.5-1 寸第4 腰椎棘突下大肠俞旁开1.5 寸1 腰腿痛2 胃肠病证直刺0.8 ~1.2 寸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第2 骶后孔中腘横纹中央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脊旁开3 寸腓肠肌二肌腹凹陷的顶端处,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 寸1 妇科病2 小便不利3 遗精4 疝气5 腰骶痛、下肢痿痹1 腰及下肢病证2 腹痛,急性吐泻3 小便不利、遗尿4 丹直刺1-1.5 寸,或点刺出血毒。
80常用腧穴定位

常用腧穴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7 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7、合谷: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 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 0.4 寸;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开 4.5 寸;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8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8 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 1 寸;21、内庭:在足背,第 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 2 骶后孔中;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41、秩边:在骶区,平第 4 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 寸;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26、 27、 28、 29、 30、 31、 32、33、34、35、36、37、 38、 血海 通里 神门 后溪 天宗 听宫 攒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 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 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 在手内侧,第 5 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在颈后区, 在脊柱区, 在脊柱区, 在脊柱区, 在脊柱区, 1/3 与下 2/3 交点凹陷中; 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 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第 第 第 第 大肠俞:在脊柱区,第 1.3 寸; 1.5 寸; 1.5 寸; 1.5 寸; 1.5 寸;43、昆仑: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44、申脉: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45、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0.1 寸;46、涌泉: 在足底, 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约当足底第 2、3 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凹陷中) ; 47、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48、照海:在踝区,内踝尖下 1 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49、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0、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1、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52、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53、支沟: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54、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55、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56、肩井:在肩胛区,第 7 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57、环跳: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点处; 58、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59、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前缘;60、行间:在足背,第 1、 2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61、太冲: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62、期门:在胸部,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63、腰阳关:在脊柱区,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64、命门:在脊柱区,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68、水沟:在面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界点处;69、印堂: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75、膻中:在胸部,平第4 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76、四神聪: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 1 寸,共 4 穴; 77、太阳: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78、定喘:在脊柱区,平第 7 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0.5 寸;79、夹脊:在脊柱区,第 1胸椎至第 5腰椎棘突下两侧, 后正中线旁开 0.5 寸,一侧 17穴;80、十宣: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寸,左右共 10 穴; 65、大椎 66、百会 67、神庭 在脊柱区,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 寸;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 寸; 70、中极 71、关元 72、气海 在下腹部,脐中下 在下腹部,脐中下 在下腹部,脐中下 在脐区,脐中央; 在上腹部,脐中上 4 寸,前正中线上;3 寸,前正中线上;4 寸,前正中线上;。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常考穴位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
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肩内俞:在肩髃穴与云门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骨会。
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扶突: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合谷: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八会穴之髓会.后溪: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腰痛穴: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
经络腧穴学重点穴位

重点穴位1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云门下一寸,距前正中心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胸痛。
2尺泽:肺之合穴。
【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
3孔最:郄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齿痛,项强。
5太渊:输穴,原穴,脉会。
【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6少商:井穴【定位】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
高热,昏迷。
2手阳明大肠经7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热病。
8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间,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热病,便秘。
9阳溪:【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手腕痛。
头痛。
10偏历:络穴。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
【主治】耳鸣,耳聋,喉痛。
手臂酸痛。
11手三里【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腹痛,腹泻,齿痛。
12曲池:合穴。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侧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湿疹。
13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
14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鼽衄。
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15承泣【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眼睑瞤动,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
口眼歪斜,16四白【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迎风流泪等目疾。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腧穴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7、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21、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
26、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27、通里: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8、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
29、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0、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31、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3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33、天柱:在颈后区,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34、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5、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6、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7、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8、大肠俞: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41、秩边:在骶区,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43、昆仑: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44、申脉: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45、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46、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47、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48、照海: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49、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0、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1、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52、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53、支沟: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54、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55、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56、肩井: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57、环跳: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58、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59、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60、行间: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61、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62、期门: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3、腰阳关: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64、命门: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65、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66、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67、神庭: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68、水沟: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点处;
69、印堂: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70、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71、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72、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73、神阙:在脐区,脐中央;
74、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75、膻中:在胸部,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76、四神聪: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77、太阳: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78、定喘:在脊柱区,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79、夹脊: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80、十宣: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