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欣赏详解

•“填水脚”是绵竹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出自 那些技术娴熟的艺人之手。旧时年画艺人一般受雇于人,“明展明 挂”等画法是按画铺或作坊的要求而作,“填水脚”则是属于艺人 自己支配的。艺人们在除夕之夜为老板做完年终之活后,趁收拾画 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的余色,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 ,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帮补生计。在画“填水脚”时,时间 短促,艺人凭真功夫一气呵成,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 炼、概括之情趣。“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 年 画 中 的 珍 品 , 深 为 艺 术 界 称 道 。
LIFE • HOME
•谢谢!
谭瑛媚 谭欣 吴苑梦 杨紫琪
•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 3 种
•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彩绘和工笔重彩画的某些手法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又和谐。
•一幅年画的完成,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 。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于 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因石色的覆 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 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 见,便不再勾线。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 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 •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 烈的艺术效果; •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造型上讲究夸张、变形、象征、寓意,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LOREM IPSUM DOLOR
•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邪迎祥 、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
绵竹年画村作文

绵竹年画村作文绵竹年画村位于四川省绵竹市,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
这里的年画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走进绵竹年画村,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千年年画的绚丽世界中。
漫步在绵竹年画村的小巷中,随处可见年画匠人们在创作。
他们或挥毫泼墨,或细心填色,将年画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绵竹年画以线条简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而著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有现代的城市风貌、科技成果,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除了年画创作,绵竹年画村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逢佳节,这里便会举办年画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年画作品,还能亲身体验年画的制作过程,感受年画文化的魅力。
绵竹年画村不仅是年画的故乡,更是一座充满人文韵味的古村落。
这里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古街古巷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走在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可以看到古朴的建筑、古老的民风,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在绵竹年画村,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的人们将年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过年时贴窗花、贴春联,还是结婚时送年画,都离不开年画的影子。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绵竹年画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代艺术的殿堂。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赏、学习、传承。
走进绵竹年画村,仿佛走进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年画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故事,领略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里不仅是年画的故乡,更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文化村落,让人流连忘返。
《绵竹木板年画》教案

绘制绵竹木板年画需要准备一套木刻刀、毛笔、棕毛刷等工具,需要准备雕刻木板、熟宣纸、国画颜料等材料。
三、活动与过程
构以线条造型为主
雕刻木板:刻板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
线版印刷:刻板完成后刷上墨汁印刷
手工彩绘:国画颜料为线搞上色
四、评价与收获
欣赏其他小组的绵竹木板年画作品,你最喜欢哪组作品?为什么?
五、激励与延伸
自行阅读关于绵竹木板年画的历史。
周次
第 周
上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课 题
第七课 绵竹木板年画
教学目标
了解绵竹木板年画
学会制作木版年画
教
学
流
程
一、情景与任务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地方都有在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是欢庆年节时装饰环境的绘画。绵竹木版年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学着绘制一幅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总概

绵竹年画总概一、绵竹年画产生的环境1、绵竹历史沿革绵竹,以竹名县,因其“地滨绵水,多竹,故名”。
(《华阳国志.蜀志》)。
据史籍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为蚕丛国的附庸邑。
秦隶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县,辖今绵竹和今德阳两地。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
公元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迁往成都。
绵竹在三国两晋时期先后改名为“阳泉”、“晋熙”、“孝水”。
至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
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1949年12月27日绵竹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83年改属德阳市。
1995年初,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撤县设绵竹市。
2、自然生态环境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的连接地带,位于北纬31′9″至31′42″,东经103′54″至104′20″之间。
全市面积1224.17平方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新《绵竹县志》,P26)。
绵竹北与茂汶接壤,东南与安县、德阳相连,西南与什邡为邻。
全市人口53万,汉族占99%以上。
绵竹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山峦重叠,山谷高深,植被垂直分布,适合各类竹的生长,因而竹资源相当丰富。
杜甫当年在《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中这样写道:“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杜诗详注》云:“绵竹产汉州绵竹县之紫岩山”(《杜诗详注》第九卷)。
当然,绵竹仅为该地竹类之一种。
“绵竹素善竹简之利”(《绵竹县乡土志.植物》黄尚毅撰述,绵竹小北街邓述古斋刊,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35页)。
也就是说,这些竹子大多都可用来造纸:“竹可造纸者出西北山。
曰慈竹,曰斑竹,曰龙竹,曰绵竹,曰白笳竹,曰荆竹,曰油竹,曰苦竹,曰山慈竹,曰刺竹,曰黑竹,曰黄竹,曰蓝天竹,曰凤尾竹,凡十五种(《绵竹县乡土志.植物》黄尚毅撰述,绵竹小北街邓述古斋刊,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35页)。
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李慧国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年画,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题材大多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明信仰中发展下来的具有驱邪纳降、昭示喜庆的装饰性动物、人物图样。
其早期的表现形式也许是手绘图样,但年画的传统表现形式却是版绘图样,其萌芽与发展是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才开始的。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因此笔者认为年画并不属于国画的范畴而是版画的一种。
传统民间年画从唐宋发展至今尚且繁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
其中前三者基本上都是套版印刷,手工绘制成分很少,而唯独后者只是用底版印出墨线轮廓然后用手工绘制而成,其艺术风格与前者迥然不同。
一、绵竹年画的历程据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六寸宽、一尺二长)图以两位神将之像,悬于大门或寝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画像,此后门神图式越来越多。
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记叙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
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
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
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已相当成熟了。
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
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

2982015年11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戴 迪四川绵竹年画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形式都极具特色,它既传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
一、绵竹年画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创作内容形式、作品审美特征分析(一)绵竹年画的内容形式1.体裁。
绵竹年画的体裁广泛,尤其是传统的绵竹年画形式多样,表现通常以福禄喜庆为主,有辟邪迎祥、神话传说、风俗习惯、讽刺幽默、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及花鸟虫鱼等诸多体裁。
2.线条。
绵竹年画通常用简练的线条较为精确地表现出造型的高矮胖瘦等特征,线条中体现出刚柔结合、疏密有致的特点和古拙淳朴的风情。
绵竹年画艺人在画面中动感和静感的艺术处理通常表现在造型线条曲直有度的变化上,艺人笔下线条一曲一伸的变化瞬间赋予了作品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分类。
四川绵竹年画的分类以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和木版拓片等多种形式呈现,其中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斗方是多为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横披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条屏的表现内容一般是情节较为曲折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而中堂一般是表现吉祥内容,这些传统分类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这三种形式。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绵竹年画通过书籍装帧、贺卡、挂历、台历、陶土等新媒介,又呈现出广告年画、陶版年画等新形式,制作手法也变得多种多样。
(二)绵竹年画的构图绵竹年画在构图上不仅讲究对称,也讲究画面的完整统一性。
画面中没有主体中心,就会产生不稳定感,如果画面中主体不突出,画面就会显得紊乱,不完整。
所以,绵竹年画在构图时首先突出主体,使之与其他要素相匹配,实现主次分明且多样统一。
年画中也通常不设或少设背景,不设背景的空白不仅衬托和强调出了主体,同时也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面中空白较少,会显得热闹而有生气,空白扩大,则会显得沉稳高雅。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绵竹年画的文化风格陈锡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的四川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当地人制纸作画已有千年历史,绵竹年画在清代就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
民间年画文化气息浓郁四川绵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年画上面所绘大多是避邪接祥、辞旧迎新以及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和画鸟鱼虫等喜庆祥和内容。
它风格独特,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另有一番风味。
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
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和鸳鸯笔,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
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金黄、天蓝等,突出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
绵竹年画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其纸取材于绵竹之竹,绵竹所产竹品种繁多,质纤柔长。
杜甫有诗称赞:“华纤,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鼎盛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坊主要分布于绵竹城区及西南农村,风格也各异。
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戏,故事类;城区年画作品则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或兼门画。
绵竹年画内容多样,题材新颖,或喜庆、或幽默,珍品众多,如《老鼠嫁女》、《迎春图》等。
《迎春图》是清代画师精心创作的一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四川清代传统民俗。
作者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四百六十多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庆祝活动。
《迎春图》为研究近代四川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绵竹年画介绍

绵竹年画介绍年画历史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主要分为刺绣、纸绘、陶版三种艺术表达形式。
绵竹年画起源于唐朝,传说中唐王李世民出征点兵前,请来画匠,将朝廷文武重臣,一一画像,装裱后带到阵前,而后战役大胜,唐王大喜,便下令此后所有行军帐,必须外饰重臣画像,并封之为门神。
不久后,流入民间,家家贴于门外,喻为辟邪之用,并流行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民间艺术,艺人们的传承向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流传至今,可以绘画绵竹年画的艺术家早已凤毛麟角,年画在当今成为稀世珍宝,年画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古代人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和民间故事。
年画特点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年画分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同时年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墙画为主,不需底稿,直接绘于墙上,南派主要采用木刻、雕版,后印制纸上着色,装裱成画。
蜀绣简介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刺绣工艺品。
早在西汉时已有记载,它亦叫"川绣",以四川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绣制一般为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是一种木板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之一,以产于竹纸之乡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
通过位于绵竹年画村的年画展示馆,我们得以了解关于绵竹年画的详细状况。
绵竹年画多以木板印出轮廓后填色,起源于北宋时期,兴于明代,盛于清代。
绵竹年画具有构图完整、人物夸张变形、线条古朴流畅、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以手工彩绘见长,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大支流,有着独具特色的风格,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荣誉称号绵竹木版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绵竹年画内容多表现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一类,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绵竹年画最重要的作品要属竹年画大师黄瑞鹄的《迎春图》了,此图描绘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民族研究和艺术价值。
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绵竹年画顺应时代的变化,也加入了许多新的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更加丰富。
绵竹年画的起源一直是个谜,在展示馆的年画述上介绍道: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音伸舒)、郁律(读音郁律)。
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
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
由此可知绵竹木板年画应该是在宋代真正成型。
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
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忆有相当成就……当时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
”可知明清两个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
绵竹年画在历史进程中也经历了重大的挫折,民国时期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大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购买力,加上绵竹县豪霸横行,土匪盘踞,大小纸厂被洗劫或烧毁,年画作坊纷纷倒闭。
昔年誉满中外的绵竹年画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败景象。
幸后来由于共和国的建立,国家及时予以补救,使绵竹年画重获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新任绵竹文化馆馆长的侯世武与老馆长黄宗厚担心好不容易搜集来的年画老雕版被毁,冒着政治危险请人在文化馆秘密打了层夹墙,将老雕版藏进去,使那批老版在文革中“虎口余生”。
然而仅过了两年,藏着的老版却被一批外来的安装工人发现,被他们无知的当作柴火劈碎了煮饭。
当侯世武与黄宗厚闻讯赶到时,118块清朝老雕版已被烧掉30块,只剩88块了。
在侯世武与黄宗厚耐心恳切的劝说下,这88块劫后余生的清朝年画老雕版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由于绵竹年画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保护工作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对年画修复作出重要指示。
地震后,包括孝德镇射箭台村、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年画村在内的多个年画生产场所都受到了影响,设备、作坊不同程度受损,年画博物馆也成了危房。
中山大学派出震后专业“非遗”服务队,在四川开展田野调查并提出了初步应对策略。
不过,年画精品、绝版年画和雕版文物暂未受到损害,呈现绵竹年画发展脉络的大量实物资料也得以保留,百余位年画艺人安然无恙。
如今,通过各方努力,年画已恢复如初。
绵竹年画虽受人喜爱,但现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绵竹年画的发展传承。
在绵竹市文化馆,我们了解到虽然绵竹年画在最兴旺的清乾隆、嘉庆年间曾达到过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从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000万张,产品远销湖南、湖北、青海、云南、贵州等省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盛况,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新兴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曾经辉煌的年画艺术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迷境地。
到上世纪末,绵竹年画年销量萎缩到5000幅左右,专门从事民俗年画为生的民间艺人也基本消失而后继乏人。
绵竹年画是绵竹本土民俗文化的结晶,是绵竹文化的根源,对她的继承、保护、发展已变得刻不容缓,也政府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绵竹年画需要抢救、保护,更需要发展、创新,而发展年画产业、加强年画的创新也是推广年画艺术的最佳途径,也是延续年画生命力的最好方式。
为了抢救保护这一民间艺术,近年来绵竹市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绵竹年画艺术进行了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使濒临绝境的绵竹年画再度焕发生机与活力。
以胡光葵、刘竹梅为代表的老、中、青年画工作者在绵竹年画的收集整理、研究创新方面也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绵竹年画的发展,对绵竹年画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些年来,他们不断地从传统年画和民间老艺人身上吸收营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探索年画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年画展示馆,我们能清楚的了解到年画的创新发展——刺绣年画、陶版年画、年画服装、年画册页、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年画贺卡、年画挂历、工艺年画雨伞等系列年画产品,许多产品已具很大的市场潜力。
而在年画内容的创新上,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将年画内容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将古老的年画艺术与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年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断在国内外美术展上获奖,并被中外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为古老的绵竹年画艺术赋予了生机勃发的艺术生命力,为她走向世界做出了极大贡献。
她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年画,涌现了三彩画坊、古艺轩、乡风画庄等十数家成规模的民间年画生产经营实体及众多从事年画创作、生产、销售的从业人员,一大批新创作的绵竹年画在省市及国内外各级报刊发表和参展参赛获奖,在绵竹年画发展创新方面作出了更大成就,更进一步推动了绵竹年画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