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品种茸毛的生化特性
福鼎白茶种类及加工制作技能技术总结

精心整理福鼎白茶种类及加工制作技术“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的福鼎市是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之一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
我市白茶种植面积20多万亩,全市大小茶叶加工企业381家,年?12.品质特征:成品色泽灰绿色或暗绿,叶背白毫银亮,绿而白底,故有“青天白地”之称。
且由于长时间的萎凋,叶色渐变而呈“绿叶红筋”,因而有“红装素裹”之誉,毫心肥壮,叶张肥嫩并波纹隆起,叶缘微向叶背垂卷,芽叶连枝,叶片抱心型似花朵。
内质毫香,味鲜醇,不带青气和苦涩味,汤色橙黄,清澈明亮,叶底浅灰,叶脉微红。
3.贡眉寿眉:传统的贡眉是指用一芽二、三叶及小茶(菜茶)制成的白茶,由于其外形较白茶瘦小,形似眉毛而得名。
出口的贡眉有一级贡眉、二级贡眉、三级贡眉、四级贡眉(也叫寿眉)。
产品特征:毫显而多,汤色橙黄或深黄,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张主脉迎光透视时红色,味醇爽,香鲜纯。
4.梗绿的上等银针。
雨天和大雾天均不宜采摘。
采时只在新梢上采下肥壮的单芽,这样采摘的单芽肥壮重实,质量上乘。
有的是采下一芽一、二叶,采回后再行“抽针”。
2.白牡丹:高级白牡丹对鲜叶原料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是一芽一叶初展,要求采得早,采得嫩,一般在清明前后开采。
普通白牡丹的采摘标准:要求鲜叶原料嫩度适中,一般以采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
白牡丹的原料茶最好在春季。
夏茶较瘦,不宜采制。
秋茶茶园管理得法,经之采制白牡丹品质也较高。
3.贡眉寿眉:菜茶为原料,采一芽二、三叶,品质次于白牡丹。
菜茶的芽虽小,要求原料必须符合产品的规格,含有嫩芽、壮芽、鲜叶原料不能带4.1.2.3过程中,香气变化不大,或有令人愉快的花香。
贮青的主要条件是低温、高湿和通气。
鲜叶贮青室要求坐南朝北,室内清洁卫生,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直射,水泥地面并有一定倾斜度,室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设有活动的百叶窗。
云南白茶的基本知识

云南白茶的基本知识云南白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属于白茶类别,产于我国的云南省境内,一直以来被视为上等茶叶,备受茶客推崇。
云南白茶因产量稀少,品质高雅而备受茶客追捧。
本文将介绍云南白茶的特点、制作工艺、品鉴技巧和产品推荐。
一、云南白茶的特点云南白茶的叶子较为柔软,色泽微黄,带有白色茸毛,茶叶本身呈现灰白色。
云南白茶以其轻香幽雅、色泽清秀、味道醇和的特点而著称。
另外,云南白茶的储存时间越久,茶叶的保健和药用价值就越高,储存期长达数年仍能保证其品质不变。
二、云南白茶的制作工艺传统的云南白茶是用手摘取嫩叶制作而成,经过摘、萎、杀青(60度左右低温杀青,不加高温)、干燥等生产工序制成。
在研磨细功夫上,云南白茶则采用天然绵绸等天然材料为制茶包装,使茶叶质量更为细致。
三、云南白茶的品鉴技巧云南白茶品鉴除需要具备一定的茶叶知识基础外,更需要审美和“品位”,白茶重回本源,纯香幽雅、醇正淡爽、茶水清澈。
饮用时,应该注意水温的选择。
白茶属于“低温茶”,蒸煮时水温在80-85度为佳。
茶久沏则味渐甜,可另加食用花果、蜂蜜等调味品。
同时,白茶饮用不仅可口,还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用价值。
四、云南白茶推荐作为白茶茶类中的佼佼者,云南白茶广受茶客喜爱,以下是几种云南白茶的介绍:1. 云南白牡丹:叶片形似牡丹花,香气纯正、馥郁。
2. 云南白陶菊:茶叶经萎、杀青后,以茶花壁材为原料粉碎,塞入茶花,压缩成型制成,茶质清爽,香味清淡,极富功效。
3. 云南大叶白茶:选取散茶中茶芽及茶叶,考虑天气、温度、湿度、时间等制作工艺,生产者在制作时将茶靠成长条状,干品成色乌润、光亮,气味清高、滋味清爽,饮用时不易产生涩味。
总之,云南白茶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让茶客在品饮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它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不仅如此,云南白茶还有很多保健和药用价值,可以帮助身体更好的保持健康,适量饮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白茶简介

白茶白茶的简介白茶為福建省特產,迄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主產於福建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地,其主要品種有:白牡丹、銀針白毫、貢眉(壽眉)等。
白茶最早起源於宋代的皇家茶園(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陽、建甌縣境內,從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可以得到證明。
白茶,顧名思義,茶顯白色,一般地區並未幾見,其基本工藝是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
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樞紐,以形狀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平淡、回甘鮮爽為主要品質特征。
白茶屬稍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品種。
因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白茶的历史渊源茶產山中者為上,曰太姥岩茶。
煥因將山中茶樹移植,初年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價與金埒,煥家卒小康。
居民十餘家,結茅為居,種園為業。
生曬茶淪之甌中,則旗槍愉快,清翠光鮮,誠為可愛。
今人已經作出結論:這些茶實際上都是綠茶,不是以天然萎凋工藝制成的白茶。
這些大多宋朝的白茶歷史記載,讓不明真相者誤認為便是傳統意義上的白茶。
但生時天氣稍晚,而采者必於清明前後,不能稍俟其長,故多作草氣而揉炒之法,又復不如鹵莽收貯,一經梅伏後霉變而味盡失矣!倘令晉安作手取之,亦當與清源競價;明·謝肇淛《五雜俎》:閩之方山、太姥、支提,俱產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裡閈;明·謝肇淛《太姥山志》: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長蛇嶺,居民數十家,皆以種茶樵蘇為生。
至民國元年,全縣產量達十萬斤矣。
居民數十家,皆以種茶樵蘇為生;喪禮:……成服後,逐日晨起供羹飯茶酒於靈座,夕奠亦如斯……;七夕:以桃仁和炒豆啜茶;木屬-茶樹:《福州府志》:『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類白薔薇。
蓋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
自是,重者日多。
……一本庵舊管茶園一片,坐落太姥洋宮後埄右邊。
四日細葉茶,葉比柑葉細薄,樹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乳,今生沙溪山中,蓋土薄而不茂也,五日稽茶,葉細而厚密。
安吉白茶知识

安吉白茶的品质特征和生理机制安吉白茶从1980年发现时的一个单株,迅速培育成为一个品种群,并有了二万多亩栽培面积,数千亩投产茶园,超亿元产值,“安吉白茶”一举成了我国名特优茶类中的佼佼者。
其品种推广速度之快、产品价位之高、市场品牌之响、总体效益之好都是我国茶树育种史上少有的。
综其然,主要是在于它有特殊的白化现象、优异的自然品质和独有的茶韵,而这一切又是其他品种所不具备的。
一、品质特征及成因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安吉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
冲泡时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饭后唇齿留香,甘醇生津,欲罢不能。
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安吉白茶”“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的特征和底蕴。
现在的“安吉白茶”是用鲜嫩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复炒—烘焙而制成的,从制茶工艺看并无独特之处,因此,品质的形成应该是取决于其自然品质,而这又似乎与以下两方面有关。
首先,优越的自然要件。
安吉白茶原生长在浙西北海拔800米的山区,属天目山系。
境内群峦叠嶂,云遮雾霭,以竹木为主组成的林相常年葱绿,由花岗岩母岩风化成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微量元素;全年无霜期短,冬季低温时间长,绝对低温一般在-10℃以下,相对湿度大,直射的兰紫光较少。
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发生的突变体形成了独有的遗传特性,如有规律的白化返绿现象和高氨低酚的代谢特征。
据测定,春梢一芽二叶的氨基酸含量在6%左右,茶多酚在10%—14%,酚氨比只有1.6-2.3,这样的高氨低酚在我国众多品种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生化基础。
据研究,安吉白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较强的,如越冬芽在冬季不度过低温期,翌年春梢的白化现象就不显著,表明低温是诱发白化的重要条件。
一些南部低海拔地区引种后反映,白化现象不明显,品质也逊于安吉本地,这可能是生态条件差异大,越冬期低温不足所致,因此引种安吉白茶首先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简介(二)

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简介(二)三、中茶102:中茶10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杭州西湖龙井群体种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
属灌型,中叶类,早生种。
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
叶片水平着生,叶色绿,椭圆形,叶质中等,叶尖渐尖,叶面微隆,叶身平,芽叶黄绿色,茸毛中等,芽型大小中等,一芽三叶的百芽重39克。
育芽能力强,发芽密,耐采摘,丰产性好,在我市试种比对照种迎霜增产20.97%。
抗寒、抗旱性强,在-11.1℃情况下,该品种的抗寒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种。
据生化测定,该品种春茶一芽三叶干样含氨基酸达4.46%、茶多酚22.45%、咖啡碱3.28%,水浸出物40.61%,酚氨比为4.85,其中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种提高0.23个百分点。
适制名优绿茶,春茶制烘青绿茶的品质特点是: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清爽、汤色黄绿明亮,品质总分超过对照种迎霜。
制成龙井茶品质亦优良。
用该品种制成蒸青煎茶,干茶色泽墨绿,汤色绿较亮,味较清爽,叶底绿较亮,与日本薮北种制成的煎茶品质相当。
该品种扦插繁殖力强,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强,适宜在我市绿茶地区和名优茶产区推广。
栽培要点:根据其特性,适合单行条栽,茶树连续数年采摘后要进行蓬面深修剪与整枝,改造树冠,复壮树势。
四、浙农113:浙农113是省级茶树良种,系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种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
属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偏早种,一般3月中旬春芽萌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名优茶开采,4月中旬为一芽三叶盛期(比福鼎大白茶一般迟2-3天开采)。
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发芽整齐,育芽能力强,发芽密度较大,叶色绿,茸毛多。
抗寒、抗旱、抗病虫性均强。
丰产性好,单产高,品比试验比福鼎大白茶增产31.5%,适制绿茶,品质特优,干茶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鲜爽口;曾在省良种茶评比会上先后3次获品质总分第一名。
我市已有少量引种,在栽培措施上无特殊要求,宜在我市绿茶和名优茶产区推广。
茶叶茸毛对茶叶风味的影响

茶叶茸毛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茶叶上的茸毛就是茶树嫩梢上面的茶毫。
嫩梢上面的茸毛是茶树品种特性的表征,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色泽、分布特征也依品种而不同。
茸毛的多少及隐显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提高茶汤的品质,因此好多厂家在制作过程中会有提毫工序,以充分发挥茶毫的特性。
茶叶茸毛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茶树嫩梢的茸毛对干茶风味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许多名茶,要求显毫,如台湾名茶冻顶乌龙,越是高级的茸毛会越多,如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以白毫显露而著称,高级祁红、滇红以金毫显露而著称,君山银针、蒙顶黄芽以黄金毫显露而著称,白毫银针、白牡丹以银毫显露而著称。
只是福建乌龙茶一般不露毫,但用毛蟹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则显毫,品质亦佳。
茸毛能增进绿茶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茸毛与绿茶外形的关系密切。
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绿茶,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不仅是茶叶鲜细嫩、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茸毛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绿茶鲜叶经杀青、揉捻,部分茸毛脱落而沾附于茶叶表面,成茶冲泡后,茶毫溶于茶汤之中,茸毛内含有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会增进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茸毛能提高红茶的品质茸毛与红茶香气和滋味的关系密切。
红茶鲜叶经萎凋、揉捻,细胞破碎,茸毛内多酚类物质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使白色茸毛变成“金黄毫”,茶汤冲泡后,茶毫吸水膨胀,其有效成分溶解于茶汤中,于是提高了红茶的品质。
茶毫颜色呈多样性干茶毫的颜色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茶多酚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碧螺春以白毫显露而著称,这是因为绿茶中的茶多酚未被氧化,其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的缘故。
而红茶类中如高级祁门红茶就显金黄毫,就是是因为内含物质茶多酚大部分已经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缘故,因此幼嫩芽叶制成的红茶,芽叶上的茸毛呈金黄色。
茸毛多的茶叶多具毫香一般来讲,幼嫩和优质的芽叶,茸毛会比较多,这就是“茸毛以芽最密”的由来,随着幼叶的成熟,茸毛会逐渐脱落。
乌龙茶适制品种制作新工艺白茶品质对比及生化分析

收稿日期:2023-02-11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 茶叶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团队(桂教人才[2020]6号);广西职业教育茶树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桂教职成[2018]37号);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茶树害虫斜纹夜蛾的活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2023KY101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虫螨腈对茶树害虫斜纹夜蛾的活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231101)。
作者简介:刘萍萍(1994年-)女,主要从事茶艺茶文化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973871463@qq.com。
乌龙茶适制品种制作新工艺白茶品质对比及生化分析刘萍萍 黄 菡 庞 霖 姚明谨 古能平 陈恩海 刘 迪(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226) 摘 要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也是近几年热销的茶类。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白茶消费需求,丰富白茶产品品类,提高白茶产业经济效益,本试验利用‘金萱’、‘丹桂’、‘黄旦’三个试制乌龙茶品种,以‘福鼎大白茶’做对比,采用白茶新工艺技术制作,综合比较其感官品质特征,并对制作的新白茶成品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以开发出新的白茶产品,为促进国内白茶市场起积极作用。
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制作新白茶四项主要生化成分检测中,三个试制乌龙茶品种‘黄旦’、‘丹桂’、‘金萱’有四项生化成分含量均高于白茶常用加工品种‘福鼎大白茶’,所选三个试制乌龙茶品种在制作新白茶生化成分方面均比福鼎白茶有优势。
在感官品质方面,‘金萱’、‘丹桂’和‘黄旦’在外形色泽方面不及传统白茶加工品种‘福鼎大白茶’,但其香气和滋味均比‘福鼎大白茶’要好,将试制乌龙茶品种应用于开发花香型白茶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乌龙茶;品种;试制性;新工艺白茶 中图分类号:TS272.4;TS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 8921(2023)03 157 04ComparisonofwhiteteasmadebynewprocessingprocedureusingmaterialsfromOolongteacultivarsLIUPingping,HUANGHan,PANGLin,YAOMingjin,GUNengping,CHENEnhai,LIUDi(Guang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Nanning530226,Guangxi)Abstract WhiteteaisoneofthesixtraditionalteacategoriesinChina,anditisalsoahotsellingteacategoryinrecentyears.Inordertomeetthegrowingdemandforwhiteteaconsumption,enrichthecategoriesofwhiteteaproducts,andimprovetheeconomicbenefitsnofthewhiteteaindustry,freshleavesfromthreeoolongteacultivars,namely‘Jinxuan’,‘Dangui’and‘Huangdan’,wereusedtoprocesswhiteteabynewprocessingprocedure,withcultivar‘FudingDabaicha’ascontrol.Theresultsshowedthatthefourmajorqualityindicatorsofwhiteteaspreparedfromthetestedoolongteacultivarswerehigherthanthetraditionalwhiteteacultivars‘Fudingdabaicha’.Intermsofsensoryquality,dryteaappearanceandcolorofcultivars‘Jinxuan’,‘Dangui’and‘Huangdan’werelowerthan‘Fudingdabaicha’,butaromaandtasteofthetestedcultivarswerebetterthan‘Fudingdabaicha’.Itisconcludedthatthetestedcultivarscanbeusedtodevelopflowerflavorwhiteteaproducts.Keywords Oolongtea;varieties;trialproduction;newprocedurewhitetea 近年来,白茶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白茶市场也十分火热,但与产能相比,白茶产量略显不足[1-2]。
福选9号_茶树名优新品种选育初报

园和福鼎大白茶茶园划定为试验区, 每品种试验小
&, 区面积! 设 ) 个重复。对营养芽物侯期、 植 & "L
物学特征、 产量性状、 制茶品质、 抗逆性、 扦插苗成活 率: 8 营养芽物候期 茶树品种萌动期和全年生育期对茶树的产量性 状起着重要作用。品比试验和区域性试验结果均显 春茶萌展期较对照提早 ! 示: “福选’号” " ! ! (P左 右, 萌动温度较对照低 & 其一芽三叶期的有 ! ) Q; 效积温)年平均为 ( 低于对照的有效积温 * " Q, $ 属特早生种; 其秋梢休止期较对照晚 (!+P , 全 Q, 年生育期较对照长! 。 ( ! & &P 9 : 9 植物学形态特征 树型为小乔木 品比试验结果表明, “ 福选 ’ 号” 型, 树枝呈半披张状, 叶型为椭圆型, 叶面积接近中 叶下限值, 属中叶偏小型, 叶型较福鼎叶型小, 一芽 三叶百芽重 “福选’号” 较福鼎轻, 且叶色更绿, 从加 工制作名优绿茶角度来看, 有利于成茶的外形和色 泽。 9 : ; 丰产性 根据植株生长势和发芽密度性状调查结果显 示: “福选’号” 的发芽密度高, 新梢生长势旺盛, 具 有较强的丰产性状。特别是 “福选’号” 全年鲜叶产 量的最高峰值出现时间在)月& 福鼎的最 "日左右, 高峰值出现时间在 ( 月 ! “ 福选 ’ ( 日左右。因此,
“福选 ’ 号” 茶树名优新品种选育初报
解 娟!, 王 敏!, 薛 红&
( 重庆 $ ; 重庆 $ ) ! ,重庆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 ! ! $ + & ,重庆巴南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 ! ) & "
中图分类号: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7
白茶 品 种 茸 毛 的 生化 特 性
叶乃 兴 , 金英 刘 ,郑德 勇 , 赵 峰 王 , 芳 ,袁弟顺
(. 1福建农林 大学 园艺学院 , 建 福 州 300 ;. 福 5022 福建农林 大学茶叶科技与 经济研 究所 , 福建 福 州 300 ; 502 3 福 建农林 大 学材 料 工程 学 院 , 建 福 州 300 ;. 夷学 院茶 学与 生物 系, 建 武 夷山 34 0 ) . 福 50 24 武 福 530
p b s e c ff s e h t.T e r s l l o s o d t a h o t n so q e u xr c ,t a p lp e o s a e n ,ttlc t— u e c n e o e h ta s o s h e u t as h we h t e c n e t fa u o se ta t e oy h n l ,c i e o a ae l s t f
含量和低酚氨 比特性 , 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对
关键词 : 茶树 ;白茶 ; 嫩梢 ;茸毛 ; 化特性 ; 生 儿茶 素;氨基酸
中图 分 类 号 : 5 11 s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57 ( 00 0 -3 60 17 -4 0 2 1 )405 - 5
3 1 l g f t i n ier g Fj nA r utr adFrs yU i r t, uhu F j n3 00 , h a . o eeo e a E g e n , ui gi u n oet n esy Fz o , ui 50 2 C i ; 2l Ma r l n i a c e l r v i a n 4 D pr et f e c neadBooy Wu i nvrt, ysa , ui 5 30, hn ) . e a m n aSi c n i g , y U ie i Wui n Fj n34 0 C ia t oT e l sy h a
Bi c m ia ha a t r sis o ie t a pu s e c o he c lc r c e itc fwh t e be c n e
Y i ig ’,L U Jn yn ’ HE —o g ',Z E Na— n x I i—ig ,Z NG Dey n 。 HAO F n e g ,WANG F n UA Di h n a g ,Y N — u s
b se e sweed tr n d h e ut h we h ttec ne t fcf iea d c tc isi h o y w shg e h n ta nter ec n e r eemie .T ers sso d ta h o tn a en n ae hn n te b d a ih rta h t h i l o i
d b ih a ac a。w r u t l o p o u e w ie ta n h i h mi a o o i o s i h e h t a s o t ,t e wht e n h i p . e s ia e t r d c h t e ,a d t e b o e c c mp st n n t e f s e h o s h i ta a d t e r u e b c l i l e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
Ju a o u a g cl r adF rsyU i r t N tr c neE io ) or l f j nA r ut e n oet nv sy( a a Si c dtn n Fi i u r ei ul e i
第3 9卷 第 4期
摘要 : 以福鼎大毫茶 、 福安 大 白茶等适制 白茶 品种 为试 验材料 , 分别测定了茶树嫩梢鲜样的茶身和茸毛 、 白茶的茶身和茸毛
的生化成分. 结果表 明: 嫩梢鲜样茶身 的儿茶 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高于茸毛 ; 自茶茶身的水浸 出物 、 茶多酚 、 咖啡碱含量 , 酚 氨 比, 儿茶素总量及没食子儿茶 素 、 表没食 子儿 茶素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表儿茶 素 、 没食 子儿茶 素没 食子酸酯 、 表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组分含量均显著 高于茸毛 , 儿茶 素总量 、 儿茶 素没食子 酸酯含量 的差异未达 到显著 水平. 而茸毛 的游 离氨基酸总量及茶氨酸 、 天冬氨 酸 、 谷氨酸 、 丝氨酸 、 丙氨酸等组 分含量显著 高于茶 身. 可见 , 茶树嫩梢 的茸毛具有高 氨基 酸
( . o eeo ot utr, ui g c t eadFrs n esy F zo ,Fj n3 0 0 , hn ; .ntu f ine 1C l g f rcl e F j nA r u u n oet U i r t, uhu ui 5 0 2 C ia 2 Istt o ec , l H i u a il r y r v i a ie S c T cnlg n cn mc f e nut , ui gi l r adFrs n esy uhu F j n3 00 , h a ehooyadE o o i o aId sy F j nA r ut e n oet U i r t,F zo , ui 50 2 C i ; s T r a c u y r v i a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