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课程背景近年来,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园作为初步的教育场所之一,在科学教育方面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以孩子们喜爱的“发光物体”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引人入胜的活动和实验,帮助幼儿锻炼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探究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发光物体,知道常见的发光物体有哪些;2.能够通过观察、提问、探究等方式,培养探究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3.能够通过操作实现简单的电路搭建,从而理解发光物体的基本原理;4.能够简单的判断一些物品是否发光。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发光物体;2.常见的发光物体;3.发光物体的基本原理;4.通过实践搭建电路,让小班幼儿领悟产生光的条件;5.经过本次课程,能够提高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发光物体1.教师引入:向孩子们展示发光的物体(例如:火柴、LED灯、萤火虫等),让孩子们感受“光”的神奇和美丽。

2.举办物品的观察比赛,分小组进行观察和讨论。

3.带领孩子们回到课堂,共同总结、讨论,认识发光物体的特点。

活动二:电路实验1.教师引入:通过引入电线、螺丝帽、电池、灯泡等实物,让孩子们理解电路的整体结构。

2.通过为孩子们提供简单的电路材料,让孩子们动手搭建电路,带领孩子们认识到电路和发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互动问答1.通过互动问答来对孩子们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2.设计有趣的问题,例如“什么物品会发光?”、“听到发光物体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等,让孩子们进行回答。

五、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参与探究实验的态度和行为表现;2.通过课后问答和科普知识测试,了解幼儿是否理解本次课程所讲授的科学知识。

3.对幼儿的探究兴趣、手工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六、总结本次教学课程通过对发光物体的引入和电路实验的开展,帮助幼儿探究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性地将仿拟操作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增强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出幼儿开掘、探究和创新精神及养成观察科学现象的好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会发光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第三章《光与影》中第二节《会发光物体》。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生活中常见发光现象展开,如太阳、灯泡、萤火虫等,通过观察、实践,让幼儿解光源概念,认识不同类型发光物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光源定义,知道常见发光物体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光源概念,掌握不同发光物体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观察,让幼儿认识光源,解生活中常见发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太阳卡片、萤火虫模型、发光玩具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一个手电筒,邀请一名幼儿上台打开手电筒,让其他幼儿观察光亮。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手电筒会发光?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发光?2. 例题讲解:讲解光源定义,展示太阳、灯泡、萤火虫等发光物体,让幼儿解不同类型发光现象。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幼儿列举生活中发光物体,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动手操作: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发光物体。

6. 情境体验: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发光物体,如太阳、萤火虫等,增强他们对光源认识。

六、板书设计1. 《会发光物体》2. 内容:(1)光源定义(2)常见发光物体:太阳、灯泡、萤火虫等(3)发光物体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发光物体,并简单描述它特点。

2. 答案示例:我画一个小灯泡,它是一个光源,可以照亮黑暗地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幼儿解光源和发光物体概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探索活动,让幼儿寻找更多生活中发光物体,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三课时《会发光的物体》。

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和探索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了解其发光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发光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发光物体的原理。

2.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发光物体,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发光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磁铁、铁钉、蜡烛、火柴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以及其他发光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手电筒、蜡烛等发光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光?激发幼儿对发光物体产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以手电筒为例,讲解其发光原理。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电池、小灯泡、电线组成电路时,灯泡发光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利用提供的材料组成电路,使灯泡发光。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2)讨论:除了课堂上所学的发光物体,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光物体?它们是如何发光的?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发光的物体》2. 内容:(1)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手电筒、蜡烛、电灯、萤火虫等。

(2)发光原理:电流通过导体,使导体发热发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列举出生活中的发光物体,并尝试说明其发光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发光物体的原理,但部分幼儿对电路的组成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发光现象,如晚上的霓虹灯、节日里的烟花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光的概念•能够区分哪些物体可以发光•能够了解人工发光和自然发光的区别2. 教学准备•会发光的物体:荧光笔、LED灯、荧光石、夜光贴纸等•白纸•黑暗的房间或黑布遮盖房间的窗户•课件或教学展板3. 教学步骤3.1 热身环节•让学生接触具有光感的物品,如荧光笔、LED灯、荧光石、夜光贴纸等,并让他们发表一些想法和疑问。

3.2 导入•通过课件或教学展板向学生介绍光的概念和特性,并展示具有光感的物品。

3.3 实验环节•让学生在一个黑暗的房间或遮盖的房间里,用荧光笔和夜光贴纸画图或写字,让学生观察其发光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让学生感受LED灯的光线,并让学生连续按动LED灯开关观察LED灯的亮度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利用荧光石展示较高能级跃迁松弛所产生的荧光现象,并让学生观察其发光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4 总结•让学生回顾实验环节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通过课件或教学展板,介绍人工发光和自然发光的区别。

4. 讲评与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验环节中观察到的结果与总结表现进行讲评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科学的疑问和想法。

5. 参考资料•《小学自然科学》•新华字典6. 教学反思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通过实验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增进了学生对光的概念的理解。

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多角度思考,以便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光的本质。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进行现场调整和改进,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光和影》中的第二课时《会发光的物体》。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了解它们发光的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对光的感知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认识和说出几种常见的发光物体,了解它们发光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实验、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及其发光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培养他们对光的感知和探索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荧光棒、电池、小灯泡、实验材料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安全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荧光棒等发光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讨论为什么它们会发光。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如太阳、月亮、电灯、萤火虫等,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它们。

b. 讲解发光物体发光的原理,如光能转化为电能、生物发光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探索发光物体的特点。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 游戏环节(10分钟)a. 教师组织“找光”游戏,让幼儿在教室内寻找隐藏的发光物体。

b. 幼儿分享找到的发光物体,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b. 提问幼儿:“除了我们今天学的发光物体,你们还知道哪些发光物体?”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发光的物体2. 板书内容:a. 常见发光物体:太阳、月亮、电灯、萤火虫等b. 发光原理:光能转化为电能、生物发光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发光物体,并说明为什么它会发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探索自然》的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会发光的物体。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如太阳、电灯、星星等,并探索它们发光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帮助幼儿认知和区分生活中不同的发光物体,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3.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发光物体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知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以及它们发光的原因。

难点:让幼儿理解发光物体的基本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验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灯泡、电池等)。

学具:每人一个观察记录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晚上,老师带大家去户外观察天空,发现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星星,引发幼儿对发光物体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如太阳、电灯、火焰等,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它们。

3. 实验操作(10分钟):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手电筒、灯泡等物体发光的原因,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索。

4. 随堂练习(5分钟):请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为什么夜晚天空中的星星会发光?”等,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幼儿回到家里,与家长一起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其他的发光物体,并画下来,第二天分享给大家。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会发光的物体1. 太阳2. 电灯3. 星星4. 火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其他的发光物体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认知和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以及它们发光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和回答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会发光的物体,了解其发光的原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的会发光的物体,如电灯、太阳、萤火虫等。

理解物体发光的不同原因,如电能转化为光能、自身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等。

2、难点区分自然发光和人工发光的物体。

初步了解一些不常见的发光现象,如深海生物的发光。

三、教学准备1、收集各种会发光的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如电灯、手电筒、蜡烛、萤火虫标本、荧光棒等。

2、制作相关的 PPT 课件,展示不同发光物体的图片和介绍。

3、准备实验材料,如电池、灯泡、导线等,用于简单的电路实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教师关闭教室的灯光,拿出一个手电筒,打开手电筒,让一束光照射在墙上,引起幼儿的注意。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束光呢?”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会发光的物体。

2、认识常见的发光物体(10 分钟)教师打开 PPT,展示各种常见的发光物体的图片,如电灯、太阳、蜡烛、萤火虫等。

依次介绍这些物体,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光呢?”引导幼儿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区分自然发光和人工发光的物体(10 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发光物体的图片,包括自然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萤火虫)和人工发光的物体(如电灯、手电筒)。

让幼儿讨论并分类,将自然发光的物体放在一起,人工发光的物体放在一起。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自然发光和人工发光的概念。

4、探索物体发光的原因(15 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让灯泡发光。

边操作边向幼儿讲解:“灯泡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电池提供了电能,通过导线传到灯泡里,使灯泡亮了起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光”概念,感知光线和光源。

2.了解光源的种类,学习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物体。

3.学习剪纸制作发光物品的方法。

4.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发光物体的特性和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会发光的物体》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光源的概念,学习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物体;学习剪纸制作发光物品的方法。

2.难点: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发光物体的特性和原理。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剪纸、彩色纸、小手电筒、黑色纸张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各种发光物品,如灯泡、小手电筒、火炬等,引导孩子发表感受和认知发光的概念。

2.带领孩子探讨“什么是发光”,引导孩子提出相关问题,即“发光的物品是如何发光的”“发光物品的种类有哪些”等。

(二)讲解1.引导孩子观察灯泡、火炬等发光物品,了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亮着,能发出光。

2.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发光物品的观察,引导孩子认识常见的光源。

3.讲解光源和非光源物品的定义和区别。

(三)实践体验1.提供剪纸和彩色纸,教孩子们制作一个发光的物品。

2.提供小手电筒和黑色胶纸,让孩子们体验黑暗中的发光物品。

(四)总结1.引导孩子回顾今天学到的“光源”和“发光”的概念,并了解了光源的种类,还制作了一个发光物品。

2.引导孩子回顾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异议和质疑。

(五)巩固练习1.请孩子在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发光物品,并将观察结果带回学校,与小伙伴分享。

2.请孩子在学校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品,拍照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本次幼儿园大班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是“会发光的物体”,经过采用导入、讲解、实践体验和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既帮助了孩子们了解了发光的概念,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光源和非光源物体,还通过制作发光物品和黑暗中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了“发光”的原理和过程。

同时,本课程注重了本体验与回顾学习的有效对接,不仅使得孩子们乐在其中,更是为他们日后更深入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
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