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探微

渐 成 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官 方 的 主 流 的 音 乐 思 想 。先 秦 儒 家 以 孔 、 、 三 位 思 想 家 为 代 表 , 们 的音 乐 孟 苟 他 思 想也 大致代 表 了儒家音 乐思想 的发 展演 变过程 。 他们 的音乐 思想 既有儒 家思想 的共 同点 , 有 各 自 又 的 突 出特 色 , 有 继 承 , 有 创 新 , 终 是 音 乐 的 政 既 又 最 治 教 化 功 能 得 以 强 化 , 而 对 后 世 音 乐 思 想 产 生 了 从
春天衣 服都 穿定 了 , 五六 位 成 年人 、 七个 小 孩 同 六
语 ・卫 灵 公 》 。如 有 学 者 提 出 , 孔 子 认 为 雅 乐 可 ) “ 以 陶 冶 人 的思 想 感 情 使 之 正 而 不 邪 , 助 于 养 成 以 有
仁 义 为 特 点 的 高 尚 道 德 品 质 , 不 会 去 做 悖 礼 违 义 而
摘
要: 以孔 、 、 孟 荀为代表 的先 秦儒 家 , 继承 了上古的音 乐思 想和西周礼 乐制度 , 形 成 了 发展
独具特 色的 先秦儒 家的音 乐思 想理论 。4 r 肯 定 音 乐的 自然属 性 的 同 时, g4 在 ] 又从 各 自的观 点 出 发 阐释 自己对音 乐的理 解 , 们 都 特 别 强调 音 乐的社 会 政 治教 化 功 能 , 而形 成 了先秦 儒 家 以 他 从
重要影 响 。
阳 , 的 认 为 音 乐 起 源 于 劳 动 , 的 认 为 音 乐 起 源 有 有 于 鸟 鸣 … … ”I 无 论 音 乐 的 起 源 是 什 么 , 家 都 l但 _ 大 非 常 重 视 音 乐 在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中 的作 用 , 其 是 音 尤 乐 的社会 政 治教 化 功 能 。乐 历来 与 诗 、 、 、 、 书 礼 义 春 秋 并 称 为 六 艺 , 人 刘 师 培 曾 言 :古 人 以 礼 为 教 近 “ 人 之本 , 于六 艺 之 首 , 知上 古 教 民 , 艺 之 中 , 列 岂 六 乐 最 为 崇 。 因 以 乐 教 为 教 民 之 本 哉 ? I4 《尚 书 ・ ”2。 ] 尧 典 》 有 这 样 一 段 记 载 :夔 , 汝 典 乐 , 胄 子 , 中 “ 命 教 直 而 温 , 而 栗 , 而 无 虐 , 而 无 傲 , 言 志 , 咏 宽 刚 简 诗 歌 言 , 依 咏 , 和 声 , 音 克 谐 , 相 夺 伦 , 人 以 声 律 八 无 神 和 。可 以 看 出 音 乐 的 社 会 政 治 教 化 作 用 以 及 人 们 ” 对 于 此 作 用 的重 视 。 先 秦 时 期 , 子 百 家 对 于 乐 的认 识 各 不 相 同 , 诸 以 儒 、 、 三 家 最 具 代 表 性 。其 中 墨 子 的 非 乐 观 墨 道 与老庄 消极 的音乐 观 , 是 对音乐 社会 功能 的一种 都 否 定 , 有 先 秦 儒 家 的 音 乐 思 想 却 是 沿 着 上 古 时期 唯
简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主要观点

简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主要观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礼仪、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礼仪、经济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一直饱受重视,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就一直得到坚持的发展。
儒家的音乐观是由孔子看重音乐的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地说,儒家认为音乐有让人安静、让人听从政令、凝神思考未来、提升官员品德等功能,从而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孝经》为典范,重视歌咏的仪式性和确定的乐曲的完整性。
《孝经》中规定,凡是赞美君主的歌曲、赞扬至尊之人及让人向善的歌曲,都要刻制曲谱,并且有严格的完整性和仪式性。
而这一点在其他儒家谱写的曲子中也得到验证,比如《晋乐府》中的“群娃行”就强调了仪式性和音乐完整性。
节奏也是儒家音乐思想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儒家强调,好的音乐必须有好的节奏,而好的节奏则可以增加演奏的表现力,让聆听者感受到更多的感情。
比如,《晋乐府》中的“萧瑶赋”就强调了音乐的节奏,这种节奏被用来强调曲子中故事情节之间的转折点,使演奏者和聆听者都能感受到该曲子的丰富内涵。
儒家音乐观强调演奏技艺的基础性。
儒家认为,“临(音乐)者,乐其志也”,乐器的演奏者必须有良好的技艺基础和良好的习惯,在练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乐器技艺,以获得更好的乐曲表现效果。
在《孟子》中也有提及,音乐家必须诚心演奏,以便让聆听者感受音乐的真实性。
最后,儒家还认为音乐对品德的影响很大,在《论语》中提到,音乐可以让人学习仁德,从而产生善良的思想。
因此,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提升公务员的品德,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总之,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孝经》为主,强调仪式性和节奏感,同时也注重演奏的技艺和对人的道德培养,其目的是保持社会的秩序。
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礼仪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及教育意义分析

138教 苑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及教育意义分析薛 娜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先秦,前后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占据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对古代音乐实践和发展起着本质的促进和约束作用。
研究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建立和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学习的意义。
为此,人们应该深入了解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理论,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试着与当代音乐教育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生命。
儒家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作用极大,其中之一表现在一批又一批该思想的追随者热忱的创作中。
人们不难发现该思想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深受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其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产生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阻碍的消极作用,这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讨论。
一、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下面将根据其各自的音乐美学思想来介绍儒家美学思想介。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儒家思想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他的一生都倡导音乐,致力于音乐育人,总结了春秋以来简单、分散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论语·尧曰》云:“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用到五个“A而不B”的结构,“不B”对“A”进行限制,“美”就是“善”表现为美的可观形式。
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音乐社会功能中的“善”越来越被摆在显著的位置上,这也要求人们通过美的形式将善的内容合乎情理地表达出来。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隧;塑曼:凰.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脯要】先泰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芄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掌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鏊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儒家学派刨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键词】儒家;乳于;音乐思想我国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并且以自己的音乐观念及其审美意识去影响社会音乐生活。
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流派。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复兴礼乐,尊崇周公。
其立身于教育,终老于教育。
虽曾从政,但受排挤不得其志,无法实现其政;台理想,结果愤而出走,周游列国。
最后返回鲁国,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直至终老。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镝》、倘=f务、喀蓉彰◇等,教授弟子。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辑成啪,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直至今日,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先秦时期儒道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8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先秦时期儒道音乐美学思想探究孔晨曦 / 韩林彤摘 要: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先秦百家争鸣时期最为璀璨的宝库,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本文的研究中,由表及里来看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皆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两种思想异曲同工却又可以相互补充。
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观点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又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本文研究中,对儒家、道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思想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对二者的相同和异同之处进行了深度剖析。
关键词:儒家;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孔晨曦(1998-),男,湖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韩林彤(1987-),女,博士,湖北师范大学讲师。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统治衰落,天下共主,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社会制度出现了大变革,逐渐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致使社会阶层分化,其中“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是该时期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奴隶社会,“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位于贵族阶层中的最低阶层,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并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
直至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接受了“六艺”教育的“士”阶层丧失了贵族特权。
至此,“士”阶层便由贵族阶层转变为了当时社会中的知识阶层。
受过教育的他们开始流向民间,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广收门徒。
从而社会上形成了各种思潮争芳斗艳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思想最为活跃,各种学术思潮盛行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百家林立”、各种学术思想互相争辩的现象,被称之为“百家争鸣”。
各家各派的思想相互影响,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相互继承又有所改造,推动着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
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解析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浅析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浅析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具有美的功能。
在儒家的观念中,音乐的美是通过音乐的规律、和谐来体现的,规律与和谐是音乐的精髓。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规律性,认为音乐的规律是通过调式、节奏、音高、音色等元素来体现的。
这些元素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调式是音乐的基本结构,节奏是音乐的时间结构,音高是音乐的空间结构,音色是音乐的质地结构。
儒家认为,音乐的规律性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协调来体现的,只有这些元素协调一致,才能使音乐成为一种美的艺术。
儒家音乐思想还强调音乐的礼仪性,认为音乐的礼仪是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演奏方式、演奏场所等元素来体现的。
这些元素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表现形式是音乐的形式结构,演奏方式是音乐的手法结构,演奏场所是音乐的环境结构。
儒家认为,音乐的礼仪性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协调来体现的,只有这些元素协调一致,才能使音乐成为一种礼仪的艺术。
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礼貌、有序、有规律、有和谐的艺术。
在儒家看来,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道德。
通过音乐的艺术表现,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的心情得到舒畅,使人的道德得到提升。
因此,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益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人的情操、陶冶人的灵魂。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作者:郭燕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6期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动荡,各大学派的思想家纷纷从各自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学术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音乐作为政治文化艺术形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简单辩证地介绍了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及《乐记》和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思想,使我们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荀子;《乐记》;《乐论》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乐”与我们当今的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意义,二者是不可简单等同的,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乐”是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而存在的。
我国的古典音乐美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作为我国音乐思想的主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不仅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且仍潜移默化地在当今音乐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儒家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随着西周的灭亡、奴隶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
各大流派互相争论,各种理论互相影响,形成了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乐”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态,也成为了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内容,在理论上亦得到进一步阐述。
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断取得发展。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儒家音乐思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与“乐”相关的思想及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礼记》、以及先秦的一些其它文献中。
他的音乐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但却是后世儒家音乐思想产生建立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音乐一直都与政治挂钩,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服务于政治。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始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孔子的礼乐思想,而他的礼乐思想,又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所以儒家的音乐思想从一开始就突出了音乐在日常生活、情感、道德伦理,特别是政治观念中的作用与功能。
在音乐方面,孔子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实践。
他能够唱歌、弹琴、击磬、鼓瑟、吹笙,熟悉且了解乐曲结构,并能对其规律进行概括。
此外,我国历史历史上第一部歌辞集《诗经》也是由其进行选编与核对的,并使得《雅》、《颂》两个部分的分类地位更为明确。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社会功用,把音乐列入“六艺”进行传授。
他认为音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人的发展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
他关注到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影响,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他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将礼与乐加以区分,认为音乐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营造及规范社会秩序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音乐的政治功用是尤为突出的,音乐政策的制定者应为最高统治者。
他强调音乐与政治、民俗、宗教等都是密不可分的,重视音乐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鼓吹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将礼与乐紧密结合。
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论语》中这句话便是孔子对于施“乐”过程中等级观念的反映,施“礼”的等级通过用“乐”等级的不同表现出来,体现着他对西周礼乐等级标准的极力维护。
孔子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能力,他不仅重视音乐的形式,而且强调重视音乐的内容,主张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提出评价音乐的标准应包括形式上的“美”和内容上的“善”两个方面,认为音乐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
孔子在评价《韶》的时候也说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④。
艺术能够直击人的心灵,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尽善尽美的,只有“尽善尽美”的艺术才能更好发挥教化功用,在娱人的同时教人以“仁”。
但是正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⑤,他同样强调,如果善与美不能两全的话,应先顾全善的部分。
“尽善尽美”反映了孔子的审美取向,也体现着他对心目中理想艺术的不断追求。
此外,孔子还强调凡事有“度”,音乐亦是如此。
虽然音乐可以作为音乐家表达欢乐或痛苦的工具,但人的情感必须有一定节制,不应超过“中庸”之道。
这便是孔子所讲的“中正和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和”、“和谐”。
孔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⑥来评价《关雎》,这种对于音乐的中和之美要求的提出基于其对郑卫之声的反对及对雅乐的提倡与维持。
孔子的音乐思想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也存在局限性。
由于他的音乐思想完全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且主张严格奉行等级制度,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此外,孔子还主张将郑声完全取缔,这也体现出了他的阶级偏见。
孔子的音乐思想虽然是片段的,但经过后人的发展,很快儒家便产生了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
三、《乐记》中的音乐思想
被誉为中国古典美学基石的《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在学界尚存争议,但其内容极具研究意义。
《乐记》一书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书中写道:“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⑦,承认了音乐是人脑对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但是由于音乐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艺术,该书在对音乐本源的讨论中还充分认识到了人心对于音乐创作的作用,在对音乐本质认识上有一定的进步性。
《乐记》深刻体现着儒家的礼乐思想,认为音乐与政治是有密切联系的,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⑧,充分认识到了音乐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且不同的音乐对社会所起的不同作用,强调乐与礼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教化教育功能。
该书尤其强调音乐的等级区别,歧视民间音乐,具有阶级局限性,同样认为音乐应由统治者创造,这也正体现出了儒家“王者功成作乐”的音乐思想。
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提出应该首先重视音乐的内容,并注重善与美的统一、中和。
四、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思想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乐论》一书是其音乐思想的集中反映与总结,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荀子在该书中详细阐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审美特征与规则等,以儒家为基础批判辩证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并进行了吸收、借鉴与发展。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使之向着善的方向发展;而音乐作为人的一种本能需求需在引导之下得到正确使用,不应受到扼制,因此,他主张以音乐引导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发生改变,使人性由恶向善。
荀子是唯物主义者,他强调音乐的情感性,肯定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审美客体的客观性,并不能将情感作为音乐的唯一源泉。
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荀子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音乐的形式是载体,音乐内容的表达离不开音乐的形式。
荀子继承了儒家礼乐思想,形成“中和”的音乐思想。
他提倡雅乐、反对民间新音乐,始终强调礼与欲、音乐的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以追求中和之美。
荀子代表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与个人认识上的局限性,他的音乐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其进行认识,既看到他的先进性,也不忽略其局限性。
五、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的儒家的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思想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且由于不同学派不同学者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的不同,音乐思想具有很强的阶级性。
从辩证角度对儒家学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的音乐思想进行分
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音乐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其发展,从而指导我们当今音乐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出自《论语·泰伯》
②出自《孝经·广要道》
③出自《论语·八佾》
④出自《论语·八佾》
⑤出自《礼记》
⑥出自《论语·八佾》
⑦出自《乐记》
⑧出自《乐记·乐本篇》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 宋沛.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J].艺术教育, 2006,09.
[3] 蔡徳予.《乐论》美学思考五题[J].中国音乐学,1998,02.
[4] 李润生.荀子《乐论》研究50年(1958-2008)[A].中国音乐学,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