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征方法 第六章 紫外可见光光谱

合集下载

紫外可见光光谱PPT课件

紫外可见光光谱PPT课件
– 295 nm之间 比如乙醛最大吸收在293 nm,但是摩尔
reaction) 溶质和溶剂之间作用的稳定性 (no
variable associations between solute and solvent)
Instruments and Measuring Methods
仪器和测量方法
仪器(1)
仪器(2)
Double beam in time
Double beam in space
但通常在实际工作中,多以被测物质的总浓度 计算,这样计算出的ε值称为表观吸光系数。 文献中所报道的ε值就是表观吸光系数值。
标准曲线
分光光法
以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的分析 方法。根据物质所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 同,分光光度分析法又有紫外、可见及 红外分光光度。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to light for different materials.
Ce(IV)离子的吸收光谱 A:使用玻璃比色皿 B:使用石英比色皿 虚假峰的出现(虚假吸收)
LB定律应用的要求
单色光 (monochromatic) 低浓度 (low concentration) 无荧光发生 (not fluorescent) 溶液均一 (homogeneous) 光照下稳定 (no photochemical
生物防晒
通过某些可以深入渗透至肌肤细胞核,保 护细胞DNA的原理
化学防晒霜成分
对氨基苯甲酸 Para Amino Benzoic Acid PABA: 吸收 UVB
Phenylbenzimi dazole sulfonic acid苯基苯并咪 唑磺酸 吸收UVB
Oxybenzone: 羟苯并唑 吸收UVB and short UVA

材料分析方法第6章紫外与荧光光谱课件

材料分析方法第6章紫外与荧光光谱课件

2、 纯度检查
如果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明 显的吸收峰,而杂质在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 ,则可利用紫外光谱检验化合物的纯度。如 果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明显的吸 收峰,而杂质在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则可 利用紫外光谱检验化合物的纯度。
3、 异构体的确定
对于异构体的确定,可以通过经验规则 计算出λmax值,与实测值比较,即可证实化 合物是哪种异构体。
4. 由荧光光谱可获悉的信息
(1) 定性鉴定: (2) 利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可进行样品的鉴定及推
测杂质的存在与否。 (2) 定量分析:
不发生浓度猝灭的稀溶液,其荧光强度和物质的浓度 成比例。 (3) 解析分子间相互作用: 从荧光光谱中求出的荧光发射峰的波长、荧江强度( 量子产率)、荧光寿命,可推测篺所吸收的光能经过 的途径,并且通过考察这些结果与试样浓度的关系及 共存物质的影响,可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紫外吸收光谱:
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围:4-800 nm. (1) 远紫外光区: 100-200nm (2) 近紫外光区: 200-400nm (3) 可见光区:400-800nm 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 迁;带状光谱。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2)荧光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痕量分析 ,但是能发生荧光的化学体系不多,这是荧光 法的应用特点。
M + h → M *
基态 态
激发
E1 (△E) E2
E = E2 - E1 = h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max
M+热 M + 荧光或磷光
紫外吸收光谱以波长λ(nm)为横坐标,以吸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_概述解释说明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_概述解释说明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概述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分析技术。

它通过检测样品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力,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或物质的浓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于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现象,利用这种吸收现象可以获得样品所具有的信息。

本文将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化学分析、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应用领域、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以及结论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阐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希望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份清晰的指南,使其能够准确、有效地应用该技术进行分析。

同时,我们将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展望其未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理:2.1 光谱的基本概念:光谱是指将某物质在不同波长范围内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散射进行分析和测量的方法。

根据电磁辐射的能量不同,可将光谱分为紫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

其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紫外及可见光区域(200-800 nm)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物质吸收特定波长范围内电磁辐射而产生的能级跃迁来进行分析。

当样品受到入射光线照射后,样品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会吸收特定波长范围内的能量,并转为高能态。

这些化学成分在高能态时可能会跃迁至更高能级或离子化状态,从而使入射光线中特定波长的能量被吸收,形成明显的吸收峰。

根据琴斯定律(Lambert-Beer定律),光的吸收与样品中物质浓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入射光和透射光之间的吸收差异,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特定化合物的浓度。

第六章复合材料表界面的分析表征

第六章复合材料表界面的分析表征
A. 接枝聚丙烯酰胺碳纤维; B. 接枝聚丙烯酸 碳纤维; C. 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 D. 未处理 碳纤维
41
不同处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 载荷与冲击时间的对应关系
A. 接枝聚丙烯酰胺碳纤维; B. 接枝聚丙烯 酸碳纤维; C. 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 D. 未 处理碳纤维
氧等离子处理(曲线C)碳纤维 复合丝试样的冲击载荷曲线主 要弹性承载能U1差不多比未处 理者增加近3倍,表明基体变形 更大,也有更多的纤维发生形 变。相反塑性承载能U2却小到 可略视的地步,几乎没有什么 纤维拔出和与基体的脱粘,充 分表明了强结合的界面特征。
25
碳纤维表面官能团的分析
还原剂,消除自由基,证明等 离子处理产生的大部分是游离
基,不是酚羟基
图6-25 等离子处理时间对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在等离子处理初期,自由基浓度迅速增加,处 理5分钟后,自由基浓度增加渐趋平缓。
27
图6-26 UHMWPE纤维表面活性的衰减
经等离子处理后的UHMWPE纤维暴露在空气中,表 面自由基的浓度随时间而衰减,表面活性在逐渐减小
36
6.4.2 复合材料界面的动态力学分析
a-接枝玻纤 b-未接枝玻纤 涂敷聚苯乙烯树脂的玻璃纤维辫子的动态
力学扭辫曲线
曲线b在92℃处出现一个 尖锐的聚苯乙烯玻璃化转变 损耗峰,而曲线a上,在聚 苯乙烯玻璃化转变损耗峰高 温一侧还有一个小峰,一般 称为α’峰,也叫做界面峰。
界面粘结强,则试样承 受周期负荷时界面的能力损 耗大,α’峰越明显。
复合材料界面受到因 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 的热残余应力。热残 余应力的大小正比于 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之 差Δα和温差ΔT, 也与基体和纤维的模 量有关。
29
❖ 6.4 界面力学性能的分析表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课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课件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
1.概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可见光谱 区的辐射的吸收来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波长范围:100-800 nm.
(1) 远紫外光区: 100-200nm;
(2) 近紫外光区: 200-400nm; (3) 可见光区: 400-800nm。
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
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 ⑤ 出射狭缝。
3.样品室
样品池、吸收池(比色皿)。吸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 种。
1cm 长方形测量池 两面透光
圆形测量池 两面透光
可拆卸圆形测量池 两面透光
气体测量池 两面透光
微量测量池 两面透光
流动测量池 两面透光
4.检测器
检测器的作用
检测器是一种光电转换元件,是检测单色光通过溶液被吸收
芳香族的吸收带
有机物各种电子跃迁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图
二、常用术语
A. 发色团
是指分子中产生吸收带的主要官能团;吸收带的 λmax > 210nm, 属于π→π* 、 n →π* 等跃迁类型。 生色团为不饱和基团: C=C、N=O、C=O、C=S等;生 色团吸收带的位置受相邻取代基或溶剂效应的影响,吸收峰 向长波或短波移动。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光源
光源
单色器
碘 钨 灯
样品池
检测器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单色器
氘 灯
光 电 倍 增 管
参比池 样品池
数据处理和仪器控制
一、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 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两类: 钨灯、卤钨灯等:热辐射光源 ,可见光区,其辐射波长范

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

2)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
公轭作用减弱
CH3
C2H5
249(14500)
237(10500)
233(9000)
H C=C H H C=C H
290(27000)
280(14000)
3)超共轭效应影响
O CH2=CH C CH3 219 CH3 O CH=CH C CH3 224
4)溶剂的影响 * 跃迁,溶剂极性增加,吸收红移。 n* 跃迁,溶剂极性增加,吸收蓝移。 *
第六章 光谱分析
一、基本原理
光谱分析:基于样品对电磁辐射的发射或吸收。 电磁波区域
100nm 200nm 400nm 800nm 20μm 500μm
X射线 远紫外 近紫外 可见光 近红外 远红外 无线电波
•光谱分析技术
X-射线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 核磁共振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1. * 跃迁 饱和烃中的C—C键是 键。产生跃迁的能量大,吸收波 长小于150nm的光子,所以在真空紫外光谱区有吸收,但 在紫外光谱区观察不到。如甲烷的吸收峰为125nm,乙烷 的吸收峰为135nm。 2. n * 跃迁 含有非键合电子(即n 电子)的杂原子(如-OH、-OR、 -NHR、-SR、-NR2、-SH、卤素等)的饱和烃衍生物都可 发生跃迁。它的能量小于 * 跃迁。吸收波长为150~ 250nm的区域(近紫外区),只有一部分在紫外区域内, 同时吸收系数小,所以也不易在紫外区观察到。如: CH3OH 180nm, CH3Cl 173nm, (CH3)3N 227nm CH3I 258nm
二、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光谱的波长范围:
200~400nm。
常用紫外光谱仪的测试范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光谱决定于分子 中价电子的分布和结合情况。

紫外光谱表征

紫外光谱表征

紫外光谱是一种分析化学技术,用于研究分子在紫外光区域的吸收特性。

它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官能团和化学成分的信息。

以下是紫外光谱表征的一些关键方面:
1. 原理:当紫外光照射到分子上时,分子中的某些电子会从低能量轨道跃迁到高能量轨道。

这种跃迁会导致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光,从而形成吸收光谱。

2. 波长范围:紫外光谱通常涵盖波长在200 至400 纳米之间的区域。

3. 应用:紫外光谱可用于鉴定和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药物、染料、食品添加剂等。

它可以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共轭体系、芳香族化合物等。

4. 仪器:紫外光谱通常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该仪器将紫外光通过样品,并测量被吸收的光的强度。

5.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吸收光谱的波长、强度和形状,可以获得有关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的信息。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峰值波长、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等。

6. 局限性:紫外光谱对于某些化合物可能不敏感,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显的紫外吸收的分子。

此外,它不能提供关于分子立体构型的信息。

总之,紫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用于化合物的鉴定、纯度检查和定量分析。

它在化学、制药、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课件

《紫外可见光谱》课件

发射光谱法
通过测量样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射出的光谱,来分析样品中存在的 元素。
紫外可见光谱的仪器设备
1
分光光度计
常用的仪器,用于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
荧光光谱仪
2
下的吸收光强度。
用于测量样品发射的荧光光谱,可用于
化学分析和材料研究。
3
紫外可见光谱仪
专门用于测量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样品 吸收或发射光强度。
总结和要点
1 紫外可见光谱用于分析物质的吸收或发射
《紫外可见光谱》PPT课 件
欢迎来到《紫外可见光谱》的课程!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紫外可见光谱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以及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让我们一起探索 这个精彩的领域!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概念
紫外可见光谱是一种测定物质吸收或发射可见光和紫外光的技术。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或发射, 我们可以了解其化学特性和浓度。
紫外可见光谱的原理
1
电子跃迁
当分子或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这种跃迁会导致特定 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发射。
2
光谱仪
紫外可见光谱仪用于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吸收或发射的光强度,从而绘制出样 品的光谱图。
3
色谱图
通过分析光谱图中的吸收或发射峰,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样品的化学特性以及浓度 的信息。
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度,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样品化学特性和浓度的信息。
2 应用广泛
紫外可见光谱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3 各种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
吸光度法、发射光谱法,以及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
紫外可见光谱的应用领域
药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2=CH-CH=CH2
217
~4
烯类紫外光谱有下列特点:
在双键碳原子上的氢被助色基团取代后, n - *发生 红移。如被含氢的烷基取代时,由于超共轭效应,吸收 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H c H c H H
max=171nm 助色基团取代 n - *发生红移。
-NR2 40(nm) -OR 30(nm) -Cl 5(nm) CH3 5(nm)
E1带的吸收峰在184nm左右,吸收特别强, εmax>104,是由苯环内乙烯键上的π电子被激发
所致。
E2带在203nm处,中等强度吸收(εmax=7
400)是由苯环的共轭二烯所引起。当苯环上有发
色基团取代并和苯环共轭时,E带和B带均发生红 移,E2带又称为K带。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异辛烷)
紫外光谱谱带有: B带 ε 值约250 ~ 3000 E带 ε 值约2000 ~ 10000 K带 ε 值约10000 (或大于10000) R带 ε 值<100
二、 紫外光谱仪
(一)、紫外分光光度计: 由光源(紫外光和可见光)、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 和记录仪及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 1. 光 源 : 可 见 光 光 源 可 选 择 钨 灯 ( 波 长 范 围 为 325~2500nm) ; 紫 外 光 源 可 选 择 氘 灯 , 氢 灯 ( 氢 弧 灯 165~375nm)。 2. 单色器: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由入射狭缝、 色散(分光)系统、出射狭缝组成。常用的色散元件是棱 镜或全息光栅。
max
291nm, 315nm,
ε= 11 ε= 14
λmax
(2) K带 :(Konjugierte德文,共轭的 ) ,由 π→π* 跃迁引 起的吸收带,产生该吸收带的发色团是分子中共轭系统。 该带的特点是吸收峰强度很强,ε≥10000 孤立双键的π→π* 跃迁一般在< 200 nm,共轭双键 增加时,不但发生红移,而且强度也加强。 CH2=CH-CH=CH2 CH2=CH-CH=CH-CH=CH2
d 轨道电子云
分布及在配场下的
分裂示意图
无配场 八面体场 四面体场 平面四面形场
紫外光谱的产生: 1、几乎所有的有机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 π→π*或n→π*跃迁所产生的 ; 2、含S、I等元素时的n→σ* ; 3、电荷转移跃迁; 4、配位体场的d →d*跃迁 产生。
3.常用光谱术语及谱带分类
e、 电荷转移跃迁:
当分子形成络合物或分子内的两大体系相互接近 时,可以发生电荷由一个部分跃迁到另一部分而产生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这种跃迁的一般表达式为:
D + A hυ D+A-
D+、A-为络合物或一个分子中的两个体系,D是 给电子体,A是受电子体。 例如:黄色的四氯苯醌与无色的六甲基苯形成的 深红色络合物。
取代基 红移距离
-SR 45(nm)
3. 羰基化合物:
(5)吸收谱带的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
,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 摩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有
时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 定量分析的依据。
-胡罗卜素
咖啡因
几种有机化合物的 分子吸收光谱图。
c、π → π * 跃迁: Nhomakorabea含 孤 立 双 键 的 π→π* 跃 迁 的 吸 收 谱 带 , 一 般 <200nm。如有孤立双键的乙烯吸收光谱约在165nm。 分子中有两个或多个双键共轭,随共轭体系的增 大而向长波方向移动,一般>200nm。π→π*的ε都在104
以上。
d、 n→π*跃迁:
双键中含杂原子(O、N、S等) ,则杂原子的非键电 子有n→π*跃迁,如C=O、C=S、N=O等基团都可能发 生这类跃迁。 n轨道的能级最高,所以n→π* 跃迁的吸收谱带波长 最长。
阿斯匹林
丙酮
2、分子吸收光谱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能级跃迁
1. 可能的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包括: 成键轨道 、 ;
反键轨道 *、*
非键轨道 n
o o C O o
o
= = o=n
各轨道能级高低顺序: n**; 可能的跃迁类型:-*; -*; n-*;n-*
饱和烃的原子间都以 σ 键相连, σ→σ* 必须吸收较 大的能量,光谱一般出现在远紫外区,且ε小。 有杂原子的简单化合物有 n→σ* ,有时可在近紫外 区,但ε小。当含有S、I、N原子时有可能在>200nm处 有吸收。
2、 烯类化合物
(1)单烯烃: 有σ→σ* 和π- π*跃迁,π-π*跃迁虽然强度 很大,但落在真空紫外区,仍然看不见。
即: E=Ee+Ev+Er
ΔΕe>ΔΕv>ΔΕr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
迁的同时,总伴随
有振动和转动能级 间的跃迁。即电子
光谱中总包含有振
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间跃迁产生的若干 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
讨论:
(1)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Εr:0.005~0.050eV,跃迁产生
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原子半径较大的硫或碘的衍生物n电子的能级较高, n→σ*吸收光谱的λmax在近紫外区220-250nm附近。 原子半径较小的氧或氯衍生物,n电子能级较低,吸收光 谱λmax在远紫外区170-180nm附近。
化合物 H2O CH3OH CH3CL CH3I CH3NH2 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λmax 223 (ε=22600) λmax 258 (ε=35000)
(3) B带(Benzenoid band,苯型谱带) 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苯环振 动及π→π* 重叠引起的。在230~270nm之间出现 精细结构吸收,又称苯的多重吸收。
(4) E带(Ethylenic band,乙烯型谱带) 它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之一。E带可 分为E1及E2两个吸收带,二者可以分别看成是苯 环中的乙烯键和共轭乙烯键所引起的,也属π→π* 跃迁。
O CL CL O CL CL O
+
=
CL CL O
CL CL
(黄色)
(无色)
(深红色)
f、配位体场微扰的d →d*跃迁 过渡元素的 d 或 f 轨道为简并轨道(Degeneration
orbit),当与配位体配合时,轨道简并解除,d 或f 轨
道发生能级分裂,如果轨道未充满,则低能量轨道 上的电子吸收外来能量时,将会跃迁到高能量的 d 或 f 轨道,从而产生吸收光谱。 吸收系数 max 较小 (102),很少用于定量分析; 多用于研究配合物结构及其键合理论。
紫外区
可见区
190 - 400nm;
400 - 800nm;
其中10- l90nm的远紫外区又称真空紫外区。氧气、 氮气、水、二氧化碳对这个区域的紫外光有强烈的吸收。
一般的紫外光谱仪都检测包括紫外光 (200~400) 和可 见光(400 ~ 800nm)两部分,将紫外光谱又称为紫外可见光 谱。 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统称分子光谱。两者都是属于吸 收光谱。
3.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一般为光电倍增 管或光电二极管。 4.样品池:又叫比色皿。紫外区要用石英比色皿,可 见区可用一般光学玻璃也可用石英比色皿。 5. 记录装置及计算机:记录装置一般已用计算机代 替,计算机用于仪器控制、数据存取、数据处理。
(二)、溶剂:
一般紫外光谱的测定都是在稀溶液中进行。用特殊 附件(积分球)可做固体样品。
溶剂应能溶解测定的化合物,并在测定的全波长区 透明。 根据测定的波长范围选溶剂,溶剂的透明范围的下 限应小于测定波长范围。
紫外光谱用溶剂
溶 剂
95% 乙 醇 水 正己烷 二 氯甲烷
透 明 下限(nm)
210 210 210 235
溶 剂
乙醚 异辛烷 环己烷 二氧六环
透 明下限 (nm)
210 210 210 230
max和吸
λ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
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 蓝移 (或紫移)。吸收强度即
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减小
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 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红移一般是由共轭体系延 长或增加助色基引起。
谱带分类:
(1)R带: (Radikalartin德文:基团型的)
为 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产生该吸收带的发色团 如-C=O,-NO2,-CHO等。 该带的特征是强度弱,ε<100 吸收峰一般在270nm以 上: CH3CHO CH2=CH-CHO λ
1.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振动能量Ev、转动能量Er
四氢呋喃
四氯化碳 DMF 异丙醇 乙 腈
220
265 270 210 210
氯 仿
苯 丙 酮 甲 醇 庚 烷
245
280 330 215 210
三、 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取决于分子的电子结构。 电子的跃迁需要吸收的光能(波长)与λmax相对应, 而跃迁的几率与ε相对应。
1、 饱和烃及其含杂原子的简单化合物:
第三章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最早应用于有机结构 鉴定的波谱方法之一,也是常用的一种快速、 简便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子价电子能级跃 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