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名人小故事之华罗庚,陈景润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摘要:1.华罗庚:自学成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2.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3.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者4.刘洪:中国数学史上的泰斗5.吴文俊:计算机数学的奠基人正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数学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他们的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1910-1985)是中国现代数学家,被誉为“中国数学家的楷模”。
他出生于湖南,自学成才,后来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教授。
华罗庚的主要贡献在代数、数论、组合数学等领域。
他创立了“华罗庚五元组”和“华罗庚三角”等数学概念,享誉世界。
陈景润(1933-1996)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的贡献主要在数论领域。
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的一个著名未解问题,陈景润在1966 年成功证明了这个猜想,使他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祖冲之(429-500)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计算圆周率。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割圆法,将圆周率的精确度推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个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刘洪(149-210)是中国东汉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创立了“刘洪算法”,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人物。
吴文俊(1919-2010)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的贡献主要在计算机数学领域。
他创立了吴文俊算法,是计算机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吴文俊的工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数学家的智慧和成就。
2023年最新的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7篇

2023年最新的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7篇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1)华罗庚的故事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
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
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
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
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
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
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
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
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
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
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2)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著名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100字(8篇)

数学家的故事100字(8篇)数学家的故事100字(8篇)篇一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我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篇二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篇三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
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我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忙。
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篇四波兰伟大的数学家伯格曼(StefanBergman,1898—1977年)总在思考数学问题。
有一次伯格曼去西海岸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的一个研究生正好要到那里旅行结婚,他们同乘一辆车,学生明白他的毛病,事先商量好,在车上不谈数学问题。
伯格曼满口答应。
伯格曼坐在最后一排,这对年轻夫妇恰巧坐在他前一排。
10分钟过后,伯格曼脑子里突然有了灵感,不自觉地凑上前去,斜靠着学生的座位,开始讨论起数学。
再过一会儿,那位新娘不得不挪到后排座位,伯格曼则紧挨着他的学生坐下来。
一路上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数学。
幸好,这对夫妇之后婚姻美满,有一个儿子,还成了着名数学家。
篇五哥德尔(KurtGodel,1906—1978年)的举止以“新颖”和“古怪”着称,爱因斯坦是他要好的朋友。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故事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 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
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
•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 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 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 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 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
•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 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 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 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
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 会议。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 福州人,当代数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委员。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故事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故事华罗庚和陈景润,一个是数学家,一个是物理学家,两人都是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之间的友谊,更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缩影。
华罗庚,数学家中的泰斗,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他在解决世界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而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华罗庚和陈景润之间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当时,陈景润在清华大学任教,而华罗庚则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
两人虽然从事的是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但他们之间的交流却是非常频繁的。
华罗庚经常会邀请陈景润到西南联合大学做学术报告,而陈景润也会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交流学术心得。
两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华罗庚和陈景润都曾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他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华罗庚在攻克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而陈景润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中也曾遇到过重重困难,但他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个人传奇,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一部分。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事业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份科学精神,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数学小故事_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小故事_数学家的故事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数学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数学小故事(一)【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
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
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

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华罗庚、祖冲之、苏步青、陈景润、高斯。
故事具体如下:一、华罗庚华罗庚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年轻时为了证明一个数学难题写了几个麻袋的草稿纸。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二、祖冲之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三、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四、陈景润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
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数学小故事(华罗庚、陈景润、高斯)

数学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少。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开。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业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
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妈妈对吗?”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
后来,由于各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
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
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 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数学系。由于他对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 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 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陈景润是世界著名 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 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 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 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 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 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 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 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 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 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 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 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 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 苦一分才。”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 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 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 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 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 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 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 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 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 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 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 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 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 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 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 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 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 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 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 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1985年6月12日逝世 后,华老的家乡——江苏 省常州市金坛区,即在区 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 一座设有3个展厅、总面 积615平方米的华罗庚纪 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多年来,华 罗庚不仅没有被人们淡忘, 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 敬和怀念。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 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 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 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 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 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 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 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 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 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 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 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 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 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 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 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 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 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 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 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 学.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 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中 国解析数论学派”创始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 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 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 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 “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 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 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 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 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 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 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 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 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 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 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 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 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 数之剩二,问为几何?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 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震惊,老师也 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