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教案:《满江红》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满江红》。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词作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满江红》,理解词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满江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词作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满江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悲壮激昂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岳飞和《满江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满江红》,注意读音和语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满江红》的词意和作者情感。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分析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词作内容。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朗读、背诵《满江红》。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岳飞的民族自豪感和忠诚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把握。
(2)诗中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文学素养。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比较教学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满江红(怒发冲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
3. 教学资源: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吟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介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题“满江红(怒发冲冠)”,阐述诗题的意义。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
(3)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满江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满江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满江红》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能够理解和解读《满江红》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4.通过朗读、朗诵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解读《满江红》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2.《满江红》全文复印件;3.学生朗读和讨论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满江红》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打开话题。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便学生对这首诗有更深入的了解。
步骤三:阅读和理解(20分钟)教师将《满江红》的全文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并理解整首诗的意义。
学生可以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四:朗读和讨论(20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满江红》的每一句或每一段。
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如:“满江红”象征着什么?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步骤五: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满江红》进行文学鉴赏。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各自深入探讨诗的结构、语言运用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形成个人或小组的鉴赏意见。
步骤六:个人表达(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诗句并进行朗诵或解读,展示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其他同学可以对朗诵或解读进行评价和讨论。
步骤七: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对《满江红》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满江红》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3.学生可以在家自行研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课件

2023/5/24
10
2.“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哪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 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更是当 时社会环境的写照,暗指当时的国事,当时列强 进逼,中国前途危殆,情况与当年项羽“四面楚 歌”的情况相似,秋瑾以此作典,表明她正在担 忧国家的危难。
4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 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 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 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 魅力的“女性情怀”。
2023/5/24
5
背景透视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 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 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 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 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 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 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 作。
22
2023/5/24
诗 歌
1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词作的内容大意及蕴含的情感,背诵并默 写全词。
2.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重点) 3. 体会词人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抱负 。 (难点)
2023/5/24
2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满江红》课文朗读。
2023/5/24
8
再读全词,说说你从词中体会到词人的 哪些情感?
答题思路: 可以具体说一说,从哪句诗感受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2023/5/24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知识的掌握。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感悟。
2. 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
2024学年完整公开课版岳飞《满江红》

2024学年完整公开课版岳飞《满江红》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岳飞的《满江红》。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词,描写了岳飞抗金救国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
词中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岳飞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掌握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领略岳飞英勇抗金的事迹和精神。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满江红》,并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满江红》,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课本《满江红》。
学具:课本《满江红》、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岳飞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岳飞的了解和印象。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满江红》,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教师讲解词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内容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与《满江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背诵《满江红》。
2. 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满江红岳飞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岳飞的其他词作,如《九曲词》、《小重山》等,深入领会岳飞的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词,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细节1. 岳飞的历史背景: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他的事迹和词作都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2024《满江红》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等奖教学课件•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挖掘•跨学科视角拓展与比较阅读目录•互动式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活动设计•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课程背景与目标《满江红》文学地位及作者简介文学地位作者简介岳飞,南宋时期著名军事将领、民族英雄、诗人,其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忠诚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诵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满江红》的文学地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和分析《满江红》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文本解读与赏析《满江红》原文呈现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分析列举词中的关键词汇,解释词义并拓展相关词汇。
分析词中的句式结构,如倒装、省略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剖析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探讨词的主题思想,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如愤怒、激昂、忧虑等,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比其他爱国诗词,深化学生对《满江红》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探讨艺术特色及价值评价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如豪放奔放的风格、独特的意象选择等,让学生了解其艺术魅力。
评价词的价值,包括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引导学生认识其在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对《满江红》艺术特色和价值评价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挖掘岳飞等抗金名将力主抗战,但受到投降派阻挠和陷害。
时代背景对《满江红》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诗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对仗、押韵等韵律特点。
2.3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解答课后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词语含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诗歌要求学生抄写《满江红(怒发冲冠)》,加强记忆。
4.2 作文练习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3 预习下一课预习《七步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诗歌和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历史故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6.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体与作者:
1、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12《满江红》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副备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重点: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生字并积累词语;练习筛选信息。
三、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并注音:
2、对照的感情。
四、内容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一、新课导入: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四、小结与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二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