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合集下载

绵竹规划方案类型划分 (2)

绵竹规划方案类型划分 (2)

绵竹规划方案类型划分介绍绵竹市是四川省德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

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实现城市规划,需要进行规划方案的类型划分。

据此,本文将就绵竹规划方案类型进行划分和介绍。

城镇化规划城镇化规划是以城镇和城市为主体的规划类型,它是针对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提出关于对城市和城镇的建设、改造、提升和发展的总体策略。

城镇化规划的核心是城市规划,它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市政工程、住宅区规划等多个方面。

在绵竹的城镇化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的控制和管理,避免盲目发展和过度扩张。

2.要加强对绿化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和人居舒适度。

3.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规划农业规划是指对农业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依据人口、资源、市场和技术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策略,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在绵竹的农业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特色农业的发展,创新和发扬传统农业文化。

3.要注重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推动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规划文化遗产规划是指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预测和规划,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目标,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向、战略和措施。

在绵竹的文化遗产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要通过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科研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环境规划资源环境规划是指规划管理者针对城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设计和实施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

在绵竹的资源环境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管和管理,推广节能和环保产品的使用。

2.要加强对水、土地和气候资源的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要注重提高社会环境的品质,建设和谐社会。

绵竹规划方案设计 (2)

绵竹规划方案设计 (2)

绵竹规划方案设计背景绵竹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内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绵竹市也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以适应人口增长,提升城市品质。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为绵竹市规划设计一份包含综合交通、城市居住区、商业区、公园绿地等方面的城市规划方案。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提升绵竹市的市容市貌,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方案设计综合交通规划1.道路规划为了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保证市民出行顺畅,本方案将对绵竹市所有主干道路进行优化改造,包括拓宽、改善道路通行状况、设计公交专用道等。

2.公交规划本方案将加强公交运营、改善公交线路设置,优化公交车辆运营调度,并增加公交分拣中心,以便更好地实现多点换乘,提高公交出行便捷度。

3.地铁规划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缓解人口压力,本方案将设计绵竹市地铁一号、二号线路,从而将城市联系起来,方便市民出行,推动城市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城市居住区规划1.住宅区本方案将规划建设紫金智慧园、锦江之星花园等多个住宅小区,同时设置便民设施,提供便利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2.学校规划本方案也着重规划设置多所学校,满足市民对于良好教育环境的需求。

商业区规划1.商业中心本方案将规划建设绵竹市商业中心,集中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满足市民对于丰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商业广场本方案也将设计多个商业广场,提供市民购物消费的场所,同时增加城市文化氛围,展现城市的美好形象。

公园绿地规划1.公园本方案将规划建设多个公园,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生态环保,提供市民公共的休闲场所。

2.绿地本方案也将加强绿地的建设和保护,提升城市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

结论本方案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立足于科学规划和设计,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繁荣的城市。

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推行下,绵竹市的城市化进程将变得更加健康、有序,并且为市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川府发[1999]63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川府发[1999]63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川府发〔1999〕63号)《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总体规划》是四川省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具有法定效力。

全省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计划制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审批、城市和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审核、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等,也必须严格依据《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严格执行实施《总体规划》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依法批准的《总体规划》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二、各级政府要建立起实施《总体规划》的领导责任制。

省政府将把《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主要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各级政府也要确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层层建立实施《总体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

三、各级政府要编制好本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实行公告制度。

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工作。

规划公告可采用在报纸上公布、张贴布告等方式进行。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设立公告牌的方式,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社会公布,以便起到长期宣传和警示的作用。

四、各级政府要实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报土地管理部门预审。

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通过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其用地申请不予受理。

绵竹规划方案

绵竹规划方案

绵竹规划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绵竹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如何规划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城市布局,是一个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绵竹市城市规划的相关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绵竹市基本情况绵竹市地处四川省中部,是成都市辖区的一部分,位于成都市区东部,距离成都市区约50公里,总面积为1742平方公里。

绵竹市地势较为平坦,地形相对稳定,是一个典型的低丘平原地貌。

绵竹市河流众多,其中自然河流主要有岷江、沱江、鹿溪河和犀浦河。

旱季时常有水草丰茂,湿季时期可能会涨水,但罕见洪水。

气候方面,绵竹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绵竹市城市规划目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将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为主要的考虑因素。

基于对绵竹市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分析,可以制定出如下的城市规划目标:1.建设集中整合的城市核心区:通过优化城市结构,打造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公共资源集中的核心城市区域,实现城市内生动力和活力的集中发展。

2.实现市区向外围的有序扩张: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城市对周围区域的有序扩张,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布局。

3.建设按功能分区的城市优化用地体系:通过区域性的功能划分和功能分区,统筹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全面提升和功能区结合的有序发展。

绵竹市城市规划建议在规划绵竹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城市成长方向和需求。

下面列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城市发展策略1.加强核心区建设:加大对城市核心区域的资源投入,主要围绕交通运输、区域开发、商业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形成城区活力的聚集中心。

2.构建城乡合一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林业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绵竹规划方案

绵竹规划方案

绵竹规划方案背景介绍绵竹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工农业和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市政府制定了绵竹规划方案。

总体思路绵竹规划方案的总体思路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宜居发展、共享发展”。

具体地,规划方案按照“一核、两带、多点支撑”的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白苍龙生态旅游区和漳蓬山文化旅游带为两条带动,辐射带动东北、东南等多点。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绵竹市将实行“小门将、大门打开”的城市空间结构,即小门将城市内部形态分散的街口、广场、公园等场所进行综合规划、统一组织;大门打开则指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尽可能地打开,由现有的三个门(绵竹站、白龙路口、柳峰口)扩大到六个“轴”(宝马立交、楼房大桥、开发区大桥、白龙路口、新县站、柳峰口),形成八个“门面”,即“城市大门面”、“旅游大门面”、“文化大门面”、“生态大门面”、“制造大门面”、“商贸大门面”、“交通大门面”、“居住大门面”。

功能定位1.中心城区:政治、文化、商贸中心2.白苍龙生态旅游区:综合旅游、度假休闲区3.漳蓬山文化旅游带:文化遗产、旅游休闲区城市发展指标市内交通绵竹规划方案中提出,未来市内交通将采用“多线运行,相互衔接”的模式,以地铁和公共汽车为骨干交通工具,骑行和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为市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环保的交通选择。

规划方案中还提出了实现公共交通刷卡互联互通的目标。

环境保护绵竹规划方案中强调环境保护,提出优化城市局部环境、推进城市绿地和公园建设、整治污染源、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

同时,规划方案还明确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目标。

教育绵竹规划方案中提出推进“5+2”教育体系建设,即建设五所规模较大的高水平学校和两所大学城,形成“高校+职业学院+企业”完整产业链,为绵竹市和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现状分析当前,绵竹市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交通不便、城市绿化较少、城市功能分散、空气污染严重等。

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总体规划获奖等级: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10年度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审定人:张正康童本勤审核人:刘新宇刘军项目负责人:何世茂项目组成员:徐冬喜杨植元高俊谢影刘向上一、项目构思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绵竹市土门镇处于地震中心附近,震损严重。

在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江苏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绵竹市相关规划,为尽快恢复当地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提供科学支撑保障。

我院承担编制了土门镇总体规划。

本项目的特点(1)时间紧迫、任务严峻为指导当地灾后重建,国家、江苏和四川有着具体的要求,在时间上,要求2个月完成全部成果。

同时随着国家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很多援助项目也已确定,受灾居民的重建需求十分突出。

在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下,也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编制出最为合理的规划方案,成为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

(2)受灾严重、规划基础薄弱在5.12大地震中,土门镇受灾情况十分严重。

死亡人数219人、受伤人数2490人,倒塌农户房屋7251户、59926间、面积149.82万平方米、经济损失13.4838亿元。

由于地震原因,造成规划开展工作基础差,许多资料都是通过现场塌堪和走访而来,用地评价资料来源多、时间慢;房屋鉴定也较为滞后。

针对规划基础情况和建设发展强烈需求,规划提出思路为:分析镇域、镇区震前、震后情况,全面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明确建设要求,保证建设的安全性;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做好近期灾后重建,解决居民住房、公益性设施配套建设问题;科学合理布局镇域镇村体系,统筹安排村庄布点和产业发展;合理布局镇区远期土地利用,解决近远期衔接;完善镇域、镇区各项事业建设。

二、空间布局1、城镇性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城镇,市域西南部的物资集散中心。

2、镇域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二轴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

绵竹规划方案范文

绵竹规划方案范文

绵竹规划方案范文绵竹是一个位于四川省的县级市,地处成都平原,背依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优美壮丽。

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城市环境,绵竹市政府制定了一项规划方案,旨在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以下将介绍绵竹规划方案的内容和实施计划。

1. 规划背景和目标绵竹市是四川省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口过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绵竹市政府制定了以下规划目标:•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密度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水源安全;•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2. 城市交通规划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绵竹市计划增加道路建设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

具体规划如下:•扩建和改造主干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新建、改造公交站点,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推广和建设自行车道网络,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方式。

同时,绵竹市政府还计划引进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管理交通流量。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交通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3. 环境保护与改善为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绵竹市政府将采取一系列行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废水排放符合标准;•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绵竹市将不仅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还能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4. 新兴产业发展为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绵竹市政府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等。

具体措施如下:•支持新兴产业的科研和创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吸引外部投资;•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转移。

绵竹市广济镇总体规划(2008-2020)

绵竹市广济镇总体规划(2008-2020)

绵竹市广济镇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战略 (1)第三章城镇化目标 (2)第四章镇域空间利用规划 (2)第五章镇域空间开发管制与区域协调规划 (3)第六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3)第七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3)第一节总体布局 (3)第二节居住用地 (3)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 (3)第四节生产设施用地 (4)第五节绿地与水系 (4)第六节景观规划 (4)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5)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5)第九章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6)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6)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7)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7)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8)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8)第十章防灾减灾规划 (9)第一节消防规划 (9)第二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9)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9)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10第十一章环境规划 (10)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 (10)第二节环境卫生规划 (11)第十二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2)第十三章远景规划构想 (14)第十四章实施措施与建议 (14)第十五章附则 (14)附表一: (15)附表二: (15)附表三: (16)第一章总则第1条修编目的为适应广济镇灾后重建,促进广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广济镇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办函[2008]54号);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3.《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08]130号);4.《四川省建设厅关于灾后重建规划的意见》;5.《绵竹市灾后重建村镇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苏建规[2008]233号);6.《绵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你的观看感谢你的观看四川省绵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竹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绵竹概况 (3)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6)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8)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2)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及任务 (15)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15)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7)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8)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3)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 (23)第二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24)第三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7)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4)第一节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34)第二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6)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37)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40)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40)第二节城镇工矿用地调控 (41)第三节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47)第四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49)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50)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53)第一节以保护为前提开发建设 (53)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4)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55)第四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57)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58)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8)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9)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59)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60)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区 (61)第六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61)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62)第八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62)第九节其他用地区 (63)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 (64)第一节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64)第二节积极开展土地复垦 (65)第三节适当开展土地开发 (66)第四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66)第五节稳定和拓展土地整理投资渠道 (67)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69)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制定依据 (69)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指标分解原则 (69)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的方向与重点 (69)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方案 (70)第五节各乡镇土地利用的管制 (71)第十章近期规划目标与任务 (73)第一节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 (73)第二节近期土地规划目标 (7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第一节完善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制度 (77)第二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总体控制 (78)第三节强化管理机制和执法监察体系 (79)第四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 (80)第五节实施规划技术保障措施 (81)附表一绵竹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82)附表二绵竹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83)附表三绵竹市各镇(乡)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84)附表四绵竹市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85)附表五绵竹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86)附表六绵竹市各镇(乡)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92)附表七绵竹市各镇(乡)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93)前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兴科教、强工业、扶农业、活旅游”的发展方针,依托有利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重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10年6月)等法律法规,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竹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绵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规划修编工作指导意见及省上要求,结合绵竹市实际,绵竹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四川省绵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绵竹市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基本手段,通过统筹协调、合理安排规划期间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绵竹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灾毁土地整理复垦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分析了绵竹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方针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

制订了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全市辖区内的所有土地。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绵竹概况一、自然地理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

幅员面积1245.29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

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

市境地貌形态区域分异十分明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绵竹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纵横,切割强烈。

西北部山地区,是境内诸河流的发源地。

支流众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为500-1000米,河床狭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

全市大致分为山地、平原两大部分。

山地区有高、中、低山三种类型,以中山为主,幅员面积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2.08%,平原区幅员面积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7.92%,属盆西平原亚区的组成部分。

绵竹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

年平均气温15.7℃,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全年为5000-6500℃;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天数全年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 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至-2.0℃;干燥度<1.00(彭曼公式计算)。

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为608.7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011.3小时,最多为1178.0小时,最少为802.7小时。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市域内河流均属沱江水系,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多属季节性河流。

山区河谷陡峭,落差较大。

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

水量变化大,冬春少雨季节,水量较为稳定,夏秋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易造成灾害。

主要河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等。

绵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及天然气等。

石灰石是绵竹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绵竹西北山区,矿石品位高,可采储量在2亿吨以上。

磷矿,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17376万吨,矿石品位均在25%以上,是磷化工业的主要原料。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994.12万吨,地质储量为468.76万吨。

硫铁矿,主要分布于清平、天池等山区乡镇,储量1439.54万吨以上。

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3179万吨,其中天池煤矿1401万吨。

天然气,深层气储量约500亿立方米,浅层气10亿立方米。

土壤的分布,由于受气候、地质地貌、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区域就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全市农业土壤分为9个土属,38个土种,8个变种,自然土壤有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棕色灰化土、山地棕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棕紫泥土6个区类,根据其土壤类型的不同,全市土壤改良利用可分5个土壤区。

绵竹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

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现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二、社会经济市人民政府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南距成都市83公里,东南距德阳市31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东北至安县49公里,东至绵阳市74公里。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466公里,建成了绵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广木铁路和3条地方铁路专线,通过德天铁路至德阳与宝成铁路连接,可与全国各地相通。

即将开工的成兰铁路纵贯全境,绵竹即将成为成兰线上重要的客运中转站。

2004年,全市辖24镇2乡。

2006年绵竹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武都镇将所辖区域并入汉旺镇,撤销观鱼镇将所辖区域并入新市镇,撤销五福镇将所辖区域并入富新镇,撤销清道镇、齐福镇将所辖区域并入孝德镇,东北镇茂泉村划归剑南镇管辖。

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剑南镇、东北镇、西南镇、兴隆镇、九龙镇、遵道镇、汉旺镇、拱星镇、土门镇、广济镇、金花镇、玉泉镇、板桥镇、新市镇、孝德镇、富新镇、齐天镇、什地镇、绵远镇、天池乡、清平乡19个镇2个乡。

2008年开展了村级区域调整工作,合并了136个行政村,撤并后全市共有40个居民社区委员会,359个居民小组,157个村民委员会,19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25万人。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速度达到18.10%,创近十年来的历史新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60元(按2005年12月31日汇率8.0541折算,达到2503美元)。

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4.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63亿元,同比增长25.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亿元,同比增长10.0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67:61.57:23.76;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8.53%、15.42%,分别拉动GDP增长0.59、14.93 和2.5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1.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8.90%,占全市GDP总量的51.6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1956万元,同比增长 1.15%。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500万元,同比增长14.86%。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8552元,增长8.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118元,同比增长13.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