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音乐

合集下载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實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孔子学琴文言文中孔子练琴的情景及领悟曲子高妙的过程

孔子学琴文言文中孔子练琴的情景及领悟曲子高妙的过程

孔子学琴文言文中孔子练琴的情景及
领悟曲子高妙的过程
孔子学琴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描述了孔子如何通过练习琴曲《文王操》来深入理解和掌握音乐艺术的精妙。

孔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深厚的学识和音乐理解力。

首先,孔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严谨和专注的态度。

他从读谱开始,熟悉全曲的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

这是学习任何一种乐器的初始阶段,对于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和节奏感至关重要。

接下来,孔子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地学习、体会。

他通过磨练技艺,逐渐达到技艺纯熟,并深入理解乐曲的内在韵致和乐感。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才能真正掌握音乐的内涵。

然后,孔子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

他能够得心应手地表达出乐曲的情感和意境,将个
人的理解和感受融入演奏中,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个阶段标志着他对音乐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与音乐融为一体。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孔子不仅掌握了琴曲的演奏技巧,更深入地领悟到了乐曲的高妙之处。

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音乐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对琴艺的精湛掌握,更突显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孔子的善学和知音之深,使他能够与古圣贤的心意相通,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上古文化的传统。

这对于我们理解音乐艺术和学习乐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学琴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除了治学育人,孔子还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精通琴棋书画,其中尤以琴技最为出色。

而孔子学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相传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师请教琴艺。

老师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他教授孔子琴艺的同时,也传授给孔子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精湛的琴艺。

他常常在琴声中陶醉,琴声如泣如诉,仿佛能够倾诉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有一天,孔子听说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音乐家要来临近的城市举办音乐会,他决定前去一睹大师风采。

音乐会上,大师的琴艺果然非凡,他的琴音如泣如诉,仿佛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孔子心生敬佩,但同时也对自己的琴艺产生了怀疑和挑战。

他意识到自己的琴艺与大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孔子心里暗下决心,他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琴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他回到家中,闭门苦练,每天都在琴声中度过。

有时候,他会悠然自得地弹奏,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琴音中透露出他对人生、对道德、对伦理的思考。

他的琴声越来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一种深沉、悠远、充满智慧的音乐语言。

经过长时间的苦练,孔子的琴艺终于得到了突破。

他的琴音清澈悠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人们都说,孔子的琴声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生百态,感受到生活的哲理。

孔子的琴艺渐渐传遍了整个国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后来,孔子成为了一代伟人,他的思想被传颂千古,而他的琴艺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人们常常在琴声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情感,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交流,一种灵魂的对话。

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人不仅要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在艺术上也要有自己的追求。

孔子用他的琴声,传递出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伦理的追求,他的琴艺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孔子音乐才艺高超,会演奏磬、瑟、琴等多种乐器,爱唱歌。

个完整的人,必然要有对音乐的高度欣赏和理解。

人的一生中,音乐是美好、快乐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有比一切智慧、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孔子是一位音乐“发烧友”,会弹奏多种乐器,喜欢自奏自唱,兴致一来便“取瑟而歌”。

孔子深谙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鼓励他让人们接近音乐,领悟音乐,方面,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完善人们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孔子从年轻时候开始就痴迷音乐,曾经“遡受” 一次强烈的音乐心灵震撼。

当时,孔子经听到一种古典音乐“韶”之后,感受至深,萦绕于心,以致“三月不知肉味”,数月中吃肉都感觉不到味道,并且口中喃喃自语:“想不到音乐之美能够到如此境界啊。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简单,吃肉可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孔子本身也是爱吃肉的人,但是,其听觉受到的震撼和冲击,以致让味觉暂时“瘫痪”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异常状况,当然是因为孔子有着一颗对音乐敏感的心。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孔子听到一首曲子后出现“月不知肉味”的“症状”,乃是一种音乐带来的美好的“高峰体验”。

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首歌或曲子会让自己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或者黯然神伤,或者喜形于色,或者久久的不知身在何处,仿佛离开了尘世。

马斯洛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

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

”孔子“三月不知肉”的经历启发人们,音乐可以让人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

在这种音乐的高峰体验中,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迅速而直观地感受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提升生存的境界。

孔子“乐教”思想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与渗透

孔子“乐教”思想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与渗透
孔 “教思 对 代 乐 育 影 与 透 子乐 ’想 现 音 教 的 响 渗 ’
口 陈丽 霞
1 礼 ” “ ” 并重 的 乐教 思 .“ 乐 孔子 ,是 我 国古代 伟大 的思 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和音乐家 。 想 他 多才 多艺 ,好学不倦 ,在音 乐 孔子是 儒家 礼乐 思想 的奠 基 方 面更是 “ 学无 常师 ” ,他对音乐 人 ,他 的音乐思 想代表 了 中国古 十分精通 ,不但善歌 ,还善弹琴 、 代 乐 论 的 正 统 ,其 影 响 极 深 远 , 击磬 、鼓瑟 ,对乐舞 也有深 刻 的 可说贯穿历朝历代 。在孔子看来 , 研 究 ,特 别 是 在 作 曲 方 面 取 得 极 “ 礼”是修身 、齐家 、治 国 、平天 大成 功 ,达到了随事赋 曲的高度 。 下 不 能 须 臾 离 开 的 文 化 因 素 , 孔 子 还 从音 乐学 习中领 悟 人生 , “ 知礼无 以立 ” 不 ,只 要 是 在 社 会 他认 为一 个 人 全 面 发 展 ,不 仅 需 生 活 的 人 都 不 可 不 知 礼 ,也 不 能 要 智 慧 、勇 敢 ,而 且 必 须 “ 之 不 守 礼 , 因此 音 乐 作 为 人 类 文 化 文 以礼 乐” ,所 以他说 : “ 兴于 诗 , 的产 物 ,一 旦 与 社 会 生 活 发 生 关 立 于 礼 ,成 于 乐 ” 。他 认 为 音 乐 是 联 ,也 必然 受 到 礼 法 的一 定 约 束 , 人生修 养的最后 完成 阶段 。可 以 以符 合 礼 法 为 前 提 。他 提 出 的 说 ,直 到 孔 子 ,才 有 了对 音 乐 最 “ 艺 ”— — “ 、 乐 、射 、御 、 六 礼 高艺术 价值 的 自觉 ,而在最 高艺 书 、数 ” 中 , “ “ “ ”分 别 礼 和 乐 术 价 值 的 自觉 中 ,建 立 了 “ 人 排在 第一和第 二位 ,可见 “ 为 礼乐 生而 艺术”的典 型。他创建 的音 教 育 ” 在 他 的 思 想 中 占 有 的 重 要 乐理论 体系 ,不仅强 调 了音 乐 的 地位。以 “ 礼”为核心的孔子乐教 教化作 用 ,也肯定 了音乐在 社会 思想 ,在音乐 的发展过 程 中起 到 政治 中的作用 。音 乐影响 人的思 了举 足轻重 的作 用,以 “ ”服务 礼 想感情 ,从而净化 人 的心 灵 ,改 于 “ ” 乐 ,使 音 乐 呈 现 出绚 丽 的 文 造 人 的 品 性 ,挖 掘 人 性 中 的 真 善 化 色彩 ,这 也 是 孔 子 重 要 思 想 的 美 ,使 得 社 会 更 加 和 谐 有 序 , 同 精髓 。 时 ,用 礼 乐 制 度 对 人 进 行 教 育 , 2“ . 有教 无 类” 的 乐教 思想 用音 乐来 巩 固政 治 ,安抚 民心 。 孔子倡导 “ 有教无类”的教育 孔子 的 乐教 思想 主张 ,即人人都 乐 教 育 s  ̄/ 0 1 8音  ̄ . 1 2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音乐
来源:秦汉胡同国学书院4月校报
作者:秦汉胡同田林分院老师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最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好学不倦,不仅精通多种乐器,还懂得作曲。

孔子全身都是音乐,是一位十足音乐细胞的艺术家。

他深深喜好音乐,而且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

作为教育家,他常常以音乐培养学生,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思想家,也常常论及音乐为治国天下提出“礼乐”思想。

把“中和”视为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及音乐的最高境界。

这也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

(一)“仁”是“礼”、“乐”的本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对于孔子而言,音乐自身就是道德的。

它本身纯净无暇,自成一个美的世界。

可以说乐和仁是一体。

没有仁的乐不成乐。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音乐啊,音乐!它难道只是边鸣钟,边敲鼓,搞的轰轰烈烈,让人听起来好听吗?一切音乐如果没有了“仁”的内在情感,再热闹喧的钟鼓,再绚丽的玉帛都是没有价值的。

“仁”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人,就是在想到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别人。

孔子追求的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礼乐”的本质。

在那杀伐争夺的战乱的社会中能提出“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审美准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在音乐上也是体现了这种“中和之美”的思想。

孔子总结了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经验,除了强调了美、善、文、质的辩证统一,更注重了从艺术表现情感作用于心灵的感性来贯彻“中和”的美学原则。

孔子评《诗经.关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艺术表现情感要适当。

快乐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理智性。

还要受理智的节制。

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这也体现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现在又很多人排斥“中庸”,认为孔子对艺术观的保守,而现代人追求的是乐极生悲,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就死的生活”,哪里还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

(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是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修林海先生所说“音乐之美,感化心灵,强调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音乐除了对人格的培养,还能淳化风气,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圆善自由”。

孔子一直强调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是兼个人、教育、治国而言之,集中反映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是娱乐,可以消除工作带来的疲劳和紧张感。

肯定了音乐审美娱乐的作用。

而认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抑制了情得自由抒发,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轻视娱
乐作用,必然束缚音乐,使之远离人民,阻碍了音乐的发展。

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现代的音乐美学观只是充分肯定音乐审美娱乐作用而轻视音乐教化作用。

正如江文也先生所说“现在音乐泛滥到极点的今天,从表面上看音乐已经发展得淋漓尽致。

但今天所谓的音乐,只是为了听觉享受,或者说变成了一种娱乐品慰问品。

甚至除了娱乐之外什么都不是”。

病态、空虚、庸俗的音乐正成为青少年追逐的时尚,刺激的娱乐、物欲的享受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音乐的商品属性被无限的扩大,为了迎合听众,创造出庸俗而没有艺术价值的网络歌曲。

放弃了历史赋予他们的社会大众心灵引导者得角色与任务而本末倒置。

现代的音乐美学史大多忽视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这是我们现在以人为本,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所指的深思的问题。

作为艺术,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人们可以通过对音乐产生美的感受时,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最直接深入人们的身心,是一种潜移默化,长期的作用也就是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陶冶人们的高尚品德,甚至可以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健康。

音乐确实具有这样净化人心灵的功能。

但前提是善的音乐、美得音乐。

最近日本的江本胜博士花了八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关于水的实验。

让水听莫扎特、贝多芬优美的古典音乐,水在零下五度的温度下形成的结晶非常漂亮。

让水贴上恶的语言或者让水听嘈杂的重金属音乐,水在零下五度的温度下无法形成结晶。

我们人类细胞70%是水组成的,想想如果我们多听优美的音乐和善的音乐,我们的身体里的水结晶是非常美丽的,而且我们的身体会更加健康。

现在通过许多的实验可以证明关于爱的音乐、善的音乐能够和谐身心。

台湾著名的音乐家陈功雄教授,发现了爱和乐可以开拓人们的右脑。

特别是婴儿,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能够使小孩更加聪明,睡眠质量更高,身体更加健康。

现在人们力图使奶牛听德音雅乐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让患得癌症的人们听美好的音乐可以减少死亡率。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对美好的音乐有很好的效应,这正是符合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音乐美学思想。

也可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符合人性的,孔子提倡的是尽善尽美的音乐。

面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既然是以人为本,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追逐聚敛财富,人们拥有贪婪的欲望,甚至一切以金钱、欲望、享受为中心,使个人身心不和谐,人与人不和谐,家庭不和谐,这个社会怎么会和谐呢?孔子的和谐理念中是极重视音乐的。

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音乐。

通过音乐来使自己道德修养提高。

曾经拥有深厚文化,充满智慧的国度,有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今被西方快餐文化猛烈的冲击着,我们自己却陷入了迷茫困惑的境地。

我们不仅是怀疑祖先的智慧,并且去排挤去抨击。

认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糟粕,保是守落后的,被时代所淘汰的。

盲目的去追逐刺激的、疯狂、所谓的现代的艺术。

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坚持,我们怎么会有能力创新和继承其他民族的文化呢?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述“我相信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是没有能力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被同化。

”在这个经济社会,有太多的不和谐,我们应该深刻反省。

在探索的道路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什么。

通过了几千年的变迁为什么一次一次要革新剔除的传统文化的根没有完全斩断。

对待传统的思想,我们并不是抱残守阙者,在21世纪新时代的背景,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诠释,我们应该继续继承最精华的最优秀最有智慧的部分。

我们从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寻找和谐的有益的精神营养和思想资源。

我坚信我们与时俱进,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的同时秉承孔子音乐思想中最精华思想,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境界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