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通用5篇)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通用5篇)

教师实习听课是⼀项必不可少的实习内容,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资料,是课后进⾏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篇1 ⼀、导⼊新课 1.师⽣谈话,交流有关国旗的知识。

师:每周⼀,⽼师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中都会感到⼀种神圣和激动,谁给⼤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国旗的知识? 2.引出国旗规格问题。

让学⽣读兔博⼠⽹站的内容。

3.估计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

⼆、新课学习 1.结合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写出长和宽的⽐。

2.化简所写的⽐,并交流结果。

3.由长和宽的⽐类推宽和长的⽐。

长和宽的最简⽐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就是2:3了,他们是有关联的。

4.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值。

师:对,同学们看⽹站中给我们提供了五种规格的国旗,我们现在就从中任选两种,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值。

学⽣在练习本上试作。

5.观察交流计算结果,汇报⾃⼰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把学⽣所求的⽐值按“长和宽的⽐值”“宽和长的⽐值”分类板书,⽅便引导学⽣观察计算结果 6.引导学⽣观察写出的⽐和⽐值,找出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任选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了长和宽或宽和长的⽐值,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7.认识⽐例,通过两个⽐的⽐值相等,把两个⽐⽤等号联起来,建⽴⽐例的数学模型。

我们就可以把⽐值相等的两个⽐⽤等号连接,写成下⾯的形式如: 240:160=144:96= 师:(板书)好,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例(板书)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例吗? 8.认识⽐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组成⽐例的四个数叫做⽐例的项。

两端的项叫做⽐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例的内项。

⽐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试⼀试问题,让学⽣⽤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

认识⽐例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听课教师:[授课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九年级[X]班。

4. 听课人:[你的名字]二、教学内容。

1. 课题:[具体课题,例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10分钟)1. 开场方式。

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抛物线。

然后笑着问同学们:“同学们,看看这个像啥?像不像一个大滑梯,或者是那种扔东西在空中划过的轨迹?”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兴趣勾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回答。

有的说像拱桥,还有的说像投篮时篮球的路线。

老师接着说:“哈哈,你们说的都很形象呢。

其实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二次函数的图像。

”2. 引导回顾。

老师又开始提问:“咱们之前学过一次函数,那谁还记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什么样的呀?”好多同学都举手了,老师点了一个看起来有点调皮的男生回答,那男生大声说:“y = kx + b(k、b为常数,k≠0)。

”老师给他竖了个大拇指,然后说:“很棒哦。

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二次函数呢,它的表达式就有点不一样啦,大家猜猜会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开始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思考起来。

#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引出。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实际例子,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面积y = x²;一个小球自由下落,下落高度h和时间t的关系是h = 5t²(这里假设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10m/s²,为了简单计算取一半就是5啦)。

老师指着这些式子说:“看,像这样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2的函数,就是二次函数啦。

它的一般表达式呢,就是y = ax²+ bx + c(a、b、c是常数,a≠0)。

大家可别把这个a忘了不能等于0哦,不然就变成一次函数或者常数函数啦。

”然后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判断是不是二次函数,同学们都回答得还不错。

2. 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第一篇:二元一次方程本课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基础,引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老师使用了实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方程的含义和解题方法。

通过反复练,学生逐渐掌握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第二篇:整式的加法与减法这堂课主要讲解了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通过清晰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了整式的相加相减规则,并进行了大量的练。

第三篇:平行线的性质本课介绍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画图和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平行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掌握了平行线性质的应用方法。

第四篇:相交线与转角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相交线与转角的关系。

老师通过绘制大量实例图,并讲解相交线的分类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了相交线与转角之间的规律,并通过实例问题进行了练。

第五篇:角的度量与角的分类这节课主要讲解了角的度量和分类。

老师通过使用角度量具和讲解基本术语,帮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分类规则。

学生通过练,提高了角度量和角度分类的能力。

第六篇:三角形本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多种实例,讲解了三角形的分类、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并进行了相关题训练。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

第七篇:四边形这节课主要探讨了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老师通过绘制图形和解题的方式,讲解了四边形各种特性,并通过实例问题进行了练,提高了学生对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八篇:平行四边形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老师通过讲解和练,帮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学生在练中提高了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能力。

第九篇:相似三角形这节课主要讲解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老师通过图形的比例关系和相似判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大量练,学生提高了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通用7篇)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应该怎么写?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篇1(一)从教学目标上看“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

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

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

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初三数学听课记录案例

初三数学听课记录案例

初三数学听课记录案例以下是一个初三数学听课记录案例:课程名称:初三数学 - 函数授课教师:XXX老师课程时间:XXXX年XX月XX日课程地点:初三(X)班教室听课人:XXX老师课程开始,XXX老师首先回顾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强调了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 函数的图像。

老师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并详细解释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在讲解过程中,XXX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同时,老师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函数的图像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图像的动态过程。

在课程的后半段,老师安排了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函数图像,并互相交流和讨论。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最后,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函数图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听课评价:1. XXX老师的授课内容深入浅出,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老师在课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

3. 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加深对函数图像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5. 授课过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建议:1.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函数图像,老师可以进一步增加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2. 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0篇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0篇

九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0篇听课记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 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象(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况,如y = ax²+bx + c当y = 0时)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展示几个简单的二次函数表达式,如y=x²,y = - 2x²+3x等。

- 提问学生根据表达式猜测图象的形状。

2. 探究二次函数y = x²的图象(12分钟)- 教师让学生列表,选取x的值(如- 3,-2,-1,0,1,2,3),计算对应的y值。

- 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

- 教师提问:从图象上看,图象的开口方向如何?对称轴是什么?顶点坐标是多少?学生观察后回答: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x = 0),顶点坐标是(0,0)。

3. 探究二次函数y=-x²的图象(10分钟)- 同样让学生列表、描点、连线,绘制y = -x²的图象。

- 对比y = x²和y=-x²的图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开口方向(y = x²开口向上,y=-x²开口向下)、对称轴(都是y轴)、顶点坐标(都是(0,0))与二次函数系数a的关系。

得出当a>0时,开口向上;当a < 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为x =-(b)/(2a)(这里b = 0),顶点坐标为(0,c)(这里c = 0)。

4. 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出几个二次函数,如y = 3x²,y=-(1)/(2)x²,让学生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图象形状是抛物线,a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对称轴公式x =-(b)/(2a),顶点坐标公式(-(b)/(2a),(4ac - b²)/(4a))(简单提及,本节课主要是特殊情况b = 0时的探究)。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七年级[X]班。

4.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教学内容。

-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温度计上的刻度、楼层的标识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

- 提问学生对这些现象中的数字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积极观察展示的图片,对教师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 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正数和负数的一些实际意义,如温度计上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二)知识讲解([时长])1. 有理数的概念([时长])- 教学内容。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字,包括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然后给出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教师通过举例详细解释有理数的概念,如3是正整数,属于有理数; -2是负整数,也是有理数;1/2是正分数,是有理数; -3/4是负分数,同样是有理数。

- 强调0也是有理数,它是特殊的整数。

- 学生反应。

- 大部分学生认真听讲,在笔记本上记录有理数的定义和教师所举的例子。

- 少数学生对有理数概念中的“整数和分数统称”理解较慢,教师发现后,再次举例说明,这部分学生逐渐理解。

2. 有理数的分类([时长])- 教学内容。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有理数分类的思维导图,将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负分数。

- 让学生根据分类,将一些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归类练习,如5, -1,0,1/3, -2/5等。

-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分类,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依据。

-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积极参与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但有个别学生将 -1错误地归为分数类,经过教师提醒后改正。

八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具体课程名称]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4.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二、课程导入。

老师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个超级有趣的问题:“假如你有 100 块钱去买零食,薯片5 块一包,巧克力 10 块一块,那怎么买才能花光钱还能让自己吃得最开心?”这一下就把同学们的兴趣勾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三、教学内容。

1. 知识点 1:[具体知识点 1 的名称]- 老师讲解得那叫一个清晰,通过举例子、画图表,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比如说,讲到函数的概念,老师就拿汽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来举例,说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就越长,这就像一个函数关系。

- 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函数图像,加深理解。

有个同学画得歪歪扭扭的,老师笑着说:“你这图像像个小怪兽在跳舞呢!”大家都笑了,不过在笑声中也记住了正确的画法。

2. 知识点 2:[具体知识点 2 的名称]- 这个知识点有点难,不过老师有妙招。

他先让我们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有的小组说得不太对,老师也没有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最后大家终于都搞明白了。

- 做练习题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到有同学不会,就弯下腰轻声细语地讲解,那模样就像个亲切的大朋友。

四、课堂互动。

1. 提问环节。

- 老师的问题可多了,而且一个比一个有挑战性。

有的同学被问得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则自信满满地回答出来,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2. 小组活动。

- 小组活动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积极,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的小组甚至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最后还是达成了一致。

- 老师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地给点提示,让小组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

五、课堂小结。

临近下课,老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把重点又强调了一遍。

还说:“今天大家表现都很棒,希望回去之后好好复习,下次上课我可要检查哦!”六、教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如何写?j具体写什么内容呢?本文是精心的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

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

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

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
解法。

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接着,老师又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对以上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这个让学生“怎么想的”说出来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启发,而且我认为,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从“说数学”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再上一新台阶的处理方法令人赞叹。

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下,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快完成了求30°、45°、60°的三角函数。

怎样让学生记住这几个函数值呢?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首先,开始一个测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仅仅是理解了函数值的求法还远远不够的。

“哪位同学已经知道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请举手。

”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

结果,回答不是很流畅,出现百分之三十三的错误。

在事实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记忆三角函数的重要性。

于是老师介绍了多种方法,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
到迁移。

这堂课知识教授准确科学,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1、看教学思路设计
这个教学思路由易到难,不断拓展。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和能力。

在记忆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当时,正弦值是怎样变化的?利用这个结论,给出一个问题,比较和sin17°35′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清晰,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做到各知识点的合理编排、组合、衔接、过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教师采用复习、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课堂安排紧凑。

绕满远老师上课特点鲜明,节奏快语速并不快,不是给人以慌里慌张的感觉,相反却使听课老师感到轻松自然,没有担心感和压抑感。

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稳重得体,不失诙谐和幽默。

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理论阐述,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问题的不断抛出,又有学生的奇妙对唱,一曲和谐,给人一份享受。

总体感觉这堂
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把关注学生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自己下
步教学的出发点。

对于三角函数值的理解和记忆既能充分让学生暴露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又实时扑捉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

学生的演板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

绕满远老师对此很重视,不惜利用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耐心的指导。

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暴露教师教学问题是绕满远老师特别设计和关注的。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能适时、适当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得以体现。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
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
整美观,板画娴熟。

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
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数学语言表达正确。

(六)从教学效果上看
教学效果好。

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来思考问题的常用方法。

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同时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方法和态度。

教师的榜样作用得以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