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薛瑞萍(安徽)

第一部分什么是母语?

一、出生之前,母语是母亲说话时体内的振动

人有五种感觉:听、视、嗅、味、触。这五感的获得和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国际著名右脑专家七田真认为,五感之中首先开始的是听觉,然后是触觉。医学观察证明: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7个月的早产婴儿耳朵已经发育,完全可以使用了。

娇弱的胎儿在子宫里的处境是绝对安静、温暖、舒适的。子宫和羊水把胎儿与外界的一切侵扰、病害、噪音隔离开来。在获得听觉之前,发育中的胎儿的耳朵最初感知到的并非声音,而是母亲在说话时带来的体内的振动。每一个民族的母语都具有特定的波长范围和频率范围的,儿童对于母语特定节奏和频率的感知和认同其实从胎儿期就开始了。

法国心理学家、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提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胎儿在子宫内通过感知母亲说话的声音学习语言,在这一时期,语言被记忆,而说话机能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

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到了人类的声音,只对人说话的声音格外敏感,这是为什么?

多种声音之中的海洋里,只有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如同一座光明的岛屿,以它奇异的风光,极为强烈地吸引着婴儿那没有意识的心灵,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股强大的热情和共鸣的洪流,其源泉就是出生之前胎儿对于母亲体内振动声的熟悉。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对将要学习的母语有了亲切甜美的感知了,就归依母语了。母语作为人类永久的精神家园,是从出生前就注定了的事情。所以,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二、一到两岁时期,母语是婴儿耳朵浸泡其中的温暖话语

爱,尤其是母爱,乃是学习母语和其他一切生存能力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从前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出生之初是一刻不离地把我们带在身边的,哪怕自己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要把宝贝背在背上。到了我们做母亲的时候,开始听到一种新的理论,鼓励父母早点放开孩子紧紧搂住自己的臂膀,掰开孩子紧紧牵着我们的小手,软硬兼施地逼迫孩子独自睡觉。可是,在我们学习西方人,让孩子很小离开母亲独自睡觉之前,作为医学博士和幼儿教育专家的蒙台梭利利就提请西方母亲反思自己的做法。“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比较爱哭”,蒙台梭利说:“儿童经常哭,性格暴躁、动辄发脾气,表明他们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孩子其实是在用哭泣要求着母亲的拥抱,抚摸和喁喁絮语。

在孩子的婴儿幼期,尽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并非出于理智的思虑,而是服从天赋的本性。当母亲把孩子当作体外胎儿倍加

呵护、母子一体的时候,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满足了母亲情感和天性上的需要。从前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将来的母亲也应当这样做。

孩子出生之初的一两年内,耳朵就浸泡在母亲温暖的话语里,从前在母亲腹内就熟悉了的振动和节奏,随着婴儿耳朵的发育,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明晰的话语,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清晰的意义,这种连续可靠的亲切感、喜悦感、清晰感,就是促使儿童学习语言的甜蜜而强劲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三、母语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

6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一定的行动能力,他们的脚步迈出家门,耳朵就更多听到了庭院以外的声音。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这时候,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母语环境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

但就在此刻,就在今天,从报纸到杂志到影视到网络到街头巷尾的张长李短,包围着我们的那些文字和话语,垃圾并不为少。这些谣言、绯闻、脏话和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官话、套话等,正无情地侵犯着儿童的视听,正在把我们的儿童往低级、恶俗、丑陋的方向拉。它们是不是母语?或者说,在今天,我们的母语环境怎么了?母语还是我们可以归依的家园吗?

在当地,我的写作和讲演是数一数二的,但我从来不担任演讲和征文比赛的评委。因为我不能、不忍、不敢听见小小的孩子,被

我们的教师,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训练得只会说成套的假话、空话、废话。小小年纪,就准备了两张脸,一登台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一下台,又完全是另一副面孔。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既怜悯,又害怕。

夺人性命尤可恕也,夺人慧命不可恕也。当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的时候,这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彻底杀死了一个人。

一群游客来到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见一个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槟榔树,一个土著妇女在树下大叫。游客中一个母亲说:“她在喊孩子,快下来,当心摔坏了!”翻译颇为惊讶:“她喊的正是这些话,难到您懂得当地方言?”“不。是母亲都会这样说。”

母语——妈妈说的话——“是母亲都会这样说”的话。

温柔、慈爱、关切、呵护,如此深切、真诚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爱和被爱的渴望的,才是母语温暖的内核;忠诚、坚贞、奉献、公正,如此深切、真诚地传达了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才是母语的力量的泉源。

母语教学的境界,就是教师的人格境界。如果没有了真诚、善良、美好、趣味作为内核,一个人再怎么口若悬河,再怎么下笔千言,也只是噪音发声器垃圾制造者或者环境污染源。我所拥有的对于本该纯净温暖的母语的虔诚,好比是满把的种子,我对面对的孩子就是我的福田。当我们播下的母语的种子在他们那里生根,当他们长大,连同语言能力、思辩能力、语言素养、语言品质一起获得

更新和提高的,也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想到这一点,就会为自己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学习母语要经历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阶段。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一、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找到,人们能做的只是观察和猜测。

——10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有了学习说话的内驱力。

观察显示: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婴儿10个月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当父母对他们说话的时候,婴儿知道这些话表达某种意义,并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个时候在儿童的心里,说话具有神奇的力量——如“要有光,就有了光”是一样神奇的。自然赋予人类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好比一粒种子,需要落在适宜的土壤,才能顺利发芽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尤其是双亲的爱,是儿童学习语言和其他能力必不可少的力量来源。

很多有着语言障碍的孩子,其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机制都没有问题,所以造成自闭、口吃,胆怯,不敢、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出生之初,遭受到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心理创伤。

——儿童一般1岁左右开始说话。此时需要营养丰富的语言环境,需要听见符合标准的语言。

这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事物的联系,学习语言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试图冲破过去的无意识状态,趋近意识状态。就这样,儿童将经历人生发展中的第一次冲突。他们有强烈的交流欲望,但因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苦恼,于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加紧学习,不久就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灵魂和意志冲破婴儿肉身的束缚,要用语言来呈现自己。

儿童到一岁半左右,就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名称,每个东西都由一个特定的词来表示。也就是说,他能从听到的词语中分别出一些具体名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刚开始说话的儿童,只会说单个的名词,心理学家称这些名词为“一个词的句子”。

有时侯,我们看到大人与一岁左右的孩子对话,往往会心一笑,觉得这个成年人童心未泯,其实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此时所遇到的困难,没有意识到应当给予儿童提供学习正规语言的机会。

——儿童2岁后不久,进入语句爆发期。

这个词语爆发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汇的爆发,第二阶段是思想的爆发。在第一阶段的词汇爆发期,3-4岁的孩子会指着见到的每一样东西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第二阶段的思想爆发

期,孩子则会问:为什么?因为随着语言能力的增长,思维能力在增长,随着词汇的丰富,思维也在丰富。

0-3岁的儿童在无意识地学习语法。凭着无意识的心灵对环境的吸收能力,儿童从海量的,没有解释的话语中,一个接一个地理解了那么多词语的意思,并且抽象出语法规则。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利用意识学习的成人看来,在我们目前以理解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看来,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儿童一般在3岁左右完全学会了说话。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3-6岁的儿童对词汇兴趣盎然,学习起来不知疲倦,学会的词汇也不易忘记,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很流利地使用这些词汇。可是到了下一个发展阶段,情况就不同了,儿童的发展方向转向其它能力,学习词汇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是3-6岁。这时候,日常语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词汇的渴求,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为孩子朗读起来。阅读,听读,最迟从三岁开始。

当然,我们不能对儿童强行灌输词汇,而要把词汇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户外活动,对词汇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应保持同步。比如,向孩子们展示花草昆虫的标本,让他们看到实物,或者给孩子们看地球

仪,与此同时讲述一些地理知识。只要对照实物、图片、图表,儿童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困难,而且很容易记住单词。

二、6岁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

儿童最初2—3岁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所受影响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假如儿童0—3岁的发展遇到障碍,形成了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进行治疗的最好时期是3—6岁。因为在此期间,大自然正在全面培养和完善儿童的各种能力。如果0—3岁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保留下去,而且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6岁以后,这个儿童就会形成人格偏差,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

这样的孩子身上,就不会出现这个年龄应有的道德特征,而且智力也会低于正常人,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性格,难于适应学习的要求。这如同蝴蝶的生长过程,不论外形还是生活习性,蝴蝶和幼虫都大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丽取决于幼虫的形态,而不是对其他蝴蝶式样的模仿。

这一事情告诉学校和教师:既不要贪天之功,也不要过于苛求自己。永远不要强求一致,永远不要为班级,为具体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设定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让花朵美丽,让树木参天,让草色青青——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原。

三、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阅读开始于什么时候?阅读开始于手指的触摸。阅读开始于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聆听。

经过了书籍融入人的内部,是从双手不为阅读的触摸开始的。开始对图书,对图书上的画面和文字的触摸。如果那种触摸发生在双亲的怀抱和膝盖,如果触摸的同时,孩子听见父母的朗读,那么他就会不被告知地意识到:文字是有好听的声音和有趣的故事藏在里面的,图书是如同爸爸的怀抱妈妈的声音一样让人觉得甜蜜亲切的好东西。

阅读等到上学开始已经太迟太迟。

那些在6岁以前从来没有过亲子共读的美好体验的孩子,那些在作为新生领到教材之前,没有从手指到耳朵到心灵沉浸在图书舒服的手感和悦耳的听感的孩子,当他们来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书面语言,拼读、识字、阅读、朗读,对于他们无异于一场毫无准备的冒险。除非少数先天秉赋特别优异的超常孩子,对于大多数这样的孩子来说,就像一匹刚刚出生走路还不稳定的小马驹拉到了赛马场上。是的,在教室里进行的,为考试而组织起来的学习、考核、提问,就是一个赛马场,等待那些孩子的只有失败的屈辱。一对一的帮助只能实现在父母和孩子中间,要求承受着考试压力的教师做到一对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道的。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马驹和赛马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情况,应当怎么对待那些弱孩子?

我的意见是,拒绝机械意义上的一视同仁,不要让教室成为赛马场。很多时候,也许放松会更好。好母亲的标志,不给孩子设定目标,不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第三部分需要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6岁之前的儿童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在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状态中,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绝大多数孩子走进学校后,就能坐在教室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听老师传授,解释——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竟然主要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是多么神奇和伟大的成就?教师面对这些孩子,怎么能如同面对一张白纸,忽略了他曾走过的神奇的学习之路,而不溯流而上,寻觅一条使得孩子入学之后的学习,也如学前一样自然的路径呢。

连续性原则,杜威称之为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则,实在是真知灼见。在上文循着蒙台梭利的文字和目光,回顾0——6岁之前儿童学习母语的状态,就是为了从中得到的启发,使得我们的教学成为顺应儿童发展规律的行动。在下文中要提出的是在行动中需要我们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一、环境

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一方面,建立班级共用图书,一方面,教师定期为学生朗读,

因为朗读是最好的广告。让儿童的目光浸泡在美好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好声音里。

教师必须大胆放手,仅仅为孩子们准备好材料,就让他们动手。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家长和教师明白,对孩子的干涉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什么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非干预教学法”。教师应当判断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像一个仆人细心地为主人准备好晚餐后退下,由主人随意享用。教师还应该具备谦卑的品性,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同时还保持警觉,随时注意孩子的进展,为他们准备好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

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材料——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三个外部特征。

二、诵读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于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于耳朵与心灵的。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泉源。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朗读,诵读,这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也是最可靠的途径。

如果教师自己是有过诵读体验,如果教师自己深得母语学习三味的,他就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不要数羊,反对抽象化。只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对阅读朗读的热爱传达传染给学生。让孩子且听且醉,陶醉中渐渐松弛了劳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压抑的意识、潜意识的右脑开始运转起来。人在非思虑状态获得的东西,将融入骨血。

三、节律

连续的活动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之门,这一点是最令人惊讶的。这种活动要求将受心理指导的手的运动专注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上。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儿童心理发育成熟的标准,当儿童全神贯注地摆弄某件物体的时候,他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满足的状态。当儿童不知疲倦地从事他的工作,心理正发生着新陈代谢,而这种新陈代谢与他的生命和发展息息相关。

节奏就是成熟的标志,力量的标志,强大的自我形成的标志。

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每周四的读书课,还有日有所诵,都是对节律的追求。

四、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

浸泡、环境、声音、节律、放松——笼罩所有这一切的,是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当感觉足够放松,当环境足够亲切,意识就松懈了——这时候,儿童的学习是如同呼吸一样的自然。日

本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育就是这种从无意识开始,重视无意识吸收的成果。

在无意识中,儿童心灵回复到入学前,三岁前的状态,是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成人如果常常放下功利之心,教师卸下教师的甲壳,也可以随儿童,具有童心——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这才是我们教师能够得到应当得到的最美好的馈赠。

也许,有一天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母语教学法

母语教学法 儿童的记忆、模仿能力特别强,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是语言发展的佳期。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我们认为,“母语教学法”是良好的尝试。“母语教学法”如同婴儿学说话,先听后说,听多了自然就懂了,就会说了。先词后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会说。为了使“母语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儿童做事更具有兴趣性,喜欢的就会十分关注,积极投入。因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好英语创造条件,我们到县第一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课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首先唱歌热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如用游戏“看谁找得快”来检查单词,教师让学生听到和看到逐渐加速的英语信号后,做出快速反应,看谁先“抢”到念到的实物或图片,并奖给他们。这样以旧代新,不断练习、巩固,整个课堂教学一点都没有“学习知识”的“负担”,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玩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创设英语环境首先创设语言环境。英语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两个学生见面相互打招呼,自我介绍,这样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24·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其次创设生活环境。让学生一见到英语教师就感到英语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感到已经置身于英语世界中。比如,在维持纪律时,使用一系列英语语句:“Please sit well.(请坐好);Put down your hands(放下你的手);Look at me, please.(请看着我)”开始学生也许会显出惊奇,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反复说,反复用,并加以手势,体态语辅助,天长日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三、在多感官刺激中呈现英语,增强记忆力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授英语,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如在教英语口语“I like……”时,边放录音边举实物,并以拥有某物时的自得神情引导学生听读等。然后再播放录音,再举实物,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这样,在多种形式操练中,巩固英语,增强记忆力。总之,采用“母语教学法”旨在使英语教学成为母语教学。尽量消除汉语的中介作用,使思维与语言形成一体,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并通过多种教法,选择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内容,合理安排,灵活运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说到,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学习外语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学习外语必须忘掉母语”的观点。这种片面强调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做法正是导致母语文化失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认为,母语不好的人一定无法学好外语。一旦为了学习外语而把自己的母语丢了,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英语很重要,是一种国际语言,改革开放需要外语,但是并不是要全民说英语,英语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工具。只有熟练地运用它,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交流,与社会共同成长。国语不行还谈什么大学毕业?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作为跨世纪一代的未来建设者,掌握和熟练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只有先把自己母语学好,才能体会到汉语的魅力,才有利于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不能让外国文化“逾越”我们的本国文化。 我们应大力加强母语教育,我们不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汉语学家、作家,但写作时至少不应该出现白字连天,文理不通,别字成串。当“新新人类”用无哩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时,我们不禁悲哀文化的沦丧。也许我们庸人自扰,但这五千年的语言岂能拿来开玩笑? 无论如何,母语的传承是不会只有“语文教学”这么简单的。 在我看来,大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前者是一种精神教育,后者是一种技能训练。多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这明显是不够深刻的。 所以,母语教育实质是一种精神教育,我们不能把母语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将母语的魅力发扬光大。

英语教学法(中文)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语法翻译法 语言观 语法翻译法起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机械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相同的,词汇的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书写和语音形式。 习得观 学习者通过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够掌握另一种语言。 教学观 1.为了完成互译和语法关系的转换,母语所起的翻译能力很重要。因此,重视母语在教学 中的使用。 2.注重语言规则的学习,认为语言教学就是规则的理解和教学。 代表教学步骤 1.教师在教学中需使用“规范”的语言书面语 2.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使用母语 3.教学方式以母语的外语的互相翻译为主,并通过大量的书面翻译及写作来巩固和检验语 法知识 4.重视语法教学,强调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规则,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对复杂的语法现 象做详尽的解释 5.注重书面语练习,不注重听说练习 语法教学法的典型教学流程 Tasks: 1. Share with your experiences that you were taught in this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2. Sum up th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3. Sum up the dis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1. 充分利用母语的优势,协助学习者理解目的语 2. 语法教学作为中心,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规范”,理解语言的结构框架知识。 3. 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能得以锻炼。 4. 教学方式安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学外语的方式】 学外语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个种是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一个是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母语式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不是很普及的学习方法,对学外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方法。 【学校方式的弊端】 对待外语的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学校的方式,学语法,背单词,考试等。 学校的方式有很多致命的问题,比如太过枯燥,所以没法提起兴趣等。 这样的结果是没法坚持学习,因为没有什么意思,成效也不好自然就不好坚持。 还有就是效果不好,学了十年也听不懂外语,也没法用于沟通,也就是听力和口语都很差。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在听力和口语上是强项,用这种方式一辈子可以掌握多国语言。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具体做法】【用新概念英语举例,这里的新概念应该是成人版的。】 选用经典的教材,采用多听的方式,反复播放课文。 根据年龄和外语水平算定一个课文到几个课文反复听MP3,长期有耳机的话会比较难受,所以最好是用外放的音响。 比如一个小学三年级或者是四年级的小朋友学新一的时候,先让孩子自己看或者是陪着孩子看新概念一的头几个课文和单词。 看的时候主要是看中文部分,看一遍即可,用不了多长时间,之后放MP3,放外放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玩游戏,或者是做作业。 吃饭的时候或者是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放外放,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是更长时间也可以。 我的孩子学到新概念二和三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天放四五个小时或者更多。 之后几天一次看书就可以了,让孩子看看能不能读,试着读一读,然后根据效果继续定下一步计划。 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是一两周一次让孩子读听过的课文,能非常流利的读课文的话算通过,通过的就没有必要继续听。 不熟练的继续听,熟练的删除以后增加后面的课文,这样继续进度就可以了。 不要求写,但是要求流利的读出来,通常能非常流利的读的话就能自然背下来了,有的孩子可以适当的要求背个别的课文,只要孩子接受。 这样做就是尽可能的模仿母语式的学习环境了,我们学母语都是父母等周边的人跟我们说无数遍的结果。父母不会要求我们写出来,也不会教我们语言结构,也会说错误的用法然后解释,也不会考试。 学英语的话,新概念是比较经典的教材,采用的人很多,MP3都是老外的标准发音。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就是直接学本土的地道的发音,学习地道的经典的课程。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效果怎么样】 对学习的效果应该都是有期望值的,这个很正常,采用这个母语式的学习方法以后我发现,孩子的学习效果总是在超越我的想象。 不是希望值,超越的是我的想象力。 一年多就拿下了新一,又一点多拿下了新二,现在五年级在学新三,成人版的新三是大学四级的水平,新二是高考,新一是中考。 优酷搜索的话可以发现有不少小学孩子在学新二和新三,这个不奇怪,能达到。 【孩子能接受得了吗?】 除了写,其余的部分还是正常要求的,所以没有问题。 因为听的次数很多,所以都知道中文的意思,就是都能听懂,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

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

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

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必有自己的语言,如果一个民族的母语被本身遣弃,那么这个民族就如失去灵魂的躯体。” (一)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古今中外史料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与教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有无文化思想作为基础,决定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尊严。 ◆总而言之: ◇“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化思想作为基础,智慧是长不大的。再豪华的物质生活也堆不起一寸的民族尊严。” ◇“只有热爱及发展自己文化的民族,才是有尊严、有灵魂的民族。” (二)中小学十二年教育是基础教育 ◆华文小学教育只是学习识字、写字,简单的初级阶段,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和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学阶段是一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语文能力,灌输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观,思维 方法是在中学阶段进行的。 ◆青少年在面对身心急剧变化,渴望被了解与得到协助,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听懂他们语言与内在声 音的环境、能亲近他们的师长。 ◆中学是人生观及道德行为定型的年龄,孩子学好学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中学也是吸收大量知识的时期,丰富的知识与聪慧的头脑,将各学科成绩提升,才能升上大专或 就业,面对21世纪激烈的挑战。 ◆根据统计,从1991年到98年间,从华小来的国中生,升读初中三(FORM 3)之前退学的,全国 每年大约有4千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语言适应问题。 ◆要使自己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人成才,接受华文中学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小学六年教育是初级教育。中学六年级是基本教育,缺一就不能实现整体基本教育体系。 (三)华文价值与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华文是世界最多人讲和用的语文,华族是世界分布最广的民族。今天世界上超过十二亿的人口使 用华语,现在世界各国的学生在中国学习华文已超过30万人。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工业、科技、贸易迅速发展,因而华语在亚洲太平洋国际贸易上,以及西 方各国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战中成为最吃香的商用语言。通晓华文将更容易维系这个商机、资讯及文化的庞大市场。 ◆自从朱邦复发明的汉字仓吉造字法应用在电脑上处理大量资讯后,中文得以广泛在国际网络使用。 ◆根据1987年英国《新科技杂志》报导:“一个有形、音、意结合的方块字(汉字),集中了大量的 信息,而且音节清晰,易于辨别,这就是汉字成为21世纪的第一语言。” ◆由此可见,亚洲、太平洲西岸自古以来的“汉字文化图”未来将日渐普及世界各个角落。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外教

英孚教育: YOUNG ENTREPRENEUR: So, you've finished school and university and come out with a load of academic knowledge. You're ready to start making some serious money in the business world, but how much will you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help you? Unfortunately the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can sometimes be not a lot.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re all well and good but without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making theoretically sound but practically disastrous decision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can help you prepare for and deal with specific aspects of your job. YOUNG ENTREPRENEUR: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is the MBA. This stands for Masters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t's usually a two year course that focuses on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 related subjects including economics, marketing and finance. The course can cost quite a bit, howev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enefits received after completion, it can be quite reasonable. Higher salary, easier to get work visas, easier to get top jobs, higher awareness of management approaches. YOUNG ENTREPRENEUR: These are all things that can really help you achieve your dreams of business success. So, is it worth it? Sure. If you've got the cash available it could be great for your career. 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make sure that you really need the qualification before you go spending such a lot of money! YOUNG ENTREPRENEUR: There are other kinds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though. With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it can be really useful to be able to prove your proficiency in using it. There are tons of different tests and qualifications out there that you can take to show how great your English is: IELTS, TOEIC, TOEFL, Cambridge exams like the FCE, CAE, CPE. But which ones should you take?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e purposes of these tests. Are you a doctor or a nurse? YOUNG ENTREPRENEUR:

英语教学法的8大流派归纳图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19世 纪末40年代) 情景法(50年 代) 听说法(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 间) 认知法 交际法(功能 法20实际70 年代初期) 全身反应法 (詹姆斯.阿 谢尔70年代) 任务型语言教 学模式(7、80 年代) 目标语(外语)看成 是一个规则系统语言学习被视为智力活动(规则学习、规则记忆和以大量翻译方式与母语意义相联系的操作)口语第一性,学生 应学习日常使用的 目标语。语言学习 过程可用联想心理 学解释 口语是基础,结构 是说话的核心。学 习语言的过程:接 受语言输入,重复 操练记住和在实际 练习中使之变为个 人技能 语言是一个系统。 听说法以结构主义 作其理论基础,以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 论作其依据。语言 技能获得过程:刺 激-反应-强化 语言不是一套习惯 的结构,而是一套 受规则支配的体 系。四个原则:1、 活的语言是受规则 支配的创造性活 动;2、语法规则有 其心理的现实性; 3、人类所特有的学 习语言机制;4、活 的语言是思维工具 在语言教学中,学 习者不但要学会 结构,更重要的是 要学会使用结构, 掌握语言功能。特 点强调交际中意 义的传递、语言的 使用 阿谢尔把刺激-反 应看做语言教学方 法的学习理论。我 们认为全身反应法 体现了以语法为基 础的语言观和行为 主义语言学习观 以多种语言模式作 其语言理论,语言学 习观与交际法一样。 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实际全面运用外语 培养学生外语的 交际能力 掌握初步听说能力 使用外语交际和做 事能 把课文逐句把外文翻译成母语的活动。首先,教师会用母语把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其次,课文进行逐句翻译。教师会先朗读句子,然后用母语解释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逐句翻译和语法讲解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活动除了课文朗诵和学生用英语来进行翻译外,绝大部分是在用母语教学。阅读理解练习多半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出现。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外语词语应该同它 所代表的事物和意 义直接联系起来。 特点:1、全外语教 学。并广泛使用实 物、图画、手势、 表情等直观手段对 外语的词义和句子 作解释;2、模仿、 朗读和问答是主要 的教学活动形式; 3、教师要求学生在 提问或对教师的问 题作答时,均以完 整的句子说出问句 或答句。句子被视 为口头交际的基本 单位。 新概念英语的教学 活动可以概括为: 提出情景,学习语 言:听说领先,反 复操练:书面联系, 巩固结构。 教授活动可以归纳 为:教授对话,听 说领先:跟读模仿, 句句复述;强化训 练,掌握句型;巩 固口头,读写跟上。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 的方式进行表演。 句型操练可以说是 听说法很有特色的 一个训练项目。特 可以是替换句型, 也可以是句型转换 型。听说训练完成 后,教师才让学生 拿到或看到所学对 话的书面形式。 教学过程被分为三 个阶段:及语言理 解、语言能力和语 言运用。语言规则 的教授可采用发现 法,引导学生发现 和总结出语法规 则。语言能力,必 须在理解语法规律 的基础上,通过有 意识、有组织、有 意义的操练来获 得。 科特尔伍德在 1981年出版的《交 际法》一书中描述 了交集法教学活 动的类型。准交际 活动是为真是交 际做准备而设计 的教学活动,可以 是句型操练、对话 等项目。真正的交 际活动应有的三 大特点:信息沟、 选择性和消息的 反馈。交际法另一 特点是教师会尽 量使用真实的材 料近进行教学。 主要教学活动是教 师发命令和学生对 命令作出反应。口 头操练结束,学生 们可以学习阅读和 书写。当然,阅读 和书写都是口头练 习过的祈使句。 教学中都包含两种 活动类型:任务型语 言学习活动活动。强 任务派的任务型活 动是真实交际活动 和结构性交际活动, 其他语言学习活动 或称使能性任务都 不能算任务型活动; 而弱任务派任务则 包括所有的交际活 动。 重视词汇和语法的 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口头交际强调口语第一性 口语第一性,文字 第二性。强调听说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听说读写从头就 练 侧重听说,强调对 语法结构和词汇的 掌握 培养交际能力

教学法——直接法

直接法(Direct Methods)又名改革法,自然法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产生地点:西欧(法国、德国) 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的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 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 用目的与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不用母语,不用翻译) 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工业发展,贸易兴盛,经济往来频繁,急需外语口人才。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外语教学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代表人物:早期:菲埃托(V. W. Vietor,德国,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 贝力子(M. Berlitz,德国,教育家) 古安(F. Gouin,法国,语言学家)《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 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艾克斯利(C. E. Eckersley,英国) 对于语言的观点:直接发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的,而不是思维(背景:不同语言词汇与语法不等价;语音的发展和国际音标的出现) 主要特点:1.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动作,涂画,角色扮演,演戏) 2. 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主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 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 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口语的第一性)。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 速的规范 4. 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应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词开始的。句子是言语 交际的基本单位 5. 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 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剧是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贝力子:1878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所采用的贝力子教学法(按照幼儿学习的方法)

关于母语教育的反思

关于母语教育的反思 韩麦尔满怀深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断,从这个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 眷恋,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它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在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产生诸如孟子、李白鲁迅等世界级大师,这令我们每位炎黄子孙骄傲。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传承我们母语中的精华,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去感受我们母语的美,热爱沉淀在母语中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踞的是学生最不重视、不爱学的恰恰是我们的母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众多现代科技文化必修课程的冲击和挤压下,汉语学习已经严重萎缩,君不闻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怪现象:学习中国文化在国外渐成热潮,而国人却把祖国文化撂在一边,以致北办个国学班还成了巨大的新闻。可见,汉语教育正日益走向边缘化的境地,面对母语教学如此尴尬的局面,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母语教育究竟怎么了。 标准化考式的评价手段是导致语文教育失误最直接的原因。所谓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更是、分析和评定,包括对学

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它分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总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我们这里所指的标准化考试——高考就是总结性评价。高考虽然从音、形、义、阅读、写作等各个角度考察了学生,但这份标准化试卷本身就是支离破碎的,这就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步入“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只是一种以科学名义违背语文教育规律而搞的形式主义罢了。我们教师为了应付这种考试,为了帮助学生取得高分,也就进行大量的分类题型训练,哪怕是阅读教学,也将一篇篇美文“肢解”为若干部分,设计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问题,直到认为达到讲深讲透的程度,而学生在教师乏味的“肢解”和提问中,逐渐模糊了原已感知到的完整情节与形象,这样,他们既体会汪以文本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意义,也无法借助作品本身再创作出自己的个性,表达出自己,他们感受不到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的魅力,他们看到的只是语文可憎可厌的面孔:鸡蛋里挑骨头般的改病句,“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主题鲜明”等套话,这些与琅琅上口的广告语、张扬学生的个性的网络语相比,当然魅力指数会大减,因而语文成为他们厌弃的对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改变评价手段,如加强形成性评价,淡化总结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重书面语,轻口语表达,脱离生活实际也是造成语文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尽管我们大谈特谈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实际上,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那

语言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 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 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二语读写能力。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别称:又叫“传统法”、“古典法” 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德国官能心理学(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 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不重视口 语和听力(重读写,轻听说) 2、以系统语法知识为纲,采用演绎法,通过翻译练习巩固 3、词汇是课文内容,用对译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与练习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阅读文学名著 优势与不足: 1、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体现理性派教学法 特点 2、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精读课有较大影

响 3、忽视口语教学与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训练 4、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5、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6、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 7、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主张口语教学为基础,按照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别称:改革法、自然法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菲埃托《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德国教育学家贝力子、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学家古安, 典型教材:英国艾克斯利的《基础英语》 语言学基础: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靠感觉和记忆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主要特点: 1、目的语与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用目的 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方式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的 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做一个总结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第一性符合自然途径,重视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我今天分享的是我和孩子们的小古文课程。我是二年级时接的班,因为晨诵接触到了小古文,于是二年级时,我们班在家长的支持下,每个孩子都买了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我当时就想,家长这么支持,那我得好好利用这套书。加上每周有五节早读课,我就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教小古文。再者,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重在平日的积累。于是我们班就开启了小古文学习之旅,光二下一学期就积累了五十多篇。 当然,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小古文,我也采用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和大家从五个方面分享: 一、链接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小古文时,“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我们都知道,“小古文”就是特指那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而第一篇《放风筝》不仅短小、易懂,还富有情趣,“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简简单单的12个字,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胃口吊起来了。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时课堂上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 为了加深对“汝、吾”的理解,我引导孩子仿照例文,也用文言文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妙语连珠。 “操场上,打篮球。汝扣篮,吾抢球。”(朱翔)“厨房里,忙做饭。汝切菜,吾炒菜”。(董子墨)“超市里,买东西。汝付钱,吾选货”。…… 这时我看到吴俊杰小朋友在那习惯性地做小动作、开小差。“吴俊杰,你也说一个。”他站起来支支吾吾,说了三个字“课堂上……”,就编不下去了。我立马接上:“课堂上,开小差。汝提问,吾不会。”大家都笑了,吴俊杰不好意思了,可他毕竟很聪明,这么一提醒,马上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得意地说道:“课堂上,认真听。汝学会,吾也行”。 我立即用文邹邹的语言表扬“非常好!吾相信,汝认真,定学会!”果然接下来的课堂,他一直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呢。我又趁热打铁对全班孩子说:“这就叫‘小古文’。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小古文’了。小古文有趣吗?”“有趣!”孩子们异口同声。“小古文难不难?”“不难!”孩子们情绪高昂。 就这样,通过第一篇小古文的学习,传递给了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小古文很有趣!小古文不难!”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小古文奠定了“乐学”的基础。

中学英语常用教学法

中学英语常用教学法 1.外语教学法理论是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统的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3.新型教学法: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法。 4.翻译法 又称语言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重语法) 5.直接法 是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主张通过外语本身进行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维埃特(V.W.Vietor)。 要求教师应以外语为本族语,如英语教师一般都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英美等国的人。(重口语) 特点: 1.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 2.在外语和客观事物间直接建立联系。不用或少用母语,避免母语的干扰。 3.学习外语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机械练习,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4.不注重语法学习,把它放在次要位置,讲语法主要是通过归纳法,不用演绎法。 5.句子是教学的基础,知识背诵现成句子,不求分析句子和词与词的关系。 6.强调语音和口语教学,外语教学从口语着手,在听说基础上再学读写,最后达到听说 读写的全面发展。 6.听说法 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将语言能力分解成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强调口语的第一性,强调口头能力的培养。通过语言结构的对比分析,确定教学难点,安排教学重点。 7.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是听说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以句型为中心,反复操练。 8.视听法 强调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整体结构感知的教学法体系。其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同时受完形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 (2012-12-23 13:54:56)转载▼ 标签:经典诵读文言文小古文教育分类:村长访谈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答《人民教育》记者问 (《人民教育》杂志发表时有删节) 人民教育记者张华杰 文言的缺失意味着什么 记者:文言的衰落可以追溯到五四之前的“白话文运动”,自那时起,文言文逐渐淡出我们的语文教材。现今,文言文在中学教材中只占20%的比例,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鲜见文言文。现行的主要几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教版”6年12册教材只有4篇文言文,“苏教版”12册教材一篇也没有。为什么你们还要大力提倡文言文教学,并尝试在小学补充文言阅读课程? 李振村: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文言阅读的缺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我们民族基因、民族精神蕴含在哪里?不是蕴含在当下那些空洞的政治口号里,也不是蕴含在各级政府的文件里,更不是蕴含在党报党刊的宣传里,而是蕴含在流传千古的文言佳作、诗词歌赋中,孩子们在接触、诵读、默记这些诗文的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缺失,意味着在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人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民族文化和精神出现了空白或者说断裂。我们公认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得比大陆好,我以为,这跟台湾的中小学阶段大量阅读文言文有很大关系。 从语文教育来说,文言教学的缺失,尤其是小学阶段文言教学的缺失,让学生母语素养的发展失去了根基。 现代的白话文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新语言,它是在文言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今天我们白话文中精妙的表达、很多的典故、成语,都源自文言文,如果把文言文的因素全部剔除,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讲话,更讲不出精彩的话。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确实如此。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古典文学的功底。而现在大陆人的表达之所以普遍存在空洞、空泛、没有文采、没有韵味的毛病,我以为,跟自小缺少文言底子大有关系。 为什么要从小学开始读文言 记者:但文言教学必须从小学开始吗?毕竟,对于儿童而言,阅读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回避文言文,或许就是考虑到这个原因。 李振村:第一,12岁前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学的东西往往影响一生。文言是汉语言的典范与精华,让儿童在最佳的时期获得最好的语言营养,理所应当。 第二,儿童读文言太难,是成人的一种主观臆测。我可以负责任地这样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原因有三: 首先,在儿童那里并没有白话与文言的概念之分。对儿童来说,只要认识字,就能推测出词句大致的意思。他们不管你这是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你这句子是顺着说还是倒着说。“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你完全不用把“试之以足”还原成“以足试之”,把“无自信”还原成“无信自”,因为它丝毫不影响儿童对意思的理解。 其次,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因此,儿童阅读文言文,即使个别字词不认识,也不妨碍他们“读过去”,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

书法是一门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窗口,更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新修订的《课标》对写字教学的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可见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写字教学不仅仅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是提高写字教学效率的关键。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来说,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会很久,写字课又很枯燥无味。因此,低年级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变换一些教学形式,把游戏、儿歌、谜语、竞赛等穿插在教学活动之中;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曽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们在写字教学中,还可根据字的特点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单调的写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才能学得兴趣盎然,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教师是让学生练好字写好字的楷模。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写好字,老师本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就能产生巨大的“育人”力量。只有教师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字,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教师的“言”,学生才能听得进,记得牢;教师的“行”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写字基本功训练,坚持每天写一定数量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改作业,写板书,写课题时,教师的一笔一划、规矩美观,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美的享受。以教师为榜样,学生会不停的模仿。卢俊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书写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范”。再有,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教师不妨走下讲台,用你的手摸摸每个孩子的笔,让他在你的细心的示范指导下感受到写字的韵律、快乐。 三、表扬鼓励,评价促进。 良好的氛围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我们要尽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适时给予鼓励,也许今天他的坐姿正确,也许他的字形结构安排的很好,也许他的点画写的很到位,利用纵向评价方式,看到学生特别是写字学习

母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区别

母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区别 母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听到、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然习得、发展起来的,双语能力即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并根据需要能进行适时、恰当的切换。 母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区别 一、母语教育是本 母语教育是本的意思是,母语教育是外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母语教育是外语教学的思维、文化和情感基础。母语教育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出生就开始的,是自然习得的,其水平又通过学校教育而得到提高。随着母语的获得和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随之发展,一种文化、情感也随之形成。对于一个中国儿童,在语言思维上,“妈妈”、“唱歌”就是他今后学习“mother”和“sing”的基础;在文化上,他开始接触并深入心灵的都是饺子、春节,有了这样牢固的母语文化基础,对以后出现的“sandwich”、“Cllristmas”,就只是产生了解和尝试的心理;在情感上,炎黄子孙、国旗国歌早己融入他的血脉,如果有一天在国外,如在英国,听到英国人唱英国国歌时,他自然有一种冲动,想唱《义勇军进行曲》! 第二,母语教育是外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儿童在母语教育中获得了母语学习的能力,如拼音、造句、朗读等。有了汉语的拼音能力,就很容易掌握英语音节或单词的拼读方法;有了汉语朗读基础,在读英语文章时,就会有切换、断句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汉语诗词的韵律基础,就能较快认识和区别英语诗歌韵律的特点。总之,有了母语的基础,才能将英语与汉语的相同语言现象实现快速正迁移,才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较多地投入到那些不同点上,取得快速、高效的英语学习效果。 第三,母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首先,母语教育,如前所述,是双语教育的思维、文化和情感等的基础。其次,母语教育是语言切换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母语基础,切换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