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婚俗

合集下载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关于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结婚时“三茶六礼”的含义“三茶六礼”作为一种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其长远的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

“三茶六礼”是潜江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礼仪,一般为定婚到结婚之间男女双方所履行的各种礼节。

“三茶”即定婚时的“下茶”男女双方许下终身时,男方以“百果”相送,意喻百年合好。

结婚时的“定茶”,男方以莲籽、枣子为礼,比作连子连心、早生贵子。

同房时的“合茶”,是指男女进入洞房后,两人合饮一杯茶警示男女双方要同甘(干)共苦。

“六礼”倒是文人墨客将婚礼阶段的各种礼节归纳的总称。

传说,始于周文王。

有史册记载:周文王卜得吉兆,纳采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经历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六个过程。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娘家去说亲。

算是婚礼中的第一步。

女方答应这门亲事,男方再请媒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庚八字(即天干地支记载的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看双方生辰是否相克,谓之“问名”。

男方将双方八字卜得吉兆后,择定吉日,决定缔结姻缘,称着“纳吉”(也叫纳八字、订婚)。

“纳徵”就是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按女家的要求所送的聘礼。

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之女家,叫做“请期”(民间的说法叫——报期。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

男方到女方家里去接人,谓之“迎亲”。

“六礼”的的时期、名称各异,所送聘礼也很有讲究。

过去,男方到女家去求亲,礼物应该送大雁。

《礼仪。

土昏礼》载:“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一是以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

”顺乎阴阳往来。

二是人们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

取其忠贞不渝。

但这些通指当时的达官贵人。

一般的人弄不来大雁,只好以鸡代雁。

意义也就不那么厚重了。

农村的订婚礼,则以女方的要求来定,多为女人穿戴的衣物、手饰,再配以喜饼和喜酒。

酒是断然不可少的。

过去生了女孩,都说是生了个“酒坛子”。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

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

我们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

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中的风俗画面。

1.女儿出嫁送嫁妆送嫁妆,即发奁。

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

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

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

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

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

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

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

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

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

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历经岁月流转,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与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典型习俗和传统。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在婚前准备方面颇为繁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婚期的确定。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非常重要。

通常,婚礼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吉利的日子举行,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在婚前准备的过程中,新娘和新郎家庭都要筹备嫁妆和聘礼。

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新娘准备的礼物和财产,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而聘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赠与的礼物,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之情。

二、迎亲环节传统中国婚礼的迎亲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新郎和他的家人会提前到新娘家进行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郎家人准备精美的酒席和款待,以示热情和喜悦。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会戴上红色的头巾,象征着喜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吉利的象征。

而新郎则要准备丰富的聘礼和彩礼,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爱护。

迎亲过程中的热闹和欢乐气氛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三、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中国传统婚礼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环节。

在结婚仪式中,双方家长和亲友们会亲临现场,见证新人的婚姻。

在结婚仪式中,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并且新娘父亲会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象征着新娘从此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双方还会进行祭拜仪式,向祖先和上天祈求祝福与保佑。

接着,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将会混淆在一起。

四、婚礼宴席中国传统婚礼的婚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婚宴会安排在喜庆的场地上,邀请亲友一同分享喜悦与幸福。

婚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婚宴上的敬酒仪式也是一大亮点,新人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而婚宴现场热闹非凡,亲友们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欢乐与祝福。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

(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

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

(进洞房要选订时辰)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

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一壶老酒,绵香醇厚;一首老歌,情意悠悠;一人段岁月,天长地久;一句祝福,伴随左右;一群朋友,知心牵手;一条短信,伴着春风送去问候!。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一、婚前仪式1.求婚:男方向女方求亲,习俗中通常由男方至女方家中,准备好婚戒或信物向女方表达婚姻意愿。

女方接受后,婚期即可确定。

2.看相:男方家中请来看相师为新人合婚进行算命,以验证两人是否命相合适。

得到合适结果后,方可进一步筹备婚事。

二、婚礼筹备1.婚期确定:一般婚期选择在农历佳节或没有忌日的日子,通常由男方家长商议后决定。

2.筹办聘礼:男方家属出钱买聘礼,包括彩礼、聘金、婚车、婚宴等,用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3.婚帖发放:男方发放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一般会有请柬和请帖两种形式,分发给亲友。

三、婚礼仪式1.迎亲:即新郎和迎亲队伍去新娘家接新娘,通常由新郎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组成队伍,挑选出看门的“大红门”,要挑供“大红门”首次迎亲用。

2.迎亲入门: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长先以红绳将门门扣住,再摆布一堆东西,要花钱,新郎要给红包,由新郎方来还是由朋友出即得看家庭情况决定。

3.合席宴请:婚礼当天举办盛大的婚宴,新娘新郎和双方亲友坐在主席席上享用丰盛的宴席并进行祝酒、办酒等形式的宴请活动。

4.过河:新郎要背着新娘过“火盆”,象征婚后新娘要避免灾难,忍辱负重。

5.敬茶:新郎新娘拜见双方父母和长辈,向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激。

6.放鞭炮: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中,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象征喜庆与祝福。

7.拜堂:新娘和新郎进入主堂,接受双方长辈的祝福和嘱咐,表示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8.洞房:新婚夫妻进入新郎家洞房,通过门首的游戏与挑战,预示着他们进入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9.分床:新娘新郎在洞房睡床上分床而卧,等待过后的第一次共枕之夜。

四、婚礼习俗1.戴红鞋:新娘在婚礼上要换上红鞋,寓意步入婚姻幸福之路。

2.抛瓶子:新娘出嫁时,在火盆上放上装有小麦粉的瓶子,新娘右手持瓶子,向后一抛以象征旧火新生,意味着婚姻幸福美满。

3.剪彩:新人手持一把金色剪刀,将装饰在新房门前的红绸缎剪断,寓意着新婚夫妇幸福美满,创造美好的未来。

婚俗大全[精华]

婚俗大全[精华]

迎娶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

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

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

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

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

“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

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

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

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

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

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

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

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

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同大学课题名称:民俗学专题论文——盂县婚俗姓名:李琪学院:文史学院班级:08级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080501011320摘要: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代表着青年男女的成熟,因此婚姻礼俗也历来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也随之发展变化,各地的婚俗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

盂县作为山西的关键字:六礼、发展、传统、现代、盂县中国民间婚俗——盂县婚俗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

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

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并且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现在的婚礼习俗已经有所简化,并且根据各地不同的风土演变而有所不同,盂县地处山西的东部,从几千年前的仇犹古国演变至今,婚俗已与山西各地的基本相同,但在细节上也有其不同的特色。

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订婚。

这个程序仍因袭古代陈法: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某家要操办婚事,往往由男家求亲友为媒游说女家,女方若许可,则两家互订婚约,并相易庚帖。

订婚之月,有些地方设宴款待媒人,这就是订婚,又叫许亲、订亲。

这其实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合二为一,反映了人们已倦于古礼之繁琐,为适应新时代、新思想而大大简化了婚俗程序。

这一点在第二阶段也表现得很明显。

第二阶段纳聘,即由男方向女方家送数量不等的聘金。

一方面用以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多年的养育之恩并充当婚嫁之费,另一方面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暗示女家尽可放心地将女儿许配于他。

女方在接受聘礼之后,要以冠履等物回送男家,一方面体现传统的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则表示女方欣然同意及欢喜之意。

实际上,这道程序是将古礼中的纳吉、纳征合二为一。

可见,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固有程序仍未改变,区别就在于总体上的简略。

第三个阶段即成婚,也叫亲迎,俗名又叫“娶媳妇”。

这一天,大部分地区是由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鼓乐喧天,直至黄昏。

当然,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在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删繁就简的总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一、女儿出嫁送嫁妆送嫁妆,即发奁。

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

这是汉族地区一直以来的习惯。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

因世俗视嫁妆的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

陪嫁物多为衣服、被褥、洗脸盆、箱子、家具、家电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陪嫁的物品的等级也不同。

在过去由于物品众多,多者可达十余抬。

而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一般由车辆运送,并且在婚礼前就已经运送到新房,当天的礼车知识作为装饰排场之用,并不运送东西。

在过去,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在现代,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

“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

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

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

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

盂县在继承了大部分的习俗的情况下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送脸盆、漱口杯等日用品要尽量是红色的外,脸盆里面要放上用白面做的面人,寓意“送子”,并用红色的布包起来,包成一个包袱,由送亲的人带到男方家。

二、最美丽的女人是新娘新娘在喜日前夕,就要忙着打扮自己了。

用化妆、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突出优点,展现新娘外表之美。

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

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秀气鬓角。

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夫人来完成。

盂县至今也仍有这样的礼俗。

在婚礼的当天,新娘要早早的开始准备装扮,盂县的特色是新娘在上轿前要在屋内拉上窗帘,点上一对红烛,新娘盘腿坐在床上,对着镜子梳头,并且要吃下由母亲做的两个荷包蛋,寓意也是“送子”的意思。

新娘的穿戴也是十分的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

现在一般新娘在出嫁是穿红色的嫁衣,在典礼时则是按西方的风俗穿白纱,在敬酒的时候则又换成或中式或西式的礼服,一般新娘在这一天都会准备三到四套的礼服。

并且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银珠宝等饰品来装扮自己。

新娘在准备完毕后,盖上盖头,就可以准备上轿了,在盂县当地迎亲的队伍一般在中午以前就到了,中午的时候在女方家里吃席,在宴会完毕后,下午三点左右由女方家出发。

新娘在出发的时候不能下地,只能由新娘的兄弟背到车上,新娘如果没有兄弟,也可由舅舅或父亲来完成。

三、新娘坐花轿——明媒正娶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一般装饰华丽,一般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

而现在中国人结婚,新娘子需用小汽车接送。

借或租豪华的汽车娶亲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

有些新郎、新娘两家很近,可是也会请来轿车,在外面兜上一圈,风光风光,再进新郎家中。

结婚用轿车迎送新娘,粗看是现在交通工具带来的奢尚,实际上它是就是新娘“坐花轿”迎送古礼的现代化变异。

新郎家一般都是借用亲戚或朋友的车,组成车队,再由男方家统一的进行装饰,一般都用鲜花、彩带、气球等进行装饰,车辆出发次序以及行进路线安排上都有一定的规矩。

迎亲队伍出发的时候所走的路线不能和回去的时候重复,而且要按照逆时针方向行走,即来时走右边,回去时走左边,重复的话就会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

花轿一出发,就意味着婚礼的正式开始。

女方送亲也是有一定的规矩的,送亲是一种婚嫁习俗。

女儿出嫁时,娘家邀请几位长辈亲属护送女儿到婆家,俗称送亲。

送亲者到男方后,要等男方派人来接才能进屋,吃饭时两人一般分座两张桌子,男方派人陪宴。

送亲者一般少喝酒,少吃饭,吃后嘱咐嫁女几句就走。

送亲走后,男方客人继续婚宴。

送亲的长辈是个重要角色,他代表着新娘家的权威和体面。

女方选择谁送亲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由女方直系叔伯担当。

实在没有直系叔伯,就找最亲的、最近门的长者。

但也不是谁都能送亲,这个人要长相端庄,举止大方,有权威地位,能端得住架子。

不过,如果女方确有至亲叔伯,不管此人相貌如何粗俗,举止如何猥琐,这时也得出面送亲,否则会被人耻笑,一生抬不起头来。

而这种人就要进行短期培训,教他各种规矩,直至烂熟于心。

真到出场那天,也能撑得住台面。

送亲的被迎到大方桌的正位坐下,陪客的就会不停地散烟,说些溢美之词,生怕哪句话不当,搅浑了这场喜事。

当然,这陪客也是有讲究的,都是男方家的头面人物,穿着长相出众,能说会道。

这也代表了男方家的尊严。

款待送亲的酒席是漫长的,要等所有吃酒的人全散了才完。

酒席宴一散,送亲的就会对陪客说上一堆客气话,如孩子还小,不懂事,请婆家以后多担待,等等。

另外,送亲的还要到新郎家同新娘话别,也是千篇一律的话,比如别想家啦,好好儿跟人家过日子啦,等等。

而新娘一定要送到门外,但不能有泪,以此证明在这个新家新娘是幸福美满的。

四、营造甜蜜的窝——新房每个已婚的人都经历了洞房花烛,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为了营造洞房花烛夜的美妙气氛,新人们在入住洞房之前,要对洞房精心布置一番。

在现在都市,新房的设计和布置崇尚高雅和现代化,高档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及其他摆设时尚而别致,当然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喜字的点缀,一般人们都会在墙上和门上等地方贴上喜字,来营造喜庆的气氛,当然对联也是必不可少。

洞房布置基本停当之后,临近结婚吉日前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即为“铺床”。

铺床,也称为“铺房”、“安床”等,是一种于结婚前一天在男方举行的仪式。

“铺床”的重点当然是被褥,它由有儿有女的全福人缝做,禁忌孕妇和寡妇参加。

“喜被”一般用购买好的面料自己缝制,被面以绸缎的为好。

这样显得富贵华丽,也更吉庆。

缝制喜被的人数最好是双数,一般是四个人、六个人或是八个人比妥当。

缝制者的生肖要与新婚夫妇的生肖相合,不能相冲相克,更不能有头两内顶白者参与缝制(即在头两年内死了父母亲的人参与缝制)。

缝制好后还应在被子的四角缝上红枣、栗子、桂圆、花生等物,有“早生贵子”的含义。

枕头一般是由枕心和枕套组成。

过去用的枕心多是谷壳、荞麦皮、芦花蕊等,现在的多是用木棉、羽绒等组成。

枕套的种类也很多,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其他物品选择。

枕头有一对的,也有“连枕”。

新婚夫妇以选购一套“连枕”较好,有永结同心的好意头。

一般在枕套里面还应放一段芝麻颗,更蕴涵“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意境。

总而言之,作为特殊的卧房——洞房,在布置时着重体现着隆重、喜庆和吉祥这三大主体而展开。

在婚礼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在睡觉之前,也需要人来铺床,一般是由小姑子来完成,新娘也要给小姑子红包来讨彩头。

五、吹吹打打迎新娘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

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

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

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

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在满足了亲友们的要求后,才能顺利进门,这叫做“讨喜”。

在进去女方家后男方要换一套衣服,这套衣服是有女方家准备的,最主要的是鞋子,亲友们会抢着把新郎叫上的鞋脱下来,这样会讨到“脱鞋钱”。

为了热闹,新郎一般会在鞋内贴上双面胶,增加难度,使整个过程变得十分的好笑。

然后男方家就准备入席。

在宴席后,女方家就可以准备送亲了。

翘首以待的花轿终于抬到了男方大门口,婚礼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娘下轿入门的一瞬间,各地的风俗一般不同,在盂县当地,新娘的轿子到了门口,男方家要先放炮,在鞭炮声中新娘由新郎的父亲或兄弟背新娘进门,在这时新郎家的朋友会来闹新娘,用大头针或图钉来扎新娘和背新娘的人,新娘在众人的嬉闹中进门。

新娘在整个过程中脚不能接触地面,要由人直接背到新房的床上。

新娘进门后,亲戚朋友就会进来看新娘,新娘在这时就会把身上带的喜糖分给众人,来分享喜悦,并等待典礼的时间。

六、掀起新娘的盖头来盖头又称盖井、方巾,是新娘在婚礼上的重要饰物。

娶亲花轿来到家门口,催新娘上轿,新娘先拜别父母,然后用红巾蒙首,让伴娘搀扶上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