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紫外吸收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3. 学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样品定量分析的方法。
4. 了解紫外吸收法在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 Spectrophotometry)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当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时,分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主要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特别是在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样品池、移液器、电子天平、蒸馏水、标准溶液、待测样品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溶液、标准溶液、无水乙醇、缓冲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将待测样品溶液稀释至合适浓度。
2. 标准曲线制作:a. 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b. 将标准溶液分别置于样品池中,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c.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待测样品测定:a. 将待测样品溶液置于样品池中。
b. 在标准曲线对应的波长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待测样品的吸光度。
c.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的浓度。
4. 数据处理与分析:a.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吸光度、浓度等。
b.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标准偏差、相关系数等。
c.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紫外吸收法在待测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²>0.99。
2. 待测样品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的浓度为X mg/mL。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标准偏差为Y,相关系数为Z。
紫外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测定化合物含量的基本步骤。
3. 了解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当化合物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时,其分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吸收光谱。
通过测定吸收光谱,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含量。
朗伯-比尔定律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其表达式为:A = εcl,其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c为溶液浓度,l为光程长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比色皿等。
2. 试剂:待测化合物标准溶液、溶剂、空白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根据待测化合物的含量和所需浓度,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化合物标准品,用溶剂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配制成标准溶液。
2. 空白溶液的配制:取一定量的溶剂,加入与待测化合物相同体积的溶剂,配制成空白溶液。
3. 吸收光谱的绘制:将标准溶液和空白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设置合适的波长范围,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上测定其吸光度。
4.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或体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 待测样品的测定:将待测样品溶液倒入比色皿中,按照标准溶液的测定方法测定其吸光度。
6. 待测样品含量的计算:根据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找相应的浓度,计算待测样品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或体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1-0.1 mg/mL。
2. 待测样品的测定:待测样品的吸光度为0.64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其含量为0.078 mg/mL。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待测化合物的含量,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实验课紫外实验报告

实验课紫外实验报告一、引言紫外(UV)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光下的吸收和透射特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而了解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研究物质在紫外光下的吸收特性。
二、实验方法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 石英比色皿3. 待测物质溶液4. 工作曲线样品溶液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预热30分钟。
b. 校准分光光度计,设置较低的基准波长,比如190nm。
c. 准备工作曲线样品溶液。
2. 测定待测物质的吸收和透射特性a. 将待测物质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石英比色皿中。
b. 将一个比色皿放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设置起始波长和终止波长,记录吸收光谱曲线。
c. 将另一个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测量透射光强。
3. 制备工作曲线a. 取不同浓度的工作曲线样品溶液,分别倒入石英比色皿中。
b. 分别测量吸收光强,绘制工作曲线。
4. 分析实验结果a. 根据待测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找出吸收峰的波长。
b. 利用工作曲线,通过比较吸光度和浓度的关系,计算出待测物质溶液中的浓度。
三、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待测物质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我们观察到在特定波长处有吸收峰。
根据工作曲线,我们可以比较吸光度和浓度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待测物质溶液的浓度。
四、实验讨论与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待测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并通过工作曲线计算了待测物质溶液的浓度。
然而,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待测物质的吸收峰可能出现在较高的波长,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所选用的分光光度计可以测量更高范围的波长。
否则,我们可能会错过待测物质的吸收峰,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其次,待测物质溶液的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
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吸收峰的强度不明显,进而影响测量结果。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样品浓度,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发生。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正确操作分光光度计。
3. 通过实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紫外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为分析有机分子结构提供基础。
实验原理: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以为有机分子结构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
在紫外光谱中,通常对于各种功能团体都存在特定的波长范围的吸收峰。
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吸收峰的大小以及形状,我们就能够推断出分子中存在的功能团体。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物品:分光光度计、苯甲酸溶液、四乙酸酯溶液、环己酮溶液等。
2. 打开分光光度计,调试好仪器,使其能夠正常工作。
3. 取一定量苯甲酸溶液,加入分光光度计比色皿中,并做好参照物质的设置。
4. 按照波长扫描模式,设定扫描范围,并进行扫描。
5. 记录下吸收峰的最大吸收波长及吸光度值,并对红外光谱进行分析解释。
6.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对于四乙酸酯溶液和环己酮溶液进行的操作。
7.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别阐明各个实验组操作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并对每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吸收峰进行解释。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三种不同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并对各个实验组操作中存在的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对于苯甲酸、四乙酸酯和环己酮这三种化合物,它们的特定吸收峰分别对应的波长区间如下:1. 苯甲酸:250nm至270nm2. 四乙酸酯:270nm至290nm3. 环己酮: 230nm至255nm可以看出,这三种化合物的吸收峰波长的区间是不同的,这表现出不同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的差异。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各个吸收峰的峰值和峰形,来推断出分子中存在的官能团体,这也有利于我们理解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有机分子之间的结构相互关系。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化合物的吸收峰,我们可以推断出分子结构中所存在的官能团体以及它们在分子中位置的不同,从而为分析有机分子结构和进行有机合成提供帮助。
罗丹明B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报告手册

实验标准曲线法测定罗丹明B的含量1.实验目的(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的技术,了解紫外可见光谱法进行纯组分定量分析的全过程。
(3)掌握不同浓度的配制和样品含量的计算。
2.实验原理E1 带和E2 带是苯环上三个双键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向π*反键轨道跃迁的结果,可简单表示为π→π * 。
B带也是苯环上三个双键共轭体系中的π→π * 跃迁和苯环的振动相重叠引起的,但相对来说,该吸收带强度较弱。
以上各吸收带相对的波长位置由大到小的次序为:R、B、K、E2、E1 ,但一般K和E带常合并成一个吸收带。
与可见光吸收光谱一样,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在选定的波长下,吸光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也可用光的吸收定律即朗伯—比尔定律来描述:A= lg (Io /I) =ε bc其中A为溶液吸光度,Io为入射光强度,I为透射光强度,ε为该溶液摩尔吸光系数,b为溶液厚度,c为溶液浓度。
特征峰:1. 吸收峰的形状及所在位置——定性、定结构的依据2. 吸收峰的强度——定量的依据A = lg(1/T)=κCLT:透射率λ:摩尔吸收系数,单位:L·cm⁻¹·mol⁻¹C:浓度L:光程长紫外可见光谱的两个重要特征波峰:λmax, κ例:λmaxEt = 279 nm (κ=5012,logk=3.7)3.仪器与试剂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吸耳球,微量注射器。
试剂:罗丹明B溶液。
4.实验内容与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配制一系列标准浓度的罗丹明B水溶液,用水作空白溶液,测紫外吸收光谱,确定λmax,绘制c-A标准曲线。
(罗丹明B原液浓度1.000mM)(2)未知罗丹明B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以水为空白溶液,测未知罗丹明B溶液的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数据处理(1)制作标准曲线。
(2)根据未知罗丹明B溶液在λmax的A,在标准曲线上查浓度。
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

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一、引言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能够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来分析其化学结构和浓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苯酚和水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探究其吸收峰的特征以及相关参数的计算。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预先准备苯酚和水溶液。
b. 标定紫外可见光谱仪。
2. 测量吸收光谱a. 将空白试剂(纯溶剂)放入光谱仪的比色皿中,设置空白。
b. 用吸管将苯酚溶液分别取出一定体积放入比色皿中,测量吸收光谱。
3. 数据处理与分析a. 绘制紫外可见光谱图。
b. 记录吸收峰的波长。
c. 根据比色皿中苯酚的浓度,计算吸光度值。
d. 使用Beer-Lambert定律计算苯酚的摩尔吸光系数。
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 波长 (nm) | 吸光度 ||----------|------------|| 200 | 0.1 || 210 | 0.15 || 220 | 0.2 || 230 | 0.25 || 240 | 0.3 |四、讨论与分析1. 吸收光谱图分析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紫外可见光区,苯酚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有吸收作用。
从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可以看出,苯酚溶液在200 nm 至240 nm的波长范围内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2. 吸收峰波长计算根据吸收光谱图,吸收峰波长为230 nm。
此波长处的吸光度最大,说明苯酚对该波长的光吸收最强。
3. 摩尔吸光系数计算根据Beer-Lambert定律,可以使用下式计算苯酚的摩尔吸光系数:ε = A / (c × b)其中,ε为摩尔吸光系数,A为吸光度,c为溶液浓度,b为光程。
假设苯酚溶液浓度为1 mol/L,光程为1 cm,则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摩尔吸光系数为0.25 L/mol·cm。
五、结论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我们成功测量苯酚溶液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苯酚的吸收峰波长为230 nm,并计算得到其摩尔吸光系数为0.25 L/mol·cm。
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

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通过对不同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和分析,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光谱是基于分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当分子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量时,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从而在特定的波长处产生吸收峰。
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具有不同的紫外可见吸收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鉴定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朗伯比尔定律是紫外可见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该定律表明,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即 A =εbc,其中 A 为吸光度,ε 为摩尔吸光系数,b 为液层厚度,c 为溶液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皿移液器容量瓶2、试剂标准物质(如苯甲酸)待测样品溶液去离子水四、实验步骤1、仪器预热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预热 30 分钟,使仪器稳定。
2、波长校准使用标准汞灯对仪器的波长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波长的准确性。
3、溶液配制(1)配制标准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标准物质(如苯甲酸),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2)配制待测溶液:将待测样品用适当的溶剂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
4、测量吸光度(1)以去离子水为参比溶液,在选定的波长范围内,分别测量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2)测量待测溶液的吸光度。
5、绘制标准曲线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6、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根据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浓度,或者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标准溶液浓度与吸光度数据|浓度(mg/L)|吸光度||::|::|| 10 | 025 || 20 | 050 || 30 | 075 || 40 | 100 || 50 | 125 |2、绘制标准曲线根据上述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A = 0025c + 001 (其中 A 为吸光度,c 为浓度,单位为 mg/L)3、待测溶液吸光度及浓度计算待测溶液的吸光度为 065,代入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待测溶液的浓度为:\\begin{align}065&=0025c + 001\\0025c&=065 001\\0025c&=064\\c&=256 \text{mg/L}\end{align}\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量了标准物质和待测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并利用标准曲线法计算出了待测样品的浓度。
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使用光谱仪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光谱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通过分析其光谱特征,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光谱产生的原因,光谱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原子光谱:由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产生,如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
2. 分子光谱:由分子内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产生,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3. 固体光谱:由固体中电子、离子、晶格振动等产生,如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光谱特征,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光谱仪样品池、氢氘灯、钨灯等。
2. 试剂:荧光黄、水、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激发光谱测定(1)将荧光黄溶液倒入样品池,设定激发波长范围为200-500nm,步长为5nm。
(2)打开氢氘灯,调整光谱仪至激发光谱模式,记录荧光黄溶液的激发光谱。
(3)根据激发光谱,确定荧光黄溶液的最大激发波长。
2. 发射光谱测定(1)根据最大激发波长,设定发射光谱的检测范围为最大激发波长两侧各100nm,步长为5nm。
(2)打开钨灯,调整光谱仪至发射光谱模式,记录荧光黄溶液的发射光谱。
(3)根据发射光谱,确定荧光黄溶液的最大发射波长。
3. 物质定量分析(1)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溶液。
(2)按照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分别记录各溶液的光谱。
(3)根据标准曲线法,确定各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1)荧光黄溶液的激发光谱在44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发射光谱在540nm处出现最大发射峰。
(2)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溶液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别与荧光黄溶液的光谱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使用方法
2.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某一位置样品浓度
3.定性判断和分析溶液中所含物质种类
二、实验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在200~400,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波长在400~800,两者都属于电子能谱,两者都可以用朗伯比尔(Lamber-Beer’s Law)定律来描述
A=ε bc
其中A为吸光度;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mol/L;
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cm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
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其中
包括有形成单键的σ电子、
有形成双键的π电子、有未
成键的孤对n电子。
外层
电子吸收紫外或者可见辐
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
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E 大小顺序为σ→σ*>n→σ*>π→π>n→π*
三、实验步骤
1、开机
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开关→开电脑→软件→联接→M(光谱方法)进行调节实验需要的参数:波长范围700-365nm
扫描速度高速;采样间隔:0.5nm
2、甲基紫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水)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标准曲线的测定
分别将5ug/ml、10ug/ml 、15ug/ml 、20ug/ml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键,进行扫描,保存
(3)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3、甲基红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乙醇)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四、实验结果
1.未知浓度的测定
分别测定了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和未知浓度的甲基紫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谱图如下:
甲基紫在580nm是达到最大吸收见下表:
浓度/μg*ml-1吸光度
50.665
10 1.274
15 2.048
20 2.659
未知0.732数据做成散点,结果显示,能很好的拟合直线如下图:
由计算机计算的拟合直线的关系为A = 0.135c - 0.027
故带入未知浓度的甲基紫溶液的吸光度0.732得浓度为5.622μg/ml-1
2.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已知甲基橙和甲基紫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甲基橙
甲基红
从图中可知,甲基紫约在580nm左右达到吸光度的最大值,而甲基橙溶液在410那么时达到吸光度最大值,这是由于甲基紫和甲基橙的结构不同造成的,由于甲基紫结构高度共轭,形成大π键,故最强吸收峰要的波长要比甲基橙的大(红移),同时由于高度共轭,吸光强度也有所增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