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象学说——心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三)辨证三焦:
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 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 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 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 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 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 词。
第四 节 奇恒之府
(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 利—开合失常—遗尿、尿 失禁、尿 少 、小便不利。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六、三焦(决渎之官)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分布于胸腔中的一个大腑,
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 腑”。
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 水液。
脏同盛同衰。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 脑
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髓 汇聚而成。
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 皆属于脑”。
人脑重约1300~1500g,占全身重 量的 2~5%左右。
2、 生理功能:
( 1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
1、受盛化物:
小肠具在接受由胃下传的 食 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 进一步消化的作用。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变化、消化、吸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 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
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 “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 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 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 归于膀胱。
(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 用,排泄于小肠, 以助饮食物的 消化。
中医药学概论--6藏象学说--心与小肠

约束血液运行, 使之不得溢出脉道通利 保持通畅,血行不致阻遏
血液 充盈 B.
心血充盈与补充 不致衰竭
心气的活动得到心血的供养 使足够的血运行于血脉之中
二、 心主神明 神的含义
1、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之为广义之 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2、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一般称 之为狭义的神。 3.血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舍脉,脉舍神”
• 心血不足→健忘 失眠 多梦 心神不宁等 • 血热扰心→神昏 谵语 昏迷等 • 痰迷心窍→阻闭心神→ 痴呆,喃喃自语,举 止失常,神志模糊或昏迷
物质基础
血
养
心
藏
神
功能表现与主宰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 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 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 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心主血脉
血主血脉、养神、藏神
血者, 神气也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神与形俱不可分离
调节心的生理功能。
血以养神 心血充足 心神得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
神与形俱 不可分离
• 心血充盛→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精神充沛
15
心在液为汗
病理上
心悸 怔忡
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心悸怔忡
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心慌而不能自持,心跳剧烈而上至心胸下至脐腹
精神性汗出
即指人在紧张或受惊时出汗--心主神志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3.第三章藏象-五脏

(2)心藏神(心主神明),主喜。
① 涵义: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脏腑 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的功能。
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 动及性格倾向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
② 机理:
心生血、行血
血者, 神气也 血 养 脏
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
(二)、 肺
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肺,开窍于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灵枢〃脉度》 肺主身之皮毛。 《素问〃痿论》
六
腑
中空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区别
五脏 心、肝、脾、 肺、肾 阴 主里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 组成 膀胱、三焦 阴阳属性 阳 表里关系 主外 多为管状 形态结构 多为实质性脏器 或囊状的空腔器官 a 化生和贮藏精、 a 受纳腐熟水谷,传 气、血、津液等精 化、排泄糟粕 微物质 功能 b 以通为用,泻而不 b 以藏为主,藏而 藏,实而不满 不泻---满而不实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肝主疏泄;
(2) 肝主藏血; (3) 肝藏魂,主怒。
(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 机,进而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的作用。
调畅气机
促进血和 津液的运行
肝气郁结 肝气上逆
肝 主 疏 泄
调畅情志
促进脾胃运化
气血为精神的物质基础, 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藏象学说五脏—心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01生理特性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心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失常:*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02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2023年学习资料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心-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 生命活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血热扰心,可见神昏、谵语;或心神失常,可见精神委顿、痴呆等。-在志为喜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但喜乐过度可伤心,而见心-神涣散,神 狂乱等病症。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 输布到全身。若肺气虚弱,不能助心行血,血行障碍,则胸闷、心悸、唇舌-青紫。-主治节一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 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肺-在体合皮-在华为毛-肺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润泽,抵御外邪能力强;若肺气虚皮毛失于温-养和滋 ,则憔悴枯槁,且卫外功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由于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外邪侵犯皮毛,常易影响及肺的功能,而见发 热、恶寒、鼻塞、咳喘等肺卫不宣之证。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藏象,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习目标-目录页-中医认为人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 有机整体
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脏腑-目录页-一、-五脏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3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 用。(3方面-若肺气失宣,则呼吸不利、胸闷、咳漱、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嗽等。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髓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神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概述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即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且是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所以说,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脏腑功能总的概括。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奇恒之腑。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已形成了独特理论——经络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
它们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因此,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
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
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这就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
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将人体与天地置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与内脏的功能活动存在着相互的联系。
藏象学说着重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反映于外部的征象,来认识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如面色红润,神志清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舌质淡红滋润灵活,脉和缓有力,反映出心的功能正常。
若面白无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唇舌色淡,脉细,反央出心血不足。
藏象学说正是从面色、脉象、舌象等可见的征象,来考察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
第二节脏腑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总称,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
备注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以心的功能尤为重要。
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失去和调节作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扮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脉经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与脉”。
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若心阳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抹去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备注通畅。
心与脉直接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血、脉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密闭循环于全身的管道系统。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素问-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和《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心者,其充在血脉”,是针对心脏、脉和血液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即是心主神志功能的总结。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是接受、担任之意,即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
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中医学一直沿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论心的概念,认为心即为心脏,又是思维器官,以心为脑的代称。
在汉语中以心表达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的词语一直沿用,如“心领神会”、“心神不宁”等等,这些有助于对心主神志的理解。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异常而出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甚则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上述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即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若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则亦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
另一方面,心主神志,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
所以心的这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
”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一般而言,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良性反映,对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有益,所以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
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
心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华,是光泽、华丽之义。
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由于头部的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而面走空窍。
”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晃白、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见舌质红绛瘦瘪;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色少华;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
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玄府(汗孔)排出体表之液体,即“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称。
一般说来,在正常的情况下汗液的排泄常感觉不到出汗,而仅表现为肌肤的润泽。
人体出汗有两种情况:一是散热性出汗,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厚,或动而生热,或发热时用发汗药,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出而解,即属于此类出汗;二是惊恐伤心可致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时,或受惊时出汗,“惊而压精,汗出于心”(《素问-经脉别论》),即指这类出汗。
由此可见,心以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
【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