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

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
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

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

1、我身上带着许多锈得最严重的钥匙,也知道如何用它们来开启最破旧的门。

2、对于纯粹的认知者而言,知识无关紧要。

3、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没有孤独。我的朋友,躲入你的孤独中去吧!我看出你既被大人物的喧嚣声吵得震耳欲聋,而又备受小人的暗箭刺伤。

4、不能服从自己的人,就要服从他人。这是有生命者的本性。

5、最轻蔑人类的人,即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6、我们飞翔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里,就越是渺小。

7、直到目前,他都一直在说人类身上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东西。唯一伟大的事就是超越这种人类,人类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充满了**、充满了嫉妒、充满了残忍。这种人类是值得轻蔑的;这种人类是不值得尊敬的。

8、你们尊敬我,但要是有天你们的尊敬倾倒了那又怎要?不要让一座雕像砸了你。

9、自我贬低的人,是想获得提升。

10、轻蔑自己就是你能够体验的最伟大的经验。只有那些超越人性的人,才是已经轻蔑过他身上每件东西的人。你还有什么?你的生命还没有创造过可以让宇宙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你只是地球的负担,你毫无必要的占据着空间。

11、国家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国家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偷盗。

12、如果这个卓越不凡的人一旦对自己的不凡产生厌倦的反感,那时,他的美才会开始展现。

13、自由精神者能与女人共同生活吗?我以为,一般来说,他们这些思考和谈论真理的人会像古代的占卜鸟一样,宁可选择独自飞翔。

14、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15、你们还没有去寻求自己,就先来找我。所有的信徒都是这样,故而一切信仰也就不足取了。

16、我不伟大,可是我寻求伟大。

17、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8、想要战胜怪物就要了解成为怪物的过程;当你回望无底深渊的时候,无底深渊也回望着你。

19、绝不会徒劳——在真理的山上攀登,绝不会是徒劳的:或是今天又爬上了一段,或是在积蓄力量,以便明天能爬得更高。

20、放纵之母不是快乐,而是不快。

21、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之路已经在眼前展开,只需迈开步子,完全不必在效仿他人这件事上浪费时间。

22、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给人以幸福感和慰藉,同样丝毫不能证明它们的真理性,就像疯子因他的固定观念感到幸福丝毫不能证明他这观念的合理性一样。

23、获得真正自由的方法是要学会自我控制。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就会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丧失自由。所以那些精神自由,

保持独立思考的人也正是擅长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24、诚实是一座阶梯,也是达到认识之前的手段之一。

25、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26、我只能信仰一个知道如何跳舞的上帝。当我一眼看到我的魔鬼,我发现他显出严肃而深沉的样子——这是认真的表现——万物皆因此而黯然失色。

27、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

28、大多数人只需极少的乐趣就能感受生活的美好,人是多么容易知足啊!

29、人和树一样,他愈求升到高处和光明,他的根愈往下扎,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

30、我们单独的进入世界,我们也将单独的离开世界。在这两个单独之间、在生与死之间,你仍然是单独的;但是你不了解单独之美,因此你陷入了一种谬误——寂寞的谬误。

31、一如狗之敌视狼,民众所憎恶的乃是自由的精神——亦即枷锁的仇敌、不崇拜任何人的人、住在森林中的人。大丈夫和自由的人往往有如荒漠之地主般地定居在荒漠中。

32、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33、一段不幸的婚姻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友谊。

34、有思想的人接触新人都会先聊些肤浅的动西。

35、每一段不努力的时光,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36、只有当目光呆滞,希望变得简单时,美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也许本来就是如此。

37、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

38、当女人爱时,男人当知畏惧:因为这时她牺牲一切,别的一切她都认为毫无价值。

39、无选择的求知冲动,犹如无选择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一种下贱的本能!

40、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41、人是最勇敢的动物:因此他征服了任何动物。他还以军乐声战胜一切痛苦,可是,人的痛苦是最深的痛苦。

42、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43、你走你的伟人之路:在你身后不再有退路,这一定是你最大的勇气之所在。

44、即使他们努力的想让人类醒来,他们叫喊的地方还是在阳光普照的山峰上。人类是如此的耳聋、眼瞎,以至于他不可能了解那些站在更高意识阶段之人所讲的话。

45、爱拥有一种欲望,渴望将人尽可能提高。

46、只有在这块土地上,在这块对人类和教士的生存来说基本上是危险的土地上,人才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有趣的动物。只有在这里,人的精神才更高深,同时也变得更凶恶了——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人

迄今为止优越于其它的动物。

47、成功没有偶然。即便有些胜利者谦虚地说,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缘故。

48、对于自由的心灵而言,色欲乃是一种天真和自由,同时也是大地的花园之幸福,以及未来对现在的感激之情。

49、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欢面具。

50、真的,我不得不飞向高处,以便重新发现喜悦之泉。

51、我也学会了等待,一心一意地等。我只等待自己,等自己学会了站立,行走,奔跑,跳跃,攀爬和舞蹈。

52、寂寞是一种对别人的饥渴。因此每个人都想在群众中,然后在自己周围编织各种人际关系,只是为了欺骗自己、忘记自己是寂寞的。但是寂寞会一再的冒出来。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它。

53、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54、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55、谁的思想过于丰富,谁就宁愿把自己变愚。

56、信仰都是盲目的。一个有眼睛的人不会相信光明,因为他知道——没有相信的必要。只有盲人才会相信光明,因为他不知道。

57、所有深刻的东西都喜欢面具。最深刻的东西甚至憎恶映像和比喻。

58、真正的思想者最向往闲暇,平庸的学者却避之唯恐不及,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好。书本是他的慰藉:这就是说,他倾听另一人如何思考,以这种方式来消磨漫长的日子。

59、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最难表达出来的是语言风格的速度。

60、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61、在迈入婚姻殿堂前先要问一问自己:你相信能和这个女人好好交谈,白头偕老吗?婚姻中其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两人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交谈。

62、我的一切本性都在对我说:赞美我吧,推动我吧,安慰我吧。其余的,我一概听不见;或者,即使听见也立刻忘却。我们只与自己交往,一直如此。

63、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64、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65、你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经历之事,像醉汉在生活中奔波,跌倒了,从阶梯上滚下去了。所幸,你们因为沉醉反而未受损伤。你们的肌肉无力,神智不清,便不象我们觉得阶梯上的石头如此之硬!

66、要先勇于相信你们自己和自己的内部!不相信自己的人必定永远在说谎。

67、人类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而非目的。人值得被爱——在于他是过渡,是没落。

68、对于我们来说,一天中一次舞也不跳的日子是虚度的!倘若真理不带来笑声,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真理亦为虚假!

69、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70、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71、我要做的绝不止此。我不是寻求者。我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

72、爱的太深,会失去荣耀和价值。

73、将你的爱和创造力都带到你的孤独中去吧,我的兄弟,公道自会慢吞吞地跟在你的后面。

74、焦躁不安,是兵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

75、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76、当你完全离弃我时,我将回归于你。

77、男人与女人的感情是相同的,但进入和摆脱感情的速度不一样;因此,男人和女人总是相互误解。

78、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就算人生是出悲剧,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我们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就算人生是个梦,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我们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79、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80、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

81、那些了解单独的人已经永远的超越了寂寞。不论他们是单独

还是与人们在一起,他们都归于自己的中心。在山上他们是单独的,在群众中他们也是单独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了解:单独是我们的天性。

82、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寂寞。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如此的薄弱、脆弱。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

83、等我学会了飞翔,便不需要推动就可从一处移到另一处。

84、思想家十有八九文笔欠佳,因为他们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思想的过程,思想之思。

85、灵魂也必须有自己特定的阴沟,以便自己的废物能被排走。为此,它需要人群、关系、阶层、祖国或者世界,或者最终需要——对那些高傲者来说——仁慈的上帝。

86、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87、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

88、他们自己不想去爱,却要依赖于爱而活。

89、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90、我必须将自己的思想和言语用篱笆围起来,以免猪和游荡者闯入我的花园。

91、平淡的生活,往往是最危险的。

92、孤独,因你无法爱自己。

93、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94、神是一种思想,使一切直者变曲,使一切立者旋转的思想。

95、“在意志自由中,为个人蕴藏着分离的、脱离整体的、绝对无限制的原则;但宿命又把人置入同整体发展的有机联系之中,并且试图统治人,迫使人自由地发展反作用力。无宿命的绝对自由使人成为上帝,而宿命论的原则却使人成为自动机器”。

96、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97、一个人是向别人哀叹,还是向自己哀叹(前者如社会主义者,后者如基督徒),并无真正的区别。两者的共同之处,依我们看也是无价值之处,便是应当有人对他受苦负责。

98、即便你现在学习的东西看起来毫无用处,它也会成为能好好生活的基础。

99、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尽量从善意的角度去诠释语言,保持比对方迟钝的感觉。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悯。

100、全部人生深深地沉浸在谎言之中;不对自己的往昔产生深深的怨恨,不觉得自己现在诸如荣誉之类的动机是荒谬的,不嘲讽和蔑视那些追求未来和未来幸福的狂热,个人是无法将生活从谎言这口深井里拉上来的。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目录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三、一花两叶,同途殊归---王国维、鲁迅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差异与叔本华、尼采四、结语:“悲”的人生哲学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我无意填补什么学术空白,也无法了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只是觉得最近读书论坛高手如云、佳作迭出,许多话题越来越深,以至我时常有无从插嘴的感觉,可是又实在不甘心自绝于论坛和网友,加之此文又早对绿茶作过承诺,因此还是斗胆写它一写,权作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之外的自我娱乐也。为了不让水手兄感到头痛,我决定汲取《范宽》一文的教训,一概不加注释。是为引言。这部分比较枯燥。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在英语文献中,“悲观主义”(Pessimis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暨诗人和评论家柯尔雪基(S.T.Coleridge)1795年的一封信中。而“悲观主义”作为哲学概念被广泛使用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所谓“悲观”和“乐观”更多的只是单纯个体的体验和态度。与“悲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的”态度和理论的历史要源远流长得多,它甚至可以一直上溯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参见PessimismandOptimism,TheEncyclopediaofphylosophy,NewYork,1972,P114----121)[!--empirenews.page--](一)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毫无疑问,在悲观 “悲观主义”主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叔本华是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正是由于叔本华, 作为一种哲学的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而我之所以把要研究的王国维的人生哲学称为“悲观主义”,就是因为王国维为寻求人生意义所求助、欣赏并付诸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是一种悲观主义哲学,即主要是叔本华哲学。王国维由“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到成为中国近代较为系统地宣扬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代表,这一切都是和他有选择性地接受了叔本华唯意志论以及建立在这种哲学之上的人生哲学分不开的。1、“情”投“意”合早在1903年,还在青春期的王国维就在《游通州湖心亭》和《来日二首》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一大梦,未审觉何时”,流露出了浓重的忧郁气质。这一气质的形成,往上可以追溯至其童年生活的不幸、少年时期家庭社会地位的低微、“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和其父王乃誉抑郁苦闷的人生观给他的影响。王国维26岁时(我是20岁时,嘿嘿)即“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 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 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 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姓名: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95.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鲁迅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集是()。(1.0分)1.0 分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呐喊》 D、 《彷徨》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子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1.0分)1.0 分 A、 喜剧大团圆格局 B、 时代感强烈 C、 零度写作 D、 语言风趣幽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1.0分)1.0 分 A、 《祝福》 B、 《狂人日记》 C、 《伤逝》 D、 《风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是()。(1.0分)0.0 分 A、 鲁侍萍 B、 周朴园

C、 繁漪 D、 四凤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51945年5月,《白毛女》第一次在()公演。(1.0分)1.0 分A、 北京 B、 上海 C、 延安 D、 南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下列作品不属于赵树理的是()。(1.0分)0.0 分 A、 《小二黑结婚》 B、 《山乡巨变》 C、 《李有才板话》 D、 《李家庄的变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7《生死场》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萧军 B、 骆宾基 C、 萧红 D、 端木蕻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胡适 B、 刘半农 C、 萧红 D、 瞿秋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不包括()。(1.0分)1.0 分 A、 《春蚕》 B、 《九十九度中》 C、 《秋收》 D、 《残冬》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0 老舍创作的艺术成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 对封建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控诉 B、 对北京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出色描写 C、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D、 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写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1《<子夜>与国货年》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胡适 B、 鲁迅 C、 瞿秋白 D、 陈独秀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关于战国策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兴起的一个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为中心的文化流派。B、 1940年,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 C、 战国策派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推崇尼采“超人哲学”D、 战国策派在北京创办了戏剧社,主演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的故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称为()。(1.0分)1.0 分

尼采激情理论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尼采激情理论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周晓平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周晓平(1968-),男,江西泰和人,广东嘉应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嘉应学院中文系 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尼采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鲁迅,历史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好 的结合点。尼采思想与鲁迅的文学性格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尼采思想 鲁迅 文学性格 反叛与批判 中图分类号:I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07)02-0081-(04) 如果说20世纪爱因斯坦是科学创新的典范,那么尼采就是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尼采的一生由读书、教书、写书构成,其中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所以他对个中的甘苦、利弊深有感触。在他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旧传统体制的批判和对创新模式的构思,可以说尼采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教育家。尼采的现代主义哲学理论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它是现代主义文艺的思想基础。他的理论深化渗透到我国现代文学思潮领域,它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某些文艺观点和某种艺术手法上,而且渗透在中国作家的思想里,并侵润到他们文化性格中去了,而其中表现突出的就是尼采之于鲁迅的深刻影响。 一 上帝是两千年来西方世界最神圣的偶像,但是尼采向人们宣布“上帝死了!”西方人必须自己担负起责任,独自走向创造之路。如果不是他首先告诉人们“上帝已经死了”,那么各种荒诞不经的道德禁律和宗教骗局将牢牢捆绑着人们,将人们的创造意识控制到最低限度。从哥白尼、伽里略的遭遇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即使近代科学的始祖牛顿也不得不将第一推动力归功于上帝。自从尼采之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界就打开了千年的闸门,创造的洪流滚滚而下,各种新思潮和新学派像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 应该说,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对 于创新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思想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偶像崇拜和权威禁锢。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如若“偶像”一旦被供奉,创新就失去了前提和可能性。因为任何超越都将被指责为僭越。我国历史上无数的读书人都是在“四书五经”中穷尽华年的。李贺、黄宗羲、康有为等人试图突破,便被视为异端。直到“五四”才开始突破几千年儒家封建传统束缚,出现英才辈出、百家争鸣、潮流更迭的创新高潮。所以,创新思想的产生前提,就是要打破偶像,解放创造力,激发创造 尼采打破偶像、重估价值,是为了超越传统而达到更高境界,创造新人,创造新世界。这就是尼采所倡导的“超人”精神。“超人”并非另一个上帝,也不是一个新偶像,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趋向,“超人”是一种完全发挥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是人的创造力的凝聚和爆发。永远超越、不断创新便是“超人”。 尼采写道:“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尼采在强烈批判宗教“奴隶式道德”的同时,提出了他的“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不要做宗教精神及专制压迫下蔑视个人地位和权利的牺牲品,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建、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 2007年第2期No,2,2007 九江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总第139期) (Su m N0139)

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变化_黄健

2010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10 (总第198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98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变化 黄 健 (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对尼采思想的接受,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在他的思想结构中又掺合着较浓厚的现代主义思想元素,形成了一种拨正进化论思想的内在动 力。进化论和现代主义的两种思想元素的交织,使鲁迅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既使他的思想充 满悖论,形成一种张力,也使他获得一种思想创新能力。尼采的“权力意志”、“惟大士天才”,以及 有关卓越个人、独特个体的学说,都对鲁迅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 关键词:鲁迅早期思想;尼采哲学;进化论;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2-0109-07 如果说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通过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获得了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大大开拓了他认识现代文明的视野①,那么,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之后,鲁迅又通过对尼采思想的接受,获得了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飞跃。其中,最显著的变化特点是,鲁迅由此逐步地完成由传统的知识结构向现代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思想谱系向现代的思想谱系、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向现代的独立型人格的历史性转变,进而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中,能够为现代中国探寻一条“外至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1]的文化发展方略,以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2]虽然有学者认为鲁迅在日本接受尼采影响,主要是接受了一个所谓“日本化”的尼采影响,与真正的尼采思想有较大差异,[3]但不论如何,鲁迅接受尼采的影响,则是他对接现代文化思潮的一个新起点。一般来说,“进化论”所代表的近代文化思潮凸显了理性主义的主导作用,而尼采所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则具有较浓厚的非理性主义元素。②鲁迅在日本通过对尼采的接受,改变了他原先以进化论(理性主义)为主导的单一思想结构。换言之,进化论和现代主义的两种 收稿日期:2009-10-07 作者简介:黄健,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① 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谈到接受进化论影响时说:“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 ②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不等于非理性(irrational)。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学说,其特点是主张通过对人的直觉、本能、潜意识的重视,来探讨理性所不能穷尽的认识领域,故非理性主义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用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涵义。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既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时代呼唤和预言。它改变了以往西方哲学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为现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文人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文人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总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重点要害,并会让人已发神似感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对他人或是别人对他的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鲁迅个人评价1 实秋(即梁实秋):“大凡做走狗的都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点恩惠。《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钱我是想要的,因为没有钱便无法维持生计。可是钱怎样的去得到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的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也许事实上我已做了走狗,已经有可能领金镑或卢布的资格了,但是我实在不知道到哪里去领去。关于这一点,真希望有经验的人能启发我的愚蒙。” 鲁迅个人评价2

①古大勇,《一个学术命题的“前世今生”——大陆与港台学者对“鲁迅与自由主义”命题的言说》,《上海鲁迅研究二零一三年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②③谌旭彬,《鲁迅当年,如何痛骂胡适?》,短史记第519期。④胡适,《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原载1933年3月19日《独立评论》第42号。 ⑤胡适致苏雪林,1936年12月14日。⑥⑦胡适、苏雪林,《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通信)》,收录于《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2 1936-1939》,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P689-693。⑧1999年7月31日,旅美学者周策纵为祝贺胡适思想国际研讨会召开,曾作诗云:“铮铮如铁自由身,鲁迅终为我辈人。四十三年前告我,一言万世定新犹。”诗后附言道:“五十年代中期,胡先生曾告诉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今言犹在耳,恍如昨日也。”见:林曼叔,《文学岁月》,文学评论出版社有限公司,20XX,P159-160。 ⑨鲁迅,《论“第三种人”》,原载于1932年11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一期。⑩胡适,《致吴相湘》,1959年3月4日。(11)胡适,《致雷震》,1956年4月1日。(12)1957年7月26日,胡适致信赵元任,胡适如此解释自己返回台湾:“这大半年来所谓围剿《自由中国半月刊》事件。其中受围剿的一个人就是我。所以我当初决定要回去,实在是为此。(至少这是我不能不回去的一个理由。)我的看法是,我有一个责任,可能留在国内比留在国外更重要,——可能留在国内或者可以使人take me more

中国现代文学整理

一、填空 1、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是从重新焕发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上开始的,以《女神》为代表的早期诗作建筑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之上。 2、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3、新月派是一个以绅士趣味和精神相聚合的文人团体,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的倾向。 4、徐志摩在“迷茫期”的作品:《猛虎集》与《云游》 5、闻一多为纠正新诗漫无节制的形式,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 6、闻一多《忆菊》: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7、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 8、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倡导幽默、雍容、漂亮、缜密的艺术性散文——“美文”。 9、周作人早期“情志体”散文多取材平凡琐碎的个人生活。 10、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 11、程小青译创并重,他由模仿福尔摩斯,化出了中国的侦探形象,1914 年起就写开了“霍桑探案”系列。 12、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写报人杨杏园和青楼女子梨云、才女李冬青的故事。 13、春柳社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话剧团体。 14、胡适模仿易卜生《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剧本。 15、吉老太太是丁西林《一只马蜂》中的喜剧人物。 二.名词解释 1、闲话风 “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兴之所致的随意性,是对鲁迅《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的写法,是对五四时期“布道式”散文的否定与超越。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在《自言自语·序》中,说自己有时会回想起童年时“水乡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这样的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这就规定了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我(作者)说你(读者)听,我启你蒙”,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散文的一个历史的否定与超越。《朝花夕拾》这类“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掏出心来,真诚地袒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真实的欢乐与痛苦,希望引起读者(听众)的共鸣、联想、议论与诘难,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 这样,“闲话风”散文就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又充溢着一股真率之气。而《朝花夕拾》这样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是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闲话风”的另一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充满紧张、沉重、严峻、激烈的同时,也还有洒脱、放纵、雍容、闲适的这一面。《朝花夕拾》正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 “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了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是指题材上“漫”无边际,而且是行

鲁迅与近代思想_围绕尼采思想的接受_李珠鲁

DOI:10.16287/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85306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853063.html,11-2589/i.2005.01.011 鲁迅研究 鲁迅与近代思想 ———围绕尼采思想的接受 [韩]李珠鲁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鲁迅和尼采的关系,特别是鲁迅留学日本时期 理解尼采的方式。一般来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尼采的理解是经 由日本视角、转承德国和欧洲的理解方式而来。虽然鲁迅眼中的尼 采也未能例外,但他却站在要求变革的中国特有时代的观点上来理 解尼采,把尼采不仅看成是一个哲学家,而且看成是一个文明批评 家、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对尼采的理解是感性化和形象化的,这 清楚地反映在他留学日本时期和五四运动以后的创作中。而到了20 年代后半期,当他发觉尼采思想再也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时,对尼 采的关注就比较有限了。 一 尼采(F.W.Nietzsc he:1844—1900)是宣告旧文明死亡、预言新文明到来的诗人和哲学家。他于世纪转换之际离开人世,他的一生也如同他的死亡一样不寻常。他生活在军事力量强大的统一帝国德国,那正是由俾斯麦(Bis marc k:1815—1898)主导的最初实现统一的普法战争(1870)胜利以后建设第二帝国(1871)、奔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时期,换句话说,与俾斯麦体制的确立和完成的时期相一致。尼采在德国人民陶醉于普法战争的胜利、称颂自身的文明之际,却对欧洲文明表示了怀疑并预言了其没落的结

局。从此以后,“尼采”这个名字便意味着对所有统治权威的否定,成为批判和摆脱近代文明的代名词。因此,他既具有近代性,又具有后现代性,同时还兼有颓废的一面。 由于这种多面性,像尼采这样难于理解的思想家并不多见。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对尼采的理解程度以及不同时代要求的影响,尼采的形象也显得各色各样。20世纪初期,欧洲对于尼采的理解主要是依据道德观的解释以及与浪漫主义的关联性等进行讨论。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更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性或文化批判性、理念历史性的更强的存在。对尼采的新论来自30年代后半期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研究成果。经由海德格尔,他才得以立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上。随后又经由雅斯贝斯(K.T.Jaspers)的解释,尼采才被树立在西方哲学的主流之中。这样,尼采不再只停留于文学家或者文化批评家的位置上,而开始被评价为哲学家①。 在日本和中国也同样存在着对于尼采的多种理解,两国既有类似又有不同之处。中国对于尼采的理解大体上是以日本为媒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而形成,在这点上可以找到两者的类似性;但即便如此,由于中国历史的时代要求,这些理解也是有限制和有选择性的。另外,随着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层次和历史情况的变化,尼采更显示出多种多样的风貌。本文即是要全方位地考察尼采在鲁迅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介入的形态和影响。为此,鲁迅最初接触到尼采思想的日本留学时期将成为本文议论的主要部分;此外,为了便于论题的展开,这里首先要探讨一下日本和中国对于尼采的理解方式。 二 世纪转换期中的日本学术界和思想界之所以对尼采发生兴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题

“成人教育”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915年9月15日,________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为避免重蹈文明戏的覆辙,民众戏剧社以提倡“________”来反对戏剧的职业化与 商业化。 3.1918年5月,鲁迅在发表了白话小说《________》和白话新诗《梦》、《爱之神》后,一发而不可收,几乎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杂文的创作。 4.郭沫若20年代创作了三部历史剧《________》、《王昭君》、《聂姜》,后结集为《三 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5.《________》写的是1917年冬,因为祖母病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 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乘车北上,到了南京浦口车站,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 6,闻一多一生出版过两部新诗集,一是《 ________ 》,二是《死水》。 7.1930年,——以王剑虹与瞿秋白的恋爱故事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透 露出了创作转变的迹象。 8.在《________》中,汪家最后以汪文宣的死亡、婆婆带着孙子不知去向、曾树生不 知自己的将来该如何把握而解体。 9.陈白露与________的重逢,勾起的是她失去竹筠时代的难言痛苦。 10.《________》的主人公镖师“神枪沙子龙”因为一身好武艺和“五虎断魂枪”的绝技, 在江湖上名声赫赫。 11.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再遭通缉,返回家乡,旋即又与杜衡来到松江, 匿居在施蛰存家中。 12.30年代初,的《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_末人_时代忆_超人_鲁迅与尼采_六题议_郜元宝

第26卷第1期 2015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ol.26No.1Feb.2015收稿日期:2014 12 1 7作者简介: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日]尾上兼英:《鲁迅与尼采》,载《日本中国学会报》第十三集,1961年,转引自李冬木:《留学生周树人周边的“尼采”及其周边》,见张钊贻主编:《尼采与华文文学论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13年,第91页。 ②[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李冬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6 1 87页。③北冈正子该书1 970年代初以系列文章形式陆续在日本发表,何乃英的中译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3年6月出版。   “末人”时代忆“超人” ———“鲁迅与尼采”六题议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 摘 要:文章关注的主题是鲁迅如何接触、 介绍、翻译、理解尼采,以及在此过程中尼采如何影响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从材料细节上梳理了留日时期的鲁迅对尼采的接触、中国学界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研究状况、尼采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尼采对鲁迅的影响等问题。此外还比较了尼采与鲁迅的相似与不同。关键词:鲁迅;尼采;超人;末人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3060(2015)01 0 040 14“尼采在中国”和“尼采与中国”是两个相关话题,前者研究尼采在中国实际发生影响的历史,类似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这里当然不限于文学),后者包含(又超出)前者,既研究尼采在中国发生的实 际影响,更从世界历史和文化角度研究尼采在理论上可能和中国发生的对话,后一项内容类似比较文 学的“平行研究”,当然这里也不限于文学。 我讲“鲁迅与尼采”,无关尼采和鲁迅在理论上可能发生的对话,而是探讨鲁迅如何接触、介绍、翻 译、理解尼采,以及在此过程中尼采如何影响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属于“尼采在中国”总题下的一个具体 问题,侧重点在鲁迅,故曰“鲁迅与尼采”,而非“尼采与鲁迅” 。一、相遇之初:留日时期的鲁迅与尼采 鲁迅在留日时期(1902 1 909年)开始接触尼采,这一阶段史实的考辨,日本学者成绩最大。继20世纪50 6 0年代日本“鲁迅研究会”领军人物尾上兼英①最早提出“鲁迅与尼采”这个话题之后,伊藤虎丸197 0年代的《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②一书专注于留日时期鲁迅遭遇尼采的材料发掘,结论是那时鲁迅笔下的尼采可以“原封不动”地见于190 2年登张竹风《尼采与二诗人》一文之主干部分《论弗里德希·尼采》,登张竹风及其东京大学的同学高山樗牛是“明治时期”反省日 本全面欧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借尼采思想猛烈批判19世纪从西方横移日本的物质主义、 国家主义、科学主义、实利主义、民主主义,深深影响了鲁迅,这在鲁迅于1907 1 908年间撰写的长篇古文《科学史教篇》、《文学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中看得很清楚。 北冈正子以其《〈摩罗诗力说〉材源考》闻名于国际鲁迅研究界③,1992年她发表了《 在独逸语专修学校学习的鲁迅》一文,系统调查鲁迅在日本学习德语的情况,研究鲁迅是以怎样的语言工具获得早期 四篇重要古文的西方文化“材源”。鲁迅190 4年9月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始习德语,这时他在日本

解读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 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 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被评为:文学家、思想家、评 论家、革命家。那么现在有个问题出现了:鲁迅是个爱国者么?如何解?查字典故 事会跟读者分享鲁迅算不算是个爱国者? 有人也许会说这不成问题。可我们要去翻一下有关“爱国者”的书,就会很惊讶 的发现很多书都没有把鲁迅列入其中,就是勉强列入,也只有他“我以我血荐轩辕” 等寥寥几笔。记得我们念大学时(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去听上年级一个师兄 的毕业论文答辩,就听他在高谈阔论,说是鲁迅死后在他身上加盖“民族魂”的灵幛 是表错了情,因为鲁迅一生都在攻击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换句话说,一辈子 都在和自己民族过不去,这样与自己民族为敌的人,能作为“民族魂”的代表?能说 他是一个爱国者?当然,论文中还引了许多鲁迅指责中国人的言论,有理有据头头 是道。你也不能说他讲得没有依据。到了上世纪末,更有文学博士兼现代文学副教 授的大牌人物葛红兵在他《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中,就更“理直气壮” 地这么宣判:“鲁迅,这个被人当成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捧到了 民族魂的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成为他弃医从文的爱国 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这么爱国么?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 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 难道他不怯懦吗?”如果说,我那位不知名的师兄还只是从言论上判断鲁迅不是民族 魂的话,那这个有名的评论家可就是从行动上指出鲁迅不是爱国者了。这样,从理 论到实践,似乎都可以判明这个一辈子写文无数最后呕心而死的文人根本就不是一 个爱国者。然而,这“有理有据”的结论可靠么?唯唯诺诺。 的确,从言论上看,鲁迅没有什么爱国的豪言壮语———也就一句“我以我血 荐轩辕”。倒是他攻击中国人的言论,甚至说中国人国民性不如日本人的言论在他 书中屡屡可见。倒是他的另一个同乡的爱国言论屡屡可见,什么“慷慨歌燕市,从 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单 从言论比较,后者当然比鲁迅爱国。可,当我们知道这些慷慨激昂,充满爱国情怀 的诗句是出自汪精卫之手后,还会以言取人么?西方人所谓“言语是银,沉默是金”,良有以也。中国的老子讲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也是这个道理。鲁迅自己也说过:“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做奴才并无妨碍。”所以,当别人骂他为 “买办”时,他索性将这词英文的音译拿来做了自己的笔名:康白度———这名字当 然没有“葛红兵”响亮气派,可我们恐怕也很难因此就断定后者比前者更有为更爱国。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鲁迅与尼采

鲁迅与尼采 王汉清 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烂发臭。1840年,列强的枪炮使这个封建社会改变了古帝国的面目,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对这康乾盛世之后的一蹶不振,中国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他们纷纷把视野扩展到西方,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这些西方思潮冲击着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这种影响和渗透对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革命的展开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尼采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一 尼采在中国的影响 尼采(1844——1900)的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他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他的超人学说以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人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类,即超人。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的天才,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他们使役的工具。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尼采还提出了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命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他认为这种趋向权力的冲动是唯一的基本冲动,由此产生的思想行为都合理而伟大。尼采最后死于疯狂,他的著作中到处都是缺乏逻辑论证但却深邃而独特能够使人信服的比喻和象征,还有很多潜意识的难解的表述,也不乏狂人的梦呓。他的学说丰富而纷乱,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也包含着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也正是尼采在“五四”前后的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的根据。

《中国现代文学》答疑三

《中国现代文学》答疑三 三十九、简述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这是无产阶级文学阵营与国民党政客及御用文人之间进行的一次文艺论争。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后,便着手建立所谓“党治文化”阵营,以抵制革命文学动。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御用文人和反动政客便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口号,他们以武力抵制、排斥革命文学作品,强迫书店出版发行他们的报刊,并于1930年6月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宣言运用西方的艺术流派作例证,说明任何艺术都是民族意识的产物,提出:“文学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提出文艺要有一个“中心意识”,取消文艺民主;他们企图借民族主义的招牌,抹杀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认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后来他们还发表大量文章,散布反苏媚日,歌颂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头子的言论,为他们极力宣扬的民族主义的法西斯实质作了明确的注脚,面对反动政客的猖狂进攻,当时左翼作家联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进行了坚决反击。他们具体分析了西方艺术流派的特征,指出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人面兽雕塑艺术,还是欧洲的表现主义,无一不带着明显的阶级性质,反映了当时同一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反动文人党棍依据泰纳的文艺三要素提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口号,而泰纳的理论本身就有错误的一面,左翼作家还通过分析御用文人的作品,揭露了他们反苏反共、媚日投降的险恶目的。提出民族主义实质上就是“绅商阶级的国家主义”即法西斯主义。提倡“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是国民党变相的文化“围剿”,是国民党指令走卒破坏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把戏。在左翼作家的严正有力的驳斥下,御用文人、政客党棍原形毕露,失败告退。 四十、怎样认识左翼文学与“新月派”的论争? 这是20年代末,新文化队伍分化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营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人的一场激烈论战。 1928年3月,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始倡导之时,“新月社”成立,他们的《新月》发刊词认为当时的文坛全是“功利派”、“狂热派”、“标语派”、“主义派”。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中说“革命的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根本不能成立,攻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阵营特别是创造社的成员对“新月派”的进攻进行了反击,只是当时革命作家忙于内部的论争,没有更进一步深入开展这一斗争,给“新月”派造成了进攻的机会.1929年9月,梁实秋写了《文学具有阶级性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等十余篇文章,老调重弹,宣扬陈腐的人性论,攻击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当时,革命文学论争已经结束,革命作家日趋团结,而且逐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理论,他们以此为武器,给

孤独的力量—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关怀

孤独的力量—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关怀孤独,古往今来,是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及哲学家最爱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孤独已构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和哲学。孤独是人格美的深沉体验,孤独的灵魂关乎生命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生命并超越于人的生命。它是一种生命的美学。生命美学只与悲悯、仁慈、爱心密切相关。对于那些灵魂高贵、精神健全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即使承受痛苦、磨难,担当患难也始终洋溢着人的尊严、喜悦与高贵的人来说,对于那些由衷地爱人类、爱生活的人来说,孤独是他们最好的导师,是他们人生前行的武器与力量,是他们思想火花的源泉,更是思想的 火把。孤独不仅照亮了他们,更是照亮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他们因孤独,而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思想的巨大贡献。本文从思想的浩瀚海洋里,选取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鲁迅与尼采,并以孤独为切入点,来对其生命体验作探讨与研究。尼采曾被喻为从哲学王国里走来的诗人,鲁迅曾被喻为从文学王国里走来的哲人。他们生命体验最大的特征,便是孤独。尼采曾经高呼:“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或者更明白地说,一曲纯净之颂歌。”尼采害怕孤独,悲叹孤独,同时又向往着孤独,需要孤独。他清楚地认清了,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鲁迅在他的小说《孤独者》和《铸剑》里大量用了“黑”的颜色。黑衣、黑须、黑眼睛、冒着的黑气,这些意

象将孤独表现得尤为浓烈和令人骇然。犹如置身无边的冬夜,那漫长的黑和冷,将孤独抛入灵魂的深渊,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庄严与肃穆。鲁迅的一生皆在孤独中呐喊与彷徨。他说,他的哲学都在《野草》当中。他即便是在孤独中彷徨,生命也像野草一样勃勃地散发着力量。鲁迅与尼采的孤独有其共同的契合,也有着不同的分歧。他们的孤独因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而最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西方的尼采,还是中国的鲁迅,他们都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影响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