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论文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

中国语⾔⽂学论⽂范⽂3篇中国语⾔⽂学本科毕业⽣语⾔类论⽂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些同学选择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的题⽬,但是,语⾔类论⽂和⽂学类论⽂具有明显的不同。
⽂学类论⽂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写作者本⼈的⽂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
说⽩了,⽂学类论⽂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
但是,语⾔类论⽂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语⾔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事实的结论。
说⽩了,语⾔类论⽂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分材料说⼏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
正是因为如此,语⾔类论⽂的写作对于中⽂系的学⽣来说,具有⼀定的难度,要克服这⼀困难,就要了解语⾔类论⽂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
本⽂试图就语⾔类论⽂的选题、语⾔研究的程序、语⾔类论⽂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个⼤致的介绍。
⼀、论⽂选题学术论⽂的写作和⼀般⽂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你要写⼀篇议论⽂或者⼀篇杂⽂,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
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些⼯具书。
语⾔类学术论⽂,⾸先是⼀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问题进⾏⼀定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类学术论⽂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研究,再写论⽂。
明⽩了这⼀点,就知道语⾔类学术论⽂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个写作的题⽬,⽽更主要的是选择⼀个研究的题⽬。
这样,就要求语⾔类论⽂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性。
这样就要求根据⾃⼰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
⽐如《某某县⽅⾔⾳系调查与研究》,题⽬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调查以及辩⾳、记⾳⽅⾯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是没有办法做的。
再⽐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个本科⽣的创新⽀持项⽬,⼏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个题⽬《⼤学⽣使⽤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
2024年现代汉语论文

2.1教学工作具有统一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去适应社会要求,所以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附属于于高职语文教育,着二者之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具有共通性,语文教学侧重于突出其语言交际功能,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面貌,但是二者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较于第一课堂重在理论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而言,第二课堂的优势则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方面,重视开展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研读专业著作,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科竞赛,发表文章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2.2对于人文关怀都十分注重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洗涤和渲染学生的心灵,并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时刻洋溢着人文气息。
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均衡分布于大学四年,使实践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在传统课程中,淡化理论传授,增强实践内容。
如写作能力,除基础的写作课程外,其他专业课也可安排适当的写作练习。
学生可以自由写作,小说、诗歌、评论、杂感、散文等等,文体不限,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不间断地练习写作,进而达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3.2从教学工作指导层面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入,高职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语言表现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以高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再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鉴赏能力作为指导思想。
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论文

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论文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是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词类之一。
动词不仅能够表达动作、行为、状态等,还在句子的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一、动词的分类动词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从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能持续的角度,可以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
持续动词如“学习”“工作”“跑步”等,表示的动作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非持续动词如“到达”“出生”“死亡”等,动作往往瞬间完成。
根据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带有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如“吃”“看”“写”等,其后需要跟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如“走”“跑”“哭”等,其后一般不能直接跟宾语。
从语义特征来看,动词还可以分为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等。
动作动词如“打”“踢”“搬”等,直接表示具体的动作;心理动词如“想”“爱”“恨”等,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使令动词如“让”“叫”“使”等,具有使令、致使的意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表示动作的趋向。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其最主要的语法功能。
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如“他读书”“我写字”。
动词能够受副词的修饰,如“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
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尝试等意义,如“看看”“想想”“研究研究”。
动词还具有时态特征。
通过添加“着”“了”“过”等助词,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完成或经历。
三、动词的句法功能动词在句子中除了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充当主语时,往往表示动作行为本身,如“跑步有益健康”。
充当宾语时,多为动词性宾语,如“喜欢游泳”“打算出门”。
充当定语时,通常要加上“的”,如“奔跑的身影”“劳动的成果”。
四、动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十分常见,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的动词对与之搭配的名词在语义、范畴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
现代汉语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题目:现代汉语的发展与变化
摘要:现代汉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语言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本论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历史背景、变化的原因、主要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现代汉语的历史背景
- 介绍现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比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异
第二部分:变化的原因
- 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迁对语言的影响
- 科技进步和媒体传播对语言的改变
第三部分: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
- 拼音化和简化的趋势
- 地区性差异和方言的演变
- 形成新词汇的渠道和方式
第四部分:对社会的影响
- 现代汉语的普及与标准化对教育和沟通的影响
- 语言对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结论: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活跃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不断地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也需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语言文化遗产,同时注意语言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探析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探析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探析一、引言语气副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副词,能够对陈述句的语气进行修饰和加强。
其中,“明明”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气副词,具有较为复杂的用法和含义。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的使用方式、句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进行探析。
二、明明的基本用法明明是一种语气副词,常常用来修饰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的明显或者明确的认知。
例如:“他明明有钱,却做出这种小气的事情。
”其中,“明明”强调了对他有钱这事实的确认。
除了修饰陈述句,明明还可以修饰疑问句和感叹句,加强对信息的肯定或者否定。
例如:“你明明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回答?”“明明是件好事,你怎么反而感到不高兴呢?”三、明明的句法功能1.明明的强调作用明明常常用于强调某一明显、明确的事实,起到突出的作用。
通过明明的加入,能够使得句子更加直观、生动,并凸显说话人对事实的坚定立场。
例如:“他明明就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如何能够对他如此冷漠?”其中,“明明”强调了父子关系的真实性。
2.明明的否定作用明明有时也用于表示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形成一种转折或者讽刺的语气。
例如:“他明明是我们班最拔尖的学生,居然挂科了!”在这个例子中,“明明”表达了对学生挂科结果的不满或者出乎意料。
四、明明的语义特征1.明显的认知明明常常用于表示对一个明显、显而易见的情况的确认,与说话人的期待或者预期一致。
它强调了说话人对事实的清晰认知,以及对话题的认识程度。
例如:“她明明是个大美女,为什么没有人追求?”这句话中的“明明”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外貌的肯定。
2.明确的态度明明还可以用于表示说话人对某个观点或者主张的明确态度。
通过使用明明,可以加强说话人对某一问题的认同程度,使得意见更加明确和有力。
例如:“这件事情明明是你的责任,你为什么要推卸责任?”这个例子中,“明明”强调了对责任归属的确定看法。
五、结论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气修饰副词,能够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充当强调和否定的作用。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现代汉语作为汉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国内流行的使用语言。
它是在简化汉字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
现代汉语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现代汉语进行概述,并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首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明了。
它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具有时间、方式、动作等多种补充成分。
在句子构成中,通过词语的排列和词序的变换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性和发展性。
其次,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丰富多样。
以汉字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中文词汇和外来词汇。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法则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的词汇还受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含义。
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传统。
再次,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独具一格。
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语音体系。
现代汉语的声音清晰、抑扬顿挫,具有明显的语音特点。
同时,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受到方言和口音的影响,呈现出多样且富有变化的特色。
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演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语言形式。
在其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现代汉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传统特点,同时吸收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简单明了、词汇丰富多样、语音特征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在中国国内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和推广渠道。
它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现代汉语语法毕业论文范文

现代汉语语法毕业论文范文引言本文旨在研究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全面了解。
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语法规则和特点在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研究后,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 词序灵活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可以通过改变词序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2. 量词的使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与名词的搭配非常重要,不同的数量词可以表示不同的量度和程度。
3.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现代汉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独特,通过使用不同的助词和语法结构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
4. 语义重心的特点:现代汉语中,倾向于通过动词和谓语来表达句子的重点和核心意思,一般将动词放在句首或句末。
实际应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和研究中,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翻译和研究领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论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理解和表达准确意思的关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细节和特点,为语言研究和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张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言学杂志, 2010.- 李四, "现代汉语词法与句法分析", 汉语学报, 2015.。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综述摘要:近两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出现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发的赞同,逐渐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经验,概括地论述了现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在教育界的不断普及,并且白话文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八十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语法学者们仍然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的语法理论和依据,来推动语言研究的进程。
从而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视野广阔,研究理论新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样式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成分来安排顺序(主语、谓语、宾语),并且规定名词后面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在状语后面,补语则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言中,定语的标志是“的”,而状语的标志是“地”,补语的标志是“得”,他们三个都在定、状、补得后面,在口语上三个字的发音没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与其他语言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起到核心表述的作用。
这一表现形式被语言学者归纳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从而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语法范畴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要确立语法范畴就必须对“词类”进行不断的探究。
在五十年代时,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们对词类的区分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但最终以“结构关系”作为主流的认识。
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 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使随后所产生的“分布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
结课论文
院系:文院汉语言文学2班
指导教师:余静
学生姓名:胡波
学号:2013504009
日期:2014.6.15
题目:英汉双宾语成分结构细研
【摘要】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双宾语是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尤其是把英汉双宾语句进行比较时,他们之间的异同更加有研究价值,因此一直以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本文就在英汉双宾语句中以下一些特殊的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①双宾语句宾语成分的组成
②双宾语句宾语的语序与介词的作用
③双宾语句子的结构与其他有着相似结构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④在语言发展中“双宾语中宾语的虚词化现象”的特殊的现象
【关键词】英汉双宾语句、双宾成分中的介词、双宾结构、宾语的虚词化
正文:
一.双宾语结构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一般是在一个动词之后出现两个动作的承受者,其一般的结构基本为:主语+动词+宾语+宾语(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的双宾语句可以省略或是直接没有主语,例如“给他十块钱”。
而在英语中就双宾语句的主语必不可少)。
英语和汉语是两门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两个语系,其在双宾语句中自然是有着诸多的不同点,但是就两门语言中宾语的于事与受事,直接宾语或是间接宾语的划分或者说是远宾语与近宾语的定义在学术界的标准并不统一。
有些学者和教科书甚至初略的认为在双宾语结构的句子中宾语无非是一间接地于事宾语人和一个直。
接的受事宾语
物,因此在汉语中就产生了一种说法“近宾指人,远宾指物”。
这种说法实在是有失偏颇。
而在英语中,离动词近的则被称为近宾(或是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则被称为远宾(直接宾语),我认为这种划分也可以适用于汉语的双宾语的划分。
如果说细细的划分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那么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双宾语的两个宾语同时为人,结构为主语+谓词+人+人。
在汉语中,例如“我交给他一个婴儿”,这个句子中两个宾语“他”和“一个婴儿”是不能改变语序的,如果将句子改成“一个婴儿被我交给他”这样的被字句,或是将宾语的语序改变成“我把一个婴儿交给他”,那么句子的结构就变成把字句了,他们的意思没有变,却不是双宾语句。
但是在英语中“I give him a baby”和“I give a baby to him”双宾的语序可以有选择,句子意思完全一样,而且仍然是双宾语结构。
(二)双宾语的两个宾语同时为物,结构为主语+谓词+物+物。
汉语如“我捐给图书馆一本书。
”作为双宾语,句子宾语的语序仍然不能改变。
此时,这种句子却不同于以人做双宾的句子,该句可以说成“I donate a book to the library”,却不能说“I donate the library a book”。
在这种双宾语的结构中,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语序都是相对固定的。
(三)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为一人一物。
如汉语“我给他一本英语书”,是谓词后直接跟人做宾语,然后接物作宾语。
两个宾语交换位置则必须加上成分如“我给他带来了一本英语书”。
这时语义有了变化,而句子结构会变成连谓句。
但是,在中国的南方的有一些方言中就不同了,像在广州话中把“给他钱”就说成是既可以说成“畀钱佢”。
而在
英语中“I sent him an English book”,也可以说成“I sent an English book to him”,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变,而且句子的结构仍然为双宾结构。
在以上三种双宾语中,那种“近宾指人,远宾指物”的说法并不符合双宾语句中两个宾语同时为人或者两个宾语同时为物的双宾语结构。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划分双宾的方法即“离动词近的宾语为近宾,离东词远的宾语为远宾”则更有普遍的适用性和说服力。
二.在英汉双宾语句中,动词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给出、取进、询问、称说,这是英汉双宾语最大的相同点。
但是通过以上对双宾语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英汉双宾语有着三种的区别。
首先,在汉语双宾语句中,双宾各自的位置十分的固定,任何宾语位置的移动如上边分析中的“(一)”和“(二)”或是句子成分的添加如“(三)”,都会改变双宾语的结构或是改变句子的意思。
英语双宾语的语序则比较灵活并加上相应的介词,语序的变化以及句子成分的添加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和句子双宾语的结构。
其次,英语可以带双宾的谓词超过汉语中的双宾谓词。
例如英语中:“I buy him a car”属于典型的双宾语结构,而在汉语中则是“我给他买了一辆车”,这句子明显属于连谓结构句。
同样“I sing a song for him”属于双宾语,“我为他唱了一首歌”则变成主谓句,而“为他”则做了目的状语。
显然在英语中,还有很多像“buy”和“sing”这样的谓词,在英语中可以借助介词成为双宾语谓词,而在汉语中就不能引导双宾语句。
最后,在汉语中,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之间不需要任何连接成分,在英语的双宾语中,介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
方面,由介词组成的双宾语结构句占据着双宾语句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双宾语介词使用的也有不同,而且不同的谓词所使用的介词也是相对固定的。
如“buy”、“sing”等就和介词for搭配,而“give”、“show”和“take”等介词to连用。
而其他的介词基本不使用到双宾语结构中。
三.双宾语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它与其他的某些句子在形式上很具有相似性。
双宾语句的谓词表称谓时,双宾语可以是同谓短语。
如:我们称她祥林嫂(她和祥林嫂是同谓短语)。
但是像这样的同谓短语做双宾的只能出现在以称谓词做谓词的少数动词之后。
而相似的句子“我们称她为祥林嫂”,多加了一个“为”字,句子结构就变了。
双宾语句的特殊之处还体现在它与一般的主谓结构句和连谓句结构非常接近。
例如“我拿了他一本书”和“我拿了他的一本书”,这两句话在意思上是相同的,但是从句子结构上分析,前者属于双宾语结构句,“他”和“一本书”分别作“拿”的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后者是一个以定中短语“他的一本书”作宾语的主谓句。
而在用英语中这两种结构的句子都翻译成“I got one of his book”这种主谓结构形式的句子。
“我给了他十美元”是双宾语结构句,而很相似的句子“我给他带来了十美元”就变成了一个连谓句。
而在英语中,前一句翻译为“I give him ten dollars.”,后一句翻译为“I take ten dollars for him”。
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形式的双宾语句可以通过添加成分变为连谓句,在英语中,通过添加成分和介词的变化,句子仍然是双宾语句。
四.双宾语的宾语成分虚词化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
中,双宾语句的宾语虚词化现象以“之”字为代表。
如《大雅.生民》中的“艺之荏菽“、“种之黄茂”以及在很多文章中都有之字的宾语的虚词化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以代词“他”和“它”为代表,如“睡他个两天两夜”、“管他三七二十一”,这两句中的“他”和“它”都作为虚词化的宾语,其中像“三七二十一”这种数字构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由他们充当句子的宾语成分,构成了双宾语的句子结构,而在英语中基本上没有双宾虚词化这一现象。
注释:①摘录《现代汉语》第五版第95页
②摘录王苹《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宾语和补语》孙玄常著
{3}.《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其特点》王苹、田甜、王文斌著{4}.《英汉双宾语结构分层分类新探》李博约、刘井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