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手抄报陈景润的小故事文字稿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200字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200字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
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数学家的故事

四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数学家的故事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的手抄报内容,供您参考: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数学家陈景润在少年时就表现出不同的凡响。
读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曾向全班同学无理地宣布:“谁能证明全等三角形定理,我就奖励谁。
”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敢站出来。
陈景润却站了起来,虽然他的成绩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他的勇气和智慧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后来,他果然证明了那定理,老师也兑现了承诺。
华罗庚:华罗庚小时候就有一种非凡的聪明才智,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爱动脑筋,经常向数学老师挑战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他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家。
欧拉:数学家欧拉是一个牧师的儿子。
他小时候并不特别聪明,但他很用功。
他一生对数学的贡献非常大,被认为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
他从13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晚年,他的视力不好,而且用纸笔计算也很吃力,但他仍然坚持用口述的方式让人记录下他的思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著作是《无穷小分析引论》。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他的学生和亲友整理他的著作和未发表的着作,编成《欧拉全集》共74卷。
高斯: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数学家高斯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才。
当他7岁时,他发现父亲账簿上有一个计算错误,于是他纠正了这个错误。
从此,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祖冲之小的时候,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
由于南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发展比较好,科学技术发展很快。
祖冲之小时候就读于南京太学,学习非常刻苦。
他为了求得对历法的精确计算,花费了毕生的精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成为世界上最早精确计算圆周率的人。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这位数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可真是让人感到惊奇。
要说他有多厉害,那可真不是盖的。
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算好,但这小子从小就爱算数学,整天钻研那些看似复杂的公式,简直像个数学小天才。
你知道吗,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最初他的学习环境非常艰苦,条件也差,但他从不抱怨,总是乐呵呵地研究,心里想着将来能为国家做点什么,真是个有志青年。
话说有一天,陈景润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讲到素数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把素数的性质理解得透透的,心里想着,这玩意儿可真有意思!从那以后,他简直是陷进了数学的海洋,根本停不下来。
看书、做题、研究,几乎每个晚上都熬夜,别人都在做梦,他却在解题,真是拼了。
那些公式就像他的老朋友,随时随地都能聊上几句。
他的努力没白费,后来不仅考上了大学,还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连国外的数学家都开始关注他。
但说到他的“七牛一毛”式的学术之路,那真是一波三折。
为了研究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可是把自己整得像个“数学狂人”,那段时间他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东奔西跑,翻阅各种文献,拼命想要破解这个难题。
有人说,陈景润简直是个“数学疯子”,整天泡在书堆里,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但他一点都不在乎,心里只想着这个“终极难题”。
朋友们见他这样,也会开玩笑说:“兄弟,你这是在追求数学女神吗?”他总是一笑置之,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简直像打了一场翻身仗。
这个结果不光让他自己惊喜,也让整个数学界都为之欢呼,简直是让人刮目相看。
说实话,那一刻,他的心里可真是乐开了花。
他的成就不光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对中国数学界的一次巨大推动。
他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成就了“景润现象”,听起来就像个神话。
可你知道吗,陈景润其实也是个风趣的人。
虽然专注于数学,但他并不是个死板的家伙。
他总能找到一些乐趣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每当有人请教他问题,他总是耐心解释,还时不时开个小玩笑,让大家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关于陈景润的小故事

关于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小时候学习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不过他,就处处欺负他。
记得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对陈景润拳打脚踢。
陈景润流着泪回到家,要退学。
妈妈劝他说:儿子,只怨爸爸妈妈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你要好好儿学习,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
此后,他再也没哭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县立初级中学。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
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
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数学故事:陈景润】

【数学故事:陈景润】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
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
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
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
陈景润宿舍的灯光经常亮到天亮,他对“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
在图书室看书时,管理员喊下班了,他一点也不知道,等到肚子饿了才想到吃饭,他匆匆向外走去,结果是“铁将军”把门。
他笑了笑,又转身回到书库,重新钻进了书的海洋。
他走路也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茂盛的白杨树。
1966年,陈景润患严重的结核性肺膜炎,有时疼得昏了过去,可醒来又继续演算。
有一次他又昏倒了,同志们把他送进了医院。
数学手抄报数学天才陈景润文字稿

数学手抄报数学天才陈景润陈景润(1933~196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
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从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着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着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到:他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的故事100字以内

《陈景润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陈景润。
陈景润叔叔呀,特别喜欢数学。
他每天都在想那些数学难题,就像我们喜欢玩游戏一样,可着迷啦!有一次,他为了解一道数学题,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不停地写呀算呀,连饭都忘了吃。
他的桌子上堆满了草稿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算式。
他走路的时候也在想数学题,有几次都不小心撞到了树上。
陈景润叔叔还特别能坚持。
有一道很难很难的题,好多人都觉得解不出来,可他不放弃,一直努力,最后终于把题解出来啦!小朋友们,我们做事情也要像陈景润叔叔一样,认真又坚持。
比如说,我们画画的时候,一开始画得不好看,可不能就不画了,要多练习,才能画得越来越好。
你们说对不对呀?《陈景润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陈景润叔叔的故事。
陈景润叔叔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爱学习。
别的小朋友下课出去玩,他还在教室里算数学题。
有一回,老师讲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大家都觉得听不懂,可陈景润叔叔却一直琢磨,回到家还在想。
他家里的条件不太好,灯光很暗,但他还是借着那一点点光学习。
后来,他长大了,还是一直钻研数学。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学习,他连衣服破了都没时间补。
小朋友们,陈景润叔叔是不是很努力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不怕困难,努力坚持。
就像跑步,跑累了也不能停下,坚持跑才能跑得更快。
《陈景润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陈景润叔叔。
陈景润叔叔对数学的热爱简直太让人佩服啦!他有一次生病住院了,躺在病床上还在想数学题。
他的手不能写字,就在心里算。
他为了证明一个数学定理,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每天都在思考,不停地尝试。
小朋友们,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做一点作业就觉得累。
可是陈景润叔叔那么辛苦,都没有放弃。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喜欢学习,不怕困难。
比如弹钢琴,一开始可能弹不好,但是只要坚持练习,就能弹出好听的曲子。
小朋友们,一起加油吧!。
陈景润数学家故事简短100字

陈景润数学家故事
陈景润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他在数论、代数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他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以及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陈景润从小就非常勤奋刻苦,他的父亲是一位邮局职员,家里条件并不好。
但是,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坚持让陈景润上学,这为他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陈景润在学校里表现优异,特别在数学方面展现出了天赋。
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经常在课下自学各种数学知识。
高中毕业后,陈景润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
他们一起探讨数学问题,相互学习,这使得陈景润的数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大学期间,他对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着手研究一些著名的数学问题。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
虽然工作稳定,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决定继续深造,于是他辞去了工作,考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在这里,他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在数学领域,陈景润以其在数论和代数方面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最为著名的成就之一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一部分,这一成果轰动了国际数学界。
此外,他还对组合数学、图论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的来说,陈景润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和对数学的热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手抄报陈景润的小故事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
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
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
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
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
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
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
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
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
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
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
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
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
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