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药典附录XIX 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FDA指南】分析方法验证

【FDA指南】分析方法验证---中国CDE颁布的《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2015版药典附录XIX 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ICH Q2《VALIDATION OF ANALYTICALPROCEDURES: TEXT AND METHODOLOGY》;---FDA指南《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17 Validation》---FDA指南《Guidelines for Submitting Samplesand Analytical Data for Methods Validation》。
在2015年7月,FDA颁布了指南《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 for Drugs and Biologics》的终稿文件,这份关键的指南文件,为制药行业的分析方法验证提供了技术指导。
这部指南介绍了很多内容,包括起草背景、法规要求、分析方法的研发、分析方法的内容要求、标准品和试剂的要求、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统计分析和模型、分析方法的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确认的内容。
第一部分:分析方法研发的要求在方法研发的早期,应对方法的耐用性进行评估和研究,因为该属性可以帮助申请者决定提交哪个方法去获得批准。
研发早期的分析方法是基于对基础方法学的了解和之前的经验来建立的。
早期程序的实验数据可以用于指导进一步的研发。
如果这些研发数据支持分析方法的验证的话,申请者应该在方法验证部分提交相关的研发数据。
为了全面了解分析方法参数变更的影响,申请者应该采用一个系统的方法进行方法耐用性研究(例如设计一个方法参数实验)。
开始申请者应采用风险评估,然后进行多变量实验。
这样的方法能让申请者了解参数因子对方法性能的影响。
对方法性能评估可以包括分析来自生产工艺中的中控阶段到成品阶段的样品。
从这些方法变化来源的研究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帮助申请者评估方法的性能。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5版药典

回收率 % = ( C _ A ) /S X 100 % 式 中 A 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 为加入对照品量; C 为实测值。 4 . 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 色 谱 方 法 而 言 ,绝 对 (或 定 量 )校 正 因 子 是 指 单 位 面 积 的 色 谱 峰 代 表 的待 测 物 质 的 量。待测定物质与所选 定的参照 物 质 的绝 对校 正 因子 之 比 ,即 为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相对校正因 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 制剂中 多指标 成分 的 测 定 。校 正 因 子 的 表 示 方 法 很 多 ,本指 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可 采 用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测 物) 标 准 曲 线 斜 率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获 得 ;采 用 紫 外 吸 收 检 测 器 时 ,可 将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 测 物 )在 规 定 波 长 和 溶 剂 条 件 下 的 吸 收 系 数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计 算 获 得 。 5 . 数据要求 在 规 定 范 围 内 ,取 同 一 浓 度 (相 当 于 100%浓 度 水 平 )的 供 试 品 ,用 至 少 测 定 6 份 样 品 的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或 设 计 3 种 不 同 浓 度 ,每 种 浓 度 分 别 制 备 3 份 供 试 品 溶 液 进 行 测 定 ,用 9 份 样 品 的 测 定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对 于 化 学 药 ,一 般 中 间 浓 度 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 1 左右,
药典、药物分析基础(一)

药典、药物分析基础(一)一、最佳选择题1. 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A.凡例B.正文C.附录D.索引E.总则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对《中国药典》凡例的熟悉程度。
凡例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规定共性,具法定约束力。
凡例规定的共性内容:总则、正文、附录、名称与编排、项目与要求、检验方法和限度、标准品、对照品、计量、精确度、试药、试液、指示液、试验动物、说明书、包装、标签等。
建议考生熟悉《中国药典》凡例的作用、主要内容和各种术语的含义。
故答案为A。
2. 《中国药典》(二部)中规定,“贮藏”项下的冷处是指A.不超过20℃B.避光并不超过20℃C.0~5℃D.2~10℃E.10~30℃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对《中国药典》凡例中“贮藏”有关规定的熟悉程度。
阴凉处指不超过20℃,凉暗处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指2~10℃,常温指10~30℃。
建议考生熟悉《中国药典》凡例中“贮藏”的有关规定。
故答案为D。
3. 《中国药典》目前共出版了几版药典B.8版C.5版D.7版E.6版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对《中国药典》沿革的熟悉程度。
目前共出版了9版药典,分别为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版。
建议考生熟悉《中国药典》的沿革。
故答案为A。
4. 《中国药典》规定,称取“2.0g”是指称取A.1.5~2.5gB.1.95~2.05gC.1.4~2.4gD.1.995~2.005gE.1.94~2.06g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对《中国药典》凡例的熟悉程度。
《中国药典》凡例中规定“称取”或“量取”的量,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位数来确定。
称取“0.1g”,是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称取“2g”,是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与相关法规试题

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
16原料药与制剂稳定性试验考察中加速试验一般要求的温湿度为(A)
A.40℃±2℃;75%±5%;B. 25℃±2℃;60%±5%;
C.30℃±2℃;65%±5%;D. 40℃±2℃;60%±5%;
制药企业产品检测理论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正文收载内容?(C)
A.药材和饮片B.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C.药用辅料D.提取物E.植物油脂
2下列收录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四部中的是(B)
A.化学药品B.药用辅料C.生物制品D.中药
3下列哪些不是2015年版中国药典首次收载的指导原则(B)
132015年版《中国药典》旋光度测定法中,一般应在样品溶液配置后内进行测定。(D)
A.10分钟B.15分钟C.20分钟D.30分钟E.1小时
14水的电导率与有关。(C)
A.水的纯度、pH和温度B.水的纯度、是否含有离子杂质、温度
C.水的纯度、是否含含有离子杂质、pH和温度D.水是否含有离子杂质、pH和温度
C.部分溶化,允许有轻微浑浊,但不得有异物和焦屑;
C.不大于10;不大于3 D.不大于3;不大于10
19制药用水总有机碳测定通常采用作为易氧化的有机物、作为难氧化的有机物,按规定制备各自的标准溶液,在总有机碳测定仪上分别测定相应的响应值,以考察所采用技术的氧化能力和仪器的系统适应性。系统适用性实验响应效率为。(B)
A.1,4-对苯醌,蔗糖,85%~115%B.蔗糖,1,4-对苯醌,85%~115%
D.热重法(烘箱干燥法)E.常压干燥器干燥法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研究指导原则

2015版药典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一、概述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
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申请(Variation Application)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
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
影响因素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和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为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
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置条件。
维生素B6片分析方法验证

概述1.维生素B6片有关物质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1.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4%戊烷磺酸钠溶液(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3.0 )-甲醇(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1 nm理论板数按维生素R峰计算不低于4000。
1.2测定法取本品细粉适量,加流动相适量,振摇使维生素R溶解,用流动相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R1mg的溶液,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取对照溶液10卩l注入液相色谱仪,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10卩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
1.3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1.0%)。
2.维生素B6片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3.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4%戊烷磺酸钠溶液(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3.0 )-甲醇(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1 nm理论板数按维生素R峰计算不低于4000。
3.2测定法取本品3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B e 0.1g ),置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适量,超声使维生素B6溶解,放冷,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0卩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维生素B e对照品,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3.3本品含维生素B6计算,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
4.工艺处方组成规格:10mg5、仪器基本情况:6.相关术语:6.1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回收率限度应在98%- 102沱间。
2015版药典

三、《中国药典》2015年版制剂通则检查方法增修订概况
v 单剂量包装 系指按规定一次服用的包装剂量。凡例中还规定:“各品种[用法与用量] 项下规定服用范围者,不超过一次服用量最高剂量包装者也按单剂量包装 检查”
例如:一次服用量为:6-9g 规格1:每袋装9g——为单剂量包装,检查装量差异 规格2:每袋装12g——为多剂量包装,检查装量 v 重量差异检查边缘数据判断:遇有超出允许粒重范围并处于边缘者,应现
4
一、《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总论)制修订概况
有关附录的规划指标
v 调整为风凡例、通则与方法、指导原则、药用辅料等单独成卷 v 开展附录整合工作
附录部分立足规范统、着重完善提高 重点:将原各部附录相同方法之间的规范统一,以解决长期以来各部之间相同方 法要求不统一的问题 v 重点抓好药典附录科研起草工作 扩大收载与修订完善制剂通则及与质量相关的检测项目 加强对药品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环境和检测条件的研究 增加新的成熟可靠的方法和修订落后的通用检测方法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主要检测方法应指导原则 增订药品生产、流通、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原则,全面控制药品质量 重视引导、推广国产检验仪器的发展和应5 用
与平均粒重相比较,计算出该粒得差异的百分率,再根据差异限度作为判 定。
31
1
17
二部药典
149条
2 三部药典
149条
8
一、《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总论)制修订概况
序号 类别
0100 制剂通则 0200 药材及饮片相关通则 0300 药用辅料相关通则 0400 一般鉴别试验 0500 光谱法与波谱法 0600 色谱法 0700 理化性质 0800 含量测定
0900 限量检查
2020与2015版药典通则修订对比 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注释:红色带中间横线的文字表示在2020版药典删除了的2015版内容;蓝色字表示2020版药典新增加的。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三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172-173)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相对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则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是面积比(%)。
3 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或可信限。
二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条件下,由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
1 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各测定3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 中间精密度
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
3 重现性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过程、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
4 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
(国家药监局解释: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
三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
1 鉴别反应
应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
不含被测成分的样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均应呈负反应。
2 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
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专属性。
图中应标明诸成分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对于杂质测定,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杂质能否得到分离。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
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
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二法的结果,杂质测定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纯度检查。
四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查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
常用的方法如下。
1 非仪器分析目视法
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 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3 数据要求
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五定量限
定量限系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杂质和降解产物用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方法的定量限。
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
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定量限。
六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供试样品。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
七范围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
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查,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范围可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了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杂质测定,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
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百分归-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八耐用性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可用于提供常规检验依据。
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
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
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 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
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