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图表)国际经济学

(二)特定要素模型 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 而劳动力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那么有生产函数表达式:
X FX (K X , LX )
Y FY ( KY , LY )
L LX LY
完全竞争条件下,贸易发生前两个部门的 要素报酬分别为:
wX PX MPLX
wY PY MPLY
(一)H-O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的技术相同。 3.两个国家的C商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W商品 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两国的两种产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 (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学派
学习要点
1.H-O模型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分配; 3.里昂惕夫之谜及主要解释; 4.要素密集颠倒与H-O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与H-O模型
一、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国际贸易的新古典学派
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1879~1952) 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 创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理论进入新古典阶段。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由于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 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 1949年在《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对 该定理进行了证明和发展,认为国际要素价格 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所 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也称为H-O-S定理。 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指的是国际贸易会 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具体地说,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同质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 国际贸易也会使各国同质资本获得相同的收益。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价格Ⅰ、中国小麦市场
价格Ⅱ、世界小麦市场
c 2
SC A
a
1 eC
bd 进口
B DC
0 20 40 60 小麦(百万吨)
D
b+d 0.67 f
0
S E
D
40小麦(百万吨)
• 说明: • 封闭经济下,中国消费者剩余由c区代表,开放贸
易之后,价格线下移,消费者剩增加,由c区变为 c+a+b+d。结论:开放贸易使一国消费者得利。
•
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
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
口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 成的价格。
若: 英:17X1000 亚麻布(进口D) 10X1000 细棉 布(出口S)
德:10X1000 细棉布(进口D) 17X1000 亚 麻布(出口S)
可见,贸易达到均衡状态(实物形态)
1︰1.7
0.2单位Y
1︰1.8
0.3单位Y
1︰1.9
0.4单位Y
1︰2.0
0.5单位Y
1︰1.5为A国的国内交换比例(X︰Y) 1︰2.0为B国的国内交换比例(X︰Y)
B国获利 0.5单位Y 0.4单位Y 0.3单位Y 0.2单位Y 0.1单位Y
0
国际交换比例与两国获利
X︰Y
A国获利
B国获利
1︰1.4
• 理论内容: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 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 的价格。
• 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两点补 充:一是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 的范围,二是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 配的问题。
• 这一理论有其局限性 1、以贸易收支平衡 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 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相互需求所决定。另 一方面,相互需求数量又由国际交换比例 决定。这明显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2、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 件,而前者又恰恰是受后者影响和制约, 这里也有循环推论之嫌。 3、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 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 贸易保护观点
一、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
《就业利率与货币通论》
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奖励 出口、限制进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 的一部分; 2、政府干预、保护贸易收支 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只是在 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 使用的手段。
二、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 观点
保护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 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 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
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由于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国家 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各国可采取限 制进口的措施和鼓励出口的政策, 保护本国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维 护本国的产业结构。
第一节
保护关税说
保护关税说又称制造业保护论, 是由美国金融学家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ilton)于1791年在 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制造 业的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 中提出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简评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反 映了西方经济由单纯重视企业的经 济运行向重视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 方向的转变。
1 1、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扶 持私营工业发展; 2、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 国内新兴工业; 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 进口本国急需原料;
4、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并 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 5、限制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 设备输出;
6、建立联邦检察制度,保证 和提高工业品质量; 7、吸收外国资金,以满足国 内工业发展需要; 8、鼓励移民迁入,以增强国 内劳动力供给。
(1)原始未开化时期;
(2)畜牧业时期; (3)农业时期:应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 (4)农工业时期:实行保护贸 易政策; (5)农工商时期:应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三章

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从规模经济的 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 易的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该理论被称为 “新贸易理论”。( )
二.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绝不 会发生贸易。( )
25
根据贸易理论,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 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 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 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 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 )
21
三、标准产业内贸易指数
Ti=1- ———————— Xi和Mi代表某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X和M代表某国家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Ti=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Ti=1,存在最大化的产业内贸易
○ ∑│(Xi/X)-(Mi/M)│ ○ ∑│(Xi/X)+(Mi/M)│
22
表2.8 1993年
15
封闭条件 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 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 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 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 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 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 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 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14
图6-1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 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 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 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 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 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 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 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 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TT‘。
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 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二.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绝不 会发生贸易。( )
25
根据贸易理论,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 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 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 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 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 )
21
三、标准产业内贸易指数
Ti=1- ———————— Xi和Mi代表某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X和M代表某国家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Ti=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Ti=1,存在最大化的产业内贸易
○ ∑│(Xi/X)-(Mi/M)│ ○ ∑│(Xi/X)+(Mi/M)│
22
表2.8 1993年
15
封闭条件 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 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 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 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 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 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 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 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14
图6-1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 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 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 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 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 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 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 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 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TT‘。
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 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国际经济学第3章

• 因此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 因此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 • 同时,土地和资本都是特定要素,各自只用于一种产品 同时,土地和资本都是特定要素, 的生产。 的生产。
–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12
特定要素模型
– 如何确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呢
• 特定要素模型使贸易影响收入分配。 特定要素模型使贸易影响收入分配。
4
参与贸易的国家都能够从贸易中受益 但是国际贸易的现实是, 但是国际贸易的现实是,对于进口产品的 竞争,各国都会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竞争,各国都会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对本国的不同产业进行保护。 对本国的不同产业进行保护。
5
矛盾: 矛盾 一方面,贸易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各国限制的政策的存在
16
特定要素模型
图 3-1: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产出, 产出 QM QM = QM (K, LM)
劳动投入, 劳动投入 LM
17
特定要素模型
– 生产函数的曲线反映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生产函数的曲线反映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 增加一个工人(资本总量不变)意味着每个工人操作的 增加一个工人(资本总量不变) 资本量减少。 资本量减少。 • 因此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都比上 一个要少。 一个要少。
一国的劳动资源配置 (AA)
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制造部门的劳动投入, 制造部门的劳动投入 LM (增加 ) 增加
QM =QM(K, LM)
20
特定要素模型
三、价格、工资和劳动配置 价格、
– 各部门分别会投入多少劳动呢
• 要回答这一问对于劳动的需求取决与本部门产品的价 格和工资率, 格和工资率,工资率取决于制造品和粮食两部 门对劳动的总需求
–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12
特定要素模型
– 如何确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呢
• 特定要素模型使贸易影响收入分配。 特定要素模型使贸易影响收入分配。
4
参与贸易的国家都能够从贸易中受益 但是国际贸易的现实是, 但是国际贸易的现实是,对于进口产品的 竞争,各国都会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竞争,各国都会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对本国的不同产业进行保护。 对本国的不同产业进行保护。
5
矛盾: 矛盾 一方面,贸易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各国限制的政策的存在
16
特定要素模型
图 3-1: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产出, 产出 QM QM = QM (K, LM)
劳动投入, 劳动投入 LM
17
特定要素模型
– 生产函数的曲线反映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生产函数的曲线反映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 增加一个工人(资本总量不变)意味着每个工人操作的 增加一个工人(资本总量不变) 资本量减少。 资本量减少。 • 因此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都比上 一个要少。 一个要少。
一国的劳动资源配置 (AA)
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制造部门的劳动投入, 制造部门的劳动投入 LM (增加 ) 增加
QM =QM(K, LM)
20
特定要素模型
三、价格、工资和劳动配置 价格、
– 各部门分别会投入多少劳动呢
• 要回答这一问对于劳动的需求取决与本部门产品的价 格和工资率, 格和工资率,工资率取决于制造品和粮食两部 门对劳动的总需求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固定成本下:只有小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国可以同时生产两种商品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型 产 密 品 集 动
为 劳
型 产 品
当上述两式都满足时,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两 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 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 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
本 密 集
为 资
K K1 X
E´ X´ E 要素变动 ,X Y两个部门的要 素 不变, OX´ OY´分 两个部门的 产 。
(二)贸易后
B´ C B
X
因为PA<PB,所以A 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 较优势,而B国在Y产 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A国在A点、B国在A´ 点生产、消费。 开展贸易后,A国生产由 A点下移至B点生产,B 国则由A´点上移至B´点 生产,然后通过贸易, 最终在C点消费。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模式
发达工业国家的出口/进口比率(1979年)
价格定义法
假设工资率(W)表示劳动的价格,利率(r) 表示资本的租赁价格,W/ r则代表劳动力的相 对价格,若(W / r)A> (W / r)B,即劳动的 相对价格在A国高于B国,则称A国为资本丰富 国,B国为劳动丰富国。同样,决定一国是否 是资本丰富,并不是看r的绝对水平,而是看 w/r的大小。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价格差异 如前物质定义法所述,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 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 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两国供给 方面的差异,可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偏向性 来直观地加以判断。 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对偏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 的相对价格下,A国在X商品上的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 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 结论:资本丰富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 强,劳动丰富国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 强。
国际经济学 第3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ppt

第三章
第三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本章提要 思考题
总目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三章>>第一节
H-O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引入了另外一个 生产要素——资本。有时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 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 两种生产要素)。
在图3-1中,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 L,高 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 K,图中曲线X0表示以OX为 原点的X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0表示以OY为原点的 Y的一条等产量曲线。对于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 衡状态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的。 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生产均衡时要素的边际技术 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即:
第三章目录
第三章>>第二节
四、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国民供给与需求曲线分别定义为一国某一 商品在某一相对价格下的相应的供给量与 需求量。
国民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表示随着X的相 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量也随之提高。
国民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表示X的国民消 费量与其相对价格成反比关系。
第三章目录
引入另外一个生产要素后,生产可能性边界将 是一条凸状曲线。
二是易于解释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避免了 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三章目录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三章>>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 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 量。
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济社会作一简化处理:假 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 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
第三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本章提要 思考题
总目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三章>>第一节
H-O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引入了另外一个 生产要素——资本。有时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 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 两种生产要素)。
在图3-1中,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 L,高 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 K,图中曲线X0表示以OX为 原点的X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0表示以OY为原点的 Y的一条等产量曲线。对于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 衡状态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的。 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生产均衡时要素的边际技术 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即:
第三章目录
第三章>>第二节
四、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国民供给与需求曲线分别定义为一国某一 商品在某一相对价格下的相应的供给量与 需求量。
国民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表示随着X的相 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量也随之提高。
国民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表示X的国民消 费量与其相对价格成反比关系。
第三章目录
引入另外一个生产要素后,生产可能性边界将 是一条凸状曲线。
二是易于解释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避免了 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三章目录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三章>>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 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 量。
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济社会作一简化处理:假 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 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1b Review
What is opportunity cost? And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 Under what conditions can we have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 What i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What does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look like with a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
Chapter 3 The Standard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will extend our simple model to the more realistic case of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Tastes or demand preferences are introduced with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We then will see how these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in each nation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under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2c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 is the amount of one commodity that a nation must give up to produc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another commodity. It is another name for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 commodity and is given by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at the point of production. The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of X for Y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Y that a nation must give up to produc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X. Thus, MRT is another name for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X and is given by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at the point of production. If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of Nation 1 at point A is 1/4, it means that Nation 1 must give up 1/4 of a unit of Y to release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one additional unit of X at this point.
a nation must give up to release just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another commodity. This is reflected in a production frontier that is concave from the origin (rather than a straight line). 1.Resource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not homogeneous. As a nation produces more of a commodity, it must utilize more and more resources because they ? become progressively less efficient or less sui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at commodity. As a result, the nation must give up more and more of the second commodity to release just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the first commodity. 2. They are not used in the same fixed proportion or intensity on the production of all commodit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2a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The increasing amounts of one commodity tha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3b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The MRS of X for Y in consumption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Y that a nation could give up for one extra unit of X and still remain on the same indifference curve. This is given by the absolute slope of the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at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and declines as the nation moves down the curve. For example, the slope of indifference curve I is greater at point N than at Point A. The declining MRS shows that the more of X and less of Y a nation consumes, the more valuable to the nation is a unit of Y at the margin compared with a unit of X. Therefore, the nation can give up less and less Y for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X it wants. Comparison: While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in production is reflected in concave production frontier, a declining MRS in consumption is reflected in convex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3a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It shows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wo commodities that yield equal satisfaction to the community or nation. Higher curves refer to greater satisfaction; Lower curves refer to less satisfaction. Negatively sloped and convex from the origin, Not cross each oth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Xu S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3.2a The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B)
Concave PPF reflect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in each n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both commodities. Nation 1 must give up more and more Y for each additional batch of 20X that it produces. This is illustrated by downward arrows of increasing length. Similarly, Nation 2 incurs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in terms of forgone X for each additional batch of 20Y it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