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集合
2023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浙江赛区初赛考前押题最后一卷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浙江赛区初赛考前押题最后一卷命题:筑梦杯组委会审题:金华一中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60分)1.已知正实数,x y 满足(2)9x x y +=,则2()yx y +的最大值为。
2.已知点集{(,)|123}T x y x y =++-≤,数集{2|(,)}M x y x y T =+∈,则集合M 中最大元素与最小元素之和为。
3.已知函数2(2)x x a f x =-+,若{|()}{|(())}x f x x x f f x x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4.计算cos5cos55cos65⋅⋅=。
5.在ABC △中,60,A BC ∠==o ,O 为ABC △的外心,,,D E F 分别为,,AB BC CA 的中点,若2224OD OE OF ++= ,则OA OB OB OC OC OA =⋅+⋅+⋅。
6.若数列1234,,,a a a a 满足1423a a a a +=+,则称此数列为好数列。
现从1,2,,9,10 这10个数中随机选取4个不同的数,则这4个数经过适当的排列后可以构成好数列的概率为。
7.设2023220230122023(1)a a x a x a x =++++ ,则01234520222023))()(()(a a a a a a a a =+-+++--+ 。
8.若二次方程20ax bx c ++=(,,a b c 为非零整数)的互异的两个根也是方程320x bx ax c +++=的根,则a b c ++的值为。
9.已知向量,a b不共线,夹角为θ,且2,1,a b b b a a λλ++==-= ,若3λ≤<,则cos θ的最小值为。
1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 Q 分别是函数()e ln()x f x ax ax =-和2ln(1)()x g x x-=图象上的动点,若对任意0a >,有PQ m ≥恒成立,则实数m 的最大值为。
高中学科竞赛汇总表01

国际数学 奥林匹克 (IMO)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省一和国家一二三等奖有保送高校资格。省 二有自主招生资格,通过自主招生后自动保送。
迄今为止,有两名女同学(陈卓、张
女子 奥数
敏)通过该竞赛入选国际数学奥林匹 克,并夺得金牌。通常每队至多有四 名参赛选手,两名领队,领队中至少
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的选手为普通高中学生。年龄在来年国际
全国高中化学 竞赛(CCHO)
竞赛前小于 20 岁。决赛选手名额为每个省、市、自治区 5 名。 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获一等奖的学生不超过总人数的
1%,可获得大学保送生资格。
竞赛一共两天,理论部分 4~5 小时,隔一天后再进行实验部分竞赛,约 4 国际奥林匹克
小时。 化学竞赛
参赛者最高分 100 分,理论部分 60 分,实验部分 40 分。根据所得分数, (ICHO)
通常有 3~5 个一等奖,较多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全国生物学 联赛和竞赛
全国生物学联赛、全国生物学竞赛目的是为加强中学生物学教学,提高生 物学教学水平;促进中学生生物学课外活动。
全国生物学 联赛(CNBO)
第2页共3页
亚洲与太平洋 地区信息学奥
赛(APIO) 国际信息学 奥林匹克竞赛
(IOI)
该竞赛为区域性的网上准同步赛,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每年一次的国际性 赛事,旨在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赛事机会,推动亚太地区的信息学。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每年一次的 IOI。中国 是 IOI 创始国之一。IOI2000 由中国主办,CCF 承办。
信息学奥林匹 最高水平的大赛,自 1984 年至今,在国内包括香港、澳门组织竞赛活动。
【精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中训练题集【共36份】

目 录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01) ........................................................................................................................... 1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02) ........................................................................................................................... 3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03) ........................................................................................................................... 4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04) ........................................................................................................................... 6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05) ........................................................................................................................... 8 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06) ...........................................................
2023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暨202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暨202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加试试题(模拟4)一.(本题满分40分)如图,ABC D 的外接圆为ω,P 为BC 边上一点,满足APB BAC Ð=Ð.过点A 作ω的切线交ABP D 的外接圆于点Q ,Q 关于AB 中点的对称点为T ,AT 交QP 于点D .证明:111AB AC CD+>.(答题时请将图画在答卷纸上)二.(本题满分40分)设c 是非负整数.求所有的无穷正整数数列{}n a ,满足:对任意正整数n ,恰存在n a 个正整数i 使得1i n a a c +≤+.三.(本题满分50分)设正整数6n ≥,图G 中有n 个顶点,每个顶点的度数均至少为3.设12,,,k C C C 是G 中所有的圈,求12gcd(,,,)k C C C 的所有可能值,其中C 表示圈C 中顶点的个数.四.(本题满分50分)对非负整数,a b ,定义位异或运算a b ⊕,是唯一的非负整数,使得对每个非负整数k ,222k k k a b a b ⊕⎡⎤⎡⎤⎡⎤+-⎢⎥⎢⎢⎥⎣⎦⎣⎦⎣⎦都是偶数.例如:2229101001101000113⊕=⊕==.求所有正整数a ,使得对任意整数0x y >≥,都有x ax y ay ⊕≠⊕.暨202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加试(模拟4)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1.评阅试卷时,请严格按照本评分标准的评分档次给分.2.如果考生的解答方法和本解答不同,只要思路合理、步骤正确,在评卷时可参考本评分标准适当划分档次评分,10分为一个档次,不得增加其他中间档次.一.(本题满分40分)如图,ABCD的外接圆为ω,P为BC边上一点,满足APB BACÐ=Ð.过点A作ω的切线交ABPD的外接圆于点Q,Q关于AB 中点的对称点为T,AT交QP于点D.证明:111AB AC CD+>.(答题时请将图画在答卷纸上)二.(本题满分40分)设c 是非负整数.求所有的无穷正整数数列{}n a ,满足:对任意正整数n ,恰存在n a 个正整数i 使得1i n a a c +≤+.三.(本题满分50分)设正整数6n ≥,图G 中有n 个顶点,每个顶点的度数均至少为3.设12,,,k C C C 是G 中所有的圈,求12gcd(,,,)k C C C 的所有可能值,其中C 表示圈C 中顶点的个数.四.(本题满分50分)对非负整数,a b ,定义位异或运算a b ⊕,是唯一的非负整数,使得对每个非负整数k ,222k k k a b a b ⊕⎡⎤⎡⎤⎡⎤+-⎢⎥⎢⎢⎥⎣⎦⎣⎦⎣⎦都是偶数.例如:2229101001101000113⊕=⊕==.求所有正整数a ,使得对任意整数0x y >≥,都有x ax y ay ⊕≠⊕.。
高中数学奥赛赛前辅导

第一讲 集合与函数综合问题例1、数集M 由2003个不同的实数组成,对于M 中任何两个不同的元素a 和b,数2a +M 中任何一个数a,(2003年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分析:欲证证明:设a ,b ,c 是数集M 中任意三个两两不同的元素,由题设知2222a b c c ++++都是有理数,于是22((()(1(2)2a b a b a b +-+=-+= 是有理数.22((c c +-+=是有理数,从而1(2)2是有理数,进而11((22=+是有理数.例2、称有限集S 的所有元素的乘积为S 的“积数”.给定数集111,,,.23100M ⎧⎫=⎨⎬⎩⎭求数集M 的所有含偶数个元素的子集的“积数”之和.分析:数集M 的所有子集的积数之和为111(1)(1)(1)1.23100+++- 设数集M 的所有含偶数个元素的子集的积数和为x ,所有含奇数个元素的子集的积数之和为y ,则111(1)(1)(1) 1.23100x y +=+++- 只需再建立一个关于x ,y 的方程,就可解出x ,y .解答:设数集M 的所有含偶数个元素的子集的积数之和为x ,所有含奇数个元素的子集的积数之和为y ,则111(1)(1)(1)1,23100111(1)(1)(1)1,2310099,299.1004851.200x y x y x y x y x +=+++--=----+=-== 又所以解得例3、设集合S n ={1,2,…,n}.若X 是S n 的子集,把X 中的所有数的和称为X 的“容量”(规定空集的容量为0).若X 的容量为奇(偶)数,则称X 为S n 的奇(偶)子集.(1)求证:S n 的奇子集与偶子集个数相等;(2)求证:当n ≥3时,S n 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与所有偶子集的容量之和相等; (3)当n ≥3时,求S n 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分析:要证明两个集合的元素的个数一样多,一种方法是直接把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算出来,另一种方法是在这两个集合之间建立一个一一对应.本题我们将用后一种方法来解.解答:(1)设A 是S n 的任一奇子集,构造映射f 如下:{1},1;{1},1.A A A A A A -∈∉ 若若(注:A —{1}表示从集合A 中去掉1后得到的集合) 所以,映射f 是将奇子集映为偶子集的映射.易知,若A 1,A 2是S n 的两个不同的奇子集,则f (A 1)≠f (A 2),即f 是单射. 又对S n 的每一个偶子集B ,若1∈B ,则存在A =B \{1},使得f (A )=B ;若1B ∉,则存在{1},A B = 使得f (A )=B ,从而f 是满射.所以,f 是S n 的奇子集所组成的集到S n 的偶子集所组成的集之间的一一对应,从而S n 的奇子集与偶子集个数相等,故均为11222n n -= 个.(2)设a n (b n )表示S n 中全体奇(偶)子集容量之和. 若n (≥3)是奇数,则S n 的奇子集由如下两类:(1)S n -1的奇子集;(2)S n -1的偶子集与集{n }的并,于是得a n =a n -1+(b n -1+n ²2n -2), ①又S n 的偶子集可由S n -1的偶子集和S n -1的奇子集与{n }的并构成,所以b n = b n -1+(a n -1+n ²2n -2), ② 由①,②,便得a n = b n . 若n (≥4)是偶数,同上可知a n =a n -1+(a n -1+n ²2n -2),b n = b n -1+(b n -1+n ²2n -2),由于n -1是奇数,由上面已证a n -1= b n -1,从而a n = b n . 综上即知,a n = b n ,n =3,4…(3)由于S n 的每一个元素均在2n -1个S n 的子集中出现,所以,S n 的所有子集容量之和为2n -1(1+2+…+n )=2n -2n (n +1).又由(2)知,a n =b n ,所以2312(1)2(1).2n n n a n n n n --=+=+说明(2)的证明中,建立了递推关系.这也是解决“计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例4、设A 是集合S ={1,2,…1000000}的一个恰有101个元素的子集.证明:在S中存在数t 1,t 2,…t 100,使得集合{|},1,2,,100j j A x t x A j =+∈= 中,每两个的交集为空集.(200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证明:考虑集合D ={x -y |x ,y ∈A },则||≤101100110101.D ⨯+=若i j A a ≠∅ ,设i j a A A ∈ ,则a =x +t i ,a=y +t j ,其中x ,y ∈A ,则t i -t j =y -x ∈D .若t i -t j ∈D ,即存在x ,y ∈A ,使得t i -t j =y -x ,从而x +t i = y +t j ,即.i j A A ≠∅ 所以,i j A A ≠∅ 的充要条件是t i -t j ∈D .于是,我们只需在集合S 中取出100个元素,使得其中任意两个差都不属于D .下面用递推方法来取出这100个元素.先在S 中任取一个元素t 1,再从S 中取一个t 2,使得122{|}.t t D t x x D +=+∈∈这是因为取定t 1后,至多有10101个S 中的元素不能作为t 2,从而在S 中存在这样的t 2.若已有k (≤99)个S 中的元素t 1,t 2,…,t k 满足要求,再取t k +1,使得t 1,…,t k 都不属于t k +1+D ={ t k +1+x |x ∈D },这是因为t 1,t 2,…,t k 取定后,至多有10101k ≤999999个S 中的数不能作为t k +1,故在S 中存在满足条件t k +1.所以,在S 中存在t 1,t 2,…,t 100,其中任意两个的差都不属于D .综上所术,命题得证.说明:条件|S |=106可以改小一些.一般地,我们有如下更强的结论:若A 是S ={1,2,…,n }的k 元子集,m 为正整数,满足条件n >(m -1)2(1),KC +则存在S 中的元素t 1,…,t m ,使A j ={x +t j |x ∈A },j =1,…m 中任意两个的交集为空集.例5、求函数y x =+的值域.(200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0y x =-,所以 x 2-3x +2=y 2-2xy +x 2,即(2y -3)x =y 2-2.由上式知232,.223y y x y -≠=-且由222000022000002000002000002≥2332(1)(2)≥0,≥0.23231≤≥ 2.22[2,),,232(2)22≥0,2323≥2,32≥0,231,,,2231y y y x y y y y y y y y y y y x y y x y y x x x y x y y x y x -=--+----<-∈+∞=----=-=---+=-⎡⎫∈=⎪⎢-⎣⎭-得所以或又任取令则故所以且任取令则2200002(1)1≤0,2323y y y y --=-=--故x 0≤1,于是2000032≥0,x x y x -+=+且 综上,所求的函数的值域为31,[2,).2⎡⎫+∞⎪⎢⎣⎭说明:我们先求出了y 的范围31,[2,)2⎡⎫+∞⎪⎢⎣⎭ ,这是不是函数的值域呢?第二部分说明了对于31,[2,)2⎡⎫+∞⎪⎢⎣⎭ 中的任意一个数y 0,总存在一个x 0,使得00y x =+就证明了函数的值域是31,[2,).2⎡⎫+∞⎪⎢⎣⎭例6、求(31)(21)y x x =-+-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分析:仔细观察所给的式子,发现(31)(21)y x x =-+-,从而找到了解题途径.解答:因为(31)(21)y x x =-+-,令()1)f t t =,易知f (t )是奇函数,且f (t )是严格递增函数.所以y =f (3x -1)+f (2x -3).当y=0时,f (3x -1)=-f (2x -3)=f (3-2x ),所以3x -1=3-2x ,解得4.5x =故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4,05).例7、设a >0,211().ax r x ax x x+==+讨论函数r (x )在(0,+∞)中的单调性、最小值与最大值.解答:先讨论它的单调性. 设0<x 1<x 2<+∞212121211212212112212212212112212111()()()()1()()0≤,1()()()()1()()≤0;,1()()()()1()()≥0,r x r x ax ax x x x x a x x x x r x r x x x a x x x x a x x x r x r x x x a x x x x a x -=+-+=--<<-=--<--<-=-->--当有时有所以,在⎛ ⎝上,r (x )是严格递减的;在⎫+∞⎪⎭上,r (x )是严格递增的. 由此可知,r (x )没有最大值;当且仅当x 时,r (x )取最小值说明:此题的结论非常重要,许多问题最后可化归为讨论函数1()(())ar x ax r x x x x=+=+或的增减性来解.例8、设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a ,b ,c ∈R ,a ≠0)满足条件: (1)当x ∈R 时,f (x -4)=f (2-x ),且f (x )≥x ;(2)当x ∈(0,2)时,21()≤();2x f x +(3)f (x )在R 上的最小值为0.求最大的m (m >1),使得存在t ∈R ,只要x ∈[1,m ],就有f (x +t )≤x .(200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分析:先根据题设条件(1),(2),(3),把f (x )的解析式求出来,进而再确定m 的最大值.解答:由f (x -4)=f (2-x ),t ∈R ,可知二次函数f (x )的对称轴为x =-1.又由(3)知,二次函数f (x )的开口向上,即a >0,故可设f (x )=a (x +1)2(a >0)由(1)知f (1)≥1,由(2)知f (1)≤211()12+=,所以f (1)=1,故2211(11),.41()(1).4a a f x x =+==+所以因为21()(1)4f x x =+的图象开口向上,而y =f (x +t )的图象是由y =f (x )的图象平移|t |个单位得到.要在区间[1,m ]上,使得y =f (x +t )的图象在y =x 的图象的下方,且m 最大,则1和m 应当是关于x 的方程21(1)①4x t x ++=的两个根. 令x =1代入方程①,得t =0或t =-4.当t =0时,方程①的解为x 1=x 2=1(这与m >1矛盾!);当t =-4时,方程①的解为x 1=1,x 2=9.又当t =-4时,对任意x ∈[1,9],恒有 2(1)(9)≤0,1(41)≤,4x x x x --⇔-+ 即f (x -4)≤x .所以,m 的最大值为9.说明:我们由f (x -4)= f(2-x ),x ∈R 导出f (x )的图象关于x =-1对称.一般地,若f (x -a )=f (b -x ),x ∈R ,则()()()(),2222b a b a b a b a f x f x a f b x f x -++-+=+-=--=-故f (x )的图象关于2b ax -=对称.这个性质在解题中常常用到.例9、设f 为R +→R +的函数,对任意正实数x ,f(3x)=3f(x),且f (x )=1-|x -2|,1≤x ≤3.求最小的实数x ,使得f (x )=f (2004).分析:先用递推关系推出函数f (x )的解析式,然后再求解. 解答:由已知条件得1,1≤≤2,()3,2≤≤ 3.x x f x x x -⎧=⎨-⎩当3≤x ≤6时,令,3xt =则1≤t ≤2,此时 f (x )=f (3t )=3f (t )=3(t -1) =x -3, 即得 f (x )=|x -3|,2≤x ≤6.当6≤x ≤18时,令,3xt =则2≤x ≤6,于是 f (x )=f (3t )=3f (t )=3|t -3|=|x -9|.1,1≤≤2,|3|,2≤≤6,|9|,6≤≤18,|27|,18≤≤54,()|81|,54≤≤162,|243|,162≤≤486,|729|,486≤≤1458,|2187|,1458≤≤4374.x x x x x x x x f x x x x x x x x x -⎧⎪-⎪⎪-⎪-⎪=⎨-⎪⎪-⎪-⎪⎪-⎩所以f (2004)=2187-2004=183.由于162-81<183,486-243>183,而243-162<183,所以,最小的满足f (x )=f (2004)的实数x =243+183=426.说明:请读者自己证明:不存在实数x ∈(0,1),使得f (x )=183.例10、k 是实数,42421()1x kx f x x x ++=++,对任意三个实数a ,b ,c ,存在一个以f (a ),f (b ),f (c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求k 的取值范围.分析:首先,对于任意实数x ,f (x )要恒大于0.在这个前提下,对任意三个实数a ,b ,c ,f (a ),f (b ),f (c )均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只需2f min (x )>f max (x )即可.解答:首先确定k 的范围,使得f (x )恒大于0,即只需x 4+kx 2+1恒大于0即可. 当k ≥0时,x 4+kx 2+1恒大于0;当k <0时,只需 △=k 2-4<0,即-2<k <0.所以,当k >-2时,f (x )恒大于0. (1)当k =1时,f (x )≡1满足题意. (2)当k >1时,有24222422(1)()1≥1(0),1(1)(1)()1≤1132(1),3k x f x x x x k x k x f x x x x k x -=+=++--=+++++==时等号成立当时等号成立所以,max max 2()1,(),3k f x f x +==从而由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221,3k +⨯>解得k <4. 故1<k <4满足条件.(3)当-2<k <1时,与(2)类似,有max max 2()1,(),3k f x f x +==由221,3k +⨯>解得1.2k >-故112k-<<满足条件.综上所述,所求的k的取值范围为14. 2k-<<说明:本题的关键是把“对任意实数a,b,c,存在一个以f(a),f(b),f(c)为三边长的三角形”这一条件,转化为“2f min(x)>f max(x)”.例11、设N是非负整数集,f:N→N是一个函数,使得对任一n∈N,都有(f(2n+1))2-(f(2n))2=6f(n)+1,①f(2n)≥f(n).问:f(N)中有多少元素小于2003?解答:由题设(f(2n+1)2-(f(2n))2≥1>0,所以f(2n+1)> f(2n).又(f(2n+1)2=(f(2n))2+6 f(n)+1<(f(2n)2+6 f(2n)+9,所以f(2n+1)< f(2n)+3,故f(2n+1)< f(2n)+1或f(2n)+2.而(f(2n+1)2-(f(2n))2是奇数,所以f(2n+1)与f(2n)的奇偶性不同,从而f(2n+1)= f(2n)+1.代入①式,得f(2n)=3 f(n).令n=0,f(0)=3f(0),所以f(0)=0.令n=0代入①式,得f(1)=1,于是f(2)=3 f(1)=3.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是严格递增函数,即证f(n+1)>f(n).当n=0,1,2时,命题成立.假设对小于等于n的情形命题成立.则当n=2k(k≥1)为偶数时,有f(n+1)=f(2k+1)=f(2k)+1> f(2k)=f(n).当n=2k+1(k≥0)为奇数时,因为0≤k<k+1≤n,所以f(k+1)>f(k),从而f(k+1)≥f(k)+1,于是f(n+1)=f(2k+2)=3 f(k+1)≥3 f(k)+3= f(2k)+1+2= f(2k+1)+2> f(2k+1)= f(n)综上,f(n)是严格单调递增函数.显然,f(27)=3 f(26)=…=37 f(1)=2187>2003,而f(127)= f(126)+1=3 f(63)+4=9 f(31)+4=9 f(30)+13=27 f(15)+13=27 f(14)+40=81 f(7)+40=81 f(6)+121=243 f(3)+121=243 f(2)+364=729 f(1)+364=1093<2003,所以,共有f(0),f(1),f(2),…,f(127)这128个元素不超过2003.第二讲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例1、化简11(,). cos()cos[(1)]nkk kk kβπαβαβ=≠∈+++∑Z分析:本题目的化简是利用一个递推模型来实现的,即找到这个题目的“源生地”.可先由产生分母cos αcos(α+β)的正切函数之和入手.sin tan()tan ,cos cos()11[tan()tan ].cos cos()sin βαβαααβαβαααββ+-=+=+-+考查即得到递推模型:1.c o s ()c o s [(1)]1{t a n [(1)]t a n ()}s i n k k k k αβαβαβαββ+++=++-+再求和,即得原式1{tan[(1)]tan()}sin k k αβαββ=++-+. 解答:略. 例2、不等式22(1)cos (cos 5)3sin 11x x x x θθθ+--+>--+对任何实数x 均成立,求θ.分析:这是一个关于x 的不等式,以解集为全体实数作为背景条件来求参数θ的范围问题.可将θ的正弦(或余弦)值表示成x 的函数f (x ),再利用f (x )的值域,对正弦(或余弦)值的制约去求得θ.解答:将不等式化成222253153sin cos 11153)1.41x x x x x x x x x x x θθπθ++-++-<=+-+-++-<+-+即利用判别式法可求得2531x y x x +=-+的值域为25[1,].3y ∈-)0,4πθ-<从而322,.44k k k πππθπ-<<+∈Z 例3、设,,1,x y z z +∈=R 试求xy +2xz 的最大值.分析:这是一个在限定条件下,求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如何将多元函数在限定的条件中转化成单元函数,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可用三角法代换及平均值去求解.1,,,,z x y z +=∈R 且故可令22sin cos ,z αα=而x=cos 2αsin β,y =cos 2αcos β,其中,0,.2παβ⎛⎤∈ ⎥⎝⎦于是2222222222222222(2)cos sin (cos sin 2sin )sin (2cos )cos (cos cos 2sin )2cos sin (2cos cos cos )(cos cos 2sin )2cos sin 2cos cos cos cos cos 2sin ≤2cos 2sin .2cos xy xz x y z αβαβαββαβααββαβαβααββαβαβααβββ+=+=+=-+-=-+-⎛⎫-++ ⎪ ⎪-⎝⎭=-222222221tansin ,cos .2112212≤≤1131t t t t t t t t xy xz t tt βββ-===++++==-++令则故当133x y z ===时,取等号.即xy +2xz的最大值为3例4、已知θ1+θ2+…+θn =π,θi ≥0(i =1,2,…,n ),求sin 2θ1+sin 2θ2+…+sin 2θn 的最大值.(1985年IMO 预选题)分析:由于变量多,变式的目标难确定,不妨先将问题简单化,即先退到θ1+θ2为常数时探讨sin 2θ1+sin 2θ2的最大值的情形.这种策略往往在竞赛题解答中时用到.解答:先考查θ1+θ2=常数的情形.因为22212121222121212122212121221212212122112sin sin (sin sin )2sin sin 4sin cos cos()cos()222cos (2sin 1)1cos().22,,2sin 10;22,2sin 10;22,2sin 2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πθθθθπθθθπθθ+=+-+-=--++-+=-+++++<-<++=-=++>上式中当时时时210.2θ->由此可得出,当122πθθ+<时,θ1与θ2有一个为零时,sin 2θ1+sin 2θ2有最大值;当122πθθ+=且|θ1-θ2|越小时,sin 2θ1+sin 2θ2值越大.n =3时,即θ1+θ2+θ3=π时,2221239sin sin sin ≤4θθθ++是容易证明的.而n ≥4时,可知θ1、θ2、θ3、θ4中必有两个角和不超过.2π 由前面的结论知,12≤2πθθ+时,sin 2θ1+sin 2θ2当θ1或θ2=0时,有最大值.于是所求的最大值可转化成三个角的和为π,其正弦值的平方的最大值问题.另一方面n =2时,θ1+θ2=π,sin 2θ1+sin 2θ2≤2.因此,sin 2θ1+sin 2θ2+…+sin 2θn 的最大值为9.4且当12345,03n πθθθθθθ======= 时,取等号.例5、如图2.1,△ABC 中,高AD =h ,BC =a ,AC =b ,AB =c .若a +h =b +c ,求∠BAC 的范围.分析:许多平面几何中的推导过程可用“三角法”进行转换,尤其是几何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经常以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等结论作为依据.本题目还要从三角变换及不等式的推理中得出角的范围.解答:由,sin b c a h bc BAC ah +=+⎧⎨∠=⎩得出.sin ahbc BAC =∠令∠BAC =a .于是由22222222()2cos 22()1(1)sin 1.22sin 2cos 1cos 2sin ,cot 1.221122b c a b c bc a bc bca h a h ah a a h h h a a aαααααα+-+--==+-=-=+-+===+++得 故作CE ⊥BC ,使CE =2h .在Rt △BCE中,有BE =且AE +AB =b +c =a +h ≥BE .即2≥≤.3h a h a +得出于是41[1,],23h a +∈从而44cot [1,].[2arccot ,].2332BAC απ∈∠∈故例6、n ∈N +,x 0=0,x i >0,i =1,2,…n 且11.ni i x ==∑求证1≤.2ni π=<(1996年CMO 试题)分析:所证不等式左侧部分可用2a b+得出.右侧部分可引用θi =arcsin(x 0+x 1+…+x i ),再利用三角公式得出.解答:因11,ni ==∑由平均值不等式,有011≤ 1.2n x x x ++++=故1ni =成立.令θi =arcsin(x 0+x 1+…+x i ),i =0,1…,n .故101[0,]0.22n ππθθθθ∈=<<<= 且而11111111111sin sin 2cos sin222cos sin.2sin ,[0,],22(cos )()cos .2(1,2,,).cos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x x x x x x i n θθθθθθθθθπθθθθθθθθθ-----------+-=-=-<<∈-<=-<-= 利用可知故对上述求和有11101211.cos 2sin ,cos ni n i i i i i x x x x x πθθθθθ-=---<-==++++==∑ 但故代入上式可得出所证不等式右侧成立.例7、如图2.2,锐角△ABC 的外接圆中过A 、B 两点的切线分别与过C 的切线交于V 、T ,且AT ∩BC =P ,BV ∩AC =R .设AP 、BR 的中点分别是Q 、S .求证:∠ABQ =∠BAS ,并求当BC ︰CA ︰AB 取何值时,∠ABQ 取最大值. (第41届IMO 预选题)分析:要证∠ABQ =∠BAS ,由条件中的对称性,只要求得∠ABQ 的三角函数值与已知中的△ABC 边及角建立一个结构式即可.作QN ⊥AB 于N ,从cot BNNBQ QN∠=入手,而作PM ⊥AB 于M ,可用BN =BM +MN =111(cos )sin 222c BP B QN PM BP B +== 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解答:作PM ⊥AB 于M ,QN ⊥AB 于N .记BC =a ,AB =b ,AB =c ,∠A =∠BAC ,∠B =∠CBA ,∠C =∠ACB .由221sin()sin 2,1sin sin()2ABTACTAB BT C S BP c C c PC S b B b AC CT B ππ-====-又BP +CP =a ,故22211.sin ,22ac BP QN PM BP B b c===+而于是 2222222222221()21()21(cos ),2cot cot cot sin sin cos 2sin sin 3.2sin BN BM MN BM AB BM BM AB c BP B BN c b c ABQ B B QN BP B ac Ba cb ac b c ac B b c ac ac B ab C a b c ab C=+=+-=+=++∠==+=++-++++==+-=同理可得出2223cot 2sin a b c BAS ab C++∠=故∠ABQ =∠BAS .2222222223cot 2sin 3(2cos )2sin 2()43cot ≥3cot .sin sin 43cot ,sin 43cos sin )≤.a b c ABQ ab Ca b a b ab C ab C a b C C ab C C y C CC y C C θθ++∠=+++-=+=---=+=-⎫=由记=于是解得≥,y即≤ABQ ∠当且仅当a =b ,3arccos ,4C ∠=即BC ︰CA ︰AB1时取等号.第三讲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例1、给定正整数n 和正数M ,对于满足条件2211≤n a a M ++的所有等差数列a 1,a 2,a 3,…,试求S= a n +1+a n +2+…+a 2n +1的最大值.分析:本题属于与等差数列相关的条件最值问题,而最值的求解运用的方法灵活多样,针对条件的理解不同,将有不同的解法.解答:方法一(代数法).设公差为d ,a n +1=a ,则1221222211222(1)(1),2,21,≥()41()(43)102104≥(),101n n n n n n S a a a n d nd S n M a a nd nd nd S n αααααα+++++=+++=+++=++=-+=++-+ 所以另一方面由从而有||≤1)S n d α+且当时,(1)2(1)n S n n n ⎛=+⎭=+=+由于此时有22211443,(),101n S nd a a M n α+=+==+故因此max S n =+122112111()(1)21(3)21(3sin cos )21)sin(),n n n n n n S a a a a a n n a a n r n r θθθϕ++++++=+++++=+=-+=-=+- 故其中cos sin()1,rϕϕθϕ==-=因此当时,有max2S n=+方法三(判别式法).设首项为a,公差为d,则221122222222(1)(23).222.①3(1)3≤,()≤.②①②,44109≤0.③1(1)③,444109≥0.1(1),||≤1),10nn andSSnd ana a Ma a nd MS Sa a Mn naS SMn nS nad+++==-++++++-++⎡⎤⎛⎫=-⨯⨯-⎢⎥⎪++⎝⎭⎢⎥⎣⎦+=-=故因为所以将代入得因为不等式关于有解所以解之得且当max,10nS=有方法四(不等式法).因为111112222211111122111111max(1)(1)21(3).2,(3)≤(31)()≤10,3≤1,,,nnnn nnnnna an nS n anna aa a a a Ma aa a Ma aa aS+++++++++-+=+++=--++--=+====由柯西不等式得所以3等号当且仅当时取到即有说明:这是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道试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注意条件和结论的结构形式.解法一通过配方来完成,解法二运用三角代换的方法,解法三运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来完成,解法四则主要运用了柯西不等式.本题入口宽,解法多样,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有好外.例2、n 2(n ≥4)个正整数排成几行几列:a 11 a 12 a 13 a 14 … a 1n a 21 a 22 a 23 a 24 … a 2n a 31 a 32 a 33 a 34 … a 3n … …a n 1 a n 2 a n 3 a n 4 … a nn其中每一行的数成等差数列,每一列的数成等比数列,并且所有公比相等,已知2442431122131,,,.816nn a a a a a a ===+++ 求分析:由于等差数列可由首项与公差惟一确定,等比数列可由首项与公比惟一确定,如果设a 11=a ,第一行数的公差为d ,第一列数的公比为q ,容易算出a st =[a +(t -1)d ]q s -1,进而由已知条件,建立方程组,求出a ,d ,q .解答:设第一行数列公差为d ,各列数列公比为q ,则第四行数列公差是dq 3.于是可得方程组:24113421134342(3)1,1(),83,16a a d q a a d q a a dq ⎧⎪=+=⎪⎪=+=⎨⎪⎪=+=⎪⎩解此方程组,得111.2a d q ===±由于所给n 2个数都是正数,故必有q >0,从而有111.2a d q ===故对任意的1≤k ≤n ,有111112323412311[(1)].2123,22221123,22222:11111,2222222.22k k kk k k n n n n n n ka a q a k d q nS nS n S n nS --++-==+-==++++=++++=+++++=-- 故又两式相减后可得所以 说明:这是1990年全国高中学数学联赛的一道试题,涉及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的有关知识和方法.通过建立方程组确定数列的通项;通项确定后,再选择错位相减的方法进行求和.例3、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是其前n 项之和.(1)证明:21lg lg lg ;2n n n S S S +++<(2)是否存在常数C >0,使得21lg()lg()lg()2n n n S C S C S C ++-+-=-成立?并证明你分析:对于问题(1),运用对数的性质将所证不等式转化为221,n n n S S S ++<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要分q =1和q ≠1两种情况讨论;对于问题(2),充分运用已知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可先假设存在常数C >0,使所证等式成立,然后设法推出矛盾.如果不能推出矛盾,再逆推来考虑常数C >0的存在性.解答:(1)证明:设{a n }的公比为q ,由已知得a 1>0,q >0. (i )当q =1时,S n =na 1,从而2222211111(2)(1)0.n n n S S S na n a n a a ++-=+-+=-<即有221.n n n S S S ++<(ii )当q ≠1时,1(1)1n n a q S q-=-,所以22212221121122(1)(1)(1)0.(1)(1)n n n nn n n a q q a q S S S a q q q ++++----=-=-<--由(i )与(ii )知,221n n n S S S ++<恒成立,又由于S n >0,两边取常用对数即得21lg lg lg .2n n n S S S +++<(2)不存在.要使21lg()lg()lg()2n n n S C S C S C ++-+-=-成立,则有221()()(),0.n n n nS C S C S C S C ++⎧--=-⎪⎨->⎪⎩ 分两种情况讨论: (i )当q =1时221211121()()()()[(2)][(1)]0,n n n S C S C S C na C n a C n a C a ++----=-+--+-=-<即不存在常数C >0使结论成立.(ii )当q ≠1时,若条件(S n -C ) (S n +2-C )= (S n +1-C )2成立,则(S n -C ) (S n +2-C )- (S n +1-C )222111111(1)(1)(1)111[(1)]0,n n n n a q a q a q C C C q q q a q a C q ++⎡⎤⎡⎤⎡⎤---=----⎢⎥⎢⎥⎢⎥---⎢⎥⎢⎥⎢⎥⎣⎦⎣⎦⎣⎦=--= 因a 1q n ≠0,故只能有a 1-C (1-q )=0,即11a C q=-,此时由于C >0,a 1>0,必有0<q <1.但当0<q <1时,110,11nn n a a q S C S q q--=-=<--不满足S n -C >0,即不存在常数C >0,使结论综合(i )、(ii )可得,不存在常数C >0,使得21lg()lg()lg()2n n n S C S C S C ++-+-=-成立.说明:这是1995年的一道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对数、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和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第(2)问属探索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探索性问题是高考与竞赛的热点问题.第(2)问还可以用反证法进行如下证明:假设存在常数C >0,使21lg()lg()lg(),2n n n S C S C S C ++-+-=-12221221210,①0,②0,③()()(),④④(2),⑤n n n n n n n n n n n n S C S C S C S C S C S C S S S C S S S ++++++++⎧->⎪->⎪⎨->⎪⎪--=-⎩-=+-则有由得 根据平均值不等式及①、②、③、④知212112()()2()≥2()0,n n n n n n n S S S S C S C S C S C ++++++-=-+----=因为C >0,故⑤式右端非负,而由第(1)问证明知,⑤式左端小于零,矛盾.故不存在常数C >0,使得21lg()lg()lg()2n n n S C S C S C ++-+-=-成立.例4、如图3.1,有一列曲线P 0,P 1,P 2,…,已知P 0所围成的图形是面积为1的等边三角形,P k +1由对P k 进行如下的操作得到:将P k 的每条边三等分,以每边中间部分的线段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再将中间部分的线段去掉(k =0,1,2,…).记S n 为P n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1)求数列{S n }的通项公式;(2)求lim .n n S →∞分析:这是一道有关几何图形的操作性问题.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便容易入手.解答:如图,对P 0进行操作,容易看出P 0的每条边变成P 1的4条边,故P 1的边数为3³4,同样,对P 1进行操作,P 1的每条边变成P 2的4条边,故P 2的边数为3³42.类似地,容易得到P n 的边数为3³4n .已知P 0的面积为S 0=1,比较P 1与P 0,容易看出P 1在P 0的每条边上增加了一个小等边三角形,其面积为213,故1021131.33S S =+⨯=+再比较P 2与P 1,可知P 2在P 1的每条边上增加了一个小等边三角形,其面积为221133⨯,面P 1有3³4条边,故2143114341.333S S =+⨯⨯=++类似地有22326351144341.3333S S =+⨯⨯=+++于是猜想2135211211114441333343411493441()399144193483411()().①59559n n n kk nn k k k n n n S ----===+++++⎛⎫=+=+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式.当n =1时,由上面已知①式成立.假设n =k 时,有834().559k k S =- 当n =k +1时,易知第k +1次操作后,比较P k +1与P k ,P k +1在P k 的每条边上增加了一个小等边三角形,其面积为2(1)13k +,而P k 有3³4k 条边,故12(1)12(1)13434834.5593k k k k k kk k S S S ++++=+⨯⨯⎛⎫=+=-⨯ ⎪⎝⎭综上,由数学归纳法①式得证.8348(2)lim lim .5595n n n n S →+∞→+∞⎡⎤⎛⎫=-⨯=⎢⎥ ⎪⎝⎭⎢⎥⎣⎦说明:本题是200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第14题,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过程是:实验——归纳——猜想——论证,主要考查学生探索能力.例5、设a 0为常数,且a n =3n -1-2a n -1(n ∈N +) (1)证明:对任意n ≥1,101[3(1)2](1)2;5n n n n n n a a -=+-+-(2)假设对任意n ≥1有a n >a n -1,求a 0的取值范围.分析:本题中数列{a n }由递推关系确定,第一问可以用数学归纳法给予证明,也可以将数列{a n }转化为等比数列直接计算,第二问要对n 进行讨论.解答:(1)证法一:(i )当n =1时,由已知a 1=1-2a 0,等式成立; (ii )假设当n =k (k ≥1)等式成立,即101110111101[3(1)2](1)2,53223[3(1)2](1)251[3(1)2](1)2,5k k k k k k k k kk 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 则也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i)和(ii),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成立.证法二:如果设a n -λ3n =-2(a n -1-λ3n -1),用a n =3n -1-2a n -1代入,可解出1.5λ=所以135n n a ⎧⎫-⎨⎬⎩⎭ 是公式比为-2,首项为135a -的等比数列.所以10120133(12)(2)(),551[3(1)2](1)2.5n n n n n n n n a a n a a -+--=---∈=+-+-N 即 (2)解法一:由a n 通项公式得11111023(1)32(1)32,5n n n n n n n a a a -----⨯+-⨯⨯-=+-⨯所以a n >a n -1(n ∈N +)等价于1203(1)(51)()()2n n a n --+--<∈N(i )当n =2k -1,k =1,2,…时,①式即为222302303(1)(51)(),2131(),525k k k a a -----<<+即上式对k =1,2,…都成立,故有101311().5253a -<⨯+=(ii )当n =2k ,k =1,2,…时,①式即为212202203(1)(51)(),2131().525k k k a a -----<>-⨯+即为上式对k =1,2,…都成立,有2120131()0.525a ⨯->-⨯+=综上,①式对任意n ∈N +成立,有010,3a <<故a 0的取值范围为1(0,).3解法二:如果a n >a n -1(n ∈N +)成立,特别取n =1、2有a 1-a 0=1-3a 0>0,a 2-a 1=6a 0>0,因此010.3a <<下面证明当0103a <<时,对任意n ∈N +,有a n -a n -1>0.由a n 通项公式知:5(a n -a n -1)=2×3n -1+(-1)n -1³3³2n -1+(-1)n ³5³3³2n -1a 0. (i)当n =2k -1,k =1,2,…时,5(a n -a n -1)=2×3n -1+3³2n -1-5³3³2n -1a 0>2×2n -1+3³2n -1-5³2n -1 =0.(ii)当n =2k ,k =1,2,…时,5(a n -a n -1)=2×3n -1-3³2n -1+5³3³2n -1a 0>2×3n -1-3³2n -1 ≥0.故a 0的取值范围为1(0,).3说明:本题是2003年全国高考的最后一道压轴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第二问求参数a 0的取值范围,要转化为相关数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进行分析讨论,请读者对这一方法务必理解透彻.例6、设{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且22211223312,,()b a b a b a a a ===<,又12lim ()2,n n b b b →+∞+++= 试求{a n }的首项与公差.分析:题中有两个基本量{a n }中的首项a 1和公差d 是需要求的,利用222123,,a a a 成等比数列和给定极限可列两个方程,但需注意极限存在的条件.解答:设所求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因为a 1<a 2,故d =a 2-a 1>0.又{b n }为等比数列,故2422213213,,b b b a a a == 即即422111()(2),a d a a d +=+化简得2211240a a d d ++=,解得1(2,20,d a =--±<而故a 1<0.若222121(2,1);a d a q a =-==则若222121(2,1),a d a q a =-==-则但12lim ()1n n b b b →+∞+++= 存在,故|q |<1,于是21)q =不可能.从而只有1(2,d a =-于是由212lim ()1,n n b b b →+∞+++== 得21a =111)2,(2 2.a d a ===-+=所以故数列{a n }的首项公差分别为 2.说明:本题是200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第13题,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所有项的和等知识,用到方程的思想和方法,且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题意及时取舍,如由题意推出d >0,a 1<0,|q |<1等,在解题中都非常重要.例7、设S ={1,2,3,…,n },A 为至少含有两项的、公差为正的等差数列,其项都在S 中,且添加S 的其他元素于A 后均不能构成与A 有相同公差的数列,求这种A 的个数(这里只有两项的数列也看作等差数列).[分析]:可先通过对特殊的n (如n =1,2,3),通过列举求出A 的个数,然后总结规律,找出a n 的递推关系,从而解决问题;也可以就A 的公差d =1,2,…,n -1时,讨论A 的个数.解答:解法一:设A 的公差为d ,则1≤d ≥n -1,分两种情况讨论:(i )设n 为偶数,则当1≤≤2n d 时,公差为d 的A 有d 个;当1≤≤12nd n +-时,公差为d 的A 有n -d 个,故当n 为偶数时,这种A 共有2(12){12[(1)]}().224n n n n +++++++-+= 个(ii )当n 为奇数,则当1≤≤2n d 时,公差为d 的A 有d 个;当1≤≤12n d n +-时,公差为d 的A 有n -d 个,故当n 为奇数时,这种A 共有2111(12)(12)().224n n n ---+++++++= 个综合(i )、(ii )可得,所求的A 有2[]4n 个.解法二:设n 元素集S ={1,2,…,n )中满足题设的A 有a n 个,则a 1=0,a 2=1,a 3=2(A ={1,3},A ={1,2,3}),a 4=4(A={1,3},{1,4},{2,4},{1,2,3,4}),故1[].2n n na a -=+事实上,S ={1,2,…,n }比S ={1,2,…,n -1}的A 增加有公差为n -1的1个,公差为n -2的1个,…,公差为2n (n 为偶数)或12n +(n 为奇数)的增加1个,共增加[]2n个.由{a n }的递推式可得2[].4n n a =说明:这是199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二试的第一题,主要考查应用等差数列和分类讨论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第四讲 递归数列例1、数列{a n }定义如下:1111,(1416n n a a a +==+求它的通项公式.分析:带根号的部分不好处理,容易想到作代换:令n b =解答:设n b 211, 5.24n n b a b -==于是原递推式可化为2211111(14),241624n n n b b b +---=++ 即(2b n +1)2=(b n +3)2,由于b n 、b n +1非负,所以2b n +1=b n +3,故111222113(3),213(3)(),213(),21111.243322n n n n n n n n n n b b b b b b a +----=--=-=+-==++ 故即故说明:这是1981年IMO 的预选题,解题的关键是换元、转化. 例2、设数列{a n }和{b n }满足a 0=1,b 0=0,且11763,()87 4.n n n n n n a a b n b a b ++=+-⎧∈⎨=+-⎩N 证明: a n (n ∈N )是完全平方数.分析:二元递推式给定二数列,可先消元,化为一元递推式,进而求出通项公式,问题就好办了.证明:由a n +1=7a n +6b n -3,b n +1=8a n +7b n -4可得b n +2-14b n +1+b n =0,其特征方程λ2-14λ+1=0的根为λ1=7+27λ=-因此,(7(7,n n n b A B =++-由a 0=1,b 0=0,得b 1=4,所以0,(7(74,A B A B +=⎧⎪⎨++-=⎪⎩解得66A B ==,故10112220112220(7],1(74)8111(7(744211[(2(2].2211(2(2221[222]21[222(]22n n n n n n n n n n n n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b a b b e C C C C C C C C C +----=+--=-+=++-+=+=+=++++-++=+ 从而由于2223,n n n C M -++其中,当n为偶数时,n n n nM C =为整数,当n为奇数时,11n n n n M C --=为整数.从而无论n 为奇数,还是n 为偶数,对n ∈N ,均有e n 为整数,故a n 为完全平方数.说明:如果消去b n 得到a n 的递推关系a n +1=14a n -a n -1-6(n ≥1),则求a n 的过程稍微麻烦一点.本题是200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第二题.这类题型也是二试考查的重点.例3、数列{a n }定义如下:1212110,1,(1)(1)(1),222n n n n na a a na n n a --===+-+--n ≥3.试求1221122123(1)n n n n nn n n n n f a C a C a n C a nC a ----=++++-+ 的最简表达式. 分析:仔细研究所给数列{a n }的递推式和所要化简的f n 的表达式,可以发现通过适当换元就能解决问题.123121111111211112:,0,,,()(1).!232!111(1)!!()!21(1)!()!22(1)!(1)!n n n n n n n nn kn n n k kk k n nn n k kk k k k k n a b b b b b b b n n n k g f n k C a b n n n k n k n k g g b b n k n k n k n k b b n k n k ---==++==-=-=====++--+==-+=--+-+-=-+---+-+=-+--+∑∑∑∑ 解答令则且再令故121122().(1)!n nk n k k k n k b b n k +=+-=-+=-+-∑∑∑令d n =(-2)n(b n -b n -1),则12(1),2!nn n n d d n -=+-所以d 2=2,且3222(1),2!!l nnn t l d l n ==+-=∑1112122112202(1),,!(2)(2)!2(1)(1)!!(1)(1)()!!(1)!!111(1)()(1)().!(1)!1(1)()0,(1)()0,nnnn n n n kn n n k k knn k k n n k k k k nkk k k d b b n n n k g g n k k n k k n k k n n k k n n nn k k -++=+==++===--===---+--=+---=+-+-+=-+-++-=-=∑∑∑∑∑∑因此于是又故11323344311(1)[1(1)]!(1)!11(1)!(1)!42,311!!()(2)!!111!()2!(1).2!3!!n n n n nn n k k g g n n n n n n g b b f n g n g k k n n g n n n +=+==-=----++=--+=+===-+-+=++-=-+∑∑∑ 由于则说明:这是2000年全国数学冬令营的第二题,运算量大,需要进行多次换元,将问题逐步转化.解题过程要求运算准确、细心.例4、设a 1=1,a 2=3,对一切自然数n 有a n +2=(n +3) a n +1-(n +2) a n ,求所有被11整除的a n 的值.解答:设b n +1= a n +1-a n (n ≥1),则由条件有b n +1=(n +1)( a n -a n -1)= (n +1) b n (n ≥2),故b n =nb n -1=n (n -1) b n -2=…= n (n -1)…3b 2=n ! (n ≥2).所以a n =( a n -a n -1)+( a n -1-a n -2)+…+( a 2-a 1)+a 1=b n +b n -1+…+b 2+1=1!.nk k =∑由此可算出:44188110101!33113,!46233114203,!403791311367083.k k k a k a k a k ======⨯===⨯===⨯∑∑∑当n ≥11时,注意到11!n k k =∑可被11整除,因而10111!!nn k k a k k ===+∑∑也可被11整除.故当n =4,n =8或n ≥10时,a n 均可被11整除.说明:这是1990年巴尔干地区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本题中换元起了重要的作用.例5、数列{a n }按如下法则定义:1111,,24n n n a a a a +==+证明:对n >然数.分析:因为结论中涉及到根号及2n a项,因而令n b =平方就容易找到解题思路.解答:令2222122221111,,,2442116n n nnn n n na b b a a a b a +===+=++-则因为于是 22122221222211122211111111(),11242416()22(2),2[2(2)2]4(1).①n n nn n n n n n n n n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即所以因为34,24,n b b ====由①式及b 2,b 3∈N 知,当n >1时,b n ∈N .说明:这是1991年全苏数学冬令营的一道试题,通过换元,将关于a n 的问题转化为关于b n 的问题,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例6、设数列{a n }满足101262,(≥1)1n n n a a a n a --+==+,求a n .分析:引入待定系数λ,设法将所给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问题.先求得数列{a n }的不动点λ1、λ2,则数列12{}n n a a λλ--为一个等比数列.解答:126(2)626(),1112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λλλλλλλ++-+----=-==++++- 令62λλλ--=-,得λ2-λ-6=0,解之得:λ1=3,λ2=-2,1111100111143(3),2(2),11331,24231{},243311()(),2244342(1)(0,1,2,)4(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n ++++++++--=-+=+++--=-++-+--=-=-+++-==+- 所以故即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从而故说明:用待定系数法求一些数列的通项是非常有效的.这类问题的一般情形就是在知识梳理部分提到的第9个问题.例7、(1)已知a 1=0,a 2=4,a n +2=2a n +1-2a n ,n ∈N +,求a n .(2)已知a 1=0,a 2=2,a 3=6,a n +3=2a n +2+a n +1-2a n ,n ∈N +,求a n . (3)已知a 1=1,a 2=2,a 3=8,a n +3=6a n +2-12a n +1+8a n ,n ∈N +,求a n . (4)已知a 1=2,a 2=1,a 3=-13,a n +3=7a n +2-16a n +1+12a n ,n ∈N +,求a n . 分析:本题中四个小题均属于线性递归数列问题,可用特征根的方法来解决. 解答:(1)特征方程x 2=2x -2有两个相异的根x 1=1+i ,x 2=1-i ,则{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c 1(1+i)n +c 2(1-i)n ,代入前两项的值,得122221(1)(1)0,(1)(1)4,i c i c i c i c ++-=⎧⎪⎨++-=⎪⎩ 解得c 1=-1-i ,c 2=-1+i .故31121(1)(1)2cos.4n n n n n a i i π++++=-+--=- (2)特征方程x 3=2x 2+x -2有三个相异的根x 1=1,x 2=-1,x 3=2,于是{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c 1+c 2(-1)n +c 32n .代入初始值,得12312312320,42,86,c c c c c c c c c -+=⎧⎪++=⎨⎪-+=⎩ 解得c 1=-2,c 2=0,c 3=1,故a n =-2+2n .(3)特征方程x 3=6x 2-12x +8有三重根x =2,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c n =( c 1+c 2n +c 3n 2)²2n , 其中c 1,c 2,c 3满足方程组1231231232221,48162,824728,c c c c c c c c c -+=⎧⎪++=⎨⎪++=⎩ 解此方程组,得123311,,,44c c c ==-=故。
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

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一、设集合A为所有满足条件“能被3整除且末位数字为7”的正整数的集合,集合B为所有满足条件“能被7整除且末位数字为3”的正整数的集合。
则集合A和B的交集:A. 只含有一个元素B. 含有有限个元素C. 含有无限多个元素D. 为空集(答案)C二、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 + 2b = 3c,且sin A : sinB : sinC = 3 : 4 : 5,则cos C的值为:A. 1/5B. -1/5C. 3/5D. -3/5(答案)B三、已知函数f(x) = ax3 + bx2 + cx + d的图像经过点(0,1),且在x=1处取得极值,在x=-1处取得最值。
则a+b+c的值为:A. -1B. 0C. 1D. 2(答案)D四、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 = -23,且S10 = S14,则S20的值为:A. -110B. -90C. -70D. -50(答案)C五、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x2/a2 + y2/b2 = 1 (a > b > 0),其左焦点为F,过F作直线l 交椭圆C于A、B两点。
若|AF| = 3|FB|,且cos∠BFA = -5/13,则椭圆C的离心率为:A. √2/2B. √3/2C. 2√2/3D. √5/3(答案)A六、设函数f(x) = ex - ax - 1,若存在唯一的实数x0,使得f(x0) = 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 a < 0B. 0 < a < 1C. a > 1D. a = 1(答案)C七、已知向量a = (1,2),b = (2,m),若a与b的夹角为锐角,则m的取值范围是:A. m > -1 且 m ≠ 4B. m > 4C. m ≠ 4D. -1 < m < 4(答案)A八、设函数f(x) = ln(x + 1) - x2/2,若对所有的x ∈ [0, +∞),都有f(x) ≤ ax + b ≤ x2/2 + ln(x + 1)成立,则a + b的最大值为:A. -1B. 0C. 1/2D. 1(答案)B。
高中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平面几何100题——珍藏版

高中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平面几何100题——珍藏版高中数学联赛的几何题目有100道,难度较高。
这些题目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几何概念和定理,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解题经验。
在这些题目中,有许多需要考生进行证明,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证明方法和技巧。
同时,还有一些需要考生进行画图,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几何直观和手绘能力。
这些几何题目的难度不仅仅在于其题目本身,还在于考试的时间限制。
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考生具备快速解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几何题目,考生需要在平时的研究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同时,还需要多做一些类似的练题目,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和应对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联赛的几何题目难度较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丰富的解题经验、良好的几何直观和手绘能力、快速解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考生需要在平时的研究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并多做类似的练题目,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和应对能力。
1.研究证明角平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一个角被平分。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几何问题,但是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角度相等、相似三角形等。
2.研究证明四点共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四个点共圆。
这个问题也是几何学中的基础问题之一。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圆的定义、圆心角、垂直等。
3.研究证明角的倍数关系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角的倍数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问题,因为它在许多几何证明中都有应用。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角度相等、相似三角形等。
4.证明线与圆相切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一条线与一个圆相切。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几何问题,但是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包括使用切线的定义、圆心角等。
5.证明垂直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如何证明两条线段垂直。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暨202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A卷)试题(含答案)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暨202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A 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1. 评阅试卷时,请依据本评分标准. 填空题只设8分和0分两档;其他各题的评阅,请严格按照本评分标准的评分档次给分,不得增加其他中间档次.2. 如果考生的解答方法和本解答不同,只要思路合理、步骤正确,在评卷时可参考本评分标准适当划分档次评分,解答题中第9小题4分为一个档次,第10、11小题5分为一个档次,不得增加其他中间档次.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64分.1. 若实数1m 满足98log (log )2024m ,则32log (log )m 的值为 . 答案:4049.解:323898log (log )log (3log )12log (log )1220244049m m m .2. 设无穷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q 满足01q .若{}n a 的各项和等于{}n a 各项的平方和,则2a 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1,0(0,2)4. 解:因为数列{}n a 的各项和为11a q,注意到{}n a 各项的平方依次构成首项为21a 、公比为2q 的等比数列,于是2{}n a 的各项和为2121a q. 由条件知211211a a q q,化简得11a q . 当(1,0)(0,1)q 时,22111(1),0(0,2)244a q q q . 3. 设实数,ab 满足:集合2{100}A x x x a R 与3{}B x bx b R 的交集为[4,9],则a b 的值为 .答案:7.解:由于2210(5)25x x a x a ,故A 是一个包含[4,9]且以5x 为中点的闭区间,而B 是至多有一个端点的区间,所以必有[1,9]A ,故9a .进一步可知B 只能为[4,) ,故0b 且34b b ,得2b .于是7a b .4. 在三棱锥P ABC 中,若PA 底面ABC ,且棱,,,AB BP BC CP 的长分别为1,2,3,4,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 .答案:34. 解:由条件知PA AB ,PA AC .因此PA AC .在ABC 中,22219131cos 22132AB BC AC B AB BC ,故sin B .所以1sin 2ABC S AB BC B 又该三棱锥的高为PA ,故其体积为1334ABC V S PA . 5. 一个不均匀的骰子,掷出1,2,3,4,5,6点的概率依次成等差数列.独立地先后掷该骰子两次,所得的点数分别记为,a b .若事件“7a b ”发生的概率为17,则事件“a b ”发生的概率为 . 答案:421. 解:设掷出1,2,,6 点的概率分别为126,,,p p p .由于126,,,p p p 成等差数列,且1261p p p ,故16253413p p p p p p . 事件“7a b ”发生的概率为1162561P p p p p p p . 事件“a b ”发生的概率为2222126P p p p . 于是22221216253411()()()333P P p p p p p p . 由于117P ,所以21143721P . 6. 设()f x 是定义域为R 、最小正周期为5的函数.若函数()(2)x g x f 在区间[0,5)上的零点个数为25,则()g x 在区间[1,4)上的零点个数为 .答案:11.解:记2x t ,则当[0,5)x 时,[1,32)t ,且t 随x 增大而严格增大.因此,()g x 在[0,5)上的零点个数等于()f t 在[1,32)上的零点个数.注意到()f t 有最小正周期5,设()f t 在一个最小正周期上有m 个零点,则()f t 在[2,32)上有6m 个零点,又设()f t 在[1,2)上有n 个零点,则625m n ,且0n m ,因此4,1m n .从而()g x 在[1,4)上的零点个数等于()f t 在[2,16)[1,16)\[1,2) 上的零点个数,即311m n .7. 设12,F F 为椭圆 的焦点,在 上取一点P (异于长轴端点),记O 为12PF F 的外心,若12122PO F F PF PF ,则 的离心率的最小值为 .答案 解:取12F F 的中点M ,有12MO F F ,故120MO F F . 记1212,,PF u PF v F F d ,则121212PO F F PM F F MO F F 12211()()2PF PF PF PF 222v u , 222121222cos PF PF uv F PF u v d ,故由条件知222222v u u v d ,即22232u v d . 由柯西不等式知222281(3)1()33d u v u v (当3v u 时等号成立).所以 的离心率d e u v .当::u v d 时, 的离心率e 取到最小值8. 若三个正整数,,a b c 的位数之和为8,且组成,,a b c 的8个数码能排列为2,0,2,4,0,9,0,8,则称(,,)a b c 为“幸运数组”,例如(9,8,202400)是一个幸运数组.满足10a b c 的幸运数组(,,)a b c 的个数为 .答案:591.解:对于幸运数组(,,)a b c ,当10a b c 时,分两类情形讨论. 情形1:a 是两位数,,b c 是三位数.暂不考虑,b c 的大小关系,先在,,a b c 的非最高位(五个位置)中选三个位置填0,剩下五个位置还未填,任选其中两个填2,最后三个位置填写4,8,9,这样的填法数为3255C C 3!600 .再考虑其中,b c 的大小关系,由于不可能有b c ,因此b c 与b c 的填法各占一半,故有300个满足要求的幸运数组.情形2:,a b 是两位数,c 是四位数.暂不考虑,a b 的大小关系,类似于情形1,先在,,a b c 的非最高位(五个位置)中选三个位置填0,剩下五个位置填2,2,4,8,9,这样的填法数为600.再考虑其中,a b 的大小关系.若a b ,则必有20a b ,c 的四个数字是0,4,8,9的排列,且0不在首位,有33!18 种填法,除这些填法外,a b 与a b 的填法各占一半,故有600182912个满足要求的幸运数组. 综上,所求幸运数组的个数为300291591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9. (本题满分16分) 在ABC 中,已知sin cos sin cos cos 22A AB B C,求cos C 的值.解:由条件知cos 44C A B. …………4分 假如44A B,则2C ,cos 0C ,但sin 04A ,矛盾. 所以只可能44A B .此时0,2A B ,2C A . …………8分注意到cos 04C A ,故2C ,所以,42A B ,结合条件得cos cos 2sin 22sin cos 244C A A A A2C ,又cos 0C ,化简得28(12cos )1C ,解得cos C…………16分 10.(本题满分2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双曲线22:1x y 的右顶点为A .将圆心在y 轴上,且与 的两支各恰有一个公共点的圆称为“好圆”.若两个好圆外切于点P ,圆心距为d ,求d PA 的所有可能的值. 解:考虑以0(0,)y 为圆心的好圆2220000:()(0)x y y r r .由0 与 的方程消去x ,得关于y 的二次方程2220002210y y y y r .根据条件,该方程的判别式22200048(1)0y y r ,因此220022y r .…………5分对于外切于点P 的两个好圆12, ,显然P 在y 轴上.设(0,)P h ,12, 的半径分别为12,r r ,不妨设12, 的圆心分别为12(0,),(0,)h r h r ,则有2211()22h r r ,2222()22h r r .两式相减得2212122()h r r r r ,而120r r ,故化简得122r r h. …………10分 进而221211222r r r r ,整理得 221122680r r r r .① 由于12d r r ,(1,0)A ,22212()114r r PA h ,而①可等价地写为2212122()8()r r r r ,即228PA d ,所以d PA…………20分 11.(本题满分20分)设复数,z w 满足2z w ,求2222S z w w z 的最小可能值.解法1:设i (,)z a b a b R ,则2i w a b ,故2222242(1)i 642(3)i S a a b b a a a b b a ,22222464a a b a a b2222(1)5(3)5a b a b . ①…………5分记1t a .对固定的b ,记255B b ,求22()(4)f t t B t B 的最小值.由()(4)f t f t ,不妨设2t .我们证明0()()f t f t ,其中0t . 当0[2,]t t 时,04[2,4]t t ,22200()()()((4))((4))f t f t B t B t B t2222220000(4)((4))(28)(28)t t t t t t t t0 (用到02t t 及228y x x 在[2,) 上单调增). …………10分当0[,)t t 时,22200()()(4)(4)f t f t t B t B t B222200(4)(4)t t t t 000()8t t t t t t0 (用到04t t ). …………15分所以200()(4)1616S f t B t .当0b (①取到等号),011a t 时,S 取到最小值16.…………20分解法2:设1i,1i (,)R z x y w x y x y ,不妨设其中0x . 计算得2222(41)(24)i z w x x y x y ,2222(41)(24)i w z x x y x y .所以22Re(2)Re(2)S z w w z 22224141x x y x x y . …………5分利用a b a b ,可得8S x ,① 亦有22222212(1)2(1)S x y x y x . ②…………10分注意到方程282(1)x x 2.当2x 时,由①得816S x .当02x 时,由②得222(1)2(12))16S x .因此当2,0x y 时,S 取到最小值16. …………20分 解法3:因为2w z =−,所以我们有222(2)2411z z z z z22(2)26411z z z z z从而上两式最右边各项分别是z 到复平面中实轴上的点1−1−,33+的距离,所以把i z x y =+换成其实部x 时,都不会增大.因此只需 考虑函数22()2464f x x x x x +−+−+在R 上的最小值.…………10分因为1313−−<<−+<,因此我们有以下几种情况:1.若1x≤−,则2()24f x x x=−,在这一区间上的最小值为(116f−=+;2.若(13x∈−−,则()88f x x=−+,在这一区间上的最小值为(316f=−+…………15分3.若31x∈−,则2()24f x x x=−+,在这一区间上的最小值为((3116f f=−+=−+;4.若13x∈− ,则()88f x x=−,在这一区间上的最小值为(116f−+=−+;5.若3x≥+,则2()24f x x x=−,在这一区间上的最小值为(316f=+.综上所述,所求最小值为((3116f f=−+=−.…………2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集 合集合的划分反映了集合与子集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一类数学问题,也是数学中的解题策略——分类思想的基础,在近几年来的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日益受到重视,本讲主要介绍有关的概念、结论以及处理集合、子集与划分问题的方法。
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一个不定义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有三个特征:(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者必居其一,即a ∈A 与a ∉A 仅有一种情况成立。
(2) 互异性 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是指互不相同的对象,即同一个集合中不应出现同一个元素。
(3) 无序性2.集合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举法、描述法、区间法、语言叙述法。
常用数集如:R Q Z N ,,,应熟记。
3.实数的子集与数轴上的点集之间的互相转换,有序实数对的集合与平面上的点集可以互相转换。
对于方程、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它们的几何意义。
4.子集、真子集及相等集(1)A ⊆⇔B A ⊂B 或A =B ; (2)A ⊂B ⇔A ⊆B 且A ≠B ; (3)A =B ⇔A ⊆B 且A ⊇B 。
5.一个n 阶集合(即由n 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有n2个不同的子集,其中有n2-1个非空子集(真子集),也有n2-2个非空真子集。
6.集合的交、并、补运算A B ={A x x ∈|且B x ∈} A B ={A x x ∈|或B x ∈}I x x A ∈=|{且A x ∉}要掌握有关集合的几个运算律:(1)交换律 A B =B A ,A B =B A ; (2)结合律A (B C )=(A B ) C , A (B C )=(A B ) C ;(3)分配律 A (B C )=(A B ) (A C ) A (B C )= (A B ) (A C )(4)0—1律 A φ=A ,A I =A A I =I ,A φ=φ(5)等幂律 A A =A ,A A =A(6)吸收律 A (A B )=A ,A (A B )=A(7)求补律 A A =I ,A A =φ(8)反演律 B A B A B A B A ==, 7.有限集合所含元素个数的几个简单性质 设)(X n 表示集合X 所含元素的个数 (1))()()()(B A n B n A n B A n -+=当φ=)(B A n 时,)()()(B n A n B A n +=(2))()()()(C n B n A n C B A n ++=-)()()()(C B A n C B n C A n B A n +-- 8.映射、一一映射、逆映射(1)映射 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记作f :A →B 。
上述映射定义中的A 、B ,可以是点集,数集,也可以是其他集合。
和A 中元素a 对应的B 中的元素b 叫做a (在f 下)的象,a 叫做b 的原象。
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2)一一映射 设A 、B 是两个集合,f :A →B 是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如果在这个映射的作用下,对于集合A 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B 中有不同的象,且B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那么这个映射叫做A 到B 上的一一映射。
(3)逆映射 设f :A →B 是集合A 到集合B 上的一一映射,如果对于B 中的每一个元素b ,使b 在A 中的原象a 和它对应,这样所得映射叫做映射f :A →B 的逆映射,记作1-f:B →A 。
注意:只有一一映射,才有逆映射。
要能够根据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准确地判断一个给定的对应是不是映射,是不是一一映射,并能求出一一映射的逆映射。
解题指导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设A ={a |a =22y x -,Z y x ∈,},求证:(1)12-k ∈A (Z k ∈); (2))( 24Z k A k ∈∉-分析:如果集合A ={a |a 具有性质p },那么判断对象a 是否是集合A 的元素的基本方法就是检验a 是否具有性质p 。
解:(1)∵k ,1-k ∈Z 且12-k =22)1(--k k ,故12-k ∈A ; (2)假设)( 24Z k A k ∈∈-,则存在Z y x ∈,,使24-k =22y x -,即)12(2))((-=+-k y x y x (*)由于y x -与y x +具有相同的奇偶性,所以(*)式左边有且仅有两种可能:奇数或4的倍数,另一方面,(*)式右边只能被4除余2的数,故(*)式不能成立。
由此,)( 24Z k A k ∈∉-。
2.设集合A =(-3,2)。
已知N y x ∈,,x >y ,x y y x 191933+=+,判断a =)(log 21y x +与集合A 的关系。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由已知条件确定y x +的取值范围,从而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确定a =)(log 21y x +的范围。
解:因为)(1933y x y x -=-且N y x ∈,,x >y ,所以x x +2<222319x y xy x <=++由此及N x ∈得x =3,从而y =2。
所以-3<a =25log )23(log 2121-==+,即a ∈A 。
3.以某些整数为元素的集合P 具有下列性质:①P 中的元素有正数,有负数;②P 中的元素有奇数,有偶数;③-1∉P ;④若x ,y ∈P ,则x +y ∈P 试判断实数0和2与集合P 的关系。
解:由④若x ,y ∈P ,则x +y ∈P 可知,若x ∈P ,则)( N k P kx ∈∈ (1)由①可设x ,y ∈P ,且x >0,y <0,则-y x =|y |x (|y |∈N ) 故x y ,-y x ∈P ,由④,0=(-y x )+x y ∈P 。
(2)2∉P 。
若2∈P ,则P 中的负数全为偶数,不然的话,当-(12+k )∈P (N k ∈)时,-1=(-12-k )+k 2∈P ,与③矛盾。
于是,由②知P 中必有正奇数。
设),( 12,2N n m P n m ∈∈--,我们取适当正整数q ,使12|2|->-⋅n m q ,则负奇数P n qm ∈-+-)12(2。
前后矛盾。
4.设S 为满足下列条件的有理数的集合:①若a ∈S ,b ∈S ,则a +b ∈S ,S ab ∈;②对任一个有理数r ,三个关系r ∈S ,-r ∈S ,r =0有且仅有一个成立。
证明:S 是由全体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证明:设任意的r ∈Q ,r ≠0,由②知r ∈S ,或-r ∈S 之一成立。
再由①,若r ∈S ,则S r ∈2;若-r ∈S ,则S r r r ∈-⋅-=)()(2。
总之,S r ∈2。
取r =1,则1∈S 。
再由①,2=1+1∈S ,3=1+2∈S ,…,可知全体正整数都属于S 。
设S q p ∈,,由①S pq ∈,又由前证知S q ∈21,所以21qpq q p ⋅=∈S 。
因此,S 含有全体正有理数。
再由①知,0及全体负有理数不属于S 。
即S 是由全体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中,我们感兴趣的是“子集”、“真子集”、“相等”这三种特殊关系。
这些关系是通过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揭示的,因而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从判断元素与这两个集合的关系入手。
5.设函数),( )(2R b a b ax x x f ∈++=,集合}),(|{R x x f x x A ∈==,})],([|{R x x f f x x B ∈==。
(1)证明:B A ⊆; (2)当}3,1{-=A 时,求B 。
(3)当A 只有一个元素时,求证:B A =.解:(1)设任意0x ∈A ,则0x =)(0x f 。
而000)()]([x x f x f f == 故0x ∈B ,所以B A ⊆。
(2)因}3,1{-=A ,所以⎩⎨⎧=+⋅+-=+-⋅+- 3331)1()1(22b a b a 解得3,1-=-=b a 故 3)(2--=x x x f 。
由)]([x f f x =得03)3()3(222=-------x x x x x解得 3 ,3 ,1±-=xB ={}3,3,3,1--。
6.321,,S S S 为非空集合,对于1,2,3的任意一个排列k j i ,,,若j i S y S x ∈∈,,则k S y x ∈- (1)证明:三个集合中至少有两个相等。
(2)三个集合中是否可能有两个集无公共元素? 证明:(1)若j i S y S x ∈∈,,则i k S x y x y S x y ∈-=--∈-)(,所以每个集合中均有非负元素。
当三个集合中的元素都为零时,命题显然成立。
否则,设321,,S S S 中的最小正元素为a ,不妨设1S a ∈,设b 为32,S S 中最小的非负元素,不妨设,2S b ∈则b -a ∈3S 。
若b >0,则0≤b -a <b ,与b 的取法矛盾。
所以b =0。
任取,1S x ∈因0∈2S ,故x -0=x ∈3S 。
所以⊆1S 3S ,同理3S 1S ⊆。
所以1S =3S 。
(3)可能。
例如1S =2S ={奇数},3S ={偶数}显然满足条件,1S 和2S 与3S 都无公共元素。
7.已知集合:}1|),{(},1|),{(},1|),{(22=+==+==+=y x y x C ay x y x B y ax y x A 问(1)当a 取何值时,C B A )(为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 (2)当a 取何值时,C B A )(为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解:C B A )(=)()(C B C A 。
C A 与C B 分别为方程组(Ⅰ)⎩⎨⎧=+=+1122y x y ax (Ⅱ)⎩⎨⎧=+=+1122y x ay x 的解集。
由(Ⅰ)解得(y x ,)=(0,1)=(212a a+,2211a a +-);由(Ⅱ)解得 (y x ,)=(1,0),(2211a a +-,212a a+)(1)使C B A )(恰有两个元素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①⎪⎪⎩⎪⎪⎨⎧=+-=+111012222a a a a ②⎪⎪⎩⎪⎪⎨⎧=+-=+011112222aa a a由①解得a =0;由②解得a =1。
故a =0或1时,C B A )(恰有两个元素。
(2)使C B A )(恰有三个元素的情况是:212a a +=2211a a +-解得21±-=a ,故当21±-=a 时,C B A )(恰有三个元素。
8. 设N n ∈且n ≥15,B A ,都是{1,2,3,…,n }真子集,φ=B A ,且B A ={1,2,3,…,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