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研究史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的演变史以及它的语法和词汇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其中涉及多种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科,因此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汉语的历史演化及其语法和词汇的发展,成为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汉语语法和词汇史学发展迅速,学者们不仅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语法和词汇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认识到它们对汉语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此后,汉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学者们将汉语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系统,即汉语语法词汇史。

关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汉语语法和词汇的演变史。

首先,研究古汉语的语法,比如汉语的音韵体系、句法结构和词汇等;其次,研究古汉语的词汇,即如何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产生;最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汉语语法和词汇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中,学者们从过去的汉语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分析汉语的变化、演变和发展的趋势。

同时,学者们还将汉语发展的历史与汉语与他语言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史。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的演变脉络,掌握汉语语言形态和词汇变化的过程,以更好地运用汉语;其次,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取灵感来拓展汉语词汇;第三,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得有关汉字书写的知识,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最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也可以解释汉语的演化与发展,有助于研究汉语文化的历史根源。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从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丰富汉语知识,弘扬汉语文化。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说文解字》中,许多字的解释都涉及到语法规则和用法。

然而,真正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的兴起和教育的推动,人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教育家和学者们开始编写汉语语法教材,并对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黄侃的《现代汉语语法》,被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规则的描述和解释上。

196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语言理论的引入,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思考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代词化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

这些观点不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也为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目前,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从宏观角度上看,汉语语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句法研究句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转换规则等。

句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对于教育教学和语言处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词法研究词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词汇的构成和词汇的用法。

词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对于词汇教学和词汇处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语义研究语义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语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意义体系和语义规则,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4变异研究变异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兴方向。

它主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和变异因素。

变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变异特点和变异规律,对于推动汉语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课件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课件
•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 不成。”
•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 定俗成謂之實名。”
• 一些学者在给经书作注时,注意一些词的用法。 • 《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 《春秋∙庄公十年》:三月,宋人迁宿。
二、草创期
• 二、草创期(1898~1936)
• 马建忠(1845~1900)187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摹 仿拉丁语系著《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这是 中国语法学创立的标志。
• 此后,中国语法著作风起云涌。有五种类型: • 1、验证派。以英语作蓝本,用汉语进行论证。代表:
严复《英文汉语》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 • 2、摹仿派。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完全仿照《马氏文
• 2、出版新著作:如陈望道《文法简论》(197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 3、开始研究外国新理论,如转换生产语法,生成语义 学。
• 4、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 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颇具特色,系统的语法研究虽然迟 迟未至,虚词的研究却十分发达。主要原因有二:
三、革新时期
• 三、革新时期(1936~1949)
• 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标志汉语研 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陈望道发起关于文法的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出现了三部专著。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0)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 •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成,1948年上海开明
•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 • 吕叔湘《语法学习》(1951) •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 史、现状和展望
一、中国语法学史简介
(一)中国语法学的历史分期 1、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 2、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 3、汉语语法学的描写时期(1949-1976) 4、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6-今)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1939年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普通语音学,中国现 代语法及诗法。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系。1947年任岭南大 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语言系主任,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 汉语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 (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兼语言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力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专著 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 是孪生的姐妹篇,原为作者1938年秋在 西南联大时的讲义,后接受闻一多建议, “把它分为两部,一部专讲规律,一部 专谈理论,相辅相承(自序)”。
书成1938年冬至1940年夏。商务印书馆 出版,出版日期分别为《语法》上册 1943年1月,下册1944午8月;《论》 上册1944年9月,下册1945年10月。
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生于1904年,1926年毕 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 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任教, 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 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就学。1938年回国,先后 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 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 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952 年起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 《中国语文》杂志编委,主编。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1引言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是从中古(1008~1368年间)开始的。

考古学家分析旧籍文献和折旧散传,收集古代汉语语法上的资料,在今天仍然是令人钦佩的杰出成果。

近代汉语语言研究(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紧随其后,不仅开启了今天言语学研究的大门,也在汉语发展和历史前进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突破。

2中古阶段从中古开始,汉语语法研究已有数千年的时间,从文献中收集古代语法的工作行在一直持续至今。

从语言的发展角度看,中古汉语语法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至第五世纪,至第六世纪古汉语字被统一,形成汉语的《说文解字》,而汉语的核心词汇体系大致也可以追溯至此。

那么,汉语在中古时期的发展到底是什么?3中古汉语语法特征从中古汉语语法史上来看,古汉语在语法上有以下几大特点:(1)词汇数量较少,句式简单。

(2)句子结构简单,主要由实义动词与构成,一般由实义动词、定语和宾语三部分组成。

(3)形容词词类较少,一般以定语形式出现,也就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4)及物动词的宾语一般与主语的人称和数没有明显的关联,但表示动作形式的动词在不同句子结构中有不同的变化。

(5)名词和动词之间没有时态和语态上的区别。

4近代阶段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言语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大量收集古典文献、古汉语语料,勘正历代古文,重新复原和编订古文,有效地研究了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及一些未被充分发掘的普遍规律。

5近代汉语语法特征从近代汉语语言史上看,近代汉语语法有以下几大特点:(1)词汇数量增加。

新词、外来词、合变词等都汇于近代汉语,其他几大核心字也有进一步增加。

(2)句子结构复杂化,可以分为主谓宾结构,并具有动作方向和情态波动等互涉关系。

(3)形容词词类增多,甚至出现了以形容词作主语等词组。

(4)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与主语的人称和数开始有明显的关联;表示动作形式的动词也出现了词素的分裂和成立的情况。

汉语语法研究体系的演变

汉语语法研究体系的演变

词本位语法“本位”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指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计算的标准。

汉语语法学借用“本位”这个术语表示以什么为基础描写语法现象。

词本位,又称词类本位,就是指以词法为重点,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是这种体系的代表。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1898年9月出版,正值西方词本位语法盛行之时。

希腊语、拉丁语词形丰富,词的形态变化基本上可以表明词的语法类别以及词在句中的功用,加之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有比较简单的对应关系,词法描写清楚了,句法的内容也相应地交待清楚了。

所以19世纪以前西方讲语法总是以词法为主,句法不受重视,许多句法现象都放在词法里讲,这是个古老的传统,从古代希腊语法、拉丁语法就是如此。

可见《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不是作者凭空想到的,而正是西方语法潮流影响的结果。

马氏认为“各国皆有本国之葛琅玛,大皆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

”因此,他主张依照拉丁语法来描写汉语,《马氏文通》的成书,正是他的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正名”是通论,第二到第九卷讲词类,只有第十卷是讲句读(句法)的,这样的内容安排,正体现了《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是根据“西方已有之规矩”建立起来的典型的词本位语法体系。

有的语法学者认为,“《马氏文通》并非重词法而轻句法,因为讲词类,目的全在于讲句法,而且在讲词类中,也零碎谈及不少句读问题。

纵观全书,此书本旨,不能不是专论句读的”,因此,《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不是词本位。

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马氏文通》的本旨,马氏自己也有过表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

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句读焉。

”马氏的上述设想确实是很好的,“只是实行起来未必能够如愿。

我们知道,词类不仅占去全书篇幅的十之八九,而且实质上是书的核心部分,因而《马氏文通》并未做到‘专论句读’,仍然是以词类为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始于:《马氏文通》(1898年),但研究异常频繁。

1.进步:认识到语法研究的重要性;
2.问题:语言研究西方化的结果。

因此有人提出:《马氏文通》造成了中国语言研究的“断层”。

汉语语法学史家有很高的自觉性,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分期。

起初,分期往往涉及历史背景,如胡附、文炼以《马氏文通》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为界将汉语语法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后来,开始注重按照研究性质进行分期,
如龚千炎的分期是:“酝酿·萌芽”、“草创·模仿”、“探索·革新”、“发展·繁荣”;
而邵敬敏进一步提出了分期的三原则:
1.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2.社会变革的影响;
3.语法研究本身呈现的特点。

并根据这三条原则,提出了他的分期:
1.草创(1898-1936):以《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为其内部两个阶段的划界标志;2.探索(1936-1949):以《中国文法学初探》为界;
3.描写(1949-1976):以《北京口语语法》的发表为标志;
4.创新(1976-今):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为标志。

这一分期是当前语法界最受称道、最具影响的主张,但是依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1.邵氏坚决主张将《马氏文通》之前的研究史屏除在汉语语法学史之外,认为这一时期没
有汉语语法体系,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不足以建立“汉语语法学”;
2.没有必要以1949年为界来划分语法研究史。

潘文国教授提出的分期:
马氏文通
独立发展阶段西方影响下的研究阶段
酝酿期(史前期)草创期(19世纪末-20世纪三十年代)
(宋元为界)
成熟期觉醒期/探索期:(20th C 40d-90d)
时期特点代表作
酝酿

没有成熟的语法著作,只有个别语法思想隐藏在一些古籍
或诗词中
《文心雕龙》代
表了这一时期语
法研究的最高成

成熟

以虚词和句读为中心的传统语法研究已相当成熟《文则》是传统
汉语语法学的开
山之作;
《经传释词》、
《古文疑义举
例》
草创

1.纳
入世界语法研究的大环境
2.远
离传统、西化严重
《马氏文通》、
《新著国语文
法》
觉醒

1.从
“普遍语法”观“觉醒”到个别语法观;
2.摸
索建立适合汉语语法体系的路子
40d:以欧洲语言
学家的理论为指
导——《中国文
法要略》、《中国
现代语法》、《汉
语语法论》;
50-70d:受苏联
和美国结构主义
影响——《现代
汉语语法》、《现
代汉语语法讲
话;
80-90d:“多元
化”格局、流派
纷呈、引进为主
——“三个平面”
问题探讨。

《马氏文通》以来,我国语法研究的总倾向是引进,是“洋为中用”,表现在三个层次:1.语法体系层次:借鉴现成的语法体
系;(拉丁语法、英语语法)
2.语言理论层次:结构主义理论影响时
间最长;
3.语言哲学层次:汉语的语言性质与西
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语言哲学的引进必将推动我国语言语法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语言哲学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原由如下:
1.80d“三个平面”理论的兴盛;
2.80d中期以来“文化语言学”派的冲
击,一些学者提出要建立汉语自己的语言哲学、语法哲学;
近年来,对于句法语义的研究,倡导汉语语义语法论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