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第五章启蒙注意文学

第五章启蒙注意文学

小结: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发动的全欧洲性的反封 建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后又一次重大运动, 启蒙文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启蒙文学特点: 正剧和哲理小说特点。人文主义文学与启蒙文学 发展关系。英国启蒙特点:继续批判封建、打扫 战争、笛福、菲尔丁、理查逊。 法国启蒙特点:为革命造舆论,目的是夺权,批 判性、战斗性强,启蒙之父。孟德斯鸠,三大领 袖卢梭-解放情感,返回自然是启蒙→浪漫主义的 纽带。法国唤起民族意识,反对封建割据。席勒、 歌德、狂飙突进领袖赫尔德尔。狂飙突进运动是 启蒙的浪漫主义。 思考题:启蒙文学人文、古典文学间关系?如何 理解浮、靡思想意义。
二、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英国的小说繁荣。 (1)社会政治背景。 (2)英国启蒙文学(主要是小说)。 2.法国启蒙主义文学。 (1)概况。 (2)卢梭。 A、生平。 B、创作。 《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 论》、《爱弥儿》和《忏悔录》。文学上 歌德和他的《浮士德》 一、生平。 二、创作分期。 三、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 第三节,席勒。 一、生平。 二、创作。《强盗》、《阴谋与爱情》。
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运动和启蒙主义文学。 1、启蒙运动。 2、启蒙主义文学。 ①反对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反对封建宗教迷信,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 支柱,把矛头指向宗教、教会。 ③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创造了启蒙主义的 文学样式、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文学体裁, 正剧和小说。(正剧又称启蒙戏剧、市民戏剧), 创始人-狄德罗,倡导者-博马舍.莱辛 3、启蒙主义文学于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关系。

第五章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

伏尔泰的思想倾向: (一)伏尔泰的思想倾向:属于比较保守一派 1、在宗教方面,其名言是:“即使没有上 在宗教方面,其名言是: 也必须制造出一个。 帝,也必须制造出一个。” 哲学上是自然神论者, 2、哲学上是自然神论者,没有达到无神论 的水平。 的水平。 3、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 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 现实生活中,是一位地主兼资产者。 4、现实生活中,是一位地主兼资产者。
哲理小说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 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大多采用 半神话或传奇性的故事, 半神话或传奇性的故事,借小 说形式表达哲学思想和政治观 点,以嬉笑怒骂讽刺现实,具 以嬉笑怒骂讽刺现实, 有议论性、分析性、 有议论性、分析性、批判的特 人物缺乏个性, 点,人物缺乏个性,是作家哲 学思想的代言人。 学思想的代言人。 查第格》《老实人》 》《老实人 《查第格》《老实人》 天真汉》 《天真汉》
Hale Waihona Puke 三、文学作品 1、 书信体长篇小说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1761) 在法国文学史上, 在法国文学史上,第一 次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 操来歌颂, 操来歌颂,第一个把大自 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2、《爱弥尔》: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哲理 爱弥尔》 小说。在此, 小说。在此,卢梭所提倡的按年龄分阶 段的针对性教育的思想是教育史上的一 个重大进步。 个重大进步。
5、社会观 启蒙思想家不满意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启蒙思想家不满意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提出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人民参与政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两大主题 1、反对封建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统治, 反对封建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统治, 宣扬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宣扬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2、抨击教会黑暗,反对宗教迷信,宣 抨击教会黑暗,反对宗教迷信, 传无神论或自然神论。 传无神论或自然神论。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世纪启蒙⽂学第五章⼗⼋世纪启蒙⽂学[学习要求]学习本章,了解18世纪⽂化与⽂学特点,掌握18世纪启蒙⽂学、感伤⽂学、哥特⽂学、现实主义⽂学。

重点掌握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代表作《浮⼠德》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第⼀节概述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资产阶级继⽂艺复兴之后进⾏的第⼆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化运动,它是⽂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

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知和封建势⼒的⿊暗,照亮⼈们的头脑,建⽴“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由,它有两⼤特点,⼀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启蒙运动的产⽣政治基础:世俗王权统治和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已经遭到普遍质疑,资产阶级作为⼀股新⽣⼒量,随着资本主义⽣产规模的扩⼤,进⼀步提出要掌握为维护⾃⾝利益和经济发展的政治权利和⼈性权利;思想武器:18世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A.强调理性,认为理性是通向智慧的正确途径,⼀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前经受检验;知识源于感觉,感觉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提炼才能解释世界、指导⽣活。

B.强调⾃然规律,认为宇宙受不可改变的规律的⽀配,⼈不能凌驾于这些规律之上。

C. 强调“天赋⼈权”,主张⼈⼈平等。

三、⽂学概况(⼀)英国⽂学1、蒲柏(1688—1744):亚历⼭⼤·蒲柏出⽣在受歧视的天主教家庭,⾃幼体弱背驼,⾃学成名,靠写诗和翻译为⽣。

代表作有长篇讽刺诗《夺发记》、《群愚史诗》、《致阿巴思诺特医⽣》等。

2.期刊⽂学(随笔):斯梯尔(1672—1729)和艾迪⽣(1672—1719)始创期刊⽂学,繁荣了随笔写作。

外国文学_18世纪启蒙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_18世纪启蒙文学概述

最后,创造和运用新的文学体裁,小说形式 多种多样。
二、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英国启蒙文学是欧洲启蒙运动中最早产生的文
英 学。亚历山大·蒲柏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个启蒙 国 文学作家,但是他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却是古 文 典主义的。而现实主义小说是英国启蒙文学的 学 第一个潮头,且成就最高。
1、现实主义小说
《费加罗的婚姻》讲述的是费 加罗与苏珊娜为了维护自己的 真挚爱情与尊严,在伙伴们的 帮助下机智地同伯爵进斗争的 故事。
《百科全书》与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1751-1766)的全称是“各门科学、艺
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其宗旨是阐明从 古至今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和各种科学的分类,反 对旧的传统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提倡 科学技术,振兴工业,按照理性主义改造人类社会。
其他作品 《辛格顿船长》(1720) 《摩尔·弗兰德斯》(1722) 《杰克上校》(1722) 《罗克姗娜》(1724)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二)
斯威夫特 (1667-1745):英国激 进民主派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 《格列佛游记》(1726)。这部寓 言小说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在游历 四个幻想国家(小人国、大人国、 飞岛国、贤马国)时所见的种种荒 谬现象的描写,对英国社会进行 全面的讽刺与批判。 《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对 后世影响很大。
前浪漫主义
布莱克的诗歌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重 热情、重想象,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作品 有《经验之歌》、《天真之歌》。
彭斯的诗歌歌颂大自然和纯真的 爱情,反对专制压迫和民族压迫, 向往自由、民主、平等,其感情 热烈而真挚,具有苏格兰民歌的 特色。代表作《苏格兰方言诗 集》。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一)

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五章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宗旨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启发人们的心灵,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启蒙文学就是启蒙思想家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教诲人民的武器。

主要有三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宣传性。

启蒙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目的明确,用文学艺术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启发教育人民,因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教诲特色。

2、自觉的民主性。

主张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改变了欧洲文学以上层贵族和帝王为主人公的传统。

3、文体的多样性。

创造了多种新的文体类型,如哲理小说,市民悲剧,及书信体、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第一节流派、作家和作品一、法国启蒙作家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共有两代启蒙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启蒙思想家。

第一代启蒙作家孟德斯鸠(1689— 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曾担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

著有《论法的精神》(1748),和《人权宣言》(1789)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对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律进行了大胆、全面的抨击。

是欧洲最早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

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新)ppt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新)ppt

18世纪前期:古典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亚历山大〃蒲柏 1688-1744 A. Pope 《论批评》 《夺发记》 翻译荷马史诗 《人论》 《笨伯记》


小说的兴起

英国工业革命,解放劳 动力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 的兴起 印刷业的发达,出版市 场逐渐形成 女性读者与作者群体
18世纪英国女小说家


曼利夫人:主编《考察者》报 海伍德夫人:女笛福 萨拉· 菲尔丁:《大卫· 辛普尔》 夏洛蒂· 琳诺克斯:《女吉诃德》 拉德克利夫夫人:《尤道弗的秘密》 范妮· 伯尼:《伊芙莱娜》
② 法国的启蒙文学
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文学: 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 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它是法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法国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是:相信永恒 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判宗教和 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 首先采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
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

启蒙运动以科学思想和近代文化启迪民众,消除 愚昧、落后,从而解放人性,改造社会。它是文 艺复兴人文主义反封建斗争继续和发展,也是17 世纪理性主义摆脱政治束缚向科学化的迈进。基 本思想是: 1.强调理性,认为理性是通向智慧的正确途 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经受检验;知 识源于感觉,感觉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提炼才能解 释世界、指导生活。 2.强调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受不可改变的规 律的支配,人不能凌驾于这些规律之上。 3. 强调“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
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以第一人 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 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 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 增加真实感。 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 年维特之烦恼》、卢梭《新爱洛绮 丝》。

第五章 启蒙文学

第五章 启蒙文学

• 3、理性论:“理性崇拜”,遵从自然(自 由)情感,建立“理性王国”;用“理性” 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人 们的头脑,号召人们用自己的“自然理性” 认识世界,力图建立“理性国家”“理性 社会”,宣传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或 民主共和国; • 4、唯物论: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提倡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主义。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文学 (the Enlightenment)
《自由引导人民》
第一节 概述
• 一、背景 • (一)概念
• Enlighten : “启发、启迪、开导,使之摆脱偏见 或迷信;照亮,照耀,阐明”、“认识”或“杰出 人物”、“智慧、知识”;“光明观念”的运动, 启蒙就是人从由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 • “启蒙运动”:用理性和知识照亮人们的头脑,启 迪人们的智慧,使之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
• 斯泰恩(Laurence Sterne,1713- 1768):“感伤主义小说sentimental novel”,《感伤的旅行》(1768)、“最 奇特的小说”《项迪传》(1760)。 • 哥尔德斯密斯(O.Goldsmith,17281774):《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8) 《荒村 (T.Gray,1716-1771)《墓园挽歌》 (1750);麦克菲逊《峨相集》(1765)。
法国十八世纪出版的 《百科全书》中的一页
1 、孟德斯鸠
(Montesguieu1689 -1775 ) : “理性 与自由的法典” 《法的精神》 (1749)提出政治 分类说和三权分立 说、书信体讽刺小 说《波斯人信札》 (1721)。
法是“从自然之物中延伸 出来的必要关系”
孟 德 信 斯 札 鸠 》 《 插 波 图 斯 人
• 三、代表作 • (一)英国

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菲尔丁的《 琼斯》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1749)标志着18 18世纪英 (1749)标志着18世纪英 国现实主义小说到达辉煌 巅峰。 巅峰。
二、感伤主义文学
•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 情 , 强调表现善良人的不 幸 , 在充满伤感情愫的描 写中, 写中 , 唤起读者对人物命 运的同情与怜悯。 运的同情与怜悯。 • 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 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 1768 A Sentimental Journey)。 Journey)。 • 代表作:撒缪尔·理查生 代表作:撒缪尔· 帕美拉》 1740-1741) 《帕美拉》(1740-1741)
斯泰恩十八世纪文学Fra bibliotek•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启蒙” Enlighten) 照亮” “启蒙”(Enlighten)乃“照亮”之 18世纪的特定语境中则有以理性 义,在18世纪的特定语境中则有以理性 和知识启发大众心智, 和知识启发大众心智,使之摆脱愚昧落 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的意思。 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的意思。启蒙运动 的主要理念即推崇理性,反对权威, 的主要理念即推崇理性,反对权威,反 对迷信、偏见,提倡信仰自由, 对迷信、偏见,提倡信仰自由,强调 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 “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
• 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 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 1、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2、民主性 3、现实性
英国启蒙运动
其任务即巩固“光荣革命” 其任务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 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 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
英国启蒙时期文学
一、现实主义小说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 主义小说, 主义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时期的生活, 累时期的生活,具有流浪汉小说风 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对理性进行了意义的界定,认为理性就是指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就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的能力。

他们高扬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他们宣传以自由、平等和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以此来抵制不合理的现实,以消除现实与人生的自由原则的对立。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自由的、人道的思想已经开始取得了对专制、愚昧的思想的胜利,人类已经从幼年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进入了成熟阶段,这种成熟的标志是人类具有了“独立思考的决心和勇气”(康德语)。

二、启蒙文学的特点文学是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武器。

18世纪的重要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拥护者几乎都运用了这一武器。

如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博马舍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费尔丁等,德国的莱辛、歌德和席勒等。

启蒙文学的特点非常明显。

首先,内容上的反教权反王权。

启蒙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延伸。

是对文艺复兴后的新的教权主义和古典主义理性的反驳。

作家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大旗,猛烈的抨击教会和王权统治以及丑恶的社会现实。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通过两个波斯青年的眼睛,揭示了法国社会的腐朽,向法国的现存制度发起了进攻。

英国小说家约拿德•斯威夫特则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和智子国等几个幻想式国家游历时的遭遇和见闻,辛辣的批判了英国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启蒙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其次是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启蒙主义文学家的目的在启蒙,而文学则是他们手中的利器。

启蒙文学作品往往从一定的哲理出发,以此为中心,以一种文学的方式讨论哲理。

伏尔泰的《老实人》讽刺了盲目乐观主义、悲观主义。

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更是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可见其哲学意味之浓。

另外,启蒙文学是为启蒙运动的斗争服务的,是宣扬政治观点的工具,卢梭的《爱弥尔》围绕教育问题,对政治、宗教、哲学和爱情婚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再次是人物的中下层化和取材的日常生活化。

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以描写国王贵族等上层人物为主不同,它多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并将这些下层人物或普通人作为正面人物。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其代表作《汤姆•琼斯》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弃儿,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他与苏菲亚爱情婚姻坎坷经历以及主人公流浪时的遭遇和冒险。

博马舍的剧作《费加罗的婚礼》更歌颂了理发师费加罗这个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代表。

此外,18世纪后半期还兴起了一股市民剧的浪潮。

这些剧作都是以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

最后是文体的多样性。

启蒙文学扬弃了古典主义关于体裁有高下之分的观点,使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都平等的并列于殿堂之内。

小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书信体(如《波斯人信札》)、自白体(如《修女》)、对话体(如《拉摩的侄儿》)、自传体(如《忏悔录》)等。

菲尔丁将古典主义所鄙视的散文提高到了与史诗同等的高度,称自己的小说为“散文滑稽史诗”。

在戏剧方面,出现了除喜剧和悲剧之外的正剧或严肃剧,即市剧。

而这一时期,诗歌这原来一直被尊崇的体裁却被大多数的启蒙文学家呼视了,尤其是在法国,并没有许多出色的诗作出现,有人说,这一时期的法国是真正诗歌的沙漠。

三、启蒙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法国文学法国的启蒙文学开始于17世纪的80年代,但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潮流却是在18世纪20年代。

作为这个潮流的先导,查理•路易•德•瑟贡达•孟德斯鸠(1689—1775)功不可没。

虽然他的主要成就在理论(主要是政治理论,他的《论法的精神》也的确是一部伟大的关于国家学说的著作)主面,但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也确实开了一代风气。

这部小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乌斯彼克和里卡。

两个人在法国游历,通过他们与朋友和家人的通信,揭示了法国社会的腐朽现实,对现有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部小说与其他启蒙小说一样,主要是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载体,而非小说本身。

有人说,19世纪是伏尔泰(原名弗兰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1778)的世纪,这主要指的是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但是作为文学家的伏尔泰却是一个思想、内容上的启蒙主义者,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者。

他推崇古典主义大师,并希望成为他们的继承者。

他的戏剧创作遵守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他创作的这类戏剧有《俄底浦斯王》(1818)、《扎伊尔》(1732)和《高利特》(1778)等。

一般认为,他的这些戏剧的内容被古典主义的形式扼杀了,其艺术魅力远远无法与他的小说相提并论。

伏尔泰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往往信手写来,很少受到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

他比较出色的作品有《如此世界》(1746)、《查第格及其命运》(1747)、《天真汉》(1764)、《巴比伦公主》(1769)等。

另外一篇可算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代表作的是《老实人》(1759)。

这部小说通过一位诚实正直但又目光短浅的主人公的经历讽刺了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

小说最终使我们感到一种在现实与理想、无可奈何与积极进取之间的必然摇摆。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继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启蒙文学的巨匠,他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不仅大力提倡“一种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戏剧即市民剧,并亲身进行了创作实践,他的《私生子》(1757)和《一家之长》(1758)便是在这方面的尝试。

这两个剧作并不成功,只靠他的影响才获得成功。

但是他的这些理论和创作尝试都为现代话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真正能代表他文学创作才能的是他的小说,如自传体小说《修女》(1760)、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1764)和哲理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13)。

《拉摩的侄儿》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拉摩的侄儿“这个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既高傲又卑劣,既蔑视当时的社会又不能不屈从于它。

狄德罗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教育、道德、幸福、艺术和天才等诸多问题。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派,他“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表面的妥协”。

他的思想理论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等,充满了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向往自由平等的热情。

作为文学家的卢梭是成功的,这点他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不同。

他的代表作教育小说《爱弥儿》(1762)是人道主义教育的经典著作,作品中的“新人”形象影响深远,后世塑造新人形象的教育小说即滥觞于此。

卢梭的信札体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由63份书信组成,主要记述了贵族姑娘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普乐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赞美了出自自然人性的爱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俗、等级、偏见对美好人性的扼杀。

这部小说另有浓重的感情情调,有浪漫主义色彩,勃兰兑斯称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小说的先导。

他的《忏悔录》(1770)是一部真正坦诚的自传,以极大的勇气真诚地披露了自己思想性格,生活状态,并揭露了自己的各种丑行,“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在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无论善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卢梭不仅进行了这些大胆的“忏悔”,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忏悔,控诉了丑恶现实对自己自然人性的戕害。

十八世纪法国的戏剧大多是不成功的,皮埃尔—奥古斯特•加隆•德•博马舍(1732—1799)算是一个较好的剧评家和剧作家。

他继狄德罗之后,大力宣传“市民剧”。

他的代表作是《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礼》(1792)。

这两部喜剧大胆地触及了当时社会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这是当时法国社会的根本弊端。

所以国王下令禁演了《费加罗的婚姻》,害怕它会“毁掉巴士底狱”。

博马舍的戏剧代表了十八世纪法国戏剧的最高成就。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法国文学的文学价值并不高,这与其负载了启蒙这样的重大任务有关。

文学成了启蒙文学家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文学失去了其自身的根本性质。

(二)英国文学18世纪初期,古典主义仍然统治着英国文坛。

直到20年代,启蒙文学才开始兴起。

丹尼尔•笛福(1661—1731)以其代表作《鲁宾逊飘流记》登上文坛,并一举成名。

《鲁宾逊飘流记》从正面塑造了商人鲁滨逊这个艺术形象,作品通过记叙他的海上冒险和滞留荒岛的经历,体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积极进取和奋发创业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