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2
红楼梦主题浅析

自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问世以来,各种研究弥天盖地般涌来。
索引派各持己由,考据派推敲择微家史说﹑政治说不期而然。
考来考去,竟荒谬到信其只纸残章,而将高鹗也弄成了后四十回的作者。
以至目前书店各种版本煌然标着“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考据曹氏家史对了解雪翁有很重要的价值,然将这些考据成果推断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家史小说就离作者原肯相差太远了。
而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却寥寥无几。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同上)。
王国维以后,中国形式由革命引起军阀混战引起更残酷的“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陆续又出现了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甚至毛泽东等对该书的各种评论。
索引派蔡元培一句定音“石头记者,清康熙政治小说也。
”但他将书中人物按大概情节和历史人物对号。
如书中男人都指满人,女人皆指汉人。
怡红院是对明朱王朝对怀念,书的宗旨是吊明之亡。
其中贾宝玉指太子胤礽﹑林黛玉指朱竹垞﹑薛宝钗指高江村﹑探春影徐建庵﹑王熙凤影余国柱等等。
钱静芳于《红楼梦考》中言其书宗旨是写康熙相臣明珠之子纳兰成德的事。
更有甚者认为是书写清世祖(顺治)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事。
到了考据派,虽然翻出些材料证明了曹雪芹家史,如袁枚的《隋园诗话》﹑清档案《八族满氏族通谱》以及各种脂批等,都将此书归为“家历小说”了(见胡适《红楼梦靠证》)。
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其书是:1,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2,红楼梦是情场忏而作;3,红楼梦是将十二金钗作本传的(见俞平伯《红楼梦辩》)。
这些是研究红楼一书的种种见解,但对作者真意的挖掘,则越来越远了。
首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数代江宁织造的后裔,他的生活过程是三朝鼎盛时代绝,不可能在悼念明之亡。
书中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固然有曹府的影子,但宁荣二府国公气势绝不是一个江宁制造府敢比拟的。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
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
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
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
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
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浅析《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和命运观

2021年第11期文学走廊6《红楼梦》中描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亦被称之为“木石前盟”。
在文中,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而林黛玉的前世则是灵河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的悉心灌溉才得以生长。
而这段前世由甘露灌溉引发的因缘际会也成就了林黛玉今生的“还泪”之说。
从前世的木石前盟到宝黛今世的爱情悲剧,在为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唏嘘之余,更值得一探的是这段爱情铸成悲剧的原因,这之中体现出了与西方迥异的爱情观。
中国式爱情观,一是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恋爱是绝对禁止的。
男女之间婚配嫁娶,全凭父母家长做主,孩子本身并无自行选择的权利。
但凡有自由恋爱的,如私定终身乃至于私奔等行为,在封建的古代社会会被视为是女子自轻自贱的行为,更是大不孝的罪过。
轻则受人非议,重则有辱门楣,家门无光。
在宝黛的爱情中,作为林黛玉唯一的监护人,贾母拥有对林黛玉婚姻大事绝对的决定权;作为贾宝玉的直系监护人,贾政、王夫人则对贾宝玉的婚配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彼此心有所属,但两人之间是万万不可有半分逾越于兄妹之情的。
这就无怪乎第三十二回中,缘何贾宝玉错将袭人当作黛玉表白时,袭人听了是被吓得“魄消魂散”[1]。
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无异于大逆不道之举,是完全违背了传统观念的。
没有经过父母许可、媒妁相说的爱情,是无法被认可的。
而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正是在于他们二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即使二人是心心相印,在贾母去世后,王夫人仍一意孤行地将宝钗指给宝玉,硬生生地拆散了宝黛这对眷侣。
而即便是在世风已经十分开明自由的今天,中国社会中仍然不乏因与父母意见相左而生生分手的佳偶壁人。
在一段爱情关系中,父母长辈的意见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在许多家庭中直接决定了这对情侣能否走向婚姻的殿堂。
中西方之间的爱情观差异在《红楼梦》这一著作中显露无疑。
在西方文化中,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是世俗默认的观念,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中这种保守的恋爱观念常常会感到无法理解,甚至偏激地对中国文化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的两大译文比较【摘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两个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和霍克思(Hawkes)与闵福德(Minford)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地名、诗词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从而分析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翻译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0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 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霍译比较贴切,起到了同原文一样的双关效果,而杨译只译出了表面意思,没有对王熙凤的内在性格进行暗示,所以有失忠实。
浅析《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一部《红楼梦》,曹雪芹批阅五载,增删五次,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中心,曹雪芹塑造了一批钟天地之灵秀的闺阁女儿,并将这些女儿拢聚在大观园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女儿的觉醒在当时倡导男权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前无古人的强大的震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深化。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一、《西厢记》、《牡丹亭》中女性意识(一)《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女性始终处于儒家礼教的严格管教中,在婚恋问题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合乎当时社会的正常途径。
《西厢记》中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便是封建女子的典型代表。
在佛殿上的与张生的一见钟情,使莺莺多年深埋于心的爱情种子萌发,压抑多年的青春的觉醒使其鼓起勇气连续地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毅然决然地抛弃传统婚约,选择自主婚姻,这对当时束缚女子入监狱般的封建社会来了当头一棒,无疑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是女性反抗封建礼法,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二)《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如果说崔莺莺形象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我们看到了年轻女子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对爱情的不懈追求,更对封建礼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丽娘的死是对禁锢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最强烈的控诉,而她的死而复生更是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为鬼的丽娘勇敢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情,还魂后的丽娘不免又落入封建传统礼教的观念中,她的觉醒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如昙花一现般。
二、《红楼梦》女性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崔莺莺、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觉醒还只停留在个人情感方面的狭小范围,那么《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子则将其达到了更深更广的境界。
《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都在彰显着对男权话语社会的颠覆。
(一)《红楼梦》中女性个性意识的觉醒曹雪芹在赋予这些年轻女子如花般的外貌同时,还展现了这些女儿们任情任性、行动由我的一面,就连贾母房里的丫鬟鸳鸯,面对嫁给大老爷这样一件体面而又尊贵的天大喜事,却一反当时社会的常理,毅然决然地宁死不屈,这样的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不论尊卑,惟我是主的精神。
浅析《红楼梦》的“意淫”情爱形式

与怜惜也是
真
,
宝 玉 对这些女儿的关爱并不
,
是提醒阅者眼 目 中警示之意 注云
:
’`
亦 是 此书 立 意 本 旨
“
”
,
可见 其
”
不 论 是 小 姐 还 是 丫鬃 都 一 视 同 仁
, ’ `
当然 这
。
,
是 建 立在 一 定 的 利 益 之 上 的 晴 雯 生病 后
,
都 是 单 纯 的付 出
,
。
。
脂 批本 在
。
可 见 宝 玉 对 身 边 丫鬃
;
情
,
”
曹 雪 芹 通 过对 情 爱 进
。
,
分明 一 个人
:
,
,
?
在第
宝 玉 会为丫头们和胭脂
;
,
行描写
, ’ `
对 人生
”
爱情
“
女 性 等 问 题 进行 思考 的 解 释 多 种 多样
。
`
七十七回 中宝 玉 说
只 一 嫁了 汉子
”
,
奇怪
,
怎么这些人
为 晴 雯 撕 扇 子 作千 金 一 笑 换裙 探春
“
为平 儿理妆
。
,
为香 菱
;
关于 《 红楼梦》 中 看来
情
,
”
在我
染 了 男 人 的 气味
。
就这样混账起
,
;
怕 藕 官 受 罚 便撒 谎 投鼠忌器宝 玉 瞒赃
, ,
将责 任揽 在 身 上
。
为
情
是 书 中 描 写 的 重 要内 容
。
这种 情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之外,还在于其中对于每个角色的刻画。
其中,林黛玉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中心角色。
她骄傲,她忧郁,她幽默。
她的这一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中国古典女性的典范。
基于此,本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引言:《红楼梦》中林黛玉给读者的初步印象较为深刻,这个人物受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隐晦的才情。
看得越多,就会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越深。
她聪慧而又敏锐,思想单纯,勇于面对自己对宝玉的感情。
但也有些时候,她的言辞有些尖刻,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问题,也有些过分情绪化,不能真正地与这个世界接触。
林黛玉是小说中描写得最多、刻画得最好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林黛玉外在形象贾府的女子,个个都是美人胚子,却也是各有特色,若说宝钗美中多了几分妖娆,黛玉却是风姿绰约。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后,曾有一篇关于她的侧面描述。
先是在人群中称赞她:黛玉年貌虽然小,但其气度和言语都很好,身材和脸蛋虽然娇柔,但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气质。
后来王熙凤拿她跟“老祖宗”作对比,觉得她不仅容貌俊美,气质也与整个家族都崇拜的“老祖宗”相似。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作者的描述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人物容貌的描述首先是从双眼与双眉入手,黛玉的双眉如西施,清丽中带着几分柔弱,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相对于她的温柔,对比宝钗的雍容,更容易引起作者对她的关怀,从宝玉给她的取字“颦颦”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对她“病西施”神情的关注[1]。
二、林黛玉性格特征分析(一)性格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个性特点可以概括为:骄纵,刻薄,叛逆,执着,悲观,多愁善感,还有文学才华。
她之所以被娇生惯养,是由于她的母亲是贾家的千金,所以她受到母亲的影响养成了她的大小姐脾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曹雪芹成就了《红楼梦》家喻户晓,还是《红楼梦》成就了曹雪芹流芳百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毫无意义,我们既可以说曹雪芹用自己的人生体味铸就了《红楼梦》的辉煌,还可以说《红楼梦》至高的文学造诣谱写了曹雪芹的传奇,总而言之《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艺术瑰宝。
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雪芹先生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几乎将所有的热情和激情都融于其中,可谓:红楼一梦,人间百态,风情万种。
《红楼梦》自古直今,经久不衰,备受人们喜爱,喜爱的人群不尽相同,喜爱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正如西方的一句名言:“读一千本《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相信现在很多人是先看电视后看书本的,我只想说自己是先痴迷书本后关注电视的,在如今这个金钱、权利、势力欲望膨胀的社会里,所有的商业电视唯利是图,因此电视的观赏性是远远逊于书本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
我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也非出于专注,全是无聊之时无聊之举而已,然后我竟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她。
近日纵观数回,欲将自己对《红楼梦》的卑微之识,粗陋之感轻描淡写几笔。
《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奇葩,其实可以纵深到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甚至多个领域。
直到现在许多专家学士也难以完全挖掘,我在此也自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就其中的人物、诗词、社会这三个方面谈谈。
第一,饱满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不乏美女,她们不仅年轻漂亮,而且多才多艺,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吟诗作画,你说若妙女子般温柔,她又似伟大夫般豪迈。
史湘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红楼梦》中记叙史湘云的判词写道:“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云逝楚云飞。
”她自幼父母双亡,尔后寄人篱下,虽道富贵千金,却是身世凄凉。
悲惨的人生遭遇使这个年轻富贵的女子变得成熟稳重,她识大体,会诗词,做事勤恳细心,对人热情大方,上受贾母王氏欢心,下迎宝钗袭人知趣。
她还和姐妹一起创办诗社,自号“枕霞旧友”,工诗善词,风格迥异,既有《供菊》中“弹琴酌酒喜勘俦,几案婷婷点缀幽”的清新淡雅,又有《对菊》中“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识君”的潇洒淋漓,通读全文,也不难看出她丰富的人物性格。
同样,《红楼梦》中林妹妹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女子,她和史湘云有着类似的悲惨身世,自幼母亲离世,长成父亲患病逝去,自己也是身体虚弱寄生在外祖母家,文中既表现了她的才华,又表现了她的娇弱。
她多愁善感,心胸狭窄,清高孤傲,喜欢为小事斤斤计较、闷闷不乐,也喜欢钻牛角间、挖苦嘲弄,当然也有她温柔体贴的一面,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被打后黛玉哽咽劝道:“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只此黛玉一句,怕是别人千言万语都顶不住,人参鹿茸所不及呀!正是作者描绘的这些女性复杂的性格才使得她们的形象更贴切、充实,如果说通俗一点就是真正塑造了一个“人”。
第二,丰富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有精彩的句、段、篇、回,这些自然不可细说,光是其中的诗、词、曲、赋就俯恰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金陵十二副钗判词中这样写到袭人:“妄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勘羡优伶有福,谁只公子无缘”。
仅此二十余字,慨括了袭人的性格、身份和结果,甚至可以简单地猜想她的经历。
她虽是一个温柔的年轻女子,但毕竟只是一个和顺的贵族下人,尽管对公子一心一意,百依百顺,但是一切只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换言之,袭人对宝玉的忠、痴都是一厢情愿,甚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黛玉在《葬花吟》中末了写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红楼梦》第七十回宝钗在《临江仙》一词末了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是消极主义者,多愁善感;一个是乐观主义者,潇洒阔达;他们亦有同命相怜之处,最终一个“玉带林中挂”,一个“金籫雪里埋”。
除此之外,从金陵十二
钗余下描写妙玉、可卿、巧姐判词中,自诗词本身来讲,手法高超,妙语连珠,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自诗词作用来看,一简洁明了的大致慨括了人物形象,二在记叙和推动故事情节上已经构造了框架。
正因如此,在雪芹先生记叙前八十回病逝后,高鹗先生又完整的记叙了后四十回,其中一方面因为高鹗先生有极高的文学水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雪芹先生为小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广阔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中有着各种各样形形**的人物,小到刘姥姥,大到北静王,在此其间的奴仆丫鬟、公子小姐、官宦之士更不必多说,虽然他们在身份地位、权势名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彼此内部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而且在某一程度上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不同阶级的人物生活。
在古代帝王专政统治下的社会中,百姓衣食不保,仕宦胡乱判案,贵族骄奢*移。
其一要说的是刘氏,文中的刘姥姥是一个朴实、勤劳、聪明的老百姓,尽管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操劳庄稼,可是到头来的收入仍然难以养家糊口。
就在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投靠远在金陵、声势显赫的贾家,在此之中虽然受尽嘲弄、博人欢笑,但是尝遍美酒佳肴,看遍俊山秀水,最重要是她最终挽救了整个家。
其二要说的是贾雨村,这贾雨村原是一个穷书生,因受甄老爷接济上京赶考幸中进士,又因为官期间受人排谴贬职,辗转到林家给黛玉授书,后受贾政恩惠官复原职,管制一方。
且说一日出了命案,死者是镇上一富家公子,凶手乃一方恶霸薛蟠,此人仗着自己的家势和舅母家的权势在当地胡作非为,尽干些违法的勾当。
贾雨村听信葫芦僧胡言乱语,胆小怕事,错判冤案。
这两件事情虽小,但作者表现的思想很强烈,在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百姓没有温饱,更谈不上所谓的自由、幸福、平等。
不仅如此,从晴雯撕扇,宝玉摔玉这些细小的情节都可以引申到对社会黑暗的一种反抗。
另外我们应该明白贾府上上下下几百人之间演绎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
读罢全文,我最大的感受是《红楼梦》中的女子不仅年轻漂亮,而且聪明伶俐。
既不像《水浒传》中女子外号的那般“丑陋”,也不像《金瓶梅》和《羊脂球》中的女子身体的那般“肮脏”,她们给人一种全新的形象令人在脑海里久久回味。
当然,一切都只是我个人的浅识,末了,还是用雪芹先生的一诗做结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