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doc

合集下载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儒家学说的衍生与发展。

儒家学说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音乐被视为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之一。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功能和价值,提倡以音乐调导人的情感和品德,以及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倡导的音乐的修养和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导人的情感和培养人的品德的艺术形式。

儒家强调要用音乐来调和人的情感、养成人的修养,使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激发人的爱心和同情心,使人能够主动关爱他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社会正常关系。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也注重音乐对于人的情感的调整和平衡作用。

儒家认为人的情感是存在均衡和和谐的状态,而音乐可以调和人的情感,使其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状态。

儒家音乐思想注重音乐的治国平天下功能。

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改进人性、和谐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通过音乐来调和社会关系,使人民的心理能够得到宽慰和平衡,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

儒家倡导用音乐来治理国家,通过音乐来铲除邪恶势力,提升人民的精神境遇,推动社会的进步。

儒家音乐思想对于古代王朝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音乐思想还注重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与自然相协调的艺术形式。

儒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依照自然的规律来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借助自然界的声音和韵律来进行音乐创作。

儒家音乐思想还提倡以音乐来亲近自然,通过音乐的表演和欣赏使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激发人的敬畏心和谦虚心,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

总的来说,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说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修养和教化功能,提倡以音乐调导人的情感和培养人的品德。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儒家音乐思想的起源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它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一种反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重视“和”与“中”儒家音乐思想强调“和”与“中”的概念。

其中,“和”是指和谐,所指是音乐和生活的和谐,强调音乐应该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中”是指平衡,所指是音乐应具备平衡的美感,同时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讲究平衡,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而是遵循社会、集体、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

突出“德育”在儒家音乐思想中,德育是音乐的首要目的。

儒家认为,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应该通过音乐来教育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儒家音乐中,对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处理十分关键,需要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以反映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倡导“礼乐合一”儒家倡导的“礼乐合一”同样被体现在对音乐的处理中。

儒家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文化、社会和道德准则的表现,因此,只有符合“礼”的规范和“乐”的标准,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效果。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在音乐中体现出人文、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道德规范相一致,才能达到美、善、修的效果。

注重“意境”和“感受”儒家音乐思想注重“意境”和“感受”的表达。

音乐作品应该与其所表达的情感、场景相一致,不能简单地追求技巧和炫技,而是应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背景进行审美和表达。

儒家对音乐情感的要求是真、善、美的一体化,强调音乐应该是真实、感人和美好的,同时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强调音乐与道德、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认为音乐应该具备教化、德育的作用。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包括重视“和”与“中”、突出“德育”、倡导“礼乐合一”、注重“意境”和“感受”等。

儒家音乐思想概况总结怎么写

儒家音乐思想概况总结怎么写

儒家音乐思想概况总结怎么写儒家音乐思想概况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派对音乐的一种理念与观点,它对音乐的作用、功能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儒家音乐思想既总结了古代音乐的经验和智慧,又与儒家的人文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观。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注重音乐的教化功能。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

他们相信音乐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世界,通过音乐的欣赏与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并进一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要积极倡导和传递道德正义、仁爱和和谐的价值观念,通过音乐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是社会团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团结、提高社会效益的有力工具。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要具备凝聚人心、激发人民情感、传达共同价值观念的功能,通过音乐的演奏和表演,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进步。

儒家音乐思想还注重音乐的礼仪规范,强调音乐活动应该遵循社会礼仪,尊重传统和习俗,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关注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是与自然调和一体的,音乐应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要与自然的气息和节奏相呼应,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儒家音乐思想反对音乐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主张音乐要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才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与大众共鸣。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是一种注重音乐的教化功能、社会功能和与自然调和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主张音乐要具备道德教化、社会团结和自然调和的功能,通过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鼓励学习,其中包括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以礼仪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坚持传统乐律,在社会上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他们强调仪式和礼仪,认为音乐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是一种规范的行为训练,有助于市民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

在儒家的音乐教育中,有四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礼乐、抒情乐、舞乐和器乐。

礼乐是以礼仪和节日庆典为主场景,其重点关注节日礼仪,维护礼仪应有的文明和传统,庆祝各种节日及待客仪式;抒情乐则以抒情诗歌、哀乐、慷慨和动人琴声为特点,表达学者和文人追求艺术美的内心世界;舞乐注重场景营造,以夸张的表演和激情的舞蹈来表达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器乐则重点体现用乐器来表达情感,使用乐器会使展现的故事更加丰富,更易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乐律,它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品德,还
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极
大的活力,给今天中华民族带来了灿烂的文化色彩,凝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佩,也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赏。

儒家音乐思想概述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概述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概述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音乐对人的修养和教育的作用,强调音乐的美与道德的关联,提倡正确的音乐鉴赏和创作,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被视为一种有助于培养美德和塑造人格的学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规范的载体。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人的修养和教育的作用。

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中,人的修养与道德行为紧密相关。

音乐被视为一种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培养人的性格的力量,它能够通过适当的节奏、旋律和和谐的组合,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表现出高尚的美德和道德。

其次,儒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的美与道德的关联。

在儒家的价值观中,美德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音乐被视为一种美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和声和节奏的演绎传达出一种崇高、正直、和谐的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音乐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音乐家应该注重修身养性,以达到与音乐之美的高度契合。

第三,儒家音乐思想推崇正确的音乐鉴赏和创作。

儒家强调音乐鉴赏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对音乐的审美和道德准则的理解。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和它对人的陶冶和教育的意义。

同时,儒家还提倡音乐创作要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能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

最后,儒家音乐思想还探讨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与诗、舞、礼等其他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儒家强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统一,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和社会规范。

音乐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了一切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美和教育的功能。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音乐对人的修养和教育的作用,强调音乐的美与道德的关联,提倡正确的音乐鉴赏和创作,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为后来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品教育文档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

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

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

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

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

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

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

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关于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体现了中
国古代儒学大师们对音乐的理念、观点和实践方法。

儒家音乐思想
强调音乐应该是道德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儒家音
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音乐的道德性
儒家强调音乐的道德性,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教育人、提高人
的品性和人格的艺术形式。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是“乐其志也”,
指音乐应该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艺术形式。

儒家认为,音乐有助于形成人的性格,使人心灵愉悦、心情舒畅,
促使人们向德向善。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也反对低俗嘈杂的音乐,
认为这种音乐会扰乱人的思维和情感。

二、注重音乐的审美性
儒家认为,音乐应该是美的表达形式。

音乐不仅是人类文化的
珍贵遗产,也是审美感受的一种体现。

儒家把音乐的审美性作为一
种教育手段,通过音乐能够提高人类的审美素养和品味,使人们在
不断接触和欣赏美好的音乐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儒家音乐思想
认为,优美的音乐既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对个人的心理
健康有积极作用。

三、注重音乐的实践方法
儒家认为,音乐的实践方法对于音乐的美感表现,起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因此儒家重视音乐的实践教育,并注重音乐与人生、社
1。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

儒家音乐思想总结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派对音乐艺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和作曲原则。

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的媒介。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对于修身养性的作用。

在儒家看来,音乐是一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品德的艺术形式。

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使人的情感达到和谐、舒畅的状态。

同时,儒家还强调音乐对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欣赏和创作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进而使人更加全面发展。

其次,儒家音乐思想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

在儒家看来,音乐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并具有教育和感化的功能。

因此,儒家对音乐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性需求,即音乐要能让人感受到美和善,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二是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即音乐要与社会伦理和文化相一致。

儒家认为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音乐才能被称为优秀的音乐作品。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还提出了作曲的原则和方法。

儒家认为作曲应当以传达人的情感和道德观念为目的,要注重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首先,作曲应当秉承仁爱之道,即用音乐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共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作曲要讲究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和配合,以达到情感和意境的最佳表达。

最后,作曲要兼顾传统和创新,既要保留传统音乐的韵味和精神,又要创新和发展音乐的语言和形式。

总之,儒家音乐思想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了音乐对于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和作曲原则。

儒家音乐思想将音乐与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相结合,使音乐成为一种具有教育和感化功能的艺术形式。

通过儒家音乐思想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同时也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工具,促进人的道德和情感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摘要】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在这其中儒家音乐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并梳理了其发展轨迹,从而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音乐文化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

《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
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

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

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

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

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

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

”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

“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

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
论,所以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歌曲史”。

更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

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当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上总结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地位。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认为音乐就是快乐,是内心欢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认为人生来就有享受音乐的欲求与能力,人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认为乐的内容应是“仁”“义”之德,因而闻乐可以知德、知政;主张“与民同乐”以使天下得治。

孟子正是从这种人生境界出发来看待审美和艺术享受,反对国君垄断审美艺术,反对君主的“独乐”,并把“与民同乐”的思想纳入其“仁政”理论。

孟子不反对俗乐新声,正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突破。

荀子的《乐论》是我国古代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着,对《乐记》以及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有重大影响。

《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它肯定音
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

它又是声音的艺术,由自然形态的声音变为艺术形态的音乐,正是艺术劳动的过程。

因此,对于音乐这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成因的解释,有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的认识。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因而人们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所谓“审乐以知政”。

它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它认为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内容,因此音乐的审美感受是认识现实的重要形式,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一贯的音乐主张,它也符合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

所以《乐记》始终将礼、乐并列,指出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

这种适应统治阶级文治武功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在当时形势下,无疑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儒家孔子的思想理论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孔子当时就已经看到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他对于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

孔子强调音乐与现
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与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的一大闪光点。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梳理一下历史的发展脉络,找到我们现今音乐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来自对前人的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我们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性传承,我们的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