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李商隐《夜雨寄北》翁卷《山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
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夜雨寄北》《论诗》练习(附答案)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一、《夜雨寄北》(李商隐)(一)、作者作品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二)、主题点击通过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展示了彼此相思之意。
(三)、美点聚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蕴含的一个成语是剪烛西窗。
用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四)、内容赏析(原文略)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 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李商隐)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 ___________ ;[话]: ________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翁卷《山雨》何绍基《山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翁卷《山雨》何绍基《山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雨〔宋〕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的特征,但表现手法不尽相同,请分别指出并简要分析。
(4)(2)翁卷的《山雨》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何绍基的《山雨》情感更为丰富。
诗中有三个字串连起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找出并简要分析。
(3分) 雨前:“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雨中:“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后:“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溪云”两句,写溪上云雾,写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写之法。
“马上”两句,写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巾,淋得村边的瓜豆枝叶散乱纷披,亦可理解为以正面描写为主。
而“新晴”两句,则主要是侧面描写。
尾联又从侧面写活写足了山雨。
(2)雨前:宜,分析: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
雨中:任,分析:“马上衣巾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
雨后:奇,分析: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的惊奇之情。
【问题】(1)翁卷的《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为后两句作者写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答案《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答案「篇一」【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问题】⑴这首诗第二、四句先后两次写“巴山夜雨”,其内涵有什么不同?⑵简析第二句诗中“涨”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⑴(2分)第一次是实写,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评分说明:实写、虚写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⑵(2分)用一“涨”字既写出了巴山夜雨秋池水满这一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又流露出了远在巴山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了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一层意思均可给2分,大意正确即可。
《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答案「篇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8.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参考答案:7. “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8.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山雨的阅读答案

山雨
〔翁卷〕
一月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分〕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分〕
参考答案
1、夜晚星月明亮,天明溪水急流。
〔意近即可〕
〔解析:一、描绘了一幅星月皎洁、无云无雨的静谧山间夜景图,是雨前之景;
二、描绘了一幅天明时山间溪流暴涨、湍急流动的图景,是雨后之景。
答题时先找重点意象,即关键名词,如星、月、云、雷、溪流等;再抓意象特点,并加以想象和联想,用“扩词、调序〞法阐释诗句含义,展示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
2、本诗侧面〔间接〕描写,借溪水急流表现山中雨落;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么是直接描写雨势之大之急,如“雨脚如麻未断绝〞。
〔意近即可〕
〔解析:重点抓住“雨〞。
本诗写雨,没有一句从正面说雨的情状,而是通过
写见到“溪流急〞,来表现他山之雨的急和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么直接描写,写出大风大雨接踵而至的情形。
〕。
《山雨翁卷》阅读答案

《山雨翁卷》阅读答案
【原文】
山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问题】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分)
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分)
答:
【参考答案】
1.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
这是写雨后之景。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赏析练习题(含答案)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主题思想:这首诗既写出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快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重点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
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今宵—他日—今宵),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实例赏析: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山雨》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山雨》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19.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
【答案】18.C 19.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突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分析】1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颈联“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意思是: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马上衣巾任沾湿”,诗人骑在马上,任意雨水淋湿衣巾,“任”字是“任意”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并非比喻句;故选C。
19.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
尾联“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写雨后之景,意思是:但见雨过天晴山峰又层出,万条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新奇。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景象即可。
示例:雨脚渐渐断绝,天色放晴,云雾全失,峰峦尽出,一片明朗璀璨景象。
雨水化成的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呈现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