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音乐
儒家音乐思想中国古典音乐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与中国古典音乐的关系探究春秋战国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引领的中国传统音乐也开始迈入了辉煌的殿堂。
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又有众多形式、流派、风格。
儒家思想塑造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使人们体验到具有丰富内涵和无限深广的象外之意。
这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论、妙悟说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儒家思想传统音乐影响一、儒家思想打开了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之门春秋战国墨家学派的墨翟(约前480—前420),提出了“非乐”的主张。
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乐。
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
因此,他主张“圣王不为乐”(《墨子·三辩》),圣明的君主是不要音乐的。
在墨翟看来,音乐愈进步、愈发展,国家的治理就愈难,“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他认为,音乐对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
墨翟的见解,从其同情下层民众、反对“王公大人”过分的音乐享受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与墨家学派相对立有儒家孔丘、荀卿、公孙尼等人。
儒家音乐思想以公孙尼子的《乐记》为代表。
他继承、发展了儒家音乐理论,使之适应新兴的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他的见解被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整理的音乐论著《乐记》里。
《乐记》首先谈到音乐与现实的关系,对它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解释。
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就是说,“乐”是人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影响,激动起来,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声音和舞蹈动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论证了音乐的内容只要有真实根据,便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通过对《大武》的分析,说明“乐者,象成者也”(音乐,是反映已经完成的事物的)。
音乐是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它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即“唯乐不可以为伪。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是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
在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乐合一的观念贯穿于各个领域,既是一种审美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观念。
本文将对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礼乐合一的内涵儒家强调礼乐合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礼乐合一是指礼和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经典中,礼乐往往并列出现,强调“礼乐”二者的统一。
其次,礼乐合一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
在儒家看来,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表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再次,礼乐合一也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审美和道德功能的统一。
儒家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有审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美的享受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
二、儒家礼乐合一的历史渊源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乐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礼乐的记载,儒家始终把礼乐视为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中,也有着对礼乐合一观念的阐述和强调。
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对礼乐合一观念的深入探讨。
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三、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审美、道德和教化等方面。
首先,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儒家经典中对于音乐的表述多以“乐”来表示,并认为乐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感化人心的艺术形式。
其次,儒家强调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结合。
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伦关系、道德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
最后,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感化人心,教育人民,培养美好的品质。
儒家乐教思想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儒家乐教思想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儒家乐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和而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儒家乐教思想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的修养,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也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音乐既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通过音乐的传承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得学生不仅能够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更能够将音乐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
针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儒家思想也提供了启示。
例如,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普遍存在偏差,快节奏和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学生往往只注重音乐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音乐的内涵与文化。
在此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应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修身为先,强调品德教育。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传承下来的精神和价值观,并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自身修行的塑造,增强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和而不同”儒家乐教思想还强调“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要遵循和谐共处的原则,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当今急功近利的现实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由于市场需求导致许多高校重视流行音乐教育,而忽视了艺术音乐教育的传承;另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越来越高,传统音乐如何与现代音乐互相融合,往往成为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基于“和而不同”的理念,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多元文化交流,并且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
例如,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音乐教育体验,包括多种音乐风格的学习和表演,帮助他们了解和欣赏不同音乐文化的异同,培养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也应该建立起一套标准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的态度也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因此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儒家注重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和教育功能,追求艺术的美和善。
儒家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塑造人性和陶冶情操的工具。
儒家强调人的修身养性,认为艺术可以通过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来激发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音乐和礼仪的论述,强调音乐的作用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培养人的情感和修养。
儒家认为,艺术可以通过美的表达和审美体验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产生正面的情感和美好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和谨慎的。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认为艺术应该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有所约束,不能追求个人私欲和低级趣味,而应该追求高尚的美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艺术和美的论述,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艺术应该以道义为基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而严谨的,要求艺术作品具备道德性和美学性的双重价值。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认为,艺术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作品应该与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相契合,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观念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传递和弘扬正能量,为社会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为艺术家应该秉持儒家的道德观念,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注重道德内涵和教育功能的,追求艺术的美和善。
儒家认为艺术是塑造人性、陶冶情操的工具,通过艺术的表达和审美体验来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和谨慎的,要求艺术作品符合道德准则,追求高尚的美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孟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孟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孟子的音乐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音乐的重视和其在培养人的德性、修养和教育中的作用。
以下是对孟子音乐思想的1000字总结:孟子对音乐的态度非常积极和重视。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感。
孟子指出,音乐有助于调节情绪,提升人的心境,使人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宣泄和发泄的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压释放情感,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对于音乐的作用和教育意义,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塑造人的德行,还可以培养人的心性和意志。
孟子将音乐与人的性情和品格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行为和德行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来调节和改善。
他提出了“以音乐教化人”的观点,认为通过音乐的教育,可以使人的美德得到提升和发展。
孟子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和谐性格和情感,使人具备宽容、友善、敏感等美德,并通过欣赏音乐来启迪智慧,使人更加善于思考和领悟。
孟子还对音乐的种类和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的内容应该富于道德和艺术性,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
孟子反对低俗庸俗的音乐,认为这样的音乐会使人产生邪恶的情感和行为。
他指出,音乐应该是高尚的、美丽的,能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升华。
孟子还对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认为音乐家应该以道德之心来演奏,以真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孟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引领和塑造儿童的德行和品格。
孟子主张将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使儿童能够通过音乐感受到美、理解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他还主张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音乐来开展综合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专注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吕氏春秋》音乐思想与儒家的关系

等. 都 有 各 自的 音 乐 美 学 见 解 , 并 且 给 后
人 产 生 了 很 大 的影 响。 《 吕氏春 秋 》 中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中 也 较 多 地 吸 收 了儒 家 的音
乐思 想 。
一
、
与子 L 子 思 想 的 关 系— — “ 适音” 与
的重 要 性 . 事 均 已人 为 中 心 。 当 然 好 的 音
语 八佾》 中提出 : “ 乐 而不 淫 , 哀 而不 伤 。 ” 孔子 认 为 音 乐 的 表 现 要哀 乐适 度 . 快 乐而
论 音 则 引《 乐记》 , 论 铸剑则 引《 考工 记》 ,
虽 不著 篇 名 , 而其 文可 按 。 ” 这里 明确 指 出 了 吕 书 的主 要 思 想 以儒 家 为 主 . 同时 参 考
春秋》 和 L 子 一样反对 “ 郑声 ” , 二 者 在 这
个 问 题 上看 法一 致 吕书 对 孔 子 思想 虽有 借鉴 . 但 亦 有 不 同 之处 孔 子 的 “ 中和” 之 美 的本 质 是 从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利 益 出发 . 以 周礼 为 出 发 点 , 从 而 否 定 了 音 乐
关于 “ 和” 哪 一 层 的解 释 . 其 思 想 都 明 显 受
到 了孔 子 “ 和” 的 思 想 的 影 响 。 孔 子 在《 论
《 四库 全 书总 目提 要 》 中说 : “ 《 吕 氏春
秋》 大抵 以儒为主 , 而参 以道家 、 墨家 , 故 多 引六 籍 之 文 与 孔 子 、 曾子 之 言 。 其 他 如
诸 子 各 家思 想 , 其 中继 承 和 发 展 儒 家 思想 较 多 , 本 文 旨在 梳 理 《 吕 氏春 秋 》 与 儒 家 的主 要 代 表 孔 子 、 苟子、 孟子 等关 系, 以
儒家礼乐在当前音乐文化环境中复兴的可行性

儒家礼乐在当前音乐文化环境中复兴的可行性儒家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当今的音乐文化环境中,传统的儒家礼乐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们认为儒家礼乐在当前音乐文化环境中复兴是可行的,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儒家礼乐的特点、其在当前音乐文化中的现状以及复兴的可行性。
儒家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儒家礼乐注重礼法秩序、人伦情义、敬天爱人,以及雅俗共赏等原则,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于人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儒家礼乐也注重音乐与礼仪的结合,通过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并且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
儒家礼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
当前的音乐文化环境似乎与儒家礼乐相去甚远。
现代音乐以流行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为主导,这些音乐形式在节奏、旋律和歌词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儒家礼乐有着很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化,传统的儒家礼乐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们认为儒家礼乐在当前音乐文化中复兴是可行的。
儒家礼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可以为当代音乐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
传统的儒家礼乐不仅具有高雅的音乐品味,更蕴含着人文关怀、道德教化、社会和谐等多方面的价值。
在当代音乐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内涵,儒家礼乐可以为现代音乐提供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也可以引导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儒家礼乐的复兴可以为当代音乐产业和市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传统的儒家礼乐拥有丰富的曲目和演出形式,具有很高的表演观赏性和商业潜力。
通过对儒家礼乐的复兴和传播,可以推动相关音乐产业的发展,促进音乐市场的多样化和艺术化,同时也为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
儒家礼乐在当前音乐文化环境中的复兴是可行的,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商业潜力。
朱熹《论语》释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朱熹《论语》释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朱熹的《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献。
在传统文
化当中,音乐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朱熹在《论语》释论中也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首先,朱熹认为音乐是表达宇宙关系的重要媒介,他认为音乐在将声音与其他
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同时,也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而儒家思想则认为这种心理转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自觉性,强调审视自身的理想,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和外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朱熹在其《论语》论述中强调,要求音乐应贴合理性,优雅自然、刚柔相济,节奏平滑,量度精致,抒情优美,以更好地体现宇宙中萬物之间的息息相通。
此外,朱熹认为音乐强调的不仅仅是双方之间的美,他更看重把音乐融入社会
来调整社会秩序的作用。
朱熹认为,应以合理的乐律、恰当的节奏调节人们的情绪,培养审美情趣,使人们能够更加爱国、礼仪之邦,把音乐作为一种礼仪去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强调群体的优良品质。
朱熹在《论语》释论中,针对音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界定与学究,在
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儒家传统观念去认识音乐,以及他把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美学思想的视野与内涵,赋予了音乐更深刻的意义与功能,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
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
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
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
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
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
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
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
(Yue)
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
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
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
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
”
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
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
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
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
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
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3.提倡乐通伦理
儒家向来强调“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认为知识分子
的个人修养通于天下,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人类
的其他艺术相比较,这三者是不须借助于别的客观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说“三者本于心”。
因此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对于音乐而言本质上是第二义的,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当也
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音乐史几乎就是
一部“歌曲史”。更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乐为“德之华”,乐“通伦理”,同时儒家又认定良知存在
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现,“德者情之端也”,又说“乐者德之华
也”,“乐者,所以象德也”。君子作乐用来陶情养性,教化万民,移风易俗,当然就是本乎
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上总结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
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地位。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认为音乐就是快乐,
是内心欢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认为人生来就有享受音乐的欲求与能力,人对音乐有
共同的美感;认为乐的内容应是“仁”“义”之德,因而闻乐可以知德、知政;主张“与民同乐
”
以使天下得治。孟子正是从这种人生境界出发来看待审美和艺术享受,反对国君垄断审美艺
术,反对君主的“独乐”,并把“与民同乐”的思想纳入其“仁政”理论。孟子不反对俗乐新声,
正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突破。荀子的
《乐论》是我国古代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着,对《乐记》以及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有重大
影响。《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
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
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它又是声音的艺
术,由自然形态的声音变为艺术形态的音乐,正是艺术劳动的过程。因此,对于音乐这一人
类社会意识形态成因的解释,有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的认识。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因而人们
通过音乐又能认识国家的政治好坏,所谓“审乐以知政”。它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
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它认
为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内容,因此音乐的审美感受是认识现实的重要形式,强调
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一贯的音乐主张,它也符合当
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
的手段,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
音乐的目的。所以《乐记》始终将礼、乐并列,指出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
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予以了
高度的重视。《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
的制约。这种适应统治阶级文治武功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在当时形势下,无疑能产生一定
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儒家孔子的思想理论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孔子当时就已经看到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
运用指出了道路,他对于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孔子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是情与理
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与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的一大闪光点。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梳理一下历史的
发展脉络,找到我们现今音乐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
来自对前人的经验与理念的总结与提升,我们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
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世代性传承,我们的生命才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