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无处不在的力》 湘科版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力》是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一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要素包括大小和方向,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是第四单元的重点课。
二、学情分析:力对于四年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用到它,陌生的是学生缺乏对力的系统性认识。
力是无形的,只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在“弹棋打靶竞赛”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
2、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一)导入新知:师(出示动态画面):同学们看: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帆船是靠什么推动它前进的?生回答问题,引出浮力、风力。
师: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力?力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力的知识。
(板书:力)。
(设计意图:在三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风力”和“浮力”,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既简单、直接,又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内容很好的衔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1、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师:力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找到它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无处不在的力-湘科版

《无处不在的力》教案教学内容: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活动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木质长斜面、磁铁、铁球、课件、海绵、纸杯、乒乓球、笔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孩子们,喜欢看比赛吗?这里有一场精彩绝伦的帆船比赛,想一想,帆船在前进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力?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力。
二、探究新知(一)感受力的作用帆船在江面前行过程中受到了浮力和风力的作用,那力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力吧。
1、活动一:小组活动提示:(1)做一做:压海绵、引铁球、捏橡皮。
(2)想一想:力是()。
(3)说一说:在压海绵的过程中,力使海绵的()发生了改变。
在引铁球的过程中,力使铁球的()发生了改变。
在捏橡皮的过程中,力使橡皮的()发生了改变。
所以:力能使物体的()或()发生变化。
小组汇报:在压海绵的过程中,力使海绵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在引铁球的过程中,力使铁球的运动方向、位置、运动的轨迹……发生了改变。
师:科学上,我们通常把物体的静止、运动、运动方向、运动快慢称作物体的运动状态。
小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教案(1)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教案(1)课题1、力在哪里教学内容:教材第四单元第1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测力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4.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5.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6.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7.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8.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教学过程:一、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探索和调查二、观察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2.游戏:弹棋子要求: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

第4单元力与运动1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难点】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器材和资源】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无处不在的力力的存在:(提水、推门、打球······)力表现的形式:风力、电力、重力·····力的产生: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力的特点:力由大小和方向。
力的作用: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和运动的快慢。
力的单位:牛顿用字母:“N”表示。
《科学四年级下_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最大与最大对策,即着重 理想 考虑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 目的在于努力使这两种因 素都趋于最大。
弱点因素和威胁因素,目
的是努力使这些因素都趋
大
小
于最小。
WO对策 最小与最大对策,即着重 苦乐
S
W
考虑弱点因素和机会因素, 参半
目的是努力使弱点趋于最
小,使机会趋于最大
O
T ST对策
最小与最大对策,即着重 苦乐
考虑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 参半
大
小
目的是努力使优势因素趋 于最大,是威胁因素趋于
最小。
SO对策
根据SW分析,公司建立并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通过一定努力, 建立自身竞争 优势
竞争优势受到 削弱,寻找新 的策略增强自 身竞争优势
引起竞争者 注意,开始 作出反应
直接进攻企 业优势所在, 或采取更为 有力的策略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 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 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 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 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 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 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
和同学掰手腕时,你 向对方用力,对方有回应 吗?如果有,和你用力 的方向一样吗?
你提水桶时,感觉 水桶在拉你吗?如果有 这种感觉,这种力的方 向是怎么样的?和你提 水的方向一样吗?
你向前推门时, 感觉到门也在推你 的手吗?如果有这 种感觉,这种力的 方向是怎样的?和 你推门时用力的方 向一样吗?
想一想: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 本课限于谈地球引力(即重力),且限于 谈地球与地球上物体之间的引力,不涉及 其他天体,其他方面在将来才会学到。 苹 果落地和万有引力定律: 树上的苹果熟透
了,就落到地下。这种现象从来没有引起 人们的注意。可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却受 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
《无处不在的力》科学教学PPT课件(3篇)

排球的 运动方向 发 生了改变,这是因为 排球受到 力 的作用。
海绵发生 形状 的改 变,它受到了力的作 用。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 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 用。
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什么我们用手按住桌面,却看 不见桌面发生形变呢?
用脚尖踢球,足球受到力的作用改变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非出去,那么此时你的脚有什么感觉 呢?
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 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 作用呢?
①将载有条形磁体的小车释放后,小车 将如何运动?
将载有条形磁体
的小车释放后,
小车将
A、不吸引磁铁 B、不一定吸引磁铁,看情况而 定
C、同样吸引磁铁 (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力作用在弹簧上,只会使弹簧发生形变 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一定会发生形变 C、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原理: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你向前推门时,感觉到
门也在推你的手吗?如果 有这种感觉,这种力的方 向是怎样的?和你推门时 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1、能改变物体的 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想一想: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实验我发现了: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者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
无处不在的力
(浮力)使帆船浮在水面上?(风力)推动帆船前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力的作用
各组同学实验时注意的问题
你拍皮球时,感觉皮
湘教版科学四下4.1《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下4.1《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力》是湘教版科学四下4.1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量单位。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力有一定的认知,但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但对于力的计量单位等抽象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计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体验力的存在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量单位。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器材(如弹簧、小车等),力的计量单位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的篮球,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计量单位等知识,让学生对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的伸长、小车的运动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巩固对力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了解力的计量单位,如牛顿、克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力的认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计量单位。
无处不在的力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教学设计第三稿(集体备课资料)达旗第七小学科学信息组2016-3《力在哪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2、通过活动,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3、通过游戏活动体验到力有大小,也有方向。
4、结合动手操作活动,会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出物体受力的方向。
5、感受力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各种常见的力有一定的了解和生活体验,对于力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力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理解这种抽象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无形的力有形化,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定的阶梯。
知识内容分析:《力在哪里》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学知识。
这一课的教学很关键。
它教学的优劣会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几种具体的力,会决定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认识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认识力的方向。
需要用两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一、三两个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结合动手操作活动,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活动一:出示夹子师:你们使用过夹子吗?(生:用过。
)师:打开夹子有什么感觉?生:用力。
)师:力是哪来的?(我们身体上的。
)我们身体上的力能看到吗?(看不到)师述:力很神奇,虽然我们看不到力,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用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的演示:以下活动中有哪些力呢?活动二:将两个乒乓球从同一高度松手,让乒乓球自然下落,让一个落入水中,一个落到桌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教学反思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
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准备: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
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
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教学准备:
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合作交流。
4、汇报。
活动五:
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
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布置作业:
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