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年画欣赏,绵竹年画村简介以及绵竹年画的传承
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探析

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探析-旅游管理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探析肖山杨军李利花绵竹年画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兴起,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绵竹年画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总结了当前绵竹年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称。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绵竹年画濒临消失。
随着2006年绵竹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政府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绵竹年画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与旅游相结合。
但绵竹年画的保护与开发仍存在不足。
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促进绵竹年画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
一、绵竹年画的发展现状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在政府的支持与年画艺人的努力下,也渐渐呈现出复兴的局面。
2008年汶川地震,绵竹年画遭到重大打击,原来的年画村被毁殆尽。
2009年,温家宝总理参观了位于绵竹市孝德镇的年画新村。
2010年,绵竹年画还入选了世博会四川馆,、在世界友人面前展示它的风采。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绵竹现在已经打造了年画新村、新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年画节,还开发了和年画有关的旅游商品。
二、绵竹年画存在的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开发与保护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年画村吸引力不强、知名度不高虽然身为“AAAA”级景区,但实地考察年画村后,年画村核心区域规模狭小;缺乏与年画有关的体验项目;年画村向游客宣传讲解绵竹年画不到位。
绵竹偏居西南,交通不便,闭塞的环境,加上绵竹年画品牌和营销的缺失,使得其影响范围局限于本地和周边地区。
(二)年画传人数量不够在政府的鼓励下,绵竹年画行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但熟知绵竹年画精髓的艺人数量依然不够。
绵竹年画欣赏详解

•“填水脚”是绵竹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出自 那些技术娴熟的艺人之手。旧时年画艺人一般受雇于人,“明展明 挂”等画法是按画铺或作坊的要求而作,“填水脚”则是属于艺人 自己支配的。艺人们在除夕之夜为老板做完年终之活后,趁收拾画 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的余色,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 ,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帮补生计。在画“填水脚”时,时间 短促,艺人凭真功夫一气呵成,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 炼、概括之情趣。“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 年 画 中 的 珍 品 , 深 为 艺 术 界 称 道 。
LIFE • HOME
•谢谢!
谭瑛媚 谭欣 吴苑梦 杨紫琪
•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 3 种
•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彩绘和工笔重彩画的某些手法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又和谐。
•一幅年画的完成,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 。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于 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因石色的覆 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 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 见,便不再勾线。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 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 •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 烈的艺术效果; •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造型上讲究夸张、变形、象征、寓意,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LOREM IPSUM DOLOR
•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邪迎祥 、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
绵竹年画村的风景介绍

绵竹年画村的风景介绍我和阿明、阿花早就听闻绵竹年画村的大名,这次终于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准备好好领略它的风景。
一进村口,阿明就像个发现宝藏的孩子,兴奋地大叫:“你们看,这墙上的年画好精美啊!”我和阿花赶紧凑过去瞧。
阿花一边看一边说:“这些年画色彩可真鲜艳,人物画得活灵活现的。
我听说这年画都是村里的艺人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正说着,我们看到一位年画艺人正坐在门口绘制年画。
他专注地盯着手中的画笔,颜料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
我好奇地走上前问:“师傅,您这年画得画多久呀?”艺人师傅抬起头,笑着说:“这一幅啊,得花上好几天嘞。
从构图到上色,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就说这上色吧,得调出恰到好处的颜色,像这红色,要红得喜庆又不能太艳俗,得反复调试才行。
”沿着村子的小路往里走,路边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
阿明深吸一口气说:“这田园风光真是太惬意了。
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我笑着说:“你看那边,有几个小孩在田野里捉蝴蝶呢。
”只见几个小朋友在油菜花丛中跑来跑去,手里拿着自制的小网兜。
其中一个小男孩大声喊着:“快,那只蝴蝶好大,别让它跑了!”可蝴蝶太机灵了,左飞右飞,孩子们在后面追得气喘吁吁,一不小心,一个小女孩还摔进了花丛里,不过她爬起来后,看着身上沾着的花瓣,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池塘边。
阿花开心地说:“这池塘像一面镜子,把周围的景色都映在里面了。
”池塘里有几只鸭子在悠闲地游着。
我看到池塘边有位老大娘在洗菜,就和她聊了起来。
我问:“大娘,您在这生活多久啦?”大娘说:“大半辈子咯。
这年画村啊,以前可没现在这么热闹。
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村子也越来越好了。
”我又问:“那您会不会画年画呢?”大娘笑着说:“我会一点嘞,小时候跟着家里人学过。
现在有空也会画几笔,看着那些年画贴在墙上,心里就高兴。
”从精美的年画,到迷人的田园,再到宁静的池塘,绵竹年画村的风景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
阿明感叹道:“这年画村真是个好地方,既有艺术的韵味,又有田园的乐趣。
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李慧国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年画,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题材大多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明信仰中发展下来的具有驱邪纳降、昭示喜庆的装饰性动物、人物图样。
其早期的表现形式也许是手绘图样,但年画的传统表现形式却是版绘图样,其萌芽与发展是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才开始的。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因此笔者认为年画并不属于国画的范畴而是版画的一种。
传统民间年画从唐宋发展至今尚且繁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
其中前三者基本上都是套版印刷,手工绘制成分很少,而唯独后者只是用底版印出墨线轮廓然后用手工绘制而成,其艺术风格与前者迥然不同。
一、绵竹年画的历程据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六寸宽、一尺二长)图以两位神将之像,悬于大门或寝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画像,此后门神图式越来越多。
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记叙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
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
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
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已相当成熟了。
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
浅析绵竹年画的发展

浅析绵竹年画的发展陈杨周梦萍化学院2012级5班科学教育专业摘要: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而作为“年画四大家”之一的四川绵竹年画经过多年的发展,内容广泛、品类繁多、风格独特、韵味十足,是一种具有非凡价值和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不断的传承完善中,它得以蓬勃发展。
关键词:绵竹年画墙画绣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如意喜庆之意。
在清朝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传统明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东潍坊、四川的绵竹年画、桃花垢以及广东的佛山等地。
在诸多的年画类别之中,绵竹年画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一:绵竹年画的分类绵竹年画历史悠久,明清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著名的木板年画之一。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完整的构图,人物夸张变形、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
是我国西南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遗产的组成部分。
它与杨柳青、潍坊、桃花坞同称为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现代年画: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了绵竹木版年画社。
年画艺人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将古老的绵竹年画推陈出新,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新年画。
斗方年画:内容新颖、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构图活泼、色彩鲜艳富丽,给人以回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比较典型的是有讽刺寓意的《狗咬财神》、《老鼠嫁女》等,有画面清新抒情的仕女图,还有幽默诙谐的川剧折子戏。
古版拓片:绵竹年画博物馆保存了清代年画雕版一百四十余种。
这些雕版不仅是当时绘画艺术的真实反映;同时,也使古代巧夺天工的刻板艺术得以保留和传存。
中堂年画:传统绵竹年画表现形式之一,篇幅较普通年画大,内容大多为福禄寿喜等,画工精细考究,适合客厅装饰。
二:绵竹年画的代表人物绵竹年华俗称“门神”,内分为武将、文官、仕女和儿童,分别贴在大门、客堂门、寝室门等处。
绵竹年画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

绵竹年画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作者:王焕来源:《中国艺术时空》2018年第01期【内容提要】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
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
它起源于北宋,清嘉靖年间最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生产又停产,80年代再恢复。
国家拨款把老艺人、绘画老师和美术工作者集中起来做抢救工作。
【关键词】绵竹年画传承发展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是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巴蜀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
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生产,“文革”时期又逐渐停产。
80年代,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恢复生产,国家拨款在绵竹筹建了“年画社”,把当时的老艺人、美术工作者、绘画老师集中起来抢救这项工作,每月发给生活费,收集他们的作品,合格的、能够出售的作品盖上“年画社”的印章,统一出售。
1993年,四川省绵竹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年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有两位国家级非遗传人,均已离世;六位省级非遗传人,20多位市级传承人。
粗略估计从业人员有近千人,实际从业人员600人左右。
2002年,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开始主办“绵竹年画节”,每年1月至2月举行。
2007年,国家出资在成都举办“非遗展览”,免费为非遗文化产业项目搭建平台,不收任何展出费用,其中绵竹年画颇受欢迎,销售市场非常好,当年营业额达到6000万元左右。
2010年下半年,中国文联同意绵竹申请“国”字号年画节举办权,以文化软实力扩大新绵竹知名度与影响力。
绵竹年画介绍

绵竹年画介绍年画历史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主要分为刺绣、纸绘、陶版三种艺术表达形式。
绵竹年画起源于唐朝,传说中唐王李世民出征点兵前,请来画匠,将朝廷文武重臣,一一画像,装裱后带到阵前,而后战役大胜,唐王大喜,便下令此后所有行军帐,必须外饰重臣画像,并封之为门神。
不久后,流入民间,家家贴于门外,喻为辟邪之用,并流行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民间艺术,艺人们的传承向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流传至今,可以绘画绵竹年画的艺术家早已凤毛麟角,年画在当今成为稀世珍宝,年画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古代人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和民间故事。
年画特点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年画分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同时年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墙画为主,不需底稿,直接绘于墙上,南派主要采用木刻、雕版,后印制纸上着色,装裱成画。
蜀绣简介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刺绣工艺品。
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它亦叫"川绣",以四川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绣制一般为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绵竹年画传承与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竹年画传承与应用□周知琳唐志扬李颖赵思媛张瑾欣/文在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愈发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11年,我国提出“文化强国”理念,推动了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
绵竹年画作为我国传统年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应用,探讨其制作工艺、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关注绵竹木版年画在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1 绵竹年画的传承与保护1.1 历史背景与现状年画作为一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装饰艺术,有辞旧迎新、驱除邪恶、祈求吉祥的美好寓意。
它源自年俗习俗,承载了人们对驱除邪恶、迎接好运、祈福平安的期盼,凭借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绵竹年画,起源于四川省绵竹市。
与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1]。
它以绵纸和竹板为主要材料,采用传统的木刻版印刷技艺制作而成,并于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绵竹年画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明朝末年。
当地人在过年期间制作简单年画以祈求丰收和福祉。
随着时间推移,年画逐渐成为具有丰富主题和细腻技艺的艺术品。
它于清朝逐渐兴盛,成为时代装饰和送礼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民间艺术逐步复兴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一系列保护和传承举措的推动与落实,绵竹年画再次焕发生机。
目前,许多专门的研究机构会定期举办展览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各艺术家也在创作中不断取得突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
蜀地文化的瑰宝——绵竹年画,正在创新性发展,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1.2 传承过程中的挑战与保护措施绵竹年画传承面临着多方面挑战。
人才断层和传统技艺失传是首要问题。
老一代手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导致传承中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绵竹年画欣赏,绵竹年画村简介以及绵竹年画的传承
四川绵竹年画欣赏,绵竹年画村简介以及绵竹年画的传承栏目:年画/民画时间:11/04/11 发布:肉丁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的四川绵竹年画,因出自绵竹而得名,当地人制纸作画已有千年的历史,这使绵竹年画在清代就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
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
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四川绵竹木板年画欣赏
四川绵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很具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年画上面所绘大多是避邪接祥、辞旧迎新以及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和画鸟鱼虫等喜庆祥和内容。
它风格独特,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另有一番风味。
另外,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
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鸳鸯笔(特制扁笔,一边蘸水,一边蘸色),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
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突出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
绵竹木板年画欣赏
该村采取年画上墙的方式,以年画广场为中心,将整个年画村划分为仕女图区、三国人物区、二十四孝图区、十二生肖图区、斗方图区等六大各具特色的绵竹年画图区,内容中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民间百姓生产生活的剪影,它们与广场旁一幅独立的大型赵公镇宅图一同向游览者传递
着忠、孝、仁、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村里有很多的年画坊,画坊内有供游客挑选购买的各种年画,一张16开的手绘年画价格在5-10元之间,16开的手工丝绣年画价格在160元左右,其他大幅的作品则要贵得多。
四川绵竹年画欣赏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
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
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
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绵竹年画源于明代,盛于清代。
据绵竹县志记载,清代嘉庆年间,绵竹年画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专业的作坊
就有三百多家,专门的从业人员有一千多名,当时仅门画一年就要生产几千万对。
这些年画除了销售到四川、云贵,以及西南、西北或自治区以外,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
和全国四大家的其他三家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维坊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相比,绵竹年画最大的特点是以手绘见长。
因为桃花坞年画、维坊年画他们全是用套印,印了墨线版以后,再用色版印。
绵竹年画开始时用墨线版,以后全部手工彩绘完成,所以民间艺人可以自由发挥,有很强的随意性,也能体现艺人的个性,所以它的艺术特点非常明显。
绵竹年画过去用的纸张是一种专门粉纸,粉纸是用竹子造的一种纸,纸的面上再用一种特殊制成的白泥刷在上面。
然后在上面印线、添色,所以它特别鲜艳。
绵竹年画色彩鲜艳,绘制多是采用天然颜料,靠彩绘艺人自己调配,如用苏木制成红色,用烟墨制黑色,取蓝靛提蓝,捣槐花籽做成黄色,这些颜色因制作方法不同,色彩个性张扬,有黄丹、裙青、桃红、品绿等五颜六色,自然的颜色经久不退色,被称为绵竹年画的“大色”。
一幅年画的制作要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
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经彩绘艺人按程序手绘而成,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它是集体的劳动成果。
一般采取流水作业的办法,比如一家人全体都上阵。
当时画画的习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方福为代表,他们画画的特点是全部把它贴在墙上,然后把颜色端在手上,有人专填红色、专填绿色、专填黄色,最后一道工序是当家人也就是技术比较高超的人来开相,然后这个画就算完成了。
他们主要画的是门神,特别是画大门神。
南派以陈兴财为代表,主要画的是斗方或比较小的门神,另外他画画的习惯是铺在案台上作画,也是流水作业。
另外,绵竹年画还有一种叫拓片,内容都是名人字画。
这个拓片是全国其他的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
经过刻版师的刻版再创造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派。
绵竹年画里有一种独特的画叫填水脚。
过去年画作坊雇佣了很多彩绘艺人画画,到了腊月二十九整个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看到颜色杯里还剩了一些颜料,把它洗掉了很可惜,于是艺人用指头把剩下的颜色填上去,剩了什么颜色就填什么颜色,所以他画的时候就不受线条的约束,不受颜色的约束,而且为了赶时间他画得很快,一挥而就把
他全年的工夫寥寥几笔就画上去了。
所以更准确地说,它更像一种写意的门画,这是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画法。
绵竹年画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川剧的营养和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
比如四川人爱吃辣椒火锅,所以绵竹年画也反映出火辣辣的味道,它的颜色特别鲜艳夺目,保持了四川浓郁的巴蜀特色,这就是绵竹年画的显著特征,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这一张张年画,就像一张张相片一样,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纯朴的笔绘,静静地书写出来,给人们留住了岁月,留住了回忆,也记录了今天的幸福,这就是年画艺术的永恒之美。
绵竹年画的传承:蓬勃新生年画节越走路越宽
位于绵竹新城的年画博物馆引人注目,这里有堪称国内最大的年画门神(左为秦琼,右为尉迟恭)。
来自美国、以色
列等国以及国内的宾客,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知名年画“掌门人”尽情领略这座“年画之城”的风采。
2002年,绵竹市决定举办绵竹年画节,时间为农历腊
月二十三至次年正月十五。
十年绵竹年画节,一路走来,一路壮大。
以会展带动年画产业发展。
绵竹年画产品销售额从2002年的不足30万元,增至2010年的3000多万元;从3家年画作坊发展到4家公司和26家个体作坊,从业人员从10人发展到800余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借助灾后恢复重建和江苏大力援建契机,绵竹年画迎来了蓬勃新生。
如今,绵竹年画的传承已形成一条年画产业带。
北起九顶山麓遵道镇年画传习所,那里是震后绵竹年画最先恢复和发展的地方,由常州援建者新建的传习所聚集了周边的妇女,拓展了“绣”年画的技法;南到孝德镇“年画村”,苏州援建者投资3045万元,建设8个项目,成为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综合基地,并形成了“前店后院”经营模式,10余家年画商家在此汇集;二者之间的新旧城区,则分别以“三馆三中心”和剑南老街为依托,兴起一批年画作
坊和专营销售点。
绵竹年画的传承:滋养精神年画传递幸福梦想
连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组奔走于绵竹大街小巷,采集“中国年味”。
年届95岁高龄的南派木版年画传人陈兴才老人与孙子同台绘画。
陈兴才说,要把绵竹人对幸福生活的感悟和追求,通过年画艺术传递出家门、国门。
绵竹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应光说:“经历了地震灾难,我们深刻认识到,年画不仅是民俗文化,还是根植于绵竹人血脉
中的精神养料,引领着绵竹人民走过艰难困苦,走进新生活。
”
遵道镇谭氏姐妹是年画高手,汶川特大地震摧毁了她们的家,老母亲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废墟中捡回几张年画。
母亲说,有了画样,恢复起来就不难了。
2009年岁末,绵竹处在大规模灾后重建的特殊时期,举不举办第八届年画节,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要通过举办年画节,坚定绵竹人民重建美好新家园的信心,要让年画节成为绵竹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文化符号!”一场别开生面的年画节在绵竹二号桥,这个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板房区开幕。
与此同时,绵竹年画首次走出家门,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袂办展。
2010年下半年,中国文联同意绵竹申请“国”字号年画节举办权,以文化软实力扩大新绵竹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川绵竹年画欣赏
四川绵竹年画欣赏
四川绵竹年画欣赏四川绵竹年画欣赏
四川绵竹木板年画欣赏
四川绵竹木板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