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音乐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實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学习的勤奋态度,不要因知识有限而不敢请教。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孔子强调音乐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认为音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能够在感性的层面上培养人们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

其次,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体现了他对道德教化的关注。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作用,即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强调音乐要“和而不同”,即音乐要有和谐的氛围,但也要保持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种和谐中的个性特点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孔子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让人们通过音乐的美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并受到启发。

而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最后,孔子音乐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孔子认为,德行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音乐则是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主张进行社会和建设,必须从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修养入手。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孔子的音乐观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道德教化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考。

他强调音乐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将音乐视为培养人们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者;三是等同于。

孔子仁的思想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孔子曾称赞曾点时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审美境界。

《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这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

在孔夫子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旧有的社会体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孔子希望以仁的文化理念来教育人民,通过群体的努力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仁的实质正是治民的一种手段。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标准孔子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1],然而仁并不是礼的附庸而是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识到在面临着社会形态变更转型的历史时期要想企图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秩序礼乐,就必须首先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孔子把仁的观念注入到了礼的内涵之中创造性的提出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祈望用这样一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3]。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道德楷模。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其中包括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与美学的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具有教化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他说:“由离人琴箫之声,使之意义美好,趋于礼义之道。

”孔子重视音乐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认为通过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力量、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规范,从而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乐的仪式与礼仪性质。

在古代中国,音乐往往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紧密相连。

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仪式性质,他认为音乐应当在一定的仪式框架下进行,并将音乐视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忠诚、尊敬和公正之心,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和”。

在孔子看来,“和”是指音乐的谐和与协调。

他认为音乐应当通过声音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一种美的感受和情绪,从而产生回旋和共鸣之感。

他说:“凡乐之起,和以其乐者也。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追求是以谐和与和谐的价值观为前提,注重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的协调统一,同时讲究节奏的适度、和声的标准和音调的和谐。

第四,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孔子强调音乐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以“乐以和为贵”为口头禅,并且认为通过音乐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沟通情感、加强感情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他主张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提供人们共同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同时实现个人情感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第五,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手段。

他坚信音乐的实践和审美价值,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音乐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表达道德的关怀和追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良善、善良之美,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格特质。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

总结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是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其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思考,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美好人格以及社会和谐也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对音乐起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堪称独特。

他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出于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绪宣泄的表现方式。

对于音乐的功能,孔子强调了其教育和道德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情操,提升人的文化修养,使人们明辨是非,学会从中领悟社会和谐之道。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音乐作为社交和团体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孔子的音乐思想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音乐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心性,塑造品格。

孔子提倡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君子的品质和操守。

他主张要选择合适的音乐,排除那些能够引起人们低级趣味和不良行为的音乐,引领人们接触高雅的音乐,让其受益于其中。

而在音乐的实践方面,孔子提出了对音乐演奏和演唱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要求得当的演奏技巧,以及恰当的情感和表达力。

孔子注重对音乐的细致品味,强调“和而不流”,即音乐要根据时、地、人、事的不同变化而适度调整,不能追求浮华与华丽,更应注重音乐的自然和协调美。

孔子对音乐的思考还涉及到音律和乐律的论述。

他提出了“六律”的观念,即仁、礼、忠、信、爱、和六种情感应当和谐统一,并应用到音律和乐律的规范中,从而使音乐具备积极向善的力量。

孔子认为乐律应当符合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用于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的教育、道德和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标准。

他对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很多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音乐以及将音乐应用于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音乐思想
作者:黄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孔子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对于音乐,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孔子;仁;和;尽善尽美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实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单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要求人遵循外在的文明规范,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还必须强调乐的积极作用,即将“仁”的精神融人音乐,在尊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情操前提下,通过音乐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乐”去感化人心,陶铸人性调节人情,实现理想。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首篇《关雎》的评价,他认为《关雎》极为恰当地体现了中和美的原则,而“郑声”则与“中和美”相违背,超出了用乐所规定的“度”。

也可说是仁道中庸原则在音乐上的表现,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孔子肯定“执中以为本”、“奏中声,为中节”、“温和而居中”的先王之音,否定“执末以为本”、“揪厉而微末”的小人之音或郑卫之音。

君子之音是温雅敦和,约之以礼的,小人之音则使人意乱心淫,甚至有可能导致摩乱风气的出现,根本就不符合社会必需的礼法。

孔子反对郑卫之音,他认为郑声是靡之音,是预示了亡国征兆的音声。

三、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尽善尽美”
孔子在对待音乐问题上的一些主张,对儒家的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对后世的音乐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能从广阔的角度看音乐,把“美”与“善”作为不同的范畴加以区分,并认为这二者的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这个思想对音乐美学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子强调音乐的思想及其教育作用,同时也肯定音乐的艺术性及其娱乐作用。

孔子在长期的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音乐美学观。

《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并且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为“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音乐的“美”的作用,也没有片面地强调“善”的功能,他所希望的是“尽善尽美”,孔子这个美与善的观念和标准对后世的音乐审美影响深远。

四、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非常懂得音乐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力手段。

《孝经·广要道》曾记孔子“移风易俗,善莫于乐;安上治民,善莫于礼”的话。

这可以认为是孔子对音乐思想,特别是他对音乐社会功能的真实反映。

他的“兴、观、群、怨”可以说至今都对音乐教育者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与现在人们理解的诗不同,当时的诗是可以咏唱的。

从近处说,教人们怎样对待父兄,从远处讲,教导人们在朝廷怎么对待国君,以区别和保持长、幼、贵、贱的等级地位,这便是通过音乐来灌输“礼”的内容了。

诗歌又能教人一些有关动物、植物的知识,提高人對自然界的认识。

孔子认为良好的社会礼、乐、征、伐都是由天子决定,最好的音乐就要选用《韶》、《武》。

要远离郑声,远离佞人,因为郑声放纵,佞人危险。

由此可见孔子赞成音乐由统治者来制定,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安定音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选取好的音乐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教化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孔子是一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他对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他一生音乐活动的记
载和思想、观点是片段语录性质的,甚至有些东西是经后人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启示,却是深远的、不可估价的。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1
[2]喻意志.《中国音乐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1
[3]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黄辉(1991-),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